通常,对于“口若悬河”的人,我是打心底里既爱慕又嫉妒的。
比如,他们总能指出哪些是乔治王时期的门廊,哪些是栏杆式女儿墙,惹人侧目;
或者,在觥筹交错间戏说希特勒每天早上捧着《蒙娜丽莎》冥想,以及探讨达·芬奇的性取向,谈资高雅接地气。
每每此时,我都羞愧难当,脑子里的词汇诸如“恢宏”“壮观”“美丽”在这些美好事物面前显得如此老土而且苍白。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也许,“如何读懂”系列,就是这些双眼睛吧!
《如何读懂建筑》是一本认知和欣赏建筑的经典图书,同时是一本了解建筑史和探索隐匿于各类建筑中的视觉线索的向导性读物。便于携带阅读,内容专业详实:
■汇集了从古希腊至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结构特征。
■对鉴别不同类别的建筑特征给予专业的建议指导,并将此与历史长河中的类似风格特点进行比照。
■提供便于理解的视觉指导建议,通过精致丰富的细节线描图结合专业文字讲解,详尽地解读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特征。
作者简介,
卡罗尔·戴维森·珂拉格(Carol Davidson Cragoe)博士,是一位知名的建筑史学家、专业作家、讲师,任教于纽约和伦敦。她擅长于揭示建筑本身对其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影响。目前,她正从事一项关于英国教堂传统建筑历史研究项目。
译者简介
徐寅岚,女,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美术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卡罗尔·戴维森·珂拉格的《如何读懂建筑》是一本科普类建筑书。本书适合于学生、一般市民和建筑的初学者阅读。对于提高人们的建筑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国缺少科普类建筑书,而这正是我国全民族建筑文化水平不高的根源所在。试想,在一个建筑文化水平低下的国度,要产生世界水平的建筑作品岂不是痴人说梦?试想,建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开发商、投资人,特别是如市长、党委书记之类的决策人,不懂得什么是好的建筑,什么是美的建筑,谁是好的建筑师,那么就会以丑为美,以“奇奇怪怪”为创新思维。如此说来,产生像库哈斯之流设计的CCTV新办公大楼这种怪胎,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时间搞得或千城一面,或标新立异,偌大的华夏神州缺乏可圈可点的建筑作品,留下许多垃圾建筑,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建筑艺术,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语汇。建筑艺术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究其根本,不外乎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三个方面。《如何读懂建筑》一书,正是从这三个方面为读者解析建筑。此外,建筑细部也是解析建筑的重要途径。因此,本书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从柱身、柱顶、拱、穹顶、窗户、门廊、烟囱、楼梯等方面对建筑作进一步的解读,相信读者循着这一条路线,跟着走一遍,自会对建筑有较深的理解。
本书的译者徐寅岚,本科攻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专攻环境艺术专业,现师从知名民俗学者、国家文史馆员陶思炎先生攻读艺术学博士。名师高徒,如虎添翼,加之寅岚属虎,可谓乳虎可畏也。《如何读懂建筑》一书,充满了专业术语,一般人多不敢问津,盖因其过于晦涩,往往词不达意,只要一点不通则无法继续。吾见其今日之译文,深感欣慰!翻译,讲究的是“信、达、雅”。信,为正确;达,指达意;雅,则是文辞优美,除却翻译的痕迹。寅岚的译文,虽不敢说信、达、雅兼备,然准确、流畅却是毫无疑问的。
本书可圈可读,此女前程有望。我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希望其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水平做出自身的贡献。
—— 仲德崑
识于深圳荔园小筑,改于南京半山灯庐
说明 6
建筑类型 10
建筑风格 22
建筑材料 48
柱身与柱顶 74
拱结构 88
屋顶与山墙 102
拱顶 120
穹顶 132
塔 142
门与门廊 156
窗户 176
楼梯 200
烟囱与壁炉 216
装饰 228
术语表 246
索引 252
致谢 255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种“建筑透视眼”。以前,我对建筑的理解,就像是在翻阅一本没有插图的教科书,枯燥而乏味。现在,我能够从建筑的线条、体块、色彩中看到更多故事。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建筑看起来会“笨重”,而有些则显得“轻盈”;为什么有些建筑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有些则显得格格不入。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设计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我开始尝试着去分析自己曾经喜欢的建筑,思考它们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是否是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我的某种审美偏好,或者满足了我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让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喜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应该是怎样的。
评分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对建筑设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一本书而去深入思考建筑的内在逻辑。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建筑的奥秘一层层剥开。我仿佛是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了一个个建筑工地,一起去拆解设计图纸,一起去感受材料的质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建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我们每天的心情和行为。我开始留意家附近的公园,思考它的长椅是如何摆放才能最舒适,绿植的种植如何才能营造出最宜人的氛围;我开始关注商业街的店铺外观,琢磨它们的招牌设计如何才能吸引顾客,门头的设计如何才能体现品牌特色。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让我觉得,我与我所处的城市,仿佛变得更加亲近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建筑的“形式”或“风格”,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意图”与“哲学”。我发现,许多建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外观有多么华丽,而是因为它们背后有着深刻的设计理念,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或思考。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进行解读,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在不同时期,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他们的信仰。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觉得,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亲身经历了那些建筑的诞生过程。我开始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的建造,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探索。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一个温馨的家,不仅仅有舒适的居住空间,更有着能够反映居住者个性和情感的独特设计。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我漫无目的的城市漫步中,突然出现了一张精准的导航地图。一直以来,我总觉得那些高耸的楼宇、蜿蜒的街道,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是专业人士才能解读的密码。每次经过一些设计独特的建筑,总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抬头仰望,心里想着“哇,好漂亮”,但仅限于此,再多的也说不上来。总觉得它们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组合,却不懂得它们背后承载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或是那位建筑师倾注的心血与巧思。阅读这本书,我开始尝试着去“看”建筑,而不仅仅是“瞧”它们。我开始注意到那些立面上的纹理,墙体的材质,窗户的排列方式,甚至屋顶的坡度,都似乎在低语着某种信息。我发现,原来一个建筑的设计,并非随心所欲,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有着存在的理由。这种“读懂”的冲动,让我对周遭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恨不得立刻跑出去,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遇见过的建筑,去发现它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打开了我对城市空间的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过去,我总是将城市看作是人们生活的容器,是功能性的集合,是交通的脉络。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宣言。我开始回想起那些曾经匆匆路过的老建筑,它们身上斑驳的痕迹,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那些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它们的线条与体量,又在张扬着当下的活力与野心。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建筑会让人感到压抑,而有些则能带来宁静与舒适;为什么有些街区充满烟火气,而有些则显得疏离。原来,这一切都与建筑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甚至材料的选择息息相关。我开始对“空间”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再是空泛的词汇,而是被建筑具象化、被赋予情感的实体。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不是在“看”建筑,而是在“感受”建筑,在与它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耶耶耶耶耶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行吧,应该不错,还行吧,应该不错
评分耶耶耶耶耶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深不浅,有点尴尬。
评分屁大的书,有点不值这个价。。。。。。。。。。。。。。。。。。。。。。
评分商品很给力,网上买着便宜
评分48元就一小本,字图皆小,同样48元,有对比才有这本性价比不高的判断,勉强好评是因为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