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文彬,吴振祥 著
图书标签:
  • 地质灾害
  • 灾害防治
  • 地质学
  • 环境科学
  • 工程地质
  • 滑坡
  • 泥石流
  • 地震灾害
  • 地质工程
  • 风险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1141222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6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字数:286000
正文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系统介绍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防治技术措施;斜坡变形破坏可形成崩塌滑坡,因此,《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不稳定斜坡及其处置也作了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地质灾害概念及其分类、不稳定斜坡及其处置、滑坡及其防治、崩塌及其防治、泥石流及其防治、地面塌陷及其防治、地面沉降及其防治、地裂缝及其防治。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可作为高等学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安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以及高等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土建、交通、铁道、水利水电、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从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边坡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1.2 地质灾害分类
1.3 地质灾害分级
1.4 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
1.5 地质灾害成因
1.6 地质灾害的危害
1.7 我国面临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形势
思考题

第2章 不稳定斜坡及其处置
2.1 斜坡失稳与滑坡
2.2 斜坡形态与分类
2.3 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及类型
2.4 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
2.5 斜坡工程地质勘察
2.6 斜坡稳定性分析
2.7 斜坡稳定性评价
2.8 斜坡加固工程技术
2.9 已有斜坡的调查评估与安全维护
思考题

第3章 滑坡及其防治
3.1 滑坡基本概念
3.2 滑坡成因
3.3 滑坡类型
3.4 滑坡调查
3.5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
3.6 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测试和选择
3.7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8 滑坡预测预报
3.9 滑坡防治
思考题

第4章 崩塌及其防治
4.1 崩塌基本概念
4.2 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
4.3 崩塌类型
4.4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4.5 崩塌的勘察
4.6 崩塌防治
思考题

第5章 泥石流及其防治
5.1 泥石流的基本概念
5.2 泥石流形成条件
5.3 泥石流类型
5.4 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5.5 泥石流识别与调查
5.6 泥石流监测
5.7 泥石流活动预测预报
5.8 泥石流防治
思考题

第6章 地面塌陷及其防治
6.1 地面塌陷的基本概念
6.2 地面塌陷成因
6.3 地面塌陷分类
6.4 岩溶塌陷勘察、评价及防治措施
6.5 土洞塌陷勘察、评价及防治措施
6.6 采空区塌陷
6.7 地面塌陷的监测
6.8 防治地面塌陷的应急措施
思考题

第7章 地面沉降及其防治
7.1 地面沉降的含义
7.2 地面沉降分布
7.3 地面沉降危害
7.4 地面沉降成因
7.5 地面沉降类型
7.6 地面沉降勘察
7.7 地面沉降监测及防治
思考题

第8章 地裂缝及其防治
8.1 地裂缝的基本概念
8.2 地裂缝分类与活动规律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并非一本畅销多年的经典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地球表面之下蕴藏的巨大能量,以及这些能量以何种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地质灾害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也不是一本堆砌了无数专业术语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且贴近实际的视角,引导读者理解地质灾害的本质,并从中汲取应对之道。 首先,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轰轰烈烈、瞬间吞噬一切的巨型灾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更具普遍性的地质现象。它探讨了那些看似缓慢却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所处地形地貌的力量。例如,土壤侵蚀,它如何一点点地剥离肥沃的表土,使得土地贫瘠,影响农业生产;滑坡和崩塌,它们并非总是突如其来的毁灭性打击,更多时候是长期地质作用下,山体渐趋不稳,最终在特定触发因素下发生的形变,对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持续威胁。本书会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现象的形成机制,解释岩石、土壤、水等自然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地形、气候、植被等环境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不会让你成为一名地质学家,但会让你对脚下的大地多一份敬畏与理解。 其次,在“防治”这一主题上,本书的着力点在于“理解”与“适应”的结合,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它并非提供一套可以照搬的“万能钥匙”,而是强调因地制宜、因灾施策的原则。例如,对于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本书不会仅仅列举加固堤坝、修建挡墙等工程措施,而是会探讨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如何通过植树造林,增强坡面的稳定性,减少松散物质的来源;甚至会提及预警系统的建立,让人们能够及时获知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疏散措施。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将工程手段、生态修复、管理措施、公众教育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一道防御的屏障。 书中对“防治”的阐述,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宏观的国家层面的大型工程,而是触及到了更贴近个人和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它会引导读者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地形地貌的变化,来判断潜在的风险;在规划建筑时,如何考虑地质条件的适宜性;在发生灾害时,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这种普及性的安全教育,是将“防治”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行动。 再者,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它试图在严谨的科学论述与生动的现实关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介绍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会穿插一些简明的案例,并非为了炫耀高深知识,而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是如何体现在现实世界中的。例如,在讲解地震诱发滑坡时,可能会提及一次经典的案例,分析地震波如何影响山体稳定性,以及后续的滑坡灾害如何发生,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但这些案例的选取,都会以服务于对地质灾害本质的理解和防治思路的启发为目的,避免过度渲染灾难的恐怖,而是聚焦于“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以怎样应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是一本关于认识地球、理解风险、并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书。它传递的并非冰冷的科学数据,而是对生命安危的关怀,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它希望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带着一种更具智慧和责任感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为自己,为家人,也为我们共同的家园,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它鼓励我们,在认识到地质力量的强大之时,也看到人类的智慧与韧性,以及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画面:山体滑坡瞬间吞噬村庄,地震过后满目疮痍,火山喷发如同末日降临。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这些发生在地球深处的力量感到既神秘又敬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方方面面。首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类型。从地壳运动到水土侵蚀,从火山活动到地下水变化,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地质过程导致了这些灾难的发生。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事件来佐证理论知识,让我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其次,关于“防治”的部分,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各种有效的防治技术和策略。这不仅仅是关于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如何制定应急预案,以及如何在灾后进行有效的救援和重建。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简单易懂、便于普通人理解的知识,让我们知道在面对地质灾害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政府和科研机构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书。

评分

当我看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时,我立刻感到一种来自大地的力量在召唤。我一直对我们脚下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塑造地形、影响人类生存的地质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学家,带领我走进地质灾害的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从微观的地层断裂到宏观的板块运动,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这些事件的发生。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的深入分析,以及它们是如何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防治”的章节。我知道,了解灾害的发生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去应对和预防。我希望从书中学习到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以及在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规避风险。我希望能了解到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比如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来稳定边坡,如何通过科学的建筑设计来抵御地震的破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园的责任,它将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并学会如何与之共存,守护我们的未来。

评分

当我翻开《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厚重的书,我立刻被它所涵盖的宏大主题所吸引。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时刻与各种自然力量共舞,而地质灾害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敬畏的一种。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地质灾害的未知领域。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阐述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它们的形成原因、发生规律以及可能造成的破坏。无论是遥远的火山爆发,还是身边的滑坡泥石流,我都想了解其背后的地质学原理。我希望书中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真实的案例,让我对这些灾害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的“防治”部分。我知道,仅仅了解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关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减灾的先进技术和策略。例如,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在易发区,又有哪些有效的工程措施可以降低滑坡的风险?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无论是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还是对普通民众的自救互助,都能有所启示。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宝贵指南。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封面所吸引,仿佛里面蕴藏着千钧一钧的知识。翻开扉页,“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几个字,像一枚印章,重重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也对那些潜藏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感到好奇。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我期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带领我深入地层,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星球的壮丽而危险的地质过程。从板块的碰撞到火山的喷发,从地震的摇晃到滑坡的吞噬,我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一切。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地阐述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那些被摧毁的家园,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经济的损失,都是无声的警钟,时刻提醒我们敬畏自然。我对书中关于“防治”的部分尤其期待,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关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和方法?政府、社区以及我们每个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想,这本书如果能够清晰地解答这些疑问,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行动指南,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研读和实践。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厚厚的书页中,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启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来自地球深处的挑战。

评分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初见之下,便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大地充满了敬畏,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更是心有余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这些自然力量的向导。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令人惊叹的地理奇观,如高山、峡谷,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形成的?而那些破坏力巨大的灾害,如地震和火山爆发,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又是怎样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为我揭示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从板块构造到地表径流,从岩石力学到水文地质,我想全面地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关注书中的“防治”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一幅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蓝图。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有哪些创新的工程技术可以加固斜坡,防止滑坡?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又应该如何考虑地质灾害的因素,将风险降至最低?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南,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所警觉,并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是对生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科学分量,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总是平静安稳,它孕育着生命的奇迹,也潜藏着毁灭的力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质灾害的奥秘。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细致的解剖师,为我详细剖析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从板块漂移引发的地震,到岩体结构不稳造成的滑坡,再到气候变化诱发的泥石流,我想知道这些力量是如何汇聚,又是如何爆发的。我期待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地质现象,并辅以清晰的图示和模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力量的宏伟与可怕。然而,我更看重的是书中的“防治”篇章。仅仅了解灾害的发生,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迅速避险?在滑坡区域,有哪些预警信号是我们应该警惕的?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前沿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以及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如何将地质灾害的风险降到最低。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的学习,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是对生命和家园的承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导师,教会我如何与危险共存,如何趋利避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评分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能感受到地球深处的脉动。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塑造我们星球的宏伟力量充满了好奇,也对它们可能带来的破坏感到担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为我揭示地质灾害的神秘面纱。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从地壳运动的细微变化到火山喷发的壮阔景象,我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图解和严谨的分析,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地球物理和化学过程。同时,“防治”这个词,更是吸引我深入阅读的关键。我不仅仅想了解灾害的发生,更想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它们的危害。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各种科学的防治方法,例如,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有哪些工程措施可以加固山体,防止滑坡?在地震多发地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知识,让我们在面对突发灾难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反应。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它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并学会如何与之和谐共处,保障我们自身的安全。

评分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光是书名就透露着一股严谨而重要的气息。我一直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赋予我们丰富资源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危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这些潜在风险的指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从地壳的构造运动到地表物质的迁移转化,我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又存在哪些内在的联系。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地震、火山、滑坡、地面沉降等常见地质灾害的详细阐述,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具体危害。同时,我更看重的是书中的“防治”部分。我希望能够学习到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策略。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何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苗头?在易发区域,有哪些工程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我更希望能了解到,在面对突发地质灾害时,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避险措施,以及如何组织高效的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关于地质科学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行动手册,它将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地球,尊重自然,并为建设一个更安全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当我拿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时,我立刻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知识和现实意义。生活在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上,我深知地质活动是塑造我们世界的强大力量,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这些复杂现象的一把钥匙。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例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等,并深入剖析它们发生的内在机制。我希望能够理解,是哪些地质构造、岩性条件以及外力作用,共同促成了这些灾害的形成。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防治”的章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希望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提前预警,为我们赢得宝贵的避险时间。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工程治理方案,例如如何通过植被恢复、修建防护工程来抵御滑坡和泥石流的侵袭。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地质灾害的“瞭望者”。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将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地球,尊重自然,并积极地参与到守护家园的行动中来。

评分

拿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生活在一个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度,我对那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总是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敬畏,又好奇,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担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本质。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等,并解释它们形成的地质机制。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容易引发这些灾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什么?除了理论知识,我更看重书中的“防治”部分。毕竟,了解灾害的成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它们的危害。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可行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以及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例如,在山区,如何通过植被恢复、工程加固来防止滑坡?在地震易发区,如何通过建筑抗震设计来减少损失?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内容。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制定有效防治策略的基础。我想知道,如何对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量化和等级划分?如何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我描绘一幅清晰的地质灾害防治蓝图,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安全的保障,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评分

配送快,满意

评分

书本内容一般般吧,东拼西凑的。

评分

配送快,满意

评分

书本内容一般般吧,东拼西凑的。

评分

书一般

评分

书不错,物流也很快,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配送快,满意

评分

很专业

评分

看了看,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