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学(第四版)

工程测量学(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永奇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测量
  • 测量学
  • 大地测量
  • 工程建设
  • 第四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学科教材
  • 测量仪器
  • 误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测绘出版社
ISBN:9787503039423
版次:4
商品编码:119698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6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作者团队名家云集。该书由变形测量之父、工程测量知名专家陈永奇教授领衔,众多知名学者参与编写,专业性不言而喻。2.内容实用适用。该书经历了实践和教学检验,作为一本专业图书,销量已达8.5万余册。跟上技术和社会需求是本书改版宗旨,历经一年精心打磨,第四版迎着教材季节面世。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工程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营管理3个阶段对测量工作的不同要求,系统地叙述了地面、水下地形信息以及有关专题信息的获取、施工测量、变形观测及工业设备形位检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程测量服务对象很广,本书着重共性部分,对一些重点有特色的工程作为例子介绍。书中内容兼顾国际上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国内生产的实用性。
  本书为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教材,同时也适合广大工程测量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陳永奇,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变形测量之父,在我国工程测量领域里成绩显著,享有极高的声誉。

目录

论1
第1篇工程建设中地形信息的获取和应用
第1章工程建设对地形图的要求与应用11
1.1地形图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阶段的作用11
1.2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分析13
1.3工业企业设计对地形图的要求15
1.4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20
第2章线路设计阶段的测绘工作 28
2.1线路设计的有关知识28
2.2线路初测阶段的测量工作36
2.3线路定测阶段的测量工作41
2.4线路纵横断面的测绘43
2.5既有线路测量45
2.6航测、遥感技术在线路勘测中的应用47
2.7机载LiDAR技术在线路勘测中的应用51
第3章水下地形测绘55
3.1精度要求与技术设计55
3.2导航定位58
3.3水深测量60
3.4水位改正和水位观测71
3.5水深数据处理和成图74
第4章专题图测绘80
4.1地下管线探测与管线图测绘80
4.2地下管网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91
4.3竣工图测绘99
4.4房地产测绘103
4.5建筑测绘118
第2篇工程建设中的施工测量
第5章施工控制网的建立129
5.1控制网精度确定的一般方法129
5.2投影变形与坐标系的选择132
5.3施工控制网的设计135
5.4典型工程施工控制网布设142
5.5特殊工程施工控制网的布设151
第6章施工放样的方法和精度分析159
6.1坐标法放样159
6.2其他直接放样方法166
6.3归化法放样168
6.4高程放样方法170
6.5刚体的放样定位172
6.6高耸建筑物的铅垂线放样173
6.7施工放样新技术179
第7章线路工程放样185
7.1概述185
7.2平面曲线186
7.3平面曲线放样数据的准备192
7.4平面曲线的放样方法196
7.5竖曲线199
7.6线路施工与竣工测量201
7.7输电线路施工测量204
7.8铁路轨道控制测量 211
第8章地下工程施工测量216
8.1概述216
8.2地面控制测量219
8.3地下控制测量222
8.4联系测量225
8.5贯通测量误差预计233
8.6地下工程施工与竣工测量237
8.7隧道(巷道)贯通后实际偏差的测定与调整243
8.8摆式陀螺仪的寻北原理244
8.9陀螺经纬仪250
8.10陀螺经纬仪定向观测方程253
8.11陀螺经纬仪的定向作业257
8.12自动陀螺经纬仪及其定向原理简介262
第3篇工程建设中变形监测和工业设备形位检测
第9章变形监测概述269
9.1变形监测的意义、目的和内容269
9.2变形监测的特点271
9.3变形监测技术和方法274
9.4变形观测数据分析278
第10章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观测280
10.1垂直位移监测网(点)布设及观测标志280
10.2垂直位移观测285
10.3倾斜测量290
10.4水平位移监测网及观测标志297
10.5水平位移测量技术概述302
10.6视准线法测量水平位移304
10.7激光准直测量308
10.8引张线法测量水平位移311
10.9建(构)筑物主体倾斜和挠度测量313
10.10裂缝测量316
第11章变形监测新技术318
11.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318
11.2雷达干涉测量323
11.3近景摄影测量341
11.4激光扫描技术342
11.5光纤传感器技术342
第12章变形观测数据处理344
12.1观测基准点稳定性分析344
12.2回归分析原理351
12.3变形量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356
第13章变形监测工程实例360
13.1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360
13.2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367
13.3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372
13.4桥梁工程变形监测382
13.5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388
13.6滑坡监测407
第14章工业设备形位检测415
14.1概述415
14.2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417
14.3全站仪工业测量系统421
14.4数字近景摄影工业测量系统424
14.5激光测量系统428
14.6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几何状态测量432
主要参考文献436

前言/序言

  《工程测量学》(第三版)自2008年出版以来已印刷多次,在我国测量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满足国内工程测量生产的需要,在测绘出版社的鼓励和促进下我们对《工程测量学》(第三版)做了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地征求了本书用户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本次修订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删除和更新内容完成的。
  本次修订工作由陈永奇组织,集体讨论,分工负责。参加编写的有香港理工大学陈永奇(绪论、第9章),武汉大学潘正风(第1章和第14章),长安大学田永瑞(第2章和第7章),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周兴华(第3章),山东科技大学于胜文(第4章),同济大学楼立志(第5章和第6章),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孙现申和中南大学匡翠林(第8章和第10章),香港理工大学丁晓利(第11章和第12章),河海大学黄腾(第13章)。
  修订工作得到作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本书用户的积极反馈和建议,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工程测量学》(第四版) 是一本系统阐述工程测量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术专著。本书凝聚了国内外测绘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旨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 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十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 绪论:从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工程测量学的定义、重要性、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工程中的核心地位。本章还简要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基本任务和技术要求,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 空间坐标系与坐标变换:详细介绍了大地坐标系、国家坐标系、地方坐标系等不同空间坐标系的定义、建立方法及相互转换关系。重点阐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以及三维空间坐标系的表达方式,并给出了实用的坐标变换公式和计算方法,这是进行一切测量计算的基石。 第三章 测量基准的建立与控制:深入讲解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理论与实践。重点阐述了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网及其精度评定方法;详细介绍了水准测量(包括几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压差水准测量等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技术。同时,对控制网的整体精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和优化。 第四章 地形图的绘制与应用:系统介绍了地形图的测绘原理、方法和流程。包括图根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导线法、平板仪法、解析法等)、等高线的绘制以及地形图的数字化和符号表达。并重点阐述了地形图在工程设计、施工、国土规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五章 现代测量技术及其应用:聚焦于当前工程测量领域的主流技术。详细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技术(包括GPS、GLONASS、Galileo、北斗等),如静态测量、动态测量(RTK、PPK)的工作原理、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同时,深入讲解了全站仪、电子测距仪等传统测量仪器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影像测量学(如航空摄影测量、无人机测绘)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第六章 工程测量之变形监测:专门探讨了工程结构变形监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沉降监测、位移监测、倾斜监测等,详细介绍了不同监测对象的监测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及在桥梁、大坝、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等关键工程中的监测应用,以保障工程安全。 第七章 道路工程测量:聚焦于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测量工作。详细介绍了线路设计中的中线测量、边桩测量、坡度桩测量、曲线测量;施工放样中的中桩、路肩、横坡、排水结构等测量;以及路面测量和路基检测等内容。 第八章 地下管线测量:系统阐述了地下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的探测、测量、定位和数字化管理技术。重点介绍了非开挖探测技术、管线测量设备的应用,以及管线信息系统(GIS)的建立与维护。 第九章 建筑工程测量:专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技术。包括建筑物定位、基础测量、墙体轴线放样、楼层测量、沉降观测、结构监测等。详细介绍了测量仪器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保证工程质量和精度的关键环节。 第十章 工程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本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石,系统讲解了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分类(观测误差、系统误差、粗差)、传播规律以及误差的评定方法(如中误差、相对误差)。重点介绍了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在测量数据平差中的应用,包括条件平差、间接平差,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特点与优势: 《工程测量学》(第四版)在继承前几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提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不仅深入阐述了工程测量的理论基础,更注重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大量的工程实例、案例分析和图表,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技术前沿性:《第四版》积极融入了GNSS高精度测量、无人机测绘、倾斜摄影测量、激光扫描等当前最前沿的测量技术,并对其工作原理、数据处理流程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详细介绍。 内容系统全面:本书覆盖了工程测量学的核心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种工程应用,从传统测量方法到现代高科技手段,无所不包,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精度与质量:本书高度重视测量精度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详细介绍了误差理论、数据平差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处理测量误差,并确保工程测量的可靠性。 图文并茂,易于学习:《第四版》新增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表格和流程图,使内容更加直观易懂,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 读者定位: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高等院校测绘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从事工程测量、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不动产测绘等工作的工程师、技术人员。 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对工程测量学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工程测量学》(第四版) 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教材,是每一位致力于工程测量领域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学习和参考工具。通过深入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扎实的工程测量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各种测量技术和仪器,高效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各类测量难题,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工程测量学(第四版)》真是我近期读过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专业书籍之一了。作为一名初入工程领域的新手,我对测量学最初的认知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像是高中地理课上才接触到的基础概念,比如大地坐标系、方位角之类的,总觉得它离实际的工程应用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从一开始,它就以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将测量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无论是关于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还是更复杂的变形监测、地下管线探测,都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原理,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案例分析,甚至是一些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我仿佛置身于实际的测量现场。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的清晰逻辑和详实讲解。比如,在讲解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原理时,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卫星定位”这么简单,而是深入剖析了多普勒效应、伪距测量、载波相位测量等核心技术,并且详尽地阐述了不同GNSS系统(GPS、GLONASS、Galileo、北斗)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这一点对于我理解现代工程测量为什么会如此依赖GNSS技术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各种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倾斜仪、测距仪等)的性能特点、操作规程、误差来源及消除方法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快速上手实际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我已经反复翻阅了不下十遍,每一次都能从中找到新的理解和启发。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一家小型设计院工作的年轻工程师,在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时,常常需要进行初步的场地勘测和数据整理。《工程测量学(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实用和全面的技术指导。我尤其看重它在处理地形图测绘和数据成果表达方面的讲解。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测图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这有助于我为项目选择最经济高效的测绘方案。书中关于地形图的符号、图例、比例尺等内容的详细说明,使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绘制地形图。我还可以通过书中关于坐标系统转换和高程基准选取的讲解,解决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数据整合时遇到的难题。此外,书中关于工程测量数据处理和成果表达的规范要求,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参考框架,确保我提交的测量报告符合行业标准。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介绍,这让我对未来的工程测量技术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这个年轻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刚开始接触工程领域的学生,我之前对工程测量学的认识非常有限,只知道它与地图和定位有关。《工程测量学(第四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认识到工程测量学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基础的大地测量学原理,到各种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再到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具体应用,都有着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的讲解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 GPS,而是深入讲解了 GLONASS、Galileo、北斗等多个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并详细阐述了 RTK(实时动态定位)等高精度定位技术。这让我对现代工程测量为何能够如此精准高效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涵盖了摄影测量学和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这让我了解到如何利用航空影像和卫星数据进行地形测绘、三维建模等工作。这一点对于理解一些复杂工程项目的勘察和设计非常有帮助。我还可以通过书中大量的图示和案例,直观地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过程,这对我未来的实践操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在翻阅《工程测量学(第四版)》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对于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如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等,都有着非常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然而,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将这些理论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展示了测量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工程测量应用的详细介绍,例如,对于建筑工程,它详细讲解了建筑物的施工测量、沉降观测;对于交通工程,它阐述了公路、铁路、桥梁的线路测量、边坡监测;对于水利工程,它介绍了水库、渠道、堤坝的测量和变形观测。这些案例的引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测量理论是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书中对于测量仪器的介绍,也远不止于简单的仪器参数列表,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仪器的测量原理、精度等级、使用限制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的要点,这对于我这样需要从头学习如何选购和使用测量仪器的人来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特别是关于GNSS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书中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包括RTK、PPK等技术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工程场景下的应用案例。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关于水下测量和地下管线探测等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细分领域的介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

作为一个对工程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抱着学习一些基础工程知识的心态,偶然翻阅了这本《工程测量学(第四版)》。没想到,这本书立刻吸引了我,让我对工程测量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枯燥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测量学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书中的图片和图表非常丰富,它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测量过程以及最终的成果。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大地测量学的时候,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让我能迅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坐标系统的概念。在讲解地形图测绘的时候,它详细介绍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符号的含义,让我现在再看任何地形图,都能轻松读懂。书中对于工程测量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如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都进行了非常生动和详细的介绍,甚至包括它们的一些历史发展过程,这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还可以通过书中的描述,想象出测量员如何在野外作业,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最终绘制出精准的地图。这本书让我明白,看似简单的测量工作,背后蕴含着严谨的科学原理和精湛的技术。我还从中了解到,工程测量不仅仅是测量土地的形状和大小,更重要的是为各种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我甚至开始对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比如桥梁的建造、隧道的挖掘,都离不开精确的测量。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项目经理,我深知精确测量在项目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工程测量学(第四版)》这本书,在我的手中已经成为了一本常备的工具书。它的实用性,可以说是在我阅读过的所有专业书籍中名列前茅的。我尤其看重它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的指导性。例如,在处理场地测绘和定线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地形条件、工程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如何进行图根控制网的布设,以及如何绘制符合要求的施工图。书中对各种测量误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对我指导现场的测量工程师避免不必要的返工非常有帮助。我经常会参照书中关于高精度控制网建立的内容,来指导一些关键工程部位的测量工作,比如大型结构物的轴线控制、沉降监测等。它在变形监测章节的详细讲解,对于我管理一些高风险工程,如大坝、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书中关于施工放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现场测量放样的效率和精度,减少了了了了了了很多潜在的质量问题。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测量数据处理和成果表达的详尽说明,包括坐标转换、高程计算、地形图绘制的软件操作技巧和规范要求,这对于我审核测量报告和进行工程造价的初步估算非常有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宝贵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工科学生,在查找毕业设计资料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工程测量学(第四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解决我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测量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书中的数据处理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数据的平差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间接平差、条件平差等,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步骤。这对于我理解和运用测量数据进行精度评定和误差分析至关重要。书中还提供了如何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指导,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工程变形监测的内容,因为我的毕业设计课题涉及到对某结构物的变形进行分析。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变形监测方法,如水准测量、倾斜测量、位移测量等,以及如何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安全评估。这为我设计监测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书中关于施工放样和工程控制网建立的章节,也为我理解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测量布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我了解到,精确的施工放样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而科学的控制网建立则是整个测量工作的基石。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感觉,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毕业设计期间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手头也陆陆续续收集了不少测量学的参考书,但说实话,《工程测量学(第四版)》是我认为最能代表当前行业发展水平,同时又兼顾教学需求的优秀教材。它不像某些老教材那样,理论陈旧,脱离实际,也不像一些过于追求新技术的书籍那样,晦涩难懂,缺乏基础。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测量知识,如高程控制、平面控制的原理和方法,逐步深入到更高级的应用,比如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典型工程的测量控制技术。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技术时,都会详细列举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比如《国家测量控制网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等,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能够让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就接触到行业内的“游戏规则”。书中对于误差理论的讲解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给出几种误差的分类和处理方法,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误差产生的根源,以及在不同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下的表现,这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对测量精度的高度重视,并学会如何科学地评估和控制误差。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数字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技术,而是阐述了如何将测量数据无缝集成到GIS平台,如何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这对于我们未来从事相关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书中还加入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人机测绘、倾斜摄影等技术的内容,这让这本书的时效性非常强,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评分

在工程领域工作了十几年,我一直觉得测量学是一门非常基础但又极其重要的学科。《工程测量学(第四版)》这本书,可以说是将这门学科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各种测量技术时,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进行地形图测绘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测图方法,如解析测图、数字测图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这对于我指导项目团队选择最优的测绘方案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控制测量部分的讲解也十分详实,包括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建立、区域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利用GNSS技术实现高精度控制。这对于我们在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确保整体测量框架的统一和精度至关重要。我经常会翻阅书中关于工程施工测量的内容,比如道路、桥梁、隧道等典型工程的放样、定位、高程控制等技术。书中提供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能够帮助我们在现场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本书对于测量误差的分析和处理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给出处理方法,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误差的来源和影响,这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控制误差,提高测量精度。我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各种测量难题的有力武器。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岩土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地表形变、沉降等相关的测量问题。《工程测量学(第四版)》这本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中关于工程变形监测的章节,是我反复研读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变形监测方法,例如,基于水准仪的高精度沉降监测,基于全站仪或GNSS的水平位移监测,以及基于倾斜仪的倾角监测。书中不仅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原理,还详细说明了监测点的布设原则、观测频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变形趋势分析的技巧。这为我设计和实施变形监测方案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我还可以通过书中提供的案例,了解到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利用测量技术来预警和评估地质灾害,如边坡失稳、滑坡等,以及如何对地下工程进行沉降和变形的实时监测。此外,书中关于工程测量在边坡支护、基坑开挖等方面的应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如何通过精确的测量来保证这些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测量学在保障工程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

评分

AAAAAAAAAA

评分

正品,印刷质量好

评分

正品,印刷质量好

评分

看了都说不错

评分

一次性买了好多规范和书籍,都很满意。

评分

很好,我也得好好学习

评分

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

一次性买了好多规范和书籍,都很满意。

评分

书的质量还行,物流稍慢,整体感觉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