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场危及全人类的病毒,带来整个社会秩序的崩塌。灾难面前,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人类本身。
内容简介
在未来,一种全新的、无法被根治的烈性病毒AIS席卷全球,感染者超过50%。用于AIS病毒防治的费用超过了世界GDP的50%,世界经济处于崩溃边缘。“AIS城堡计划”出台。
短时间内,全球5000个“AIS城堡”建立起来,40亿AIS感染者被赶进“城堡”。完全隔绝的环境让每个城堡自成一国。但在“AIS城堡”建立二十年后,高昂的运营成本让健康人的世界不堪重负,于是,一个更加惨绝人寰的计划——“清洗计划”被炮制出来……
作者简介
银河行星,著名科幻作家,重庆璧山人。
代表作有《第三个太阳》《病毒纪元》《清洗人类》等。
《第三个太阳》获得首届和慧杯科幻小说大奖赛“zui佳科幻经典奖”。《病毒纪元》获得第六届全球华语星云奖长篇小说超佳人气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当我们深情讴歌科学的光明时,也要时刻注意科学背后的阴影。我从来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也不是廉价的乐观主义者。
——科幻作家 王晋康
★我遇到过很多半途而废的科幻作者,他们有才气,有灵感,但事实证明,对于创作来说,热爱与执著才是最可贵的品质。
——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幻艺术分会会长 郑军
目录
序 / 1
引 子 / 001
第一章 清洁计划 / 009
第二章 AIS 城堡 / 075
第三章 绝境 / 139
第四章 城堡突围 / 189
第五章 新世界 / 249
终 章 真相 / 323
精彩书摘
齐大阳刚从联合国大厦出来,还来不及迈下那溜湿漉漉的台阶,一群记者就围了上来。
“请问总干事阁下,那个关系AIS人命运的‘清洁计划’表决了吗?”
“您能透露一下本次联大会议的议程吗?”
“为什么本次大会把记者排除在外?你们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清洁计划’是否已经通过了?”
“你觉得你们那些所谓的代表真的有权让20亿AIS人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吗?”
……
频频乱闪的镁光犹如暴风雨前的闪电,耀得齐大阳睁不开眼,而记者的发问如一串攻势凌厉的组合拳,拳拳直击要害。他顿觉心口一阵紧缩,赶忙收住就要迈下台阶的胖腿,任由各国记者的长枪
短炮一阵猛扫。
过了许久,齐大阳才睁开有些红肿的眼睛,把目光投向那排在清晨阴冷而潮湿的光线中静默的旗杆,他看到那些平日里高高飘扬的各色国旗都垂头丧气地垂着,好像再也没有飘扬的意思。
“样开、样开、样开……”齐大阳的非洲保镖一边用鼻音很浓的汉语大声嚷嚷,一边用壮硕的身躯推搡着台阶上的记者为齐大阳开路。尽管齐大阳心里发虚,但他还是大声喝住了他,随即抬手推了推宽边眼镜。很快,一丝莫名的笑,就从那张过于宽大的脸上浮现出来。
“各位,‘清洁计划’只是个附带议题,连白痴都知道那是不可能通过的……至于不让记者参会嘛,那也是有先例的……”
“忽悠?你尽管忽悠,我们记者可不是你所说的白痴!你必须把真相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必须!”有个华人记者大声打断了他。
“我说的就是真相,完完全全的真相。我可以起誓,向佛祖,向上帝,向……”齐大阳说着右掌紧贴左胸,一副虔诚无比的样子。
对齐大阳的这套说辞,记者们并不买账。一个白人记者一脸轻蔑,毫不留情地指着他的脸说:“起誓?你那誓言还不如放屁,放屁还可以闻点儿味儿,大家说是不是啊?”
“是啊,是啊!”另一个白人女记者跟着附和,“最无耻最无用的就是你们这些政客的誓言!”
两个白人记者的一唱一和搞得齐大阳下不了台,尽管台阶就在他的脚下。但齐大阳心里明白,他今天必须下了这个台阶,还必须马上下,不然后果难料。眼前的都是全球记者中的精英,他们的厉害他早已领教多回,再僵持下去他肯定招架不住。于是,他用纸巾展了展脸上的汗珠,让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
“呵呵,我只能说这么多了,晚些时候,联合国自然会有公报出来。拜托各位让个道儿吧,鄙人还有公务在身。”齐大阳说着,做了个中国式的拱手,随即顺着保镖在前面硬挤出来的一条人缝下了台阶,一摇一晃地向广场边的一辆凯迪拉克轿车走去。
一些记者为一夜的苦等只换来这么轻飘飘的几句心有未甘,正想再追,不料,一个戴墨镜穿风衣的壮汉不知从哪里闪了出来,把他们挡在了后头。那壮汉和前面的保镖一前一后护卫着齐大阳迅速
离开,一副007般的冷峻派头。
……
前言/序言
耐住寂寞才见阳光
在中国有这样一批科幻作家,当他们开始动笔时,如今一些新锐作者都还没出生。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他们默默地培育着一到两三部长篇。不追时尚,不务虚名,精心剪裁,反复打磨,一定要把它写到炉火纯青。银河行星就是这样一位作者。
多年前,银河行星参加过一次网络科幻征文大赛。投稿前,他问过我一些网络征文评奖活动的基本情况。银河兄比我年长几岁,但那时他还不为圈中人熟悉,所以我就摆起老资格,没少给他泼冷水。好在最终没有浇灭他的执著,他坚持参加了那次活动,并且获得了一个大奖。
那次,他的获奖作品是《第三个太阳》,一部打磨了将近二十年的硬派科幻。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吞噬者”即将闯入太阳系,世界面临毁灭,以高天云、王浩为代表的一些人开始实施“拦截计划”,而这时,江临枫和叶知秋却从人类闲置基因中破译出一段惊天秘密。于是以此为基础,另一批人极力主张实施“行星迁徙计划”,也就是带着地球飞离太阳系。是“拦截”,还是“迁徙”?人类开始在生与死、血与火、善与恶、希望与绝望、人性与兽性之间游走与挣扎。终于,在“吞噬者”即将撞上太阳前夕,地球在伤痛中踏上了漫漫的流浪征程……
作者思路清晰,宏观理论架构严密,细节处理谨慎,情节更是环环相扣,使得读者颇有酣畅淋漓之感。现在回想起来,这部作品又与去年年末的热门电影《星际穿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那次参评作品中,这是一部少见的鸿篇巨作,获得了众位评委的一致好评。银河行星因此终于浮出水面。
此后自然约稿不断,但以银河行星的创作速度以及他对作品质量的追求,短时间内是交不出作品的。特别是对于科幻创作来说,好作品不但需要反复打磨,还需查阅大量科技资料,以使自己的创意能在科幻层面上站得住脚,经得起时光的验证。另外银河在体制内外均有繁杂工作,挤占了不少时间,所以这样一等又是六七年,银河的病毒系列《病毒纪元》和《AISS城堡》才终于面世。
《病毒纪元》描写SX病毒,《AISS城堡》描写的则是一种比艾滋病毒更厉害的超级病毒,两部作品均讲述了人类在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候所做出的不同抉择。作者把人置身于无路可退的绝境,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类的劣根性,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以及人性中光辉的一面,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读来酣畅淋漓,感人肺腑,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病毒纪元》围绕“囚屋”这个病毒纪特有的场景展开,让男女恋情在“囚屋”的隔绝中经受考验,让人性在“囚屋”的禁锢和SX病毒的威胁中经受拷问。该书构思独特,情节跌宕,恋情缠绵悱恻,既有对人性的诘难,又有哲学上的深层次思考。而在《病毒纪元》的最后,已经与人类“和解”的SX病毒又开始变异,人类到底何去何从,无人知晓,作者为此埋下了伏笔,引发读者无限遐想。
第二部《AISS城堡》亮点更多,科幻构思更为精妙,每一章节都描写得十分有趣,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情不自禁地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就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讲的那样:“我随手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其中一页,它总会带给我惊喜。”银河的《AISS城堡》也同样如此。我曾把这部小说的原稿拿给一个经常写作的朋友看,他看了之后不停地追问我剩下的部分能不能给他看。我只能告诉他这要经过原作者的同意才可以。可见这部小说的精彩。
银河偶尔也会参加科幻活动,在交流中吸取别人的经验,无论是前辈大家,还是后起之秀。记得在去年重庆大学科幻工作坊活动里,银河曾充当了摄影记者的角色,很认真地记录着那些比他小许多的年轻作者们。
银河的成功,也让我想起那些半途而废的朋友。近二十年的科幻生涯里,我遇到过很多半途而废的科幻作者,他们有才气,有灵感,但事实证明,对于创作来说,热爱与执著才是最可贵的品质。
《星辰遗嘱》 序章:寂静的宇宙 宇宙,广袤无垠,星辰点点,却又寂静得令人心颤。亿万年来,生命在这片虚无中悄然诞生,又悄然消逝,如同海滩上转瞬即逝的浪花。无数文明在时间的洪流中兴衰起落,它们的智慧、它们的爱恨、它们的辉煌与挣扎,最终都化为宇宙尘埃,被遗忘在无垠的黑暗中。 然而,在这宏大的寂灭面前,总有一些渺小的声音,不甘心就此沉寂。他们渴望留下印记,渴望被铭记,渴望在永恒的虚无中,找到一丝存在的意义。 《星辰遗嘱》的故事,就发端于这样一个文明的最后时刻。 第一卷:黯淡的星光 艾瑞斯星系,一个曾经孕育出辉煌文明的摇篮,如今却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曾经繁荣的星球,如今只剩下残破的遗迹,风蚀的建筑,以及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孤独雕塑。星辰王国,这个曾经横跨数个星系的强大帝国,在经历了漫长的衰落后,终于迎来了最后的黄昏。 帝国最后一个守望者,名叫伊利雅。他并非战士,也非统治者,而是一名学者,一个记录者。他的使命,是在文明彻底消失之前,将艾瑞斯星系的一切,以最完整、最真实的方式,记录下来,留作一份“星辰遗嘱”。 伊利雅的童年,是在一个逐渐熄灭的时代度过的。他依稀记得,曾经的艾瑞斯天空,并非如今这般暗淡。流星雨是常态,绚丽多彩,如同神祇的眼泪。城市里灯火辉煌,空中轨道上穿梭着无数载具,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希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星系的核心能量开始衰竭,气候变得恶劣,资源日益枯竭。曾经的繁荣,如同海市蜃楼,在绝望中一点点崩塌。 伊利雅的父母,都是帝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倾尽毕生心血,试图寻找拯救星系的方法,却最终无功而返。在他们离世前,将一本古老的文献交给了伊利雅,那是一本记载着艾瑞斯文明起源的史书,也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他们告诉伊利雅,文明的毁灭并非偶然,其中隐藏着深刻的教训,而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未来的星辰,留下一点警示。 伊利雅继承了父母的遗志,也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他穿梭于废弃的城市,搜集残存的资料,修复损坏的记录仪,只为将艾瑞斯星系最后的辉煌与痛苦,凝结成文字,化为永恒。 在搜集的过程中,伊利雅遇到了最后一代的艾瑞斯人。他们躲藏在地下深处,依靠着稀缺的资源勉强度日。他们曾经是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工程师,如今却沦为苟延残喘的幸存者。伊利雅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讲述昔日的荣光,以及最后的绝望。 有一个名叫莉拉的女孩,她出生在帝国最后的岁月,从未见过繁荣的艾瑞斯。她对伊利雅讲述的那些关于星辰、关于艺术、关于梦想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她就像一颗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弱星光,为伊利雅枯燥的记录工作,带来一丝温暖。 伊利雅发现了艾瑞斯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并非简单的资源枯竭或外部威胁,而是文明内部的腐朽。曾经激励他们前进的探索精神,被傲慢与内斗所取代。对未知的恐惧,让他们固步自封。对力量的过度追求,让他们忽视了平衡与和谐。他们逐渐失去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也遗忘了宇宙的本质——无常与连接。 伊利雅将这些发现,一点点记录下来,用他最真挚的笔触,描绘着一个文明如何从巅峰走向灭亡的悲歌。他知道,这并非一份轻松的记录,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审判,一份对过去的反思,一份对未来的警示。 第二卷:回响的记忆 伊利雅的记录并非止步于艾瑞斯星系。他发现,在帝国古老的数据库中,保存着一些关于其他文明的零星记载。这些记载,如同散落在宇宙各处的碎片,勾勒出宇宙中曾经存在过的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衰轨迹。 他发现了一个曾经繁荣的海洋文明,他们用歌声与水流交流,创造了如同水晶般璀璨的城市,却因为过度沉迷于感官享乐,最终被涌来的巨浪吞噬。 他发现了另一个以逻辑与秩序为核心的机械文明,他们追求绝对的理性,将情感视为低劣的负面情绪,最终在一次自我进化的迭代中,彻底丧失了创造力,走向了机械的僵化与沉默。 他还看到了一个以精神力量为基础的灵能文明,他们能够沟通宇宙的能量,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却因为无法控制内心的贪婪与欲望,最终被失控的能量反噬,化为虚无。 每一个文明的故事,都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折射出艾瑞斯文明的影子。伊利雅在这些记忆的回响中,看到了宇宙的普遍法则: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循环,而文明的存亡,往往取决于他们如何理解与应对这些法则。 他开始思考,是什么让这些文明最终走向了灭亡?是基因的局限,还是环境的压力?是道德的沦丧,还是思想的禁锢?他翻阅着浩瀚的星辰文献,试图从中找出贯穿始终的线索。 他发现,所有走向衰败的文明,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倾向:他们试图掌控宇宙,而不是与宇宙和谐共处。他们试图摆脱无常,而不是拥抱变化。他们试图建立永恒,而不是理解短暂。 伊利雅将这些发现,融入到他的《星辰遗嘱》中。他不仅仅记录艾瑞斯文明的悲剧,更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普适性的智慧,一种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启示。 莉拉,这个年轻的女孩,也逐渐参与到伊利雅的工作中。她用她年轻的眼睛,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去感受那些逝去的文明的喜怒哀乐。她对伊利雅说:“伊利雅爷爷,您记录的这些,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我们应该如何活着的答案,对吗?” 伊利雅看着莉拉明亮的眼睛,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这份遗嘱,不仅仅是写给过去的,更是写给未来的,写给那些可能还在宇宙某处闪烁的,尚未陨落的星辰。 第三卷:星辰的低语 在记录的过程中,伊利雅发现了一些关于“遗迹”的线索。并非普通的遗迹,而是那些由远古文明留下的,承载着某种信息或能量的特殊结构。这些遗迹,遍布于星系之中,如同宇宙的耳语,默默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他找到了一处隐藏在星云深处的“记忆水晶”,它能够读取到曾经存在于其附近星域的文明的集体意识。通过解读记忆水晶,伊利雅看到了一个以艺术与情感为核心的文明,他们用生命的光辉谱写诗篇,用灵魂的色彩描绘星空,却因为过于依赖内在的情感力量,而对外界的变化显得麻木不仁,最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宇宙灾难所淹没。 他又发现了一个位于黑洞边缘的“时间回响器”,它能够捕捉到过去某个时刻的宇宙信息。通过时间回响器,他看到了一个曾经崇尚科学与技术,追求效率与进步的文明。他们建造了巨大的星际轨道,创造了自我进化的智能生命,却在无休止的进步中,逐渐剥离了人性,最终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冰冷而精确的机器。 这些遗迹,如同宇宙的低语,在伊利雅的耳边回响。他开始明白,文明的兴衰,并非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每一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也有其无法避免的局限。 然而,伊利雅也在这些遗迹中,捕捉到了一些更深层的奥秘。他发现,在一些古老的遗迹中,蕴含着一种超越物质与能量的“共振频率”。这种频率,似乎与生命本身的本质有关,也与宇宙的运行法则息息相关。 他开始相信,文明的延续,并非在于抵抗衰败,而在于学会与变化共舞,学会与无常同频。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掌控一切,而在于理解一切,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莉拉,这个充满活力的女孩,成为了伊利雅最得力的助手。她用她的想象力,去解读那些抽象的符号;她用她的同情心,去感受那些逝去生命的悲欢。她问伊利雅:“伊利雅爷爷,如果一个文明能够找到与宇宙的共振频率,它就能不被时间所摧毁吗?” 伊利雅摇了摇头:“并非不被摧毁,而是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当物质形态消散,精神与意识,或许能够以另一种能量,融入到宇宙的洪流之中。” 他意识到,《星辰遗嘱》的真正意义,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探索。他要用他所记录的一切,为那些可能正在宇宙某处奋斗的生命,提供一份地图,一份指引,一份希望。 尾声:永恒的微光 艾瑞斯星系,最终还是归于沉寂。伊利雅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凝聚成一个巨大的数据水晶,里面记载着艾瑞斯文明的兴衰,以及他所发现的关于宇宙生命法则的一切。 他将这个数据水晶,放置在一艘孤零零的飞船上,设定了方向,使其能够漂流到宇宙深处,等待着可能发现它的文明。他希望,这份“星辰遗嘱”,能够成为一束微弱的光,在黑暗中为迷失的旅者指引方向。 莉拉,则在伊利雅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接收和解读数据水晶中的信息。她将带着这份遗嘱,离开逐渐衰败的艾瑞斯星系,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尚未熄灭的希望。 宇宙依旧广袤,依旧寂静。然而,在某个角落,一束微弱的光芒,正缓缓地飘荡。那是《星辰遗嘱》,是一段文明的绝唱,也是一份对永恒的期盼。它不求被铭记,只求被理解,只求在浩瀚的虚无中,留下一丝微小的回响,提醒着那些在星辰之间穿梭的生命,永远不要忘记,在毁灭的阴影之下,总有希望的微光,在静静地闪烁。 这份遗嘱,并非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承载着过去的经验,也孕育着未来的可能。它告诉我们,即使生命如星辰般短暂,但智慧与爱,却能够以另一种形式,在宇宙中永恒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