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领域相关专业的一本入门教材,主要介绍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用于少学时课程教学。
本书第一版于2010年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良好反馈。鉴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必要更新集成电路设计发展的新动态,同时根据作者授课过程中的体会,以及读者的建议,作者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本书的第二版。
作者拥有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她针对产业需求,以准确精炼的语言,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为读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集成电路设计所需的半导体基础理论、设计全流程以及流片制造、封装测试等诸多环节的内容。
??
本书是集成电路领域相关专业的一本入门教材,主要介绍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全书共分10章,以集成电路设计为核心,全面介绍现代集成电路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典型数字模拟集成电路、现代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方法学、芯片的封装与测试等方面的知识。本书主要涉及采用硅衬底、CMOS工艺制造的集成电路芯片技术,同时,简单介绍集成电路发展的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集成电路、微电子、电子、通信与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参考书籍。
?? 罗萍,分别于1990年、1993年获重庆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工业自动化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2000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年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功率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系统应用。其间,2002年8月—2003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2006年3月—2006年6月赴比利时校际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参加了全国模拟集成电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50余名,主持和参与过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省、部预研项目、基金项目/与境内外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约3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IEEE等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已获授权6项。目前主要从事数字辅助功率集成技术及用于节能系统的功率驱动芯片与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
王志华教授要我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丛书》写序,使我联想起了两件往事。第1件: 20世纪70年代(李志坚院士为本丛书写的序言手稿)后期,集成电路由LSI发展到VLSI阶段,当时在国际同行间一个讨论的热点是:“把什么内容和如何把这些内容放到这么一块小小的芯片上去?”即今后芯片上应集成哪些电路和怎么设计集成有如此多电路的芯片?第二件: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分会(当时叫半导体专业委员会)下成立了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组(这是我国第1个集成电路方面的学术组织),成立大会暨第1次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孙俊人出席会议并讲了话,王守武先生(院士)参加了会议,我本人在会上作了一个有关集成存储器的报告,参加会议和作报告的还有黄敞教授、唐璞山教授、夏武颖教授、林雨教授、洪先龙教授、叶以正教授等,记得王守觉先生也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总之,会议开得很热烈、很成功。但参加会议的也就一百人左右,这大概也是当时我国搞集成电路技术的主要队伍。
迄今,这两件事已经过去近30年了,微电子技术已发展到了纳米ULSI阶段,集成电路产品也早已走出了out of the shelf的阶段,即数字电路只有若干标准逻辑门系列、存储器、初级的CPU等,模拟电路只有运放、VCO和滤波器等少数标准产品的阶段,先后经过ASIC、SOC,现今已进入了多核CPU、含射频、模拟与混合信号处理和各种嵌入式模块的SOC时代了。这不仅表明集成电路技术的学术内涵已大大扩展,电路设计技术和设计工具的进步已非当日可比,更反映出微电子技术的强大内在潜力和时代对IC的持续而迫切的需求。同样,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企业名册,我国有规模的IC设计企业已达到一百几十家,由此估计从业人员应该以万计算了,技术上我们已能独立设计出诸如3G手机核心芯片、嵌入式和高性能的CPU以及高档的保密芯片等产品,这表明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和技术队伍也有了相应的很大进步。
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集成电路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品质和国防与国家安全。作为现代主要高科技之一,集成电路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 谁的产品功能强、质量优、推出早、成本低,谁就占领主要市场,为胜者; 谁落后一步,往往会被无情淘汰。夸大一些说,这一竞争往往是“只有第1,没有第二”。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技术要求的基础知识十分广博,又与众多的高新技术相互交叉。集成电路产品更新换代极其迅速,产品从研制到投产周期日益缩短。这一切都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业务素质,其中技术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水平,特别是技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更有决定性的作用。技术人员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新知识的补充,越来越重要; 不仅在学校学习很重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更有必要。我想,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专家委员会支持这套“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丛书”的出版,除了要达到提高在校学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外,更有这方面的深层意义。
丛书各分册的内容涵盖了微电子、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知识,还包括了RF和数模混合信号处理、嵌入式和高性能处理器、低功耗芯片设计、SOC设计方法学、EDA工具及应用等广泛的现代专门课题内容。选题广阔、全面,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本丛书由清华大学王志华教授领衔的编委员会组织编写,各册编写者主要是工作在第1线具有一定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学术骨干,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同行中的资深专家为审稿人严格把关。我相信在这样老、中、青三代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本丛书的内容和质量是有保证的,它的出版一定会对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现有科技人员素质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我更希望本丛书的编审一定要十分重视学术上的严谨性,并期盼,经过不断完善,至少有部分分册今后能成为教学的精品。
——李志坚
2010年1月10日
我曾经说过,每当我拿起笔为年轻学者出版一套丛书或一本书写序的时候,心中总是怀有特别的喜悦,因为这意味着辛勤耕耘后的丰硕收获,也意味着年轻的学者在进步与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所以我总是乐意而为之。
自1958年TI公司的Jack S. Kilby和1959年仙童公司的Robert Noyce发明集成电路和硅平面集成电路以来,50年间,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技术可谓发展神速,如同摩尔规律(Moore Law)所描述与预期的那样,按存储器算,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 就微处理器而言,集成度每两年翻一番; 相应特征尺寸则缩小为上一技术节点的0.7。当前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已从发明时的12个元件(2个晶体管、2个电容和8个电阻)发展到今天的数十亿个元件。集成电路功能日新月异,而成本迅速降低,微处理器上晶体管的价格每年平均下降约26%。2006年,Intel曾发表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广告词:“现在一个晶体管的价格大约与报纸上一个印刷字母的价格相当”。这就是说,人们只要买得起报纸,就消费得起集成电路。正因为如此,集成电路已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技术,是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信息是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而且是目前利用得很不充分的资源。信息的本质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特征,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随动执行等一系列的环节,而集成电路从狭义上讲则集信息处理、传输、存储等于一个小小的芯片中; 从广义上讲,集成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则集成了上述诸方面功能于一个芯片上或一个封装内的若干芯片(SiP)中,而这种可靠性高、功耗低的芯片又可以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出来,因而势必大大地提高人们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地提高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它已如同细胞组成人体一样成为现代工农业、国防装备和家庭耐用消费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集成电路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它的产业规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基础产业和高新科学技术领域。在过去的50年,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沧海横流中,集成电路已经并正在不断显示其英雄本色。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后,特别是在我国走“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在市场需求和国家中长期科学规划重大专项投入的双重促进下,我国集成电路科技和产业必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带来更多的创新。
现代社会的科技竞争,包括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集人心者集大成,希望在人才。培育人才很重要的工作在于教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是永恒的主题; 只要人的生命存在,学习就是不竭的任务。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学进修都需要教材或称之为教本,所谓“教本、教本,乃教学之本”。
集成电路不是直接与消费者见面的最终产品,因而系统应用是使集成电路产生巨大增值的关键环节,而设计是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接近应用,也就是接近市场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创新与市场空间。50年来集成电路的发展史是需求牵引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推动相结合的历史,是一部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历史。需求牵引往往由市场和系统应用提出,而设计首先就需要面对这种新的需求。一个好的算法、标准和设计往往可以引导市场的发展,为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开拓一个崭新的领域。因此,《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丛书》首批启动就将重点放在与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是十分恰当的。
《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丛书》由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专家委员会主持编写,第1批启动16册,第二批将再启动10余册,其内容涵盖了微电子及集成电路领域的主要范畴,尤以设计为主体。由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清华大学王志华教授领衔丛书编委会,参加编写的有30多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反映了我国年轻一代学者正在茁壮成长。同时,丛书还邀请了一批治学严谨的年长一代科学家和学者担任审稿工作,在这些学者的名单中我看到了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共事过的洪先龙教授、吉利久教授、张建人教授等老朋友。我坚信,由年轻学者执笔,由年长一代科学家把关,丛书学术内容的新颖性和严谨性就一定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这套丛书特别适合于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也适合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我相信,阅读本丛书的学生和科技人员必将受益匪浅。
——王阳元
2010年1月5日于北京大学
有一个古老的中国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看到一位仙翁用手指点一下石头,石头就能变成金砖,这是成语“点石成金”的来源。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常常只关注到那腐朽化神奇的“一点”而忘了故事寓意中重要的一环,即练得此法术的方法和为此所需要付出的数十年的功德和修为。自1995年我从业以来,就一直惊叹微电子及集成电路是一个多么像“点石成金”的行业,而同时又是一个多么讲究方法,多么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领域!
多年来我和我在Synopsys公司的同事们一起在国内推广基于逻辑综合的自顶向下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经历了逆向设计解剖版图的初始阶段,那时全国设计业产值不过上亿元人民币,设计企业不过数十家,从业人员以百十计,而现在,中国大陆已是全球特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全国设计业产值超过300亿(依然是方兴未艾),设计企业超过500家,从业人员数以万计; 从那时开设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并装备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环境的寥寥几所高校,到目前19所院校建有集成电路工程特色专业、20个(含在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约40个大学招收集成电路工程硕士,近50所大学(所、系)配置了我公司的IC设计工具的大学计划包。这真是个天翻地覆的变化。IC设计是个智力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行业。没有高素质、实践型的人才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人才依然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之一,我们仍然感到缺少一套系统化的、覆盖该领域新技术的微电子及集成电路教材。公司总部有一个教材指导委员会(Curriculum Advisory Board),他们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主持开发了一套微电子及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当我了解到相应的教学课程内容后,便立即想到如果以此为参考帮助国内开发一套微电子及集成电路领域的教材和参考书,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此想法得到了时任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严晓浪教授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王志华教授的赞同,也得到了Synopsys公司全球总裁陈志宽博士的积极支持。一年多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见到了这套丛书第1批16本的面世!这是主编王志华教授和30多位编审者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也要感谢李志坚院士、王阳元院士这样德高望重的多位业界前辈对丛书编著选题的把握、对方向的关注、对内容的裁夺等。我也非常高兴我的同事和我的公司在这件事情上所做的微薄贡献。
一直以来,参与并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腾飞是我们的梦想。回望过去,中国每一天都在进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每一年都在成长。世界范围内产业的大迁移、国内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有利的产业政策和创业环境,正带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颇佳的契机。而人才培养是重要的环节和基础,是漫长的付出和努力,是艰辛的孕育和耕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直到腾飞前的化蛹成蝶。在老中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行业一定会创造出一座座的金山,一定会拥有一大批“点石成金”的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由衷地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帮助实现我们共同的心愿,并殷切期待丛书下一批十多本著作的尽早面世!
——潘建岳
2009年12月于北京
第1章绪论
1.1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
1.1.1集成电路的定义
1.1.2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1.1.3集成电路的分类
1.2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流程
1.2.1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
1.2.2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步骤
1.2.3集成电路工艺技术水平衡量指标
1.3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
1.3.1国际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
1.3.2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集成电路制造
2.1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要素
2.1.1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要求
2.1.2标准生产线的几大要素
2.2主要制造工艺
2.2.1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流程
2.2.2制造集成电路的材料
2.2.3硅片制备
2.2.4氧化
2.2.5淀积
2.2.6光刻
2.2.7刻蚀
2.2.8离子注入
2.3CMOS工艺流程
2.3.1基本工艺流程
2.3.2闩锁效应及其预防措施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MOSFET
3.1MOSFET的结构与特性
3.1.1MOSFET结构
3.1.2MOSFET电流�驳缪固匦�
3.1.3MOSFET开关特性
3.2短沟道效应
3.2.1载流子速率饱和及其影响
3.2.2阈值电压的短沟道效应
3.2.3迁移率退化效应
3.3按比例缩小理论
3.4MOSFET电容
3.5MOS器件小信号模型
3.6MOS器件SPICE模型
3.6.1LEVEL 1模型
3.6.2LEVEL 2模型
3.6.3LEVEL 3模型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基本数字集成电路
4.1CMOS反相器
4.1.1CMOS反相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4.1.2静态特性
4.1.3动态特性
4.1.4功耗
4.1.5CMOS环形振荡电路
4.2典型组合逻辑电路
4.2.1带耗尽型NMOS负载的MOS逻辑电路
4.2.2CMOS逻辑电路
4.2.3CMOS传输门
4.3典型CMOS时序逻辑电路
4.3.1RS锁存器
4.3.2D锁存器和边沿触发器
4.3.3施密特触发器
4.4扇入扇出
4.5互联线电容与延迟
4.6存储器
4.6.1存储器的结构与ROM阵列
4.6.2静态存储器SRAM
4.6.3动态存储器DRAM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模拟集成电路基础
5.1模拟集成电路种类及应用
5.1.1运算放大器
5.1.2A/D、D/A转换器
5.1.3RF集成电路
5.1.4功率集成电路
5.2单管放大电路
5.2.1共源极放大器
5.2.2共射极放大器
5.2.3共漏极放大器(源随器)
5.2.4共集电极放大器(射随器)
5.2.5共栅极放大器
5.2.6共基极放大器
5.3多管放大电路
5.3.1BJT组合放大器
5.3.2MOS串级放大电路
5.3.3差分放大器
5.4电流源和电压基准源
5.4.1电流源
5.4.2电压基准源
5.5典型运算放大器
5.6模拟集成电路基本设计步骤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简介
6.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内容
6.2VLSI设计方法和需求分析
6.2.1门阵列设计
6.2.2标准单元设计
6.2.3全定制设计
6.3VLSI设计实现策略
6.4VLSI设计挑战
6.4.1集成度不断增加
6.4.2工艺线宽的缩小
6.4.3集成电路的生产成本
6.4.4成品率与缺陷产品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VLSI的EDA设计方法
7.1EDA历史与发展
7.2VHDL与Verilog�睭DL
7.2.1硬件描述语言
7.2.2VHDL与Verilog�睭DL
7.3设计工具
7.3.1仿真工具
7.3.2综合工具
7.3.3布局布线工具
7.3.4其他工具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集成电路版图设计
8.1版图设计规则
8.1.1版图设计规则分类
8.1.2版图设计规则举例
8.2全定制版图设计
8.3自动布局布线
8.4版图验证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测试技术
9.1芯片测试意义
9.2芯片测试过程
9.2.1测试过程简介
9.2.2主要测试方法
9.3可测性设计
9.3.1故障模型
9.3.2边界扫描测试技术
9.3.3内建自测试技术
复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集成电路封装
10.1集成电路封装概述
10.1.1封装的含义
10.1.2封装的功能
10.1.3封装工程
10.1.4封装分类
10.1.5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历程
10.2传统封装
10.2.1三种封装形式
10.2.2传统封装技术
10.3新型封装技术
10.3.1焊球阵列封装
10.3.2芯片级封装
10.3.33D封装
10.3.4系统封装
10.3.5多芯片模块组装技术
10.3.6倒装芯片焊接技术
10.4总结与展望
复习题
参考文献
自1947年世界第一只晶体管的发明以及1958年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的诞生以来,集成电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快速步入信息时代,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发展集成电路的各项优惠政策,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业得以飞速发展,设计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集成电路设计已成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开创信息产业新局面的重要基础。为重点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水平,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专门设立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两个专项; 同时其他各专项中也有诸多涉及核心自主芯片的内容。
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特别是设计业的发展,重中之重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为满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截至2009年,国家已批准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相关学科基础较好、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使其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全国已有十多个由国家或地方省市成立的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聚集了几百个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企业,企业需要更多的专业集成电路人才的加盟。为此编写一套相对完整,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人才培养需求,贴近集成电路产业实际的教材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由国际知名EDA厂商新思科技赞助,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编,出版了《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丛书》。
本书系此套丛书之一,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相关专业的一本入门教材,主要介绍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全书包括10章,其中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半导体芯片的应用、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以及设计制造的基本流程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第2章集成电路制造,介绍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要求、主要制造工艺,并以CMOS工艺为例简介集成电路的基本工艺流程。第3章MOSFET,介绍目前应用最广的CMOS集成电路中的基础器件——MOSFET的结构与特性,以及集成电路工艺尺寸缩小对MOSFET性能的影响,MOSFET的寄生电容和器件模型等。第4章基本数字集成电路,介绍包括CMOS反相器、典型CMOS组合逻辑电路、CMOS时序逻辑电路、扇入扇出、互联线电容与延迟等内容。第5章模拟集成电路基础,介绍模拟集成电路种类及应用、单管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电流源、电压基准源和典型运算放大器等内容。第6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简介,介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内容与设计规格、集成电路设计策略、VLSI设计流程与设计挑战。第7章VLSI的EDA设计方法,介绍EDA历史与发展、VHDL与Verilog HDL以及相关设计工具。第8章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介绍版图设计规则、全定制版图设计、自动布局布线、版图验证等知识。第9章测试技术,介绍芯片测试意义、测试过程、测试方法。第10章集成电路封装,介绍传统与现代芯片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等。
本书第1版的第1~5章和第9章由电子科技大学罗萍教授负责编写,第6~8章和第10章由天津大学张为副教授负责编写。天津大学姚素英教授作为本书的主审,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王志华教授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多次给予指导。本书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针对产业需求,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为读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集成电路设计所需的半导体基础理论、设计全流程以及流片制造、封装测试等诸多环节的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集成电路、微电子、电子、通信与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参考书籍。
本书第1版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及出版社良好的反馈意见。鉴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必要更新书中集成电路设计发展动态的内容; 同时,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第1版中尚存一些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正和提高。应出版社邀请,原书作者罗萍教授、张为副教授、姚素英教授均同意对原书进行修改,出版《集成电路设计导论》第2版。然而,张为副教授因工作原因无暇参与第2版的改编工作,第2版所有改编工作均由电子科技大学的罗萍教授完成。
本书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补了近5年IC业发展的新动态; 精简了第2章 集成电路制造内容; 充实了第3章 MOSFET相关知识; 对第4章和第5章中的基本电路案例做了少许调整; 针对原第1章和第6章存在少部分内容交叉重叠的问题,对第6章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将第6章题目由原来的“集成电路设计简介”修改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简介”; 将第7章和第8章0.35μm的工艺库换成了0.18μm的工艺库,更吻合数字IC当前的工艺现状; 同时,还将第1版中少数参变量的符号进行了更改,并修改了第1版中的笔误。
本书第2版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学姚素英教授、清华大学出版社文怡老师的大力支持; 电子科技大学的韩晓波、何林彦、王康乐同学参加了本书部分文字内容校对和插图绘制工作,在此向他们及其他在本书编辑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迅速,加上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真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的复杂度也在不断攀升,这使得低功耗设计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如何兼顾能耗的挑战。它从功耗的来源入手,详细分析了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的构成,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我对书中对各种低功耗设计技术的介绍感到非常实用,例如时钟门控(Clock Gating)、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钟门控的讲解,它能够通过关闭不必要的时钟信号来降低动态功耗,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功耗优化手段。书中对电源门控的分析也很有启发,通过关闭部分电路的电源来实现待机功耗的降低,这在移动设备等对续航要求高的应用中尤为重要。我对书中对动态电压频率调整的介绍也很有兴趣,它能够根据实时需求调整芯片的工作电压和频率,从而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实现功耗的优化。书中还涉及了功耗的测量和分析技术,这有助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功耗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低功耗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能源,更是为了提高芯片的性能密度和可靠性,并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评分微处理器和SoC(System-on-Chip)是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介绍,让我对这些复杂的系统有了宏观的认识。它并非直接展示某个具体的微处理器架构,而是从指令集体系结构(ISA)的通用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流水线(Pipelining)、缓存(Cache)等提高处理器性能的关键技术。我对书中关于RISC和CISC指令集架构的对比分析尤为感兴趣,理解不同架构的设计哲学,有助于我更好地选择和评估处理器。书中对流水线技术,特别是五级流水线(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回写)的讲解,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指令执行的并行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性能提升。但是,我也看到了流水线中的冲突,比如结构冲突、数据冲突和控制冲突,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转发(Forwarding)和流水线暂停(Stalling)。对缓存体系结构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现代处理器能够以如此高的速度运行。不同层次的缓存(L1, L2, L3)是如何协同工作,以减少对主内存的访问延迟,这其中的精妙之处令人赞叹。书中对SoC的介绍,让我意识到,现代的集成电路已经不仅仅是CPU,而是将CPU、GPU、DSP、内存控制器、I/O接口等多种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这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和效率。这本书让我对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后续深入学习特定处理器架构打下了基础。
评分我一直对集成电路的“大脑”——逻辑门和时序电路——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它从最基本的逻辑门电路(AND, OR, NOT, NAND, NOR, XOR)开始,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实现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单元构建更复杂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逻辑函数的优化和综合的介绍,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讨论,还结合了实际的EDA工具的使用指导。书中还对卡诺图、Quine-McCluskey等简化逻辑表达式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对于减少逻辑门的数量、提高电路效率至关重要。当我看到关于触发器(Flip-Flops)和锁存器(Latches)的讲解时,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寄存器、计数器等电路中的应用,都被讲得十分透彻。书中还涉及了时钟信号的生成和分发,这对数字电路的同步运行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状态机的设计方法,通过状态图和状态转移表,可以清晰地描述一个同步数字系统的行为,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电路。书中还探讨了竞争冒险(Races)和毛刺(Glitches)等时序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保证数字电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一个高效、稳定的数字电路,需要对逻辑设计、时序分析以及状态机理论有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集成电路设计导论(第2版)/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丛书》的扉页上印刷的字样,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它的核心内容,但吸引我的,远不止这些。当我翻开它,一股扑面而来的严谨与深度,瞬间就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踏入微电子世界的殿堂。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原理讲起,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电路设计,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MOSFET的伏安特性,以及各种工艺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对沟道长度调制效应、短沟道效应等非理想特性的详细分析,这些细节往往是初学者容易忽视,却在实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书中对CMOS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参数提取的论述,也做得非常扎实,让我对这些构成现代数字电路基石的微小元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涉及了晶体管的可靠性问题,比如热载流子效应和栅氧化层击穿,这让我意识到,集成电路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包含了对长期稳定运行的考量。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即使是复杂的物理模型,也能在清晰的讲解下被理解。对于想要深入理解集成电路设计背后物理机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它让我明白,在进行电路设计之前,对底层原理的透彻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评分在我深入研究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集成电路设计并非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的。这本书在介绍各个技术点时,都巧妙地融入了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在讨论CMOS工艺时,书中会提及硅材料的晶体缺陷、掺杂浓度对导电性的影响,这便是材料科学和半导体物理的范畴。而当谈及处理器设计和EDA工具时,则离不开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和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我对书中对硬件描述语言(HDL),如Verilog或VHDL的提及,让我看到了软件编程如何被应用于硬件设计。书中对算法在逻辑综合、布局布线等EDA工具中的应用,也让我看到了计算机科学如何赋能集成电路设计。此外,在讨论系统级设计(SoC)时,则需要对各个功能模块的接口、通信协议以及整体系统的协同工作有深入的理解,这便涉及了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念。它并非孤立地讲解某个技术点,而是努力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一个更广阔的知识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集成电路设计作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工程体系,其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与创新,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
评分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是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不可或缺的利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介绍,让我领略了自动化设计带来的强大力量。它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实际的EDA工具的使用,例如逻辑综合、布局布线、静态时序分析等。我对书中对各种EDA工具链的介绍感到非常实用,了解不同工具在设计流程中的定位和作用,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来完成设计任务。书中对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将高层次的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代码自动转化为门级网表,这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我对布局布线(Place and Route)工具的介绍也印象深刻,了解它们如何将逻辑门放置在芯片上,并进行连接,同时还要考虑面积、功耗和时序等因素,这其中的复杂性令人惊叹。书中还对静态时序分析(Static Timing Analysis, STA)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明白如何通过工具来检查电路的时序是否满足要求,从而避免时序违例。我对书中关于设计验证的EDA工具的介绍也很有兴趣,例如逻辑仿真(Logic Simulation)和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它们在保证电路功能正确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集成电路设计的面貌,也为我掌握实用的设计技能提供了方向。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学习者来说,对相关数学和物理基础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铺垫,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并非生硬地罗列公式,而是将数学和物理概念巧妙地融入到集成电路的原理讲解中。例如,在解释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时,书中会自然而然地引入诸如泊松方程、漂移扩散方程等偏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简化和近似,从而推导出器件的特性。我对书中对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在信号分析和系统响应方面的应用感到非常实用,它们是理解模拟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书中对线性代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例如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也让我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数学工具来解决电路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概率论和统计学在可靠性分析、工艺变异建模等方面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数学是如何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数学理论,而是通过实际的工程问题来引导读者理解这些数学工具的价值和应用场景。这本书让我明白,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是进行高级集成电路设计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基石。
评分在追求更高性能和更小尺寸的同时,可靠性问题也成为了集成电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如何构建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的芯片。它从不同类型的失效机制出发,详细分析了例如瞬态故障、永久性故障、随机故障和系统性故障等。我对书中对冗余设计(Redundancy Design)的介绍感到非常实用,例如三模冗余(TMR)等技术,能够通过引入备份来提高电路的容错能力。书中对纠错码(Error Correction Code, ECC)的讲解也很有启发,它能够在存储器等关键部件中检测和纠正数据错误,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我对书中对抗干扰设计(Anti-interference Design)的介绍也很有兴趣,例如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它能够减少芯片产生的电磁辐射,并提高芯片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抗性。书中还涉及了可靠性建模和预测技术,这有助于设计者在设计早期就评估芯片的可靠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可靠性设计是一个贯穿整个设计流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器件、电路到系统等多个层面进行考量,以确保芯片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稳定可靠地运行。
评分模拟电路是集成电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需要处理连续信号的场景。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看到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它从最基本的放大器电路讲起,详细介绍了各种放大器拓扑(如共射、共集、共基)的特性,以及增益、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我对书中对运放(Operational Amplifier)的讲解印象特别深刻,它不仅解释了理想运放的特性,还深入分析了实际运放的各种非理想效应,如输入失调电压、输入偏置电流、开环增益、带宽限制等,以及这些效应如何影响电路的性能。书中还介绍了滤波器电路的设计,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以及Butterworth、Chebyshev等不同逼近函数的特性。对我来说,能够亲手设计一个能够滤除特定频率噪声的滤波器,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书中对振荡器电路的分析,也让我了解了如何产生稳定的周期性信号,这是许多通信和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对书中对电源管理电路的介绍也很有兴趣,例如线性稳压器和开关稳压器,它们在保证芯片稳定工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数字时代,模拟电路的知识依然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重要基石。
评分在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中,物理设计和验证是确保最终芯片能够成功制造并正常工作的关键环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从逻辑设计到物理实现的完整转变。它详细介绍了版图设计(Layout Design)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根据逻辑结构绘制出实际的器件和布线,以及版图设计规则(DRC)在保证芯片可制造性中的作用。我对书中对工艺文件的理解和应用感到受益匪浅,了解不同的工艺参数如何影响器件的性能和尺寸,这对于进行高效的版图设计至关重要。书中还对设计规则检查(DRC)和设计收敛(Design Convergence)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让我明白,物理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绘制,而是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则来确保芯片的质量。在验证方面,书中对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和仿真验证(Simulation Verification)的介绍,让我对如何保证电路的功能正确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后门(Post-Layout)仿真的讲解,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电路在实际物理布局后的性能,从而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书中还涉及了功耗分析(Power Analysis)和时序分析(Timing Analysis)等关键的验证环节,这让我认识到,在一个复杂的设计中,需要多方面的验证来确保其健壮性。这本书让我对芯片制造的实际过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理解了物理设计和验证在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准备学习
评分真不错
评分准备学习
评分准备学习
评分还行
评分真不错
评分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