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2002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咬文嚼字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语言文字
  • 规范用字
  • 文字应用
  • 综合性刊物
  • 咬文嚼字
  • 2002年
  • 合订本
  • 平装
  • 参考工具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ISBN:9787545217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61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02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

  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

目录

序 卷首幽默 “出羞”补贴 应聘 押赴刑场? 如此电报 黑店 “封顶”? “后腿”没干 “骨干”病房 “总裁”妙解 书店变“赌城” 社会“闲杂” “闭嘴改嫁” 特稿 胡裕树的几件小事 异形词整理三题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语林漫步 “错字风波”之我见 由“种”字想到的 谁说只有三足“鼎” 分分合合说“的”“地” “玩美女人”追议 体育用语趣谈 维护教学语言的尊严 “痛并快乐着”随想 三个月的“万岁” 从“邮差师傅”说起 话说“老弱病残 词语妙用二三例 给“上下其手”留些空间 切忌望丈生义 如此“明白”谁明白 北京的“爷” 车站出口和天气预报 从“丰富多采”说起 吕叔湘与“吕淑湘” 阿Q不再孤独 vs:从球场到公堂 语言的亲和度 “饭”字戏说 钱钟书高考数学得几分 “小解”和“成人”——浅谈店名禁忌 怕看字幕 由“性感”说到语言“跟风” 从“野尻眼镜”说到“土匪鸭” 众矢之的 编校质量擂台赛(一) 登台者:浙江文艺出版社《残雪散文》 “午夜”和“三更” 何来“谷皮树” “菀萁”考 《辩证唯物论》考 再谈“南辕北辙” “达到……登峰造极”? “霜”的破绽 尴尬的“从良” “笔者同志”质疑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二) 登台者:作家出版社《流动的短章》 再说“光年” 宁戚是“放牛的”吗 雕像还是塑像 “躬耕”不是“弓耕” 莫把武王作文王 “勾兑”和“炮制” 商纣不能称皇帝 “岌岌可危的高帽”? 有关石林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三) 登台者:华艺出版社《出门在外》 “工宣队”不是“小分队” 荣誉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何谓“眼色不同” 夸张失度的经历 缠夹不清的“如获重释” “权力”与“权利” 今夕何夕 “大中国”何时诞生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四) 登台者:安徽文艺出版社《今天我活着》 男人也送“秋波”? “杜冠”岂能“李戴” 袁中郎怎么说 给女儿“送终”? 何谓“诸色皆空” “唯其”和“毋宁” “记录在案”质疑 “初放的花苞”?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五) 登台者:百花文艺出版社《跨越百年的美丽》 张冠李戴两例 “口角春风”和“教堂牧歌” 陕西的王气何时衰微 “首尾相接”质疑 孔子载着《论语》? “铜货”一词有误 “以及”和“名单表” 祖宗怎么迁走 邹容并没被“砍头”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六) 登台者:花城出版社《家有“小皇帝”》 如“橼”大笔? 孟子的母亲姓“倪”吗 “畏首畏足”? 谁“给他的压岁钱” 不伦不类的“一饭一粟” 司马迁之父不是司马炎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七) 登台者:海峡文艺出版社《撕裂长风》 “共钟”和“邹纪” 耶稣是木匠? 一错再错说“吐辅” 费解的“清僧” 何来《治国方略》 “永乐”至今多少年 再说“宁馨” “侩柏”质疑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八) 登台者:中国青年出版社《西窗闲话》 “犬儒”和“侏儒” 刘向和《论衡》无干 大英雄何故“好色” 王磐何曾注《通鉴》 荒腔走板引杜牧 《宋史》《宋书》辨 苏轼并未“流放” 何人杀崔浩 “沧洲”莫作“沧州”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九) 登台者:长江文艺出版社《断裂与清醒》 “民国六十年”和《新青年》 梁武帝是四度为僧吗 教堂里都有“上帝的像”? 许由不是“侠士” “垂范”误作“垂青” 神都是有形的?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十) 登台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纸现场》 莫把“目盲”当“色盲” 中国何年实行公历 何来“古典盗贼” 《淮南子》和《春秋考异邮》 “鲸鱼死而彗星出”? “击水”质疑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十一) 登台者:上海三联书店《苦楝树》 黄山何来“栈道” “一尺多见圆”是多大 给儿子“奔丧”? 妄自尊大的“恭候” 莫把“释怀”当“忘怀” “圭”与“桂冠诗人” 张大千的籍贯 颠倒的对联 露珠,你从哪里来 编校差错统计表 编校质量擂台赛(十二) 登台者:学林出版社《我说》 上弦月和下弦月 佛教何来“五千年” 没头没脑的“不息” “攻关”还是“公关” “红碱地”质疑 唢呐是金属制造的吗 编校差错统计表 …… —针见血 语文门诊 时尚词苑 百科指谬 百家会诊 有此一说 汉字神聊 辨字析词 词语春秋 语坛掌故 正音室 三味沙龙 向我开炮 一字难忘 八面来风 探名小扎 碰碰车 撤稿札记 百问百答 向你挑战 语丝 雾里看花 有照为证 其他

精彩书摘

  “法人”和“法定代表人”   李慧群   《咬文嚼字》1996年第7辑刊登过《“法人”不是人》一文,文中说到“其实‘法人’不是人——不是自然人”,“而是指单位”,紧接着又指出“至于这个单位的经营者或负责人,凡在法律上代表该单位的则称为‘法人代表’”。上述说法有些似是而非,在这里想从法律角度对“法人”这个词谈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应该肯定,法人不是指自然人。自然人是单个的主体,而法人是集合的主体,换句话说,法人是由两个以上自然人组成的主体,但也不能简单地说法人“是指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一规定不仅揭示了法人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确认了法人的主体地位,而且也明确了不是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法人。只有那些被法律赋予法人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才能成为法人,依赖其他组织而存在的组织,不能成为法人。如机关的科室,学校的系所,工厂的车间,公司的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分支机构等都不能称为法人。而单位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所以简单地说法人“是指单位”是不严密的。
  ……
《岁月流光:2002年〈咬文嚼字〉年度精选》 翻开这本《岁月流光:2002年〈咬文嚼字〉年度精选》,您将进入一个由文字筑就的奇妙世界。2002年,在中国语言文字领域,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被捕捉?有哪些深刻的思考被记录?本书正是对那一年《咬文嚼字》杂志精彩内容的集结与梳理,为您呈现一场关于汉语的盛宴。 一、 汉字之美:形、音、义的深度探索 汉字,中华文明的根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2002年的《咬文嚼字》杂志,对汉字的探索从未停止。在这里,我们将一起追溯那些字词的源头,探寻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身影。 字源探秘: 那些熟悉的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本书将带领您走进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发掘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字源信息,感受文字最初的生命力。例如,我们可以深入剖析“福”字的构成,理解其从“示”与“畐”的结合所蕴含的古人对丰收与祭祀的朴素愿望;又或探究“仁”字的本义,解读其“人”与“二”的组合如何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音韵流转: 汉字的读音,是语言的灵魂。本书将关注2002年一年间,杂志对汉字读音误用、读音变迁的探讨。我们将重温那些因普通话推广、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读音争议,了解标准读音的形成过程,体会语言在不断变化中的魅力。也许会遇到对某个字是平舌还是翘舌的讨论,或是某个词语在不同地区读音的差异,这些都构成了汉语丰富多彩的面貌。 义海拾珠: 文字的意义,往往比形体更令人着迷。本书将精选2002年杂志中关于字词意义的精彩解读。那些一词多义的现象,那些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义,那些被误解的古义,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梳理。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对“互联网”这个新兴词汇的早期解读,分析其词义的形成和传播;或者对一些成语的本义进行追溯,澄清那些被望文生义所误读的含义,让读者在理解词义的同时,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词语风云:时代变迁的缩影 词语,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2002年,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语言的词汇之中。 新词潮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信息化的加速,2002年涌现了大量新词新语。本书将精选杂志中对这些新词的关注与解读。从经济领域的“WTO效应”到科技领域的“克隆技术”,从网络世界的“网民”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宅男宅女”,这些新词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更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将探讨这些新词的来源、构成方式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影响。 旧词新解: 并非只有新词才有生命力,许多旧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书将关注2002年杂志对一些常用词语的新解读,分析其意义的延伸和演变。例如,一个曾经被视为贬义的词,是否可能因为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成为中性甚至褒义?一个日常用语,是否在特定情境下产生了更深层次的隐喻?这些“旧词新解”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 语病辨析: 语言的规范性是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2002年的《咬文嚼字》杂志,对当时的语言使用中存在的语病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纠正。本书将精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语病案例,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表达方式。这些案例可能涉及语法错误、逻辑不清、表达不当等方面,它们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宝贵材料,也是提升整体语言素养的阶梯。 三、 遣词造句:艺术与智慧的碰撞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艺术。在文学、新闻、日常交流中,遣词造句的巧妙运用,能够产生无穷的魅力。 文学的韵味: 2002年,《咬文嚼字》杂志对当年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进行过深入的分析。本书将选取其中一些精彩的篇章,带领读者领略文字之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我们可能会品味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传神,分析散文的意境营造,或是赏析诗歌的炼字炼句。 新闻的精准: 新闻报道的生命在于其准确和生动。本书将收录2002年杂志中对新闻语言的评析,关注那些精准的表达,以及一些因措辞不当而引发的争议。通过对新闻报道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在快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保证语言的客观与严谨。 日常的智慧: 语言的艺术也体现在日常的沟通之中。本书将呈现2002年杂志中对一些日常用语的趣解,以及一些关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语言沟通的建议。这些内容或许幽默风趣,或许发人深省,它们将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语言,提升沟通的艺术。 四、 语言的社会:文化与思潮的折射 语言的背后,是广阔的社会文化和不断涌动的思潮。2002年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文化交融的影响: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外来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本书将关注2002年杂志对一些外来词语的介绍、分析,以及对汉语在吸收外来语过程中的得失的讨论。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动态变化。 社会热点的语言: 2002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也伴随着特定的语言表达。本书将选取那些与当年社会热点紧密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些语言现象的梳理,我们可以回顾那一年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以及人们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评论和记录这些故事的。 语言规范的呼唤: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规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书将呈现2002年杂志中对语言规范的呼唤和倡导。这些内容体现了社会对健康、有序的语言环境的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语言学习和使用的重要参考。 《岁月流光:2002年〈咬文嚼字〉年度精选》不仅是一本语言的读物,更是一部时代的记录。它以文字为载体,捕捉2002年中国社会的脉搏,展现汉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阅读本书,您将收获的是对汉字、词语的深刻理解,对语言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对那个时代的回顾与思考。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语言之旅,一次充满智慧与乐趣的文字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咬文嚼字》02年的合订本,给我一种“重温旧梦”的感觉,但更多的是一种“焕然新生”的惊喜。我本身就对文字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总觉得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承载着思想、情感和文明。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亲近感放大到了极致。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用最精湛的技艺,打磨着每一个汉字,剖析着每一个词语。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章节,它们将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符号,变成了鲜活的图像,让我仿佛能看到甲骨文在刀尖下诞生,看到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这种对汉字“生命史”的解读,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充满了敬意。此外,书中对许多成语、俗语的深入挖掘,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字堆砌,而是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甚至是一种人生哲理。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和回甘。它让我对汉语这个精妙的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读好书是一种修行,而《咬文嚼字》合订本(2002年版)无疑是我近期遇到的最值得品味的“佳肴”。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将枯燥的语言学知识,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词语的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历史的考证,将词语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考古”式分析,它们不仅解释了这些词语的含义,更揭示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人们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表达。这种“追根溯源”的写作方式,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语言侦探,在字里行间寻觅蛛丝马迹。它让我明白,语言是活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同时,书中对一些不规范用法的批评,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交流中的一些“懒惰”和“随意”。它就像一位正直而有洞察力的批评家,用温和但坚定的声音,提醒我们保持对语言的警惕和尊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学会“看见”语言,看见它背后的文化,看见它在社会中的力量。

评分

这本《咬文嚼字》合订本,虽是02年的旧作,但拿到手中,依旧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文字力量。我一直是个对语言文字有着莫名的偏执的人,总觉得那些精妙的词句,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咬文嚼字》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挑剔”的胃口。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些对汉字演变、词语辨析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在解释一个词的来龙去脉,更是在讲述一段历史,一个文化。比如,书中对某个常用成语的起源考证,竟然能追溯到古代的某个典籍,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将一个枯燥的词语变得鲜活生动。这种“咬文嚼字”的态度,让我对文字有了更深的敬畏。它提醒我,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都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汉字宝库,每一次挖掘,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即使是对语言不那么敏感的人,读这本书也能从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个观点,然后若有所思。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而有趣的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却能讲出最深刻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尤其是在面对文字的时候。所以,《咬文嚼字》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02年的这本合订本,虽然有些年头了,但它所包含的内容,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在阅读中,被书中对某个词语的细致辨析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会深入探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与其他相近词语的区别。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正是源于对词语理解的偏差。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精准地使用每一个词语,如何避免那些容易出现的“语病”。它让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我所写的每一个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种关于思考的训练,一种关于严谨的实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了。

评分

刚拿到《咬文嚼字》02年合订本的时候,说实话,我对它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语言文字这种东西,似乎总是与枯燥、古板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迪。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语言世界的奇妙之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辨析的部分,比如“的、地、得”的用法,虽然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不加思辨地使用,但这本书却能条分缕析地解释清楚其中的细微差别,并且附带大量的例句,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关注细节,开始思考语言的精确性和规范性。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中的误解,正是源于语言的不准确。这本书就像一位细心的向导,带领我在语言的迷宫中穿行,指引我找到最清晰、最准确的表达方式。它让我意识到,对语言的敬畏,是对思想的尊重,也是对沟通的负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