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山左金石研究;春季雅集;特别报道;文著解读;艺丛信息;社员近作。
岳麓印社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在长沙举行/“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在京举行/“江流有声·江浙沪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在南京展出/“金石颂盛世·薪火永相传——贾鹏书法篆刻展”在济南举办/“闲庭信步——李刚田书法作品展暨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书画印展”在济南举行/“第四期吴贤军篆刻实验班”在长沙开课/“心画——陆维钊先生遗墨精粹展”在沪举行/《中国篆刻聚珍》(第二期·名家印上)出版/《弘一大师法书集》出版/中小学书法教材/曾杲著《旧时月色》银印作品集出版
《西泠艺丛》总第二十九期,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小门,每一次推开,都能窥见一番别样的景致。本期的“艺术人物”专栏,聚焦了一位在陶瓷艺术领域默默耕耘多年的老一辈艺术家。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充满了脚踏实地的执着与热爱。文章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了他一生与陶瓷结下的不解之缘,从他少年时期初次接触陶土的懵懂,到中年时期对釉色的不断探索,再到晚年对器物精神的深度挖掘,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艺术的敬畏与对技艺的精益求精。特别是他关于“泥土是有生命的”这句话,让我深思。他认为,每一个陶艺作品,都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与情感,也蕴含着泥土本身的时间与温度。这种对材料的尊重,对创作过程的投入,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最纯粹的精神追求,也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西泠艺丛”这个名字,初见时便觉有几分古朴雅致,仿佛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婉与灵气。“二〇一七年第五期”的标识,则又增添了时间的印记,暗示着这份刊物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着自己的传承与积淀。翻开它,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没有华丽的封面设计,却有种沉静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翻阅的节奏。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篇关于古代书画鉴赏的札记,作者的文字流畅而考究,对笔墨的辨析、款识的解读,以及对画家心性的揣摩,都显得格外到位。他并没有一味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再次唤醒,仿佛能看到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听到画师的呼吸。尤其是在谈及某位名家山水画中的用笔时,他从一个微小的皴法变化,延伸出对当时社会风气、文人情趣的独特见解,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让人拍案叫绝,也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视觉感受,而是多了几分历史与人文的厚度。
评分《西泠艺丛》的魅力,在于它总能以一种不经意的姿态,触碰到读者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这期(二〇一七年第五期)的“艺海拾贝”板块,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点。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没有激烈的观点碰撞,而是以一种散文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一些关于艺术的点滴感悟。我喜欢其中一位作者写到的关于“留白”的思考,他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留白艺术,联想到现代生活中的“留白”,比如人际交往中的适当距离,工作中的适当停顿,甚至是心灵中的一片宁静之地。这种将艺术理念,巧妙地融入生活哲学的写法,既有艺术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温度。读来,没有丝毫的距离感,仿佛就是邻家好友,在午后阳光下,轻声分享着他对生活与艺术的独特理解。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淡然与智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松身心,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的世界,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意义。
评分每一次捧读《西泠艺丛》,总有一种与智者对话的惊喜。本期(二〇一七年第五期)的编辑选材,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种品味。我尤其钟情于其中关于当代漆画探索的那一部分。漆画,这个在许多人眼中略显陌生的画种,在本期中得到了细致而深入的呈现。文章的作者,并非仅仅介绍了几件作品,而是娓娓道来漆画的材质特点,从生漆的采集、调制,到描金、戗金、剔红等传统技法的精妙,再到如何巧妙地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法,创造出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时代精神的新面貌。读罢,我仿佛亲眼目睹了艺术家们如何在漆的温润光泽中,注入情感,雕琢意境。其中一位艺术家的访谈,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谈吐不凡,将漆画创作比作一场与时间的对话,每一个层叠的漆面,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次打磨,都凝聚着心血的汗水。这种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对漆画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与向往,迫不及待地想去亲眼看看那些流光溢彩的作品。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艺术类刊物的读者,《西泠艺丛》始终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二〇一七年第五期,更是给了我不少惊喜。本期有一组关于“水印木刻的复兴之路”的报道,让我眼前一亮。水印木刻,这个在中国版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画种,近年来似乎有些沉寂,但通过这组报道,我看到了它复兴的希望。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内几位青年艺术家,是如何在继承传统水印木刻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审美趣味融入其中,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气息的作品。其中一位艺术家在访谈中提到,他认为水印木刻的魅力在于其“墨分五色”的细腻层次和独特的版画质感,而他所做的,就是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色彩斑斓的木刻版画,在艺术家手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也让我对中国版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