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源經濟學》較係統地介紹瞭現代資源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觀點,闡述瞭自然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思想,討論瞭自然資源的供求和價格理論、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基本問題、自然資源的經濟開發、資源産業化和資源産業、環境資源價值評估理論和方法體係,以及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分彆介紹瞭能源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産資源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經濟問題。全書力求盡量反映國內外資源經濟研究的新成果,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閤。
《資源經濟學》既可作為普通高校資源科學與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科學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又可作為國土資源管理和規劃人員的培訓教材,也可供各級地方政府工作人員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1節 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由來
(一)對傳統行為和觀念的反思——可持續發展的由來
(二)一種新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原則
(三)經濟利益的挑戰——可持續發展的艱難曆程
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一)自然資源支撐著一個國傢的經濟發展
(二)環境問題與自然資源的不閤理利用密切相關
(三)人類享受自然資源所提供的福利與人口規模高度相關
(四)自然資源是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三、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一)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與中國
第2節 自然資源的經濟問題
一、自然資源的含義、分類和特徵
(一)自然資源的含義
(二)自然資源的分類
(三)自然資源的特徵
二、自然資源的社會屬性
(一)自然資源的所有權
(二)我國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
第3節 資源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一、資源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資源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資源經濟學的發展曆程
(三)資源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二、資源經濟學的學科基礎
(一)現代經濟學
(二)自然資源學
(三)資源經濟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思考題
第1章 自然資源市場
第1節 自然資源需求
一、引緻需求和直接需求
(一)引緻需求
(二)直接需求
二、“聯閤”需求
(一)“聯閤”需求的含義
(二)技術規律
第2節 自然資源供給
一、自然資源的供給總量
(一)供給和資源供給
(二)資源供給的特殊形式
(三)自然資源某種用途上的供給
二、自然資源的供給條件
(一)影響自然資源供給的因素
(二)不完全市場對資源供給的影響
第3節 自然資源價格
一、自然資源價值
(一)勞動價值論
(二)邊際生産力理論
(三)地租理論
二、自然資源價格
(一)資源的均衡價格
(二)外部性對於資源市場均衡的影響
(三)資源價格不斷攀升的經濟學解釋
三、中國的自然資源價格改革
(一)自然資源價格體製的弊端
(二)自然資源價格改革
(三)深化自然資源價格改革的思路
思考題
第2章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
第1節 不確定性和風險
一、資源評價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一)技術的不確定性
(二)需求的不確定性
二、貼現和貼現率
(一)貼現和貼現率的含義
(二)貼現率的確定
(三)貼現率的局限性
第2節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基礎
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閤理性
二、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原則
(一)自然資源評價的含義
(二)自然資源經濟評價應遵循的具體原則
三、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內容
第3節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的方法
一、資源經濟評價的傳統方法
(一)自然資源調查
(二)評價參數與體係
(三)自然資源綜閤定量評價
二、計算技術和經濟數學方法
思考題
第3章 自然資源經濟開發
第1節 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再開發
一、自然資源開發的長期決策
(一)資源開發的動機
(二)自然資源開發的長期決策
二、資源開發模型
三、自然資源再開發
(一)自然資源再開發的緣由
(二)資源再開發中的風險問題
第2節 自然資源開發中的成本與收益
一、資源開發中的成本
(一)直接成本
(二)時間成本
(三)機會成本
(四)社會成本
二、成本-收益評價準則
(一)成本-收益評價的一般原理
(二)對成本和收益的貼現
(三)成本-收益分析評價準則
第3節 資源開發中的政府控製
一、資源開發中投機行為
(一)投機行為
(二)土地投機
(三)土地投機的化解
二、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的衝突
(一)社會福利函數
(二)個人目標和社會目標的衝突
三、資源開發的社會控製
(一)社會控製的原則
(二)規製“規製者”
思考題
第4章 資源資産化與資源産業
第1節 自然資源資産和資産化管理
一、自然資源資産
(一)自然資源資産的概念
(二)自然資源資産概念的意義
(三)自然資源的“摺舊”
二、自然資源的資産化管理
(一)自然資源資産化管理的含義
(二)自然資源資産化管理的目標
(三)自然資源資産化管理的意義
三、資源資産化管理的原則
(一)國情原則
(二)漸進原則
(三)可持續原則
(四)市場化原則
(五)效益原則
第2節 自然資源的産權市場
一、産權和自然資源産權
(一)産權的特徵
(二)自然資源産權
(三)資源産權保護
二、建立有效的自然資源産權市場
(一)建立有效資源産權市場的必要性
(二)我國的自然資源産權市場
第3節 資源産業與市場
一、資源産業
(一)産業和産業的分類
(二)資源産業
二、資源詛咒與“荷蘭病”
(一)“荷蘭病”
(二)“荷蘭病”病因
(三)“荷蘭病”模型
(四)根治“荷蘭病”的對策
三、資源産業政策
(一)資源産業發展政策
(二)再生資源産業政策
思考題
……
第5章 環境資源價值評估
第6章 循環經濟
第7章 能源的經濟問題
第8章 土地資源的經濟問題
第9章 森林資源的經濟問題
第10章 礦産資源的經濟問題
第11章 水資源的經濟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資源經濟學運用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綜閤分析自然資源調查、評價、開發、利用和保護過程中産生的各種經濟問題,指導製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政策,以實現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在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麵。資源經濟學要以此為指導,充分闡釋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如何推進循環經濟等方麵的經濟問題。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追求的是自然資源係統、社會係統和經濟係統的協調發展,以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根據中國發展的實際需要,北京師範大學率先在國內開設瞭“資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資源經濟學是本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全書由導論和11章組成。撰寫分工如下:導論和第1、3、4、6章由劉學敏撰寫,第2、5、8、9、10章由金建君撰寫,第7、11章由李詠濤撰寫。全書由劉學敏負責統稿,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傢張卓元研究員審稿。
在編寫過程中,高等教育齣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南峰先生給予瞭熱情的支持與幫助,使本書增色不少。
作為教材,本書廣泛吸收瞭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所引用部分,我們在書中盡可能加注和在書後列齣參考文獻,疏漏之處,敬請原諒。在此嚮有關作者緻以深深的謝意。
在本書編寫中,盡管作者力求反映國內外資源經濟研究的新成果,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閤,但因能力所限,加之時間緊迫,謬誤疏漏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全球産業鏈重塑:數字時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博弈》 導讀: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世界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技術迭代的指數級加速,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結構性壓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經濟的底層邏輯。傳統的全球化敘事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碎片化、更具競爭性,同時也充滿新機遇的“再全球化”時代。本書聚焦於這場宏大敘事背後的關鍵驅動力——全球産業鏈的深刻重構,深入剖析瞭技術競爭、國傢安全、供應鏈韌性與綠色轉型如何相互交織,共同塑造著未來的經濟版圖。 第一部分:範式轉移:從效率優先到韌性與安全 本書開篇首先界定瞭當前全球經濟麵臨的“範式轉移”。過去三十年以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為核心的全球供應鏈體係,在新冠疫情、貿易摩擦乃至局部衝突的衝擊下,暴露齣其內在的脆弱性。 第一章:舊秩序的裂痕:供應鏈的“黑天鵝”與“灰犀牛” 詳細分析瞭近年來重大事件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從疫情初期關鍵醫療物資的短缺,到特定技術領域的“卡脖子”現象,再到蘇伊士運河堵塞等偶發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本章強調,企業和國傢開始重新評估“準時製生産”(Just-In-Time)模式的局限性,將“冗餘性”和“抗衝擊能力”視為新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章:地緣政治迴流:國傢安全視角下的經濟決策 深入探討瞭“經濟安全即國傢安全”的理念如何滲透到貿易、投資和技術標準製定中。分析瞭主要經濟體如何運用齣口管製、外商投資審查(FDI Review)以及關鍵礦産的戰略儲備,將經濟工具武器化,以維護其地緣戰略利益。特彆關注瞭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築牆”行動及其對全球創新生態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技術驅動的重構:重塑生産要素的分布 本部分將分析新興技術如何成為驅動産業鏈遷移和升級的核心引擎,而非僅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 第三章:數字主權與數據流動的治理 探討瞭數據作為關鍵生産要素的地位日益凸顯。各國在數據本地化要求、跨境數據流動規則上的分歧,正在形成新的“數據飛地”和貿易壁壘。解析瞭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及其後續影響,以及中美兩國在數據治理理念上的差異如何影響跨國科技公司的運營策略。 第四章:智能製造與區域化布局 聚焦於工業4.0、物聯網(IoT)和先進機器人技術在産業鏈重組中的作用。分析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如何部分抵消瞭勞動力成本差異,使得“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成為可能。本章通過對汽車製造、電子裝配等行業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區域化中心”(Regional Hubs)的興起,如北美、歐洲和東亞內部的深度整閤。 第四部分:綠色轉型:氣候約束下的新競爭格局 氣候變化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正在重塑全球産業布局的強大約束力。 第五章:碳關稅與“綠色壁壘”的興起 詳盡分析瞭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為代錶的新型貿易工具。這些機製旨在防止“碳泄漏”,但實際上正在對高碳排放的傳統製造業構成實質性的貿易壁壘。本書探討瞭企業如何通過投資脫碳技術、采用綠色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來適應這一新規則,以及發展中國傢在應對碳關稅挑戰時麵臨的結構性睏境。 第六章:關鍵礦産:新能源革命的戰略高地 新能源汽車、電池儲能和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的爆炸性增長,使得鋰、鈷、鎳、稀土等關鍵礦産的供應安全成為國傢戰略的重中之重。本章分析瞭這些礦産的全球儲量分布、加工提煉環節的寡頭壟斷格局,以及各國為確保供應鏈穩定而采取的勘探投資、多元化采購和國內迴收戰略。 第五部分:未來展望:多極化世界中的企業戰略選擇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多極化世界中,企業和國傢必須製定適應性更強的長期戰略。 第七章:供應鏈的“去風險化”實踐與模型 區分瞭“去風險化”(De-risking)與完全“脫鈎”(Decoupling)的差異。介紹瞭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采納的幾種新策略,包括“雙源采購”(Dual Sourcing)、“彈性庫存”(Buffer Stocking)的策略性增加,以及構建“可追溯性”和“透明度”以應對監管壓力的工具。 第八章:重塑全球治理:從WTO到“小院高牆”下的閤作 探討瞭現有國際貿易規則體係(特彆是世界貿易組織)在應對國傢安全審查、産業補貼和技術競爭等新挑戰時的力不從心。分析瞭由技術標準聯盟、氣候俱樂部等非傳統多邊機製正在填補的治理真空,以及“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模式對全球技術閤作的切割效應。 結論:適應性與戰略縱深 本書總結指齣,未來的全球經濟格局不會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技術主導、安全優先和氣候約束下的復雜迭代。成功者將是那些能夠同時平衡效率、安全與可持續性,構建具有戰略縱深和高度適應性的生産網絡的行為體。本書為政策製定者、企業高管以及所有關注全球經濟脈絡的人士,提供瞭一幅清晰、多維度的未來世界經濟運行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