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

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潘曉霞 著
圖書標籤:
  • 交通銀行
  • 金融史
  • 中國近代史
  • 經濟史
  • 銀行史
  • 民國史
  • 社會史
  • 曆史研究
  • 貨幣金融
  • 企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576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430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交通銀行是華資銀行中曆經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大曆史時期的罕見老牌銀行,迄今已有百餘年曆史。交通銀行的百年命運與各時期的國勢休戚相關,摺射瞭不同時期的政治變革與社會興衰,演繹瞭近代中國的百年金融鏡像。潘曉霞編寫的《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基於政商博弈的視野,從近代中國政治與金融的復雜互動人手,探討瞭1908一1937年問交通銀行的坎坷曆程,對其在不同政府時期、不同政策環境中如何應對時局變動,發揮金融常在優勢,保持銀行社會信用,求得長期生存與發展等問題做瞭比較深入的解讀。

目錄

緒論
上篇
第一章 交通銀行的起步
第一節 交通銀行的創立及初期發展
第二節 文本定位中的交通銀行
第三節 交通係:政治力與交通銀行
第四節 梁士詒:成敗蕭何
第二章 交通銀行的維持
第一節 墊款與公債
第二節 1916年停兌風波
第三節 京鈔整理
第四節 1921年擠兌風波
第五節 交通銀行逐漸復蘇
第三章 繞不過的政治
第一節 北伐風暴中的交通銀行
第二節 交行南遷與初期改組
第三節 整舊營新: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交通銀行
第四節 危中之機:1935年銀行改組的背景
第五節 1935年交通銀行與中國銀行改組
第六節 且得且失:法幣改革中的交通銀行
下篇
第四章 交通銀行的業務
第一節 存款
第二節 放款
第三節 發行
第四節 匯兌
第五節 公債投資
第六節 承兌匯票
第七節 盈利
第五章 治理結構與員工生活
第一節 交通銀行的治理結構
第二節 交通銀行的管理層
第三節 交通銀行的若乾管理製度
第四節 交通銀行的員工生活
第六章 交通銀行的社會經濟關係
第一節 交通銀行與實體經濟
第二節 交通銀行與錢莊
第三節 交通銀行與外資銀行
第四節 交通銀行與中資銀行
第五調劑市麵與賑濟社會
結語
附錄1 交通銀行曆任總理、協理、幫理姓名
附錄2 交通銀行招考行員部分試題
附錄3 1932年北平交行行員基本情況一覽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
  1918年,梁士詒因幫段祺瑞討伐張勛有功,3月從日本返國,新舊交係聚首,並圍繞著交行的控製權展開爭奪,給交行造成瞭很大危害,交行成為新舊交係鬥爭的犧牲品。如任鳳苞以交行協理的地位支持徐世昌反對段祺瑞,使依靠段祺瑞的曹汝霖陷於睏境。1919年五四運動標誌著新交係開始沒落。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淡齣政壇,1922年,梁士詒、葉恭綽等舊交係主要人物也以戰爭禍首罪名再次遭到通緝。交通係勢力逐漸走嚮衰弱,其組織也開始解體。
  1925年3月至1928年,隨著梁士詒迴國,舊交係在交行捲土重來,梁士詒利用其殘餘影響將任期未滿的張謇、錢永銘趕下颱。不過,舊交係雖占據瞭往日的平颱,但時過境遷,交行已不再是交通係“保育下的幼苗”,交行已經成熟,並開始獨立。1928年,梁士詒等人再次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通緝,交通係控製交行的曆史徹底終結。
  交通係的興衰變遷,直接決定瞭交行業務重點的轉移。交通係從郵傳部發跡,交行最初以經理郵傳部輪、路、電、郵四政款項得以立足;當交通係勢力迅速擴張,由交通部門擴張到財政、外交等其他領域時,交行的業務範圍也從經營郵部款項擴張到分理國庫、發行貨幣等其他屬於國傢銀行經營的業務範圍;當交通係衰落之時,交行在官場上失去靠山,業務重心也就隨之轉移到一般的商業業務。
  ……

前言/序言


《百年徵程:從洋行到國脈——民國時期交通銀行的時代烙印》 本書並非詳述1908年至1937年間交通銀行的內部運營細則或具體賬目,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聚焦於這一時期交通銀行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中的獨特角色與曆史意義。我們將一同穿越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探尋交通銀行如何從一傢由官方色彩濃厚的“官商閤辦”金融機構,一步步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時代洪流中的金融先鋒 1908年,隨著清末新政的深入,交通銀行應運而生,其初衷便是肩負起國傢交通事業的融資重任。本書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時代的起點,理解交通銀行成立的背景——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滲透、民族資本的初步崛起,以及國傢在經濟領域尋求自主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們將勾勒齣交通銀行成立之初的戰略定位,它不僅是中國最早的官營銀行之一,更承載著發展民族工商業、推動國傢現代化的期望。 從洋行到國脈:身份的演變與擴張 交通銀行的名稱本身便蘊含著其時代使命。“交通”二字,不僅指代其最初服務的交通運輸業,更象徵著溝通、聯絡、乃至連接中國經濟命脈的宏偉願景。本書將深入剖析,在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北洋政府到南京國民政府的更迭中,交通銀行如何適應政治變遷,調整自身定位,從一傢帶有濃厚官方背景的銀行,逐步拓展業務範圍,服務於更廣泛的社會經濟需求。我們將看到,它如何在國傢經濟發展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通過設立分支機構,將金融服務觸角延伸至全國各地,乃至海外,成為名副其實的“國脈”延伸。 金融創新與國傢建設的互動 在1908年至1937年這近三十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本書將重點探討交通銀行在這一時期所扮演的金融創新者角色。它如何藉鑒西方金融理念,推動中國銀行製度的現代化?它在發行貨幣、管理國庫、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等核心業務上的探索與實踐,又如何與國傢的經濟建設緊密結閤?我們將審視它在支持國傢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航運)、推動民族工業發展、以及應對通貨膨脹等經濟挑戰中的努力與貢獻。 國傢危難中的金融擔當 戰爭與動蕩是中國近代史的常態。本書不會迴避交通銀行在國傢麵臨重大危機時的角色。無論是抗日戰爭前夕的經濟緊張,還是國民政府麵臨的財政壓力,交通銀行作為國傢金融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下維係金融穩定,如何為國傢抵抗侵略提供資金支持,以及在動蕩時期如何保護存款人的利益,這些都將是本書著力展現的方麵。它不僅僅是一傢商業銀行,更是國傢意誌和民族生存的金融擔當。 曆史的迴響與啓示 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標誌著中國曆史進入瞭一個新的、更為嚴峻的階段,也意味著本書所聚焦的這段時期告一段落。本書的結尾並非戛然而止,而是旨在通過迴顧交通銀行在1908年至1937年間的種種努力、成就與挑戰,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金融史提供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它讓我們看到,一個金融機構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既塑造著時代,也被時代所塑造。本書將試圖引發讀者思考,在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年代,交通銀行的金融實踐,留下瞭怎樣的時代印記,又為我們今天的金融發展提供瞭哪些寶貴的曆史啓示。 本書旨在通過梳理這段關鍵的曆史時期,勾勒齣交通銀行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生動圖景,展現其作為金融先鋒,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搏擊,如何在國傢建設中貢獻力量,如何與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它是一部關於金融與時代、金融與國傢、金融與民族命運的宏大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一) 最近啃完瞭一本名為《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的大部頭,說實話,初翻開這本書時,我還有些猶豫,畢竟“銀行史”這種題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枯燥的數字和晦澀的術語。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卻發現自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態度,為我們徐徐展開瞭20世紀初中國銀行業的風雲畫捲。從交通銀行的誕生之初,那帶著時代使命的宏大敘事,到其在民國動蕩歲月中的步履維艱,再到最終走嚮似乎難以避免的命運,每一個階段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書中對那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剖析所打動,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通銀行如何抓住機遇,拓展業務,成為當時中國金融市場的佼佼者;又比如,在國民經濟建設時期,它又扮演瞭怎樣的重要角色。書中的細節之處,比如具體的業務往來、人事變動,甚至是一些當時社會經濟環境的細微描繪,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變革與挑戰並存的年代,深刻體會到一傢金融機構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發展,並最終書寫自己的曆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傢銀行的興衰,更摺射齣那個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方方麵麵的深刻變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時代史。

評分

(評價三) 剛讀完《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感覺腦子裏被塞滿瞭那個時代中國金融業的脈絡和細節。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經濟,從銀行入手是很有意思的切入點,而交通銀行作為那個時期極具代錶性的金融機構,它的故事必然牽扯著方方麵麵。這本書的亮點在於,它把一個本來可能顯得冰冷枯燥的金融曆史,寫得有血有肉,甚至可以說是引人入勝。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中國所麵臨的諸多挑戰,比如政治動蕩、外敵入侵,以及由此帶來的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書中對交通銀行如何在這種環境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如何應對擠兌、如何處理外匯業務、如何服務於國傢經濟建設,都有細緻入微的描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細節還原,比如某次重要的貸款決策是如何做齣的,某個業務創新是如何實現的,這些都讓我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一種“親曆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瞭解中國近代經濟發展中一個重要側麵的窗口,讓讀者能夠透過一傢銀行的興衰,去窺探整個國傢在那段艱難歲月中的經濟脈搏。

評分

(評價五) 讀完《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進程是如此復雜而又充滿張力,而一傢金融機構的命運,更是深深地烙印在時代的痕跡之中。這本書非常紮實地梳理瞭交通銀行從成立到1937年這段關鍵時期的發展脈絡,它沒有迴避那個年代中國所麵臨的諸多挑戰,比如政治上的動蕩、經濟上的睏境、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幻。書中對交通銀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采取的經營策略、業務創新以及其與國傢政策、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交通銀行如何在這個大變革時代,在艱難的環境下努力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那些篇章,這讓讀者能夠看到金融機構的韌性與智慧。作者對於史料的運用恰當且嚴謹,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而立體的近代中國金融圖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銀行史,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透過一傢重要金融機構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那個時代的中國。

評分

(評價二) 作為一名對近代中國經濟史略有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深入剖析特定金融機構在曆史進程中作用的著作,《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甚至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交通銀行長達三十年的曆史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解讀,揭示瞭這傢銀行如何在國傢主義思潮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以及各種政治力量交織的復雜背景下,逐步確立和鞏固其地位的。作者在分析交通銀行的經營策略、風險控製以及與政府關係的演變時,展現齣瞭深厚的學術功底。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交通銀行如何應對通貨膨脹、貨幣改革等一係列經濟挑戰的論述,這不僅讓讀者瞭解瞭銀行自身的運作機製,更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經濟麵臨的巨大壓力和睏境。書中大量的史料運用,如原始檔案、信函、報刊資料等,為論證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使得整個敘述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微觀的史實支撐,讀來令人信服。

評分

(評價四) 《1908—1937年的交通銀行》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關於時代洪流中金融機構命運的生動寫照。它並非那種以人物傳記或事件為主綫的通俗讀物,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和深入的視角,展現瞭交通銀行這傢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金融機構,在20世紀初那段風雲變幻的二十多年間,是如何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格局下,摸索、成長、壯大,並最終走嚮某種必然的結局。書中對於交通銀行成立的背景,其在不同時期的業務拓展,以及它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著詳盡而深刻的分析。我特彆被書中關於交通銀行在應對戰爭、經濟危機時的策略和決策所吸引,這些不僅展現瞭銀行的經營智慧,更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經濟的脆弱與韌性。作者在史料梳理和分析上做得相當齣色,通過對大量一手資料的運用,使得書中觀點具有相當的說服力。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金融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的讀物,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近代中國經濟發展曆程的讀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