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

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荣光 著,曾忠钰,付子庆,李继科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医
  • 民间医学
  • 医史
  • 医籍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术
  • 历史
  • 文化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0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62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间中医拾珍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字数:1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屐残痕》汇集四川基层名医李荣光先生70年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医话撷英,临床验案皆从病案入手,抽丝剥茧般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真实呈现了一位基层医生几十年的临证体悟,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品读参考。

目录

学术举隅
“引火归原法”及“引火汤”的临床应用
善用内外治结合法
审证用药与审时用药
议升降药物同用
剑胆琴心——危重症之治

医话撷英
学习《湿热病篇》第四条的启发
试论气血痰湿治法
水肿病因病机浅析
中风经验录
冷风团证治一得
阳痿不可概作虚治
浅谈眩晕证治
医林遗粹
医方偶录
望舌的临床运用
撰写中医学术论文之我见

验案精选
引火汤与加味引火汤验案
温病证治举隅
燥证治验二则
痢疾验案初剖
湿热入营,肝风内动验案
肝胆脾胃病验案
鼓胀验案浅析
慢惊风症.吐泻频频验案
肺病验案
肾病验案
外科病验案
睾丸鞘膜积液治验
石淋验案
温经汤临床治验二则
外治验方两则
妇科病验案

附年谱
后记

精彩书摘

  《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法则。经过历代的发展,中医的理、法、方、药各个环节不断趋于完善。至清代的叶天土、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又从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认识,使中医有了比较完整的温热病理论体系,其中有许多治疗急性进行性危重病症的理论和经验,值得继承发扬。由于患者体质虚实不一,受病轻重各异,病情变化、缓急不同,在临床表现上就错综复杂,或表里同病,或本虚标实,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辨证比较困难。只要能够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发挥有无求责的辨治精神,即使面对危重病症,也可以转危为安,化重为轻。因余实践有限,治验不多,仅将点滴体会加以整理,作为引玉之砖。
  案1闭证昏厥
  任寅之夏末,某单位用门板抬一昏迷患者来诊。患者已昏迷两昼夜,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诊为癔症。经西医用氨水鼻闻、打针、输液无效即召余诊。患者年约三旬,身高体壮,面垢,目合,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四肢微厥,身肤无汗,撬开牙关,舌正红苔白微腻,脉闭。余日:“此乃暑湿秽浊侵袭之闭证,法当开窍,神苏后再议汤药。”急以雷击散吹鼻,得喷嚏10余声,两眼流泪,即翻身下床,步行回家。最后予雷击散18g,分6服而愈。
  处方:牙皂11g,朱砂8g,细辛10g,法夏12g,枯矾Sg,木香12g,广皮8g,桔梗8g,薄荷8g,贯众8g,白芷8g,防风8g,广藿香8g,甘草3g,研极细末备用。
  【按】雷击散专治时行瘟气、红痧、黑痧。疾病初起可见肚腹绞痛,霍乱转筋,或吐或泄,手足麻木,喉塞心慌,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或大汗如洗,或寒战无汗,气脉闭塞等症。如不及时治疗,容易造成死亡。因患者年轻体壮,平时健康,此次患病为暑湿秽浊之邪阻闭肺气,经用雷击散,喷嚏而苏。
  ……

前言/序言

  李荣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龙泉驿区医疗界的主要负责人。1954年任龙泉驿区卫生协会主任、简阳县(现为简阳市)卫生协会执委委员,1955年任龙泉联合诊所所长。当年没有区级卫生行政机构和医院,因此,龙泉驿区卫生协会和联合诊所便行使了区级卫生行政和医疗服务的全部职能。遥想20世纪50年代的龙泉地区,中医名流众多,灿若群星,李老以而立之年脱颖而出担任此重任,其德其才、其名望不言而喻。
  李老是省市授予的名老中医,他于20世纪50年代出名,60年代闻名,70年代扬名,80年代由政府予以正名,1984年、1989年先后被成都市、四川省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称号。1991年7月版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及2010年9月版的《龙泉街道志》“名人篇”,李老皆凿凿其名;省、市、区级先进工作者,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李老亦凿凿其名。李老医德高尚,视患者为亲人,不论贵贱贫富,均能一视同仁;李老医术精湛,外科、内科、五官科、儿科、妇科、疑难杂症皆能驾轻就熟,自制膏、丹、丸、散功效独到,中西医结合游刃有余,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百姓授予其“名医”称号久矣!
  李老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后学的楷模。他出身既非书香门第,亦非中医世家,仅几年私塾学历和几年跟师学艺经历却终成一方名医,乃数十年一以贯之的辛勤奋斗使然。李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研读众多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孙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等,无不烂熟于胸、信手拈来,造就了扎实的中医功底。李老从不放过每一次函授、进修、讲座的机会,且见贤思齐、虚怀若谷,向前辈请教,与同行探讨,即便是晚辈、游医,凡有一技之长者也不耻下问、移尊求教;更难能可贵的是,已逾花甲之年的他还如饥似渴地通读中医大中专教材,并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中医理论融会贯通,每有所得即著之于文。龙泉医疗卫生界浩浩数千人,高学历者亦众,若李老有丰富著述者凤毛麟角,同辈中更是寥若晨星。

《医屐残痕》 这部《医屐残痕》,是“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二辑中的一员。它并非洋洋洒洒的宏篇巨著,而更像是一段段零散的剪影,拼凑出中医传承的斑驳足迹。本书内容涵盖了明清时期以来,活跃于民间、埋首于乡野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医者们的诊疗心得、验方轶事,以及他们在行医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与感悟。 书中收录的并非朝堂御医的精致论述,也非名家大家的高谈阔论,而是那些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中救死扶伤的民间智慧。作者通过广泛搜集、细致梳理,将这些散落于民间、几近湮没的医案、方剂、养生秘诀,以及医者们的行医故事,一点一滴地辑录下来。这些内容,或许风格朴拙,语言直白,但其中蕴含的治疗理念、用药经验,以及对疾病的独到见解,却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医屐残痕》在内容上,力求呈现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民间中医面貌。这里有针对常见杂病的简便疗法,有治疗疑难杂症的独门绝技,更有体现仁心仁术的行医轶事。例如,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某位乡村郎中如何用一味寻常草药,治愈了困扰数月的顽疾;又或是某个老中医如何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准确辨识出常人难以察觉的病机。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民间中医的实用性,更传递了他们悬壶济世、朴实无华的精神。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民间中医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轨迹。它试图展现民间中医如何在大环境中求存,如何将传统医学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模式。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必然伴随着失败的教训;既有药到病除的欣慰,也可能有束手无策的无奈。这些“残痕”,恰恰是历史留下的珍贵印记,是中医生命力顽强不息的最好证明。 《医屐残痕》并非旨在构建一套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而是侧重于发掘、整理和传承那些在民间流传甚广、疗效显著的实用经验。其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医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医的生命力是如何在最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对于有志于中医学习、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能够帮助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从中汲取实践的灵感和创新的可能。 总而言之,《医屐残痕》是一部充满温度和历史感的民间中医拾遗之作。它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下那些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医者们的身影,以及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阅读此书,仿佛能与那些朴实而又睿智的民间医者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感受中医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的装帧古朴典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岁月沉淀的韵味。我一直对民间医学充满兴趣,总觉得那些藏匿于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比学院派的理论更鲜活,更有生命力。这本书名“医屐残痕”就足够引人遐想,仿佛勾勒出一位位行走在乡野田间、济世救人的老中医,他们的脚步留下的痕迹,点点滴滴汇聚成智慧的宝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验方、绝技,或者是一些关于民间疗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的有趣故事。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精美的锦盒,打开后里面是闪耀着朴实光芒的珍宝,让我能窥见中医那未被主流文化完全驯服的另一面,感受它接地气的生命力。

评分

读完《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的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内容如此生动有趣,而且充满了实操性。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医疗场景之中。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针对特定病症的偏方,其背后都有着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医者的仁心和患者的坚韧。而且,书中对于很多药材的形态、采集时间、炮制方法都有详细的描述,图文并茂,即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以食为药”的章节,很多日常食材在书中被赋予了神奇的疗效,这让我对自己的厨房刮目相看,也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健养生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它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实践的健康指导。

评分

一口气读完《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丰富而深刻的“中医之旅”。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夸大其词,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呈现了民间中医那份质朴而强大的生命力。从那些世代相传的验方,到老中医们治病救人的感人故事,再到对于药材、疗法的细致讲解,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民间中医的深厚敬意和热爱。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蕴含的医学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以人为本”的医者情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治病”的内涵,不仅仅是针对症状的消除,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了,也更加坚信,那些散落在民间、承载着无数智慧的“医屐残痕”,值得我们去珍视、去传承。

评分

《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的后半部分,我开始深入了解书中关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坦白说,很多内容都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但正是这种颠覆性的信息,才显得尤为宝贵。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被现代医学视为“顽疾”的疾病,而是从独特的角度,阐述了民间中医如何通过辨证施治,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扶正祛邪”的理论探讨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很多疾病的根源,可能并非局限于单一的病灶,而是与人体的整体功能、乃至精神状态息息相关。书中的案例 selection 极具代表性,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入手,最终解决了复杂棘手的病痛,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我对中医认识的另一扇窗,让我看到中医那深邃而包容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翻到《民间中医拾珍丛书(第2辑):医屐残痕》的中段,我被书中对于一些古老疗法的细致考证所折服。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并试图还原其最本真的形态。例如,书中对某种特定针法在不同地区流传变异的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让我看到了民间中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采访,收集到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这些内容极具文献价值。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民间中医的“活地图”,勾勒出了隐藏在乡村角落的医学脉络。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筋骨疗法”的章节,里面的描述非常具体,对于一些困扰已久的颈肩腰腿疼痛问题,似乎有了新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中医智慧,往往就蕴含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民间实践中。

评分

好书

评分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不停的学习吧

评分

好。。。。。。。。。。。。。

评分

民间中医拾珍丛书<医屐残痕>。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书是我盼望已久的,物流很快!

评分

请问这本有吗

评分

质量很好,物流给力,客服不错。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包装很严实,图书节买的,满减很实惠,是正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