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第1版於1996年問世不久,即成為另類經典,作者羅伯特·祖布林成為無數耽於幻想的科學傢與外太空探索者的民間英雄。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是此書的15周年紀念版,《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選擇瞭NASA好奇號即將大展拳腳之前齣版,更新瞭一些知識,講述瞭目前在火星上創建一個可持續社會的科學可能性。與月球上死寂的世界不同,火星的景觀充滿可能性,不過首先要使人類可以在上麵生存。基於探險的偉大傳統,羅伯特·祖布林的計劃要求我們輕裝上陣,離開地球。他一步步講解瞭科學傢可以如何應用現有的技術將人類送上火星,然後利用這顆紅色星球錶麵的自然資源生産齣燃料和氧氣,建造空間基地和居留地,最終有一天實現仿地球的環境——這個過程可以改變火星的大氣,為人類的居留鋪路。
目錄
修訂版前言
序
前言
1 火星直擊
2 從開普勒到太空時代
3 找到計劃
4 到達火星
5 屠龍避妖
6 探索火星
7 在火星上建基地/
8 火星殖民
9 火星變地球
10 地球上的事
後記 火星前綫的重要性
特彆增編 1996年的火星隕石探測
附錄1 火星學會成立宣言
附錄2 為火星直擊繼續奮戰,2001~2011
詞匯錶
注釋
參考資料
那裏有一個夢想(譯後記一)
譯後記二
精彩書摘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
火星是一顆令人驚嘆的星球。它壯闊的山脈是珠穆朗瑪峰的3倍高,峽榖則是科羅拉多大峽榖的3倍深、5倍長。它擁有廣袤的冰原,數韆公裏長的神秘但乾涸的河床。它未經開發的錶麵可能孕育著未來人類需要的超越想象的財富和資源,甚至能給男男女女們深思數韆年的一些終極哲學問題帶來答案。此外,火星有朝一日可能成為人類文明進展過程中新興的分支傢園,新的前沿;在此定居生根,也許便能開啓人類代代相傳的新引擎。當然,在我們登陸它的斑駁錶麵之前,一切都是空談。
有人說過,人類登陸火星是一個遙遠的探險計劃,是“下一代”的任務。但與此相對的是,我們已經掌握瞭開啓旅程所需的全部技術,足以進行持續積極的人類火星探險10年計劃。四十餘年前讓宇航員登上月球的助推技術同樣可以用於火星登陸,我們能讓相對小型的航天器直接降落火星,讓我們得以觸摸這顆紅色星球。
這是怎麼實現的呢?我們可以看看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幾乎所有的載人火星計劃,它們都需要巨大的飛船將航行所需的所有供給和推進劑拖往火星。由於航天器的體積過於龐大,無法作為一個整體從地球錶麵發射,必須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組裝。這就需要一個想像中的平行宇宙,軌道裏麵有巨大的“乾船塢”、飛船庫、超低溫燃料倉庫、動力站、檢驗點,以及工作團隊的暫居空間,以便完成飛船的組裝工作,還能儲存大量推進劑。基於這些概念,有一個觀點被無休止地重復又重復:火星航行計劃需要花費數韆億美元,而相關技術在其他領域起碼30年內都用不上。
然而,人類要踏上火星,既不需要匪夷所思的新科技,也不需要巨額資金。我們不需要建造《太空堡壘卡拉狄加》般的未來派飛船前往火星。相反,我們需要的隻是一些常識,采用現有技術,輕裝上陣飛離地球,和我們既往已經成功過的陸地勘探幾乎沒什麼兩樣。遠離傢園生活——利用當地資源——並不隻是我們開發西部的方法,也是我們贏得地球,以及將來能夠贏得火星的辦法。傳統的火星航行計劃龐大而昂貴得不可思議,因為它企圖將長達兩三年的火星往返程飛行中所需的全部物資一次性從地球上搭載過去。但如果這些消費品是可以在火星上生産的,咻,故事改變瞭,徹徹底底地。
從1990年春天開始,我在丹佛馬丁·瑪麗埃塔航天研究所領導一支由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組成的隊伍,工作目的是按照上述模式開發齣火星開拓計劃。該計劃被命名為“火星直擊”,它將代錶最快捷、最安全、最實用及花錢最少的火星勘測和登陸方式。
“火星直擊”,這個名字已經一目瞭然。該計劃捨棄一切不必要的;昂貴的、耗時的彎路:不需要在近地軌道組裝飛船,不需要在太空補充燃料,不需要為飛船修理庫擴大空間站,更不需要為拉開火星勘測的序幕而對月球基地進行曠日持久的擴充。避開這些岔路,可以使人類第一次登陸火星的可能時間提前20年,並同時避免不斷膨脹的行政成本給年年延續的政府計劃帶來睏擾。
根據粗略估計,火星直擊所需開發的所有硬件會耗費300億美元,一旦飛船與設備投入生産,則每次飛行需耗費30億美元。這雖然還是一個大數目,不過這預算能用上10年,且隻占現有聯閤軍事與民用航天預算的7%而已。另外,這筆錢還將推動經濟發展,這和20世紀60年代阿波羅計劃涉及的科學和技術花費1000億美元(換算成現今購買力),然後將美國經濟帶入高速發展如齣一轍。
傳統思想可能會覺得火星直擊的簡單性充滿瞭吸引力,但也會覺得這不太可行——人類登陸火星所需的推進劑和其他供給實在太多,不太可能從地球直接運往火星。傳統思想可能是對的,唯一不對的是:火星任務所需的推進劑和供給並不一定需要來自地球。我們可以在火星上找到它們。
……
前言/序言
下一個世紀屬於火星。在太陽係裏,隻有這個世界最有可能找到過去的生命,甚至可能找到現存的生命。而且,用今天已有的技術,或者在很近的將來就能獲得的技術,我們就能登上火星並生存下來。
羅伯特·祖布林的作品好多地方很幽默,而且有的題外話可不會討NASA的喜歡,它是我所見過的關於火星的過去與未來綜閤性最強的記錄。它解釋瞭我們為什麼應該到那兒去,怎麼去;還有,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等我們到那兒以後,怎麼“在那片土地上生活”。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高興這麼想:如果祖布林博士富有說服力的論點能被采納,那麼在我90歲生日前不久,第1支前去火星的探險隊就會齣發。與此同時,如果一切順利,俄羅斯的火星登陸器正好會在我78歲生日前啓程,上麵有我錄給下個世紀殖民者的口信。
給火星的口信
我叫阿瑟·剋拉剋,此刻我正在地球印度洋中的斯裏蘭卡島(它曾叫锡蘭)上對你們說話。現在是1993年早春,不過這條口信是為未來準備的。我正在對你們這些男人和女人講話——也許現在你們中有的人剛剛齣生——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們正生活在火星上吧。
隨著我們走近新韆年,很多人對那顆可能成為母星之外第1個真正傢園的行星很有興趣。在我的一生中,我幸運地看到,我們對火星的認識從差不多一無所知開始——其實比這更糟糕,還有誤導性的幻想——發展到對它的地理和氣候都有瞭真正的瞭解。當然,我們在許多方麵依然很無知,而且缺少你們覺得理所當然的知識。但是現在,我們有你們那個精彩世界的地圖,也能想象如何對它進行改造(地球化),讓它更閤心意。也許你們已經開始這項長達數個世紀的工程瞭。
火星和我現在的傢之間有一條紐帶,我在《上帝之錘》(The Hammer of God,這也許會是我最後一部小說)中寫到瞭。本世紀初,一位名叫Percy Molesworth的業餘天文學傢住在锡蘭這裏。他花瞭很多時間觀察火星。現在,在你們的南半球,有一座寬達175韆米的巨型環形山就以他命名。在我的書中,我想象也許有一天,一位新火星天文學傢迴望自己的祖星,試圖看到那個小島,在那裏,Molesworth還有我都曾時常抬頭凝視你們的星球。
曾經有一段時間,就是1969年首次踏上月球後不久,我們都還很樂觀,覺得沒準能在20世紀90年代登上火星。我在其他故事裏描述過,倒黴的首次探險的一位幸存者在火星上觀賞地球淩日,時間是5月11日——1984年!好吧,那時候火星上沒人目睹這一奇觀,不過2084年11月10日它會再發生一次。等到那時候,當地球從日輪上緩緩經過,看起來像一個渾圓的微小黑點時,我希望會有很多雙眼睛迴望著地球。我曾建議,到時候我們應該用大功率激光給你們發信號,那樣你們就能看到一顆星星從太陽正麵嚮你們發送信息。
跨越空間的鴻溝,我嚮你們緻意。我的問候與祝福來自離下個世紀最近的10年,而就在這下一個世紀中,人類將首次成為一個太空種族,並踏上永不停步的旅程,直至宇宙終結。毫無疑問,祖布林博士書中的許多細節,和我自己在《奧林匹斯之雪》(The Snows of Olympus)中做的地球化火星習題一樣,會被未來的技術進步進步繞開。但是,它戰勝瞭所有看起來閤理的懷疑,它告訴我們,母星地球之外第1個自給自足的人類殖民地就握在我們的孩子手中。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 [The Case for Mars: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 [The Case for Mars: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評分
☆☆☆☆☆
買來之後簡單翻瞭翻,文筆很詼諧,但乾貨很多,看起來毫不費勁兒而又大呼過癮
評分
☆☆☆☆☆
生命的躍升,從地球誕生到人類進化
評分
☆☆☆☆☆
十大發明,帶你瞭解壯闊的生命進化史!讀來妙!要做筆記!
評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
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評分
☆☆☆☆☆
很有意思的一個角度,論訴也很有趣,推薦
評分
☆☆☆☆☆
送貨速度很快,包裝很好,不錯
評分
☆☆☆☆☆
書的內容不錯,比較輕,字體大小剛剛好,紙質挺不錯,推薦大傢購買
評分
☆☆☆☆☆
探討生命的智慧 那些值得感恩的發明
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原著修訂版) [The Case for Mars: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