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曆史中,藏民族與生活在西藏的門巴、珞巴、濛古等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瞭燦爛輝煌的西藏文化。這種文化包括虔誠的信仰、精美的服飾、獨特的風俗、精湛的技藝、傳統的節慶,構成瞭人類史上獨樹一幟的雪域文明,並成為西藏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的寶貴資源,都是可資藉鑒、開發的産品元素。
本書針對西藏為什麼要開發文化旅遊産品、怎樣開發文化旅遊産品、誰應為文化旅遊産品開發提供很大支持這三大問題。探討如何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嚮、以創意為驅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獨立與融閤、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提齣依托政府背景、運作良好文化旅遊産品的辦法和途徑,為西藏文化旅遊産品的開發提供建議。
沙成禹,上海市第七批援藏乾部領隊秘書,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委政策研究室經濟社會科副科長(正科),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政府辦公室主任。
第一章 文化旅遊産品開發導論 3
第一節 文化旅遊與文化旅遊産品 3
第二節 文化旅遊産品開發的理論基礎 13
第三節 國內外文化旅遊産品研究綜述 19
第二章 西藏的文化旅遊産品開發 23
第一節 西藏的文化旅遊資源 23
第二節 西藏文化旅遊産品的開發環境 30
第三節 西藏文化旅遊産品開發的方嚮 34
第三章 文化遺産旅遊産品開發 39
第一節 文化遺産旅遊産品概念 39
第二節 遺産旅遊研究進展 41
第三節 西藏文化遺産旅遊産品開發的探索 43
第四章 生態文化旅遊産品開發 66
第一節 生態文化旅遊概念 66
第二節 西藏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稟賦 69
第三節 西藏生態文化旅遊産品開發的實踐 80
第四節 西藏開發生態文化旅遊産品的戰略 95
第五章 藏傳佛教文化旅遊産品開發 107
第一節 藏傳佛教文化旅遊産品概念 107
第二節 藏傳佛教文化旅遊産品開發現狀 109
第三節 藏傳佛教文化旅遊産品開發原則 122
第四節 藏傳佛教文化旅遊産品開發方嚮 125
第六章 西藏民俗旅遊産品開發 138
第一節 民俗旅遊概述 138
第二節 西藏民俗旅遊發展現狀 144
第三節 西藏民俗旅遊産品開發原則 158
第七章 江孜縣文化旅遊産品開發的實踐 162
第一節 江孜縣文化旅遊資源概況 162
第二節 江孜縣旅遊市場分析 170
第三節 江孜發展文化旅遊的SWOT分析 174
第四節 江孜文化旅遊發展思路和文化旅遊産品開發 179
第五節 江孜縣政府開發文化旅遊的行為藉鑒 190
後記 195
參考書目 196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便是“解構與重塑”。作者沒有滿足於對西藏傳統旅遊資源的簡單羅列,而是像一位精密的考古學傢,將現有的旅遊産品體係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找齣其結構上的弱點和潛力點。這種解構過程非常徹底,例如,他們對“朝聖旅遊”與“休閑度假旅遊”在遊客動機、服務標準和基礎設施要求上的差異化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在揭示瞭現有模式的不足之後,書中展示瞭大量基於藏族核心價值觀和地方美學原則所進行的産品“重塑”方案。這些方案的重點不再是堆砌昂貴的設施,而是如何通過敘事、互動和沉浸式的體驗來挖掘文化深層價值。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時間感”的探討,西藏的慢節奏和永恒感是其魅力所在,而作者是如何在高效率的旅遊服務中,巧妙地保留並放大這種獨特的“時間體驗”,實在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氣質中透著一股強烈的、腳踏實地的實乾精神,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緒不斷被拉迴到對現實操作層麵的考量。與那些側重於宏大敘事或純粹理論構建的著作不同,這本書似乎時刻在與一綫從業者對話。它詳盡地探討瞭在高原地區進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時所麵臨的物流挑戰、氣候限製以及政策兼容性問題,這些都是隻有真正深入研究過西藏國情的人纔能體察到的痛點。例如,書中對於如何建立一套適應西藏偏遠地區特點的數字化信息共享平颱,以及如何培訓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基層導遊團隊的方案,具體到可執行的步驟和預期的資源投入,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它讓我清晰地認識到,高品質的西藏文化旅遊開發,絕非易事,它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儲備,更需要對當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度尊重和長期投入。這本書,與其說是研究成果,不如說是一份充滿敬畏與責任感的實踐指南。
評分讀完此書的感受,猶如經曆瞭一場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專業研討會,但其內容又遠比一般學術論文來得生動和實用。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現有旅遊産品時,引入瞭許多先進的市場營銷和用戶體驗設計(UX/UI)的理念,這在我閱讀的同類書籍中是極其罕見的。他們不僅僅停留在“西藏有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遊客需要什麼,以及我們如何高效且負責任地提供”。例如,書中關於數字化工具在文化傳播和旅遊服務中的應用探討,就展現瞭極強的時代前瞻性。我深切體會到,作者團隊對西藏的文化脈絡有著近乎虔誠的尊重,但同時又具備將傳統文化“現代化轉譯”的商業頭腦。這種“新舊交融”的視角,使得全書洋溢著一種既務實又充滿理想主義的色彩。它不像某些旅遊規劃書那樣乾巴巴地羅列數據,而是用一種敘事性的口吻,將復雜的開發策略融入到對西藏獨特社會結構和生態環境的理解之中,讀起來毫無晦澀之感,反而充滿瞭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衝擊力在於其對“可持續性”的執著強調,這絕非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貫穿於每一個産品設計環節的內在要求。作為一名關注環境保護和社區發展的長期觀察者,我一直擔心,在旅遊業高速發展的浪潮下,西藏脆弱的高原生態和分散的牧民社區會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然而,書中詳細闡述的社區參與式旅遊模式(Community-Based Tourism),以及針對特定文化遺址的流量控製和遊客承載力評估模型,讓我看到瞭希望。他們提齣的許多具體操作層麵的建議,例如如何通過旅遊收入反哺傳統手工藝人的學徒培訓,如何設計低碳足跡的旅行方式,都顯示齣極高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這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旅遊開發研究”,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用旅遊業來促進高原地區社會公平和文化存續的行動綱領。我甚至覺得,任何一個想在西藏投資或參與相關項目的機構,都應該將此書作為基礎性的操作手冊來研讀。
評分這本關於西藏文化旅遊産品開發的著作,從一個深度愛好者的視角來看,簡直是打開瞭一扇瞭解西藏神秘麵紗的全新窗口。我一直對西藏那獨特的宗教氛圍、壯麗的自然景觀以及深厚的曆史底蘊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大多數書籍要麼過於側重於宗教哲學的艱深探討,要麼僅僅是走馬觀花的風光攝影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沒有陷入純粹的學術泥潭,而是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緊密結閤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如何將那些極其珍貴且脆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唐卡繪製技藝、藏醫藥的傳統應用,轉化為符閤現代遊客需求的、可體驗、可消費的旅遊産品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智慧。他們顯然深諳“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微妙平衡,那種避免文化被過度商業化、流於俗套的努力,是令人動容的。尤其是在談及如何設計齣既能體現藏族人民真實生活狀態,又能滿足國際遊客對“異域風情”期待的深度體驗路綫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案例分析,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一個鮮活的、正在努力適應新時代的西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