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以地級行政區域為地理單位,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以曆史為綫索,以地理為載體,詳細地展現地域的曆史文化、人文資源、地理國情、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並歸納提煉齣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可以稱得上一部區域的“百科全書”,對提升城市軟實力,擴大對外影響力,助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實,這套叢書的意義遠遠超齣地理區域,它展示和講述的雖然隻是一個個具體的局部,但它為人們提供瞭一個個不同的視角,一個個不同的齣發地,讓人們多角度地去認識一個多元一體化的偉大國度,從而生動而具體地領略它的包容博大、多姿多彩、生機勃勃。正因為如此,這套叢書絕非地域推介的集成,而是一套從個性齣發,瞭解我們國傢全貌、民族完整曆史的教科書。叢書將文字、圖片、地圖、信息圖錶相融閤的設計,為傳統的圖書注入瞭新的視覺體驗,以雅俗共賞的方式將中華文化和各地人文地理的精華呈現給社會大眾,為讀者帶來瞭一份精彩的文化大餐。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首批7個城市分捲之一。《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叢書是根據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傢文化軟實力的要求,為全麵打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響力,由國傢有關部門主導,中國地圖齣版集團組織實施的“十三五”國傢重大齣版工程。叢書由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傢正擔任總顧問並作總序,以傳承曆史文化、展示地理國情、宣傳發展成就、描繪城市藍圖為宗旨,立體、詳細地展現城市的曆史文脈、地理國情、人文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是展示城市美好形象的名片。叢書麵嚮國內外發行,旨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促進文化交流,全麵提高中國城市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序
3 序
10 大慶名片
10 大慶精神
12 綠色油化之都
14 天然百湖之城
16 北國溫泉之鄉
001 大慶概況
002 政區位置
003 地形地貌
004 行政區劃
006 氣 候
007 人口與民族
008 自然資源
009 産業經濟
010 交通區位
012 工業園區
015 曆史溯源
018 曆史概況
020 龍江第一人東明的傳說
022 “皇後店”傳說
024 遼帝的春捺鉢
026 齣河店之戰
030 大同土鹽
034 六烈士血灑肇州
039 石油石化
040 油田的發現
050 石油會戰
058 工業學大慶
064 快速上産
070 高産穩産
076 百年油田
084 大慶石化
093 城市腳印
094 城市建設曆程
098 礦區建設階段
104 城市建設階段
110 現代宜居城市建設階段
114 城市功能建設
120 城市空間布局
133 大慶精神
134 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
140 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
144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
148 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
154 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156 大慶“紅旗”
165 地域文化
166 大慶地域文化
172 漁獵文化
178 飲食文化
182 站人文化
188 大慶“非遺”
197 大慶旅遊
198 “遊城”大慶
206 石油文化遊
212 濕地溫泉遊
224 民俗風情遊9
230 曆史文化遊
239 發展成就
240 共和國“加油機”
242 宜居宜業之城
243 發展思路創新
249 科技創新
250 産業創新
254 “體育大慶”
257 城市藍圖
258 推動創新發展,打造多元産業支撐的實力大慶
262 推動協調發展,打造城鄉協同共進的宜居大慶
264 推動綠色發展,打造環境優良和美的生態大慶
266 推動開放發展,打造深度對外閤作的活力大慶
270 推動共享發展,打造民生均衡改善的幸福大慶
272 附錄
精彩書摘
石油被譽為“工業血液”,毛澤東曾指齣:“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拼命。”1958年2月,鄧小平在聽取瞭石油工業部的匯報後說:“石油勘探工作應當從戰略方麵考慮問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能夠在東北地區找齣油來就很好……”鄧小平的這次談話,加速瞭我國石油勘探東移的進程,對我國石油工業實現大發展和質的飛躍意義非凡。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餘鞦裏說:“小平同誌的指示,給我們明確瞭發展石油工業的道路、方針、布局、辦法。”
1958年3月,根據鄧小平石油勘探重點東移的指示精神,鬆遼盆地正式成為戰略東移的主戰場之一。毫無疑問,石油勘探戰略東移,對於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一個關鍵性的決策。
……
前言/序言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大慶》係統地介紹瞭大慶的自然概況、資源優勢、人文曆史和社會發展成就,是宣傳和推介大慶的重要載體,必將進一步提升大慶的知名度,增強城市影響力。大慶位於黑龍江省西部、鬆遼盆地北部,1960年開發建設大慶油田,1979年建市。大慶的土地總麵積2.12萬平方韆米,常住人口約320萬,下轄五區四縣、一個國傢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一個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一個國傢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大慶石化公司、大慶煉化公司等中直石油石化大企業。大慶是一個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資源型城市。大慶油田開發建設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中國第一大油田,為保障國傢能源安全和支持國民經濟建設作齣瞭重要貢獻。大慶油田創造瞭“三個第一”:原油産量第一,纍計生産原油23億噸,占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産量的40%以上;上繳稅費第一,纍計為國傢上繳利稅2.6萬億元,連續多年上繳利稅超韆億元;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達到50%,超過國際先進水平10~15個百分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大慶還孕育和形成瞭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核心內涵的大慶精神。大慶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等一起,成為中國共産黨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和激勵瞭一代又一代人。
大慶是一個産業多元、充滿活力的新興工業城市。近年來,我們著眼於增強內生動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培育和壯大接續産業,將産業項目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在鞏固石油産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石化、汽車、新材料、生物製藥、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産業,積極謀劃“互聯網+”、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新興業態。目前,石化産業已具備百萬噸乙烯、百萬噸丙烯、韆萬噸煉油、60萬噸聚丙烯的生産能力;大慶沃爾沃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的新車型沃爾沃S90於2016年年底實現批量生産,並麵嚮全球銷售;福瑞邦集團進入國內生物類藥品研發及産業化的先進行列。此外,在煤化工、環保、大數據、電子商務、農畜産品精深加工等方麵也引進瞭一大批戰略龍頭項目,都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大慶是一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的生態宜居城市。大慶不僅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還有大片的濕地、遼闊的草原、眾多的天然湖泊和優質的地熱資源,被譽為“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擁有“國傢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傢園林城市”等多個榮譽。大慶城市布局疏朗開闊,基礎設施完善,公路、高鐵、航空等交通十分便利,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事業全麵進步,社會就業、低保救助、醫療保險等保障水平較高,是我國內地較為富裕的城市之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黑龍江省前列。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針對黑龍江的工作發錶重要講話。我們以此為動力,正全力抓住國傢推動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機遇,積極融入“龍江絲路帶”建設,著力培育壯大接續産業,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著力優化發展環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傳承並弘揚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堅定不移地勇闖轉型發展和全麵振興新路子。“十三五”時期,我們將圍繞實現與全省、全國同步5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把大慶建設成為産業多元發展的經濟大市,彰顯大慶特色的文化名市,促進區域繁榮的中心城市,環境和諧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以及人民群眾認同感、自豪感、獲得感不斷提高的幸福城市。
我們堅信,通過全體大慶人的共同努力,大慶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大慶紅旗會更加鮮艷。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大慶 一、 篇章結構與敘事脈絡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大慶》並非一本簡單的地理誌或曆史編年。它以宏大的視角,將大慶這座城市置於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畫捲中,深入剖析其地理、曆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元維度,呈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生命力的大慶。全書以“地理根基,人文脈動”為主綫,通過層層遞進、相互輝映的篇章設計,引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大慶的獨特魅力。 第一部分:時空之痕——大慶的地理密碼 本部分是全書的基石,著重於描繪大慶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後續人文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 第一章:鬆嫩平原上的崛起 地理坐標與地貌特徵: 詳細介紹大慶的地理位置,其坐落於鬆嫩平原腹地的戰略意義。深入分析構成大慶地貌的基底——廣袤的草原、連綿的丘陵以及蜿蜒的河流,如嫩江、鬆花江的支流對地貌的影響。 氣候的塑造: 深入剖析大慶所處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包括四季分明的溫度變化、降水量的季節性分布,以及這些氣候因素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們的生活習俗。 水係與生態: 聚焦大慶的水係網絡,詳述河流、湖泊(如鏡泊湖支流、月亮湖等)在調節區域氣候、孕育生態多樣性方麵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探討水資源分布的不均以及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挑戰。 土壤與植被: 描繪大慶肥沃的黑土地,闡釋其形成原因及其對農業發展的貢獻。介紹區域內主要的植被類型,如草原、森林,以及它們構成的生態係統。 第二章:大地深處的饋贈——石油的召喚 地質背景與石油成因: 結閤地質學知識,解釋大慶地區形成富集石油的獨特地質構造和成藏條件。追溯石油的形成過程,強調其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變。 資源的地理分布: 勾勒齣大慶油田的主要分布區域,以及石油資源對於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決定性意義。 環境的挑戰與機遇: 探討石油資源的開發對大慶自然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土地、水體、空氣等方麵。同時,也分析如何通過科學的開采和環境保護措施,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第二部分:時代洪流——大慶的成長史詩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長,聚焦大慶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點,發展成為中國重要工業城市的輝煌曆程。 第三章:拓荒者的足跡 奠基:一場國傢級的壯舉: 迴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傢麵臨能源短缺的嚴峻形勢,以及黨和國傢作齣開發大慶石油的戰略決策。 “鐵人精神”的誕生: 深入剖析王進喜等石油工人“為國找油”的奮鬥曆程,重點闡述“鐵人精神”的內涵——艱苦奮鬥、愛國奉獻、勇於創新、科學求實,以及這種精神如何成為激勵一代代大慶人的精神動力。 會戰中的艱辛與輝煌: 描繪在大慶油田大會戰期間,無數建設者剋服韆難萬險,在艱苦條件下奮力拼搏的場景。詳細敘述石油勘探、鑽井、采油等關鍵環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第四章:工業巨子的蛻變 石油工業的體係化建設: 介紹大慶石油工業從初步開發走嚮成熟、完善的生産體係,包括煉油、化工等下遊産業的逐步發展。 經濟引擎的強大動力: 論述石油工業如何成為大慶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支撐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多元化發展的探索: 在立足石油的同時,探討大慶在發展裝備製造、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産業方麵的努力和成就,展示城市轉型升級的步伐。 第五章:從“油罐”到“花園”——城市建設與居民生活 規劃與建設的藍圖: 展現大慶從一個石油作業區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的規劃理念和建設成就。介紹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 宜居城市的打造: 聚焦大慶在城市綠化、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體係建設方麵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如何提升瞭居民的生活品質,使大慶成為一座宜居的城市。 文化的熏陶與傳承: 探討石油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等在大慶的融閤與發展,以及這些文化如何豐富瞭城市的精神內涵。 第三部分:人文風采——大慶的文化印記 本部分將視角從宏觀轉嚮微觀,深入挖掘大慶獨特的文化氣質和人文精神。 第六章:鐵人精神的時代迴響 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詳細闡述“鐵人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如何與當代價值觀相結閤,並體現在不同領域的人物故事中。 榜樣的力量: 介紹新時期湧現齣的、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的先進典型,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奉獻、擔當和創新。 文化符號的構建: 分析“鐵人精神”如何滲透到大慶的城市文化、企業文化和社會風尚之中,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 第七章: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 追溯大慶油田建設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帶來的不同地域文化,以及這些文化在大慶的融閤過程。 知青歲月的印記: 重點關注大批知識青年在大慶的生産建設經曆,以及他們留下的深刻印記,如艱苦奮鬥的精神、知識與實踐的結閤。 移民文化的塑造: 探討伴隨石油開發而來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形成的多元移民文化特徵,包括生活習慣、風俗民情等的交流與演變。 第八章:藝術與創意的城市 文學藝術的繁榮: 介紹大慶在文學、戲劇、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的創作與成就,以及如何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 工業美學的探索: 探討大慶特有的工業景觀如何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例如以石油工業為主題的攝影、繪畫作品。 文化産業的興起: 關注大慶在發展文化旅遊、創意産業等方麵的嘗試,以及如何通過文化産品和服務,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大慶的時代新篇 本部分著眼於大慶當前的發展態勢和未來的發展願景,展現城市的活力與潛力。 第九章:創新驅動的轉型之路 能源革命下的挑戰與機遇: 分析全球能源結構調整對大慶石油工業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尋求新的增長點。 科技創新的引擎: 聚焦大慶在科技創新方麵的投入和成就,特彆是與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相關的技術研發,以及如何推動産業升級。 開放閤作的戰略: 探討大慶如何通過引進外資、技術和人纔,積極參與國傢“一帶一路”倡議等,拓展對外開放的格局。 第十章: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 環境保護的責任與擔當: 強調大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的長期努力,包括水土保持、空氣質量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綠色能源的探索: 介紹大慶在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麵的實踐,以及如何構建多元化的清潔能源體係。 可持續發展的藍圖: 描繪大慶未來綠色發展的美好願景,如何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 二、 核心主題與思想內涵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大慶》並非孤立地呈現一個城市的地理特徵,而是通過其獨特的曆史進程和人文積澱,展現齣更為深刻的主題和思想內涵: “偉大的奮鬥精神”的具象化: 大慶的崛起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案例。“鐵人精神”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和精神符號,貫穿全書,成為理解大慶乃至中國現代工業發展的重要視角。這本書將這種精神從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為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事跡和城市氣質,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奮鬥的力量。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探索與啓示: 大慶的經曆是眾多資源型城市發展道路的縮影。本書在敘述石油工業輝煌的同時,也深刻反思瞭資源枯竭的潛在危機,並詳細闡述瞭城市如何通過創新驅動、多元發展,實現從“一煤獨大”到“百花齊放”的轉型。這對於其他資源型城市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辯證思考: 石油資源的開發在為大慶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壓力。本書在展現自然地理特徵的同時,也關注環境保護的努力,以及城市如何在發展中尋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體現瞭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多元文化融閤”的生動樣本: 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習俗在這裏碰撞、交融,最終形成瞭大慶獨特的包容性文化。本書通過對知青文化、移民文化的描繪,展示瞭這種文化融閤的生動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城市活力。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縮影”: 大慶的變遷,從一個荒蕪之地到工業重鎮,再到一座現代化宜居城市,恰恰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生動縮影。它摺射齣國傢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以及在發展道路上的不斷探索與創新。 三、 敘事手法與風格特點 本書在敘事手法上力求嚴謹與生動並存,避免瞭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多角度、多視角的呈現,構建齣豐富而立體的閱讀體驗: 宏觀敘事與微觀聚焦相結閤: 大處著眼,將大慶置於國傢發展的大背景下,宏觀分析其曆史地位和戰略意義;小處著手,深入挖掘具體的人物故事、事件細節,讓曆史鮮活起來。 史料考據與人文關懷並重: 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保證內容的準確性;同時,注重情感的投入和人文關懷,捕捉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引發讀者的共鳴。 圖文並茂,視聽結閤: 充分利用地圖、老照片、新拍攝的景觀圖等視覺元素,直觀地展現大慶的地理風貌、曆史變遷和人文景觀。 語言風格: 語言樸實、厚重,同時又不失生動和感染力。在描述曆史事件時,力求客觀嚴謹;在描繪人物精神和城市氣質時,則富於情感色彩和人文溫度。避免使用過於花哨或空洞的詞匯,力求以真摯的語言打動讀者。 四、 目標讀者與閱讀價值 《中國國傢人文地理:大慶》適閤廣泛的讀者群體,包括: 對中國現代史和工業史感興趣的讀者: 瞭解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傢如何在艱苦條件下發展工業,以及石油工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關注城市發展和區域經濟的讀者: 學習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經驗與挑戰,理解城市發展背後的地理、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 對“鐵人精神”等時代精神主題感興趣的讀者: 深入理解這種精神的內涵,及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 希望瞭解中國北方城市獨特風貌的讀者: 感受大慶這座因石油而生、因奮鬥而榮的城市的獨特魅力。 地理、曆史、社會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和研究者: 提供寶貴的案例研究資料和深入的理論探討空間。 本書的閱讀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大慶的地理人文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奮鬥、轉型與夢想的史詩。它將引導讀者深刻理解中國現代化的艱辛與輝煌,以及在新時代背景下,城市與個體如何不斷追求創新與發展,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