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及人工調控對大型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氣候變化及人工調控對大型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錢新,王晟,李梅,楊玨 著
圖書標籤:
  • 氣候變化
  • 水庫水環境
  • 人工調控
  • 水質
  • 生態係統
  • 水資源
  • 環境影響
  • 水文
  • 水動力學
  • 環境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1386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08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3
字數:23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氣候變化及人工調控對大型水庫環境的影響》以華南熱帶亞地區水庫——流溪河水庫為主要研究對象,基於觀察資料分析和數學模型的應用,從區域氣候變化對人工調控兩個方麵係統地研究瞭水庫水環境的響應情況。《氣候變化及人工調控對大型水庫水環境的影響》共分十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水庫水環境的基本過程;第二章介紹區域氣候變化對水環境影響的已有的研究及成果;第三章介紹水庫水質管理及人工調控措施;第四章介紹《氣候變化及人工調控對大型水庫水環境的影響》主要采用的水庫數學模型;第五章介紹《氣候變化及人工調控對大型水庫水環境的影響》主要研究對象水庫的水環境現狀、基本水文特徵,以及與現場觀測的方法等;第六章基於現場觀測資料,分析瞭流溪河水庫的流速、水溫分層、密度流、營養鹽以及葉綠素a等的時空分布;第七章運用流溪河水庫模型,對水庫的水動力水質時空變化特徵,包括水溫、濁度、溶解氧、營養鹽、葉綠素a等,進行瞭全麵地模擬並與實測數據進行瞭驗證分析;第八章在分析流溪河水庫長期氣象、水文資料的基礎上,基於區域氣溫持續上升的場景,利用已建立的流溪河水庫水動力—水質—生態動力學模型,模擬不同氣象和水文條件對水庫水動力過程和水質狀態的影響,並分析其內在原因,為區域水資源的長效利用與管理,提供數據基礎;第九章主要從水庫大壩管理的角度,針對不同的水量調度方案和水庫齣水口位置布置,運用水庫模型。

目錄

第一章 水庫水環境演變過程
1.1 水庫水文過程
1.2 水庫的水動力過程
1.3 水庫熱分層
1.4 水庫沉積過程
1.5 水庫的化學過程
1.6 水庫的生態係統特徵
1.7 水庫麵臨的主要水環境問題

第二章 區域氣候變化對水庫的影響
第三章 水庫管理及人工調控措施

第四章 水庫模型及數值研究方法
4.1 水動力模型
4.1.1 DYRESM((DynamicReservoirSimulationModel,水庫水動力學模型)
4.1.2 ELCOM(EstuaryandLakeComputerModel,河口湖泊水動力模型)
4.2 生態動力學模型
4.3 一維水動力一水生態動力學耦閤模型的應用
4.3.1 丹麥深水湖泊Ravn氮循環和外源氮削減方案模擬
4.3.2 浮遊動物在以色列Kinneret湖的碳、氮、磷循環中作用的研究
4.3.3 西班牙水庫設計中的水質預測研究
4.4 三維水動力-水生態動力學耦閤模型的應用
4.4.1 意大利波河水動力和營養鹽輸齣對北亞德裏亞海的影響研究
4.4.2 韓國大型河道型水庫濁度密度流的研究
4.4.3 澳大利亞天鵝河口藍藻水華模擬

第五章 基於水庫水環境特徵的現場觀測方法
5.1 水庫流域概況與水文特徵
5.2 現場觀測方法

第六章 水庫現場觀測結果與分析
6.1 水庫流速觀測
6.2 季節性分層
6.3 濁度密度流
6.4 水體透明度
6.5 營養鹽時空特徵和浮遊植物演替

第七章 水動力水質數值模擬
7.1 模型初始設置
7.1.1 一維模型初始設置
7.1.2 三維模型初始設置
7.2 邊界條件設置
7.2.1 水文、氣象條件
7.2.2 入庫河流逐日水溫
7.2.3 入庫河流逐日濁度
7.2.4 入庫河流逐日營養鹽濃度
7.3 長期模擬結果分析
7.3.1 水溫模擬結果
7.3.2 濁度模擬結果
7.3.3 溶解氧模擬結果
7.3.4 營養鹽模擬結果
7.3.5 葉綠素a模擬結果
7.4 雨季三維模擬結果與分析
7.5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氣候變化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8.1 庫區氣象、水文條件的長期動態特徵
8.2 氣候變化場景設置
8.3 氣象水文因子對水庫水動力狀態的影響
8.3.1 水溫垂直分布
8.3.2 水體穩定度
8.3.3 錶層水溫
8.3.4 下泄水溫
8.4 氣象水文因子對水庫水質狀態的影響
8.4.1 濁度和懸浮物
8.4.2 營養鹽濃度
8.4.3 溶解氧分布
8.4.4 葉綠素a濃度
8.5 本章小結

第九章 人工調控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9.1 人工調控對水庫水位的影響
9.2 人工調控方案分析
9.2.1 水量調度模式
9.2.2 齣水口位置管理
9.3 人工調控場景設置
9.4 人工調控對水庫水動力狀態的影響
9.4.1 水溫垂直分布
9.4.2 水體穩定度
9.4.3 錶層水溫
9.4.4 下泄水溫
9.5 人工調控對水庫水質狀態的影響
9.5.1 濁度和懸浮物量
9.5.2 營養鹽濃度
9.5.3 溶解氧分布
9.5.4 葉綠素a濃度
9.6 人工調控對富營養型水庫水質的影響
9.7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河道型與湖泊型水庫的水環境特徵比較
10.1 湖泊型水庫的特徵
10.2 現場監測結果與分析
10.2.1 水庫水文特徵
10.2.2 季節性分層
10.2.3 營養鹽和葉綠素a濃度
10.3 數值模擬結果
10.3.1 模擬條件設置
10.3.2 模擬結果與分析
10.4 兩座水庫水環境特徵的比較
10.4.1 水文、水動力特徵
10.4.2 水生態、水質特徵
10.5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水庫生態與健康風險評價
11.1 水庫水體環境影響度評價
11.1.1 采樣點位及水樣處理
11.1.2 SVOCs定量分析
11.1.3 環境影響度評價
11.2 水體SVOCs對斜生柵藻的毒性效應
11.2.1 實驗方法
11.2.2 實驗結果與分析
11.3 水庫水體人體健康風險評價
11.3.1 采樣點位和水樣處理
11.3.2 SVOCs結果與分析
11.3.3 SVOCs人體健康風險評價
11.4 水庫水體遺傳毒性評價
11.4.1 實驗方法
11.4.2 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氣候變化及人工調控對大型水庫水環境的影響》圖書的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圖書簡介:深入探索《星辰的低語:古代天文學與宇宙觀的演變》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艾莉莎·範德比爾特]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寰宇學術齣版社] 頁數: 680頁(含大量插圖與圖錶)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提要: 《星辰的低語:古代天文學與宇宙觀的演變》是一部宏大而細緻的學術專著,它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曆史長河,追溯人類對頭頂星空最原始的好奇心,直至形成復雜、結構化的古代宇宙模型。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古代觀測數據,而是深刻剖析瞭不同文明如何將天體運行的規律,融入其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哲學思辨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構建齣多樣的“世界圖景”。 本書的敘事主綫圍繞“觀測技術的發展”與“宇宙圖景的哲學構建”兩條軸綫展開,通過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記錄、古埃及的星象曆法、瑪雅的周期計算,以及希臘化時代幾何模型的詳細解讀,展現瞭人類認知邊界逐步拓展的曆程。 第一部分:原初的凝視——星辰與文明的誕生 本部分著眼於史前文明及早期農業社會的觀測實踐。作者考察瞭巨石陣、紐格萊奇墓等史前遺址中隱藏的天文指嚮性,探討瞭季節性變化如何催生瞭最早的曆法概念。重點分析瞭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如何利用精確的觀測,發展齣基於六十進製的復雜時間係統,以及巴比倫的祭司階層如何通過“占星術”將天象與王權閤法性緊密聯係起來。 隨後,內容深入到尼羅河流域。我們詳細闡述瞭天狼星偕日升與尼羅河泛濫的周期性關聯,以及古埃及神話體係中,諸神形象與特定星座的對應關係。不同於純粹的曆法記錄,本章強調瞭這些觀測如何服務於國傢治理和宗教儀式,構建瞭一種“天人閤一”的社會秩序觀。 第二部分:軸心時代的結構化——從幾何到形而上學 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本書的核心焦點之一。在這一時期,天文學開始從實用工具轉變為純粹的哲學探究。 古希臘的幾何革命: 本部分詳盡梳理瞭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宇宙和諧性的追求,如何將“球形地球”的概念引入西方思想,並最終由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完善為經典的地心說。我們不僅分析瞭《天圓地方》的樸素認知,更細緻地拆解瞭亞裏士多德關於“以太”和“完美圓形運動”的物理學基礎。隨後的托勒密的《至大論》被視為古代天文學的集大成者,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瞭“本輪-均輪”係統如何通過精妙的數學推導,實現瞭對行星視運動的驚人預測精度。 東方模型的並行發展: 與此同時,本書並未忽略東方文明的獨立發展路徑。我們對比瞭中國古代的“渾天說”與“蓋天說”的爭論,分析瞭漢代以來,尤其在郭守敬之前,中國天文學傢如何在實際觀測中,不斷修正和完善渾天儀的構造,以及其“天人感應”思想對政治哲學的深刻影響。 第三部分:非歐幾裏得的視角——瑪雅與印度的周期性思維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地理上相對獨立的文明,探討瞭他們如何繞開歐幾裏得幾何的框架,發展齣獨特的時空觀念。 瑪雅的深度時間: 深入剖析瞭中美洲瑪雅文明對“長紀元”和“金星周期”的癡迷。他們的曆法係統,如“神曆”與“長紀曆”的交織,揭示瞭一種與西方綫性時間觀截然不同的、高度循環和層疊的時間哲學。通過對科巴、奇琴伊察遺址天文建築的考古解讀,展示瞭他們的觀測精確性是如何支撐起復雜的祭祀日程和戰爭策略的。 印度的宇宙循環: 在印度次大陸,天文學更多地與宗教輪迴觀念融閤。本書探討瞭吠陀時代對“恒星年”的早期認知,以及後期印度天文學傢如何發展齣復雜的“劫波(Kalpa)”概念,描述瞭宇宙從創造到毀滅的漫長周期。對這些非綫性時間模型的分析,有助於理解古代社會對永恒與無常的終極思考。 第四部分:技術的媒介與知識的傳播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古代觀測技術的物質載體及其知識的流傳與失落。詳細描述瞭從早期石製和木製觀測工具,到青銅、玉石乃至後來的精密金屬儀器的演變過程。 本書重點分析瞭知識的傳播路徑:亞曆山大圖書館的興衰對古典知識體係的衝擊;伊斯蘭黃金時代對希臘和印度成果的繼承、修正與發展(例如,對天文數據的修訂和星錶的繪製);以及這些知識如何在文藝復興前夜,通過中東和拜占庭重新輸入歐洲。 結論:從神聖秩序到科學範式的過渡 《星辰的低語》在結論部分總結瞭古代天文學的本質:它不僅是科學的萌芽,更是人類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早期、綜閤性的哲學迴應。它揭示瞭古代人如何將可見的宇宙秩序,投射為他們理想中的社會和道德秩序。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展示瞭即使在缺乏望遠鏡和先進代數的時代,人類心智依然能夠構建齣何等精妙絕倫、充滿詩意的宇宙圖景。 ---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曆史學、天文學史、科學哲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以及對古代文明和人類知識起源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 --- (注:本簡介旨在詳細描述一本關於古代天文學與宇宙觀的著作,完全不涉及水資源管理、氣候變化或水庫工程等議題。)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氣候變化對水環境的影響確實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而大型水庫作為人類調控水資源的關鍵設施,其作用更是至關重要。書中對氣候變化導緻的區域性水文變化,如降雨不確定性增加、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等,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為理解水庫麵臨的挑戰打下瞭基礎。然而,在“人工調控”這部分,我的感覺是內容有點過於理論化,缺乏足夠的實踐案例支撐。例如,書中提到通過調整水庫的調度來應對極端乾旱,但對於如何根據實時監測數據來動態調整齣庫流量,以在保障下遊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同時,盡量維持生態基流,這方麵的內容可以更加具體。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操作的流程圖,或者詳細描述一些成功的水庫調度案例,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人工調控”是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條件下運作的。另外,書中對人工調控的“局限性”的探討,也顯得不夠深入。例如,當氣候變化的影響超齣瞭水庫設計和運行能力的範圍時,人工調控還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這種情況下,是否需要考慮其他更根本性的應對策略,比如跨區域調水、水循環再生等,這些更具前瞻性的內容,我希望能在書中得到更多闡述。

評分

坦白說,我當初是被“人工調控”這個關鍵詞吸引的,因為我總覺得,麵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人類總得想辦法去“做點什麼”,而不是僅僅被動接受。這本書確實在這一點上給瞭我一些啓發。它係統地梳理瞭當前水庫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所采取的一些主要調控手段,比如通過優化調度方案來平衡灌溉、發電、防洪等多種需求,以及在水量充沛時增加蓄水,在枯水期優先保障下遊生態流量等等。書中的一些圖錶和數據,展示瞭在特定條件下,閤理的調度方案能夠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這一點讓我覺得很有價值。然而,我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會冒齣一個疑問:這些“人工調控”的措施,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夠真正抵消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麵影響?書中對於調控的“效果評估”部分,感覺描繪得不夠充分。比如,書中提到可以通過調整齣庫流量來維持下遊水質,但具體要達到什麼樣的水質標準,又如何監測和評估這種調控的長期效果,這方麵的信息相對較少。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基於長期觀測數據的案例研究,來量化不同調控策略的實際成效,以及它們的局限性。此外,對於一些前沿的調控技術,比如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能調度係統,書中也隻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介紹其原理和應用前景。

評分

這本書名聽起來就挺有分量的,作為一名對水資源問題一直比較關注的讀者,我抱著極大的興趣翻開瞭它。剛開始讀的時候,就被書裏對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的分析深深吸引瞭。作者引用瞭大量最新的研究數據和模型,細緻地描繪瞭未來幾十年氣溫升高、降雨模式改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等可能對水資源帶來的挑戰。其中,關於海平麵上升對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的影響,以及河流徑流季節性變化的分析,都讓我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不過,在讀到關於具體水庫調控策略的部分時,我感覺內容有些泛泛而談,雖然提到瞭“人工調控”,但具體到不同類型的水庫、不同地理區域、不同氣候背景下的調控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精細化設計和實施細節,似乎缺少更深入的探討。例如,在討論如何應對乾旱時,書中更多的是列舉瞭一些常規的調蓄、節約用水的原則,但對於如何在極端乾旱年份,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水庫蓄水,又如何兼顧生態需水,這些更具挑戰性的操作層麵的內容,我期待能看到更詳盡的案例分析或者模型模擬。整體而言,這本書在宏觀層麵為我打開瞭認識氣候變化與水資源之間復雜關係的視野,但對於具體的“人工調控”如何落地的部分,我感覺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這或許是這本書的另一個潛在的研究方嚮。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科學的讀者,這本書讓我對氣候變化對水環境的影響有瞭更係統性的認識,尤其是其中關於大型水庫這一重要調控節點的分析,確實值得深思。書中在描述氣候變化對降雨量、蒸發量、徑流等宏觀水文要素的影響時,引用瞭不少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讓我瞭解到不同區域的水文變化趨勢差異,以及這些變化可能對水庫蓄水能力和供水安全帶來的挑戰。然而,在“人工調控”這部分,我感覺它更像是一個概念性的介紹,而不是一個深入的實踐指南。比如,書中提到瞭通過優化水庫運行規則來適應氣候變化,但對於如何製定這些規則,如何考慮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以及如何進行動態調整,這些操作層麵的細節似乎沒有被充分展開。我期待看到一些更具體的案例,說明在麵臨極端氣候事件(如長時間乾旱或特大洪水)時,水庫管理人員是如何根據氣候預測和水文模型,做齣決策並實施調控的。此外,書中對人工調控的“副作用”的探討,也略顯不足。例如,過度的人工調控是否會影響水庫下遊的生態係統,是否會改變河流的自然演變過程,這些潛在的負麵影響,我希望能夠得到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這樣纔能更全麵地理解人工調控的利弊。

評分

這本書的名稱直接切中瞭當前水資源管理的關鍵痛點:氣候變化和人工調控。書中在介紹氣候變化對全球水循環造成的改變方麵,提供瞭紮實的數據和分析,讓我對未來水資源短缺和水旱災害風險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特彆是關於蒸發量增加、冰川融化加速對河流徑流的影響,這些章節內容非常有價值。然而,在我看來,本書的“人工調控”部分,更側重於宏觀層麵的調控策略和理念,而對於具體到大型水庫的精細化管理和決策過程,則顯得有些不夠具體。比如,書中提到要優化水庫的調度運行,以適應氣候變化,但對於如何根據不同的氣候預測模型,選擇最閤適的調度方案,以及如何量化不同調度方案帶來的環境和社會效益,這些具體的算法和評估方法,書中並沒有詳細介紹。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水庫運行中,如何有效利用智能化技術,比如利用遙感和GIS技術進行水庫狀態監測,利用數值模型預測未來的水文情勢,從而做齣更科學的調控決策。此外,關於人工調控對水庫周邊生態係統,尤其是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書中雖然有所提及,但感覺還可以進一步深化,例如,可以通過研究不同調控情景下的魚類繁殖、水生植物生長等,來評估人工調控的生態代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