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从来不缺少道理,只是缺少能感动你的人
人生难求心灵恩师,请不辜负,这一生为你沏茶的人
1.网络连载作家悟澹,推出全新禅意散文集;
2.书中单篇美文被百家网站争相转载,点击量达千万次;
3.茶文化与人生修为完美融合,中国本土法师的茶道灵修美文集。
《与师父喝茶的时光》是一部有关茶文化与人生修为、处事态度等方面思考的随笔集。本书的五十篇文字,都是当下喝茶时光的心境而记录下来的,笔者本人当时只是将那一刻唯美的茶话时光记录下来,以安静的文章,分享给大众读者,希望能给大家心灵上带来一丝滋润。
悟澹
曾担任《圆音》杂志副主编,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代表小说《缠中禅——挣扎与解脱》《掩埋》,代表作品《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解毒<西游记>的禅文化》
壹 心灵与共
那里有一盏茶,属于你
沏一盏空雨白云下的茶
师徒,是茶与水的约定
那茶那水,洗尽古今人不倦
净几明窗,有一段简约的邂逅
贰 静水流深
不辜负,这个为你一生沏茶的人
枯木寻禅,寻找人生的那份善
翻滚之间,禅心两全
一盏残碟释禅心
师父,这杯水到底有多烫
叁 师父的茶
哪怕等到茶凉,我依旧给你满上
一盏慈悲,模糊地狱和道场的界限
在一卷经书中沏茶
沏一杯你爱喝的茶
茶,草木之间的觉悟
肆 茶鼎松风
放下杯盏,才能在内心世界沏茶
茶,一场与水的简单相逢
美,也是修行的一道难关
把认真泡入一盏茶中
用生命的热度沏一盏茶
伍 落花觅茶
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禅茶一盏,在内心深处观自在
片刻而已,在一盏茶中思量
静水禅思,邂逅岭南水乡的情怀
水,一味参透世间百味
陆 杯中人间
茶香人情,杯盏不是清净身
一杯茶,孕育同一个慈悲的梦想
将时光交给一杯茶
红茶,生命自我完善的一门“功夫”
金缮,一门与幸福对话的工艺
柒 禅院山水
茶,一场简单的皈依
唇齿之间的一分敬意
与净土唯美的邂逅
在一盏茶中学会观音
忏悔,才能沏出更好的味道
捌 烟雨潮州
山水人情,岁月静好
一盏茶中,学会珍惜不必惋惜
条条巷弄,茶香如昨
烟雨潮州单枞茶
一盏年味的茶
玖 洗尽铅华
你来了,茶刚好为你煮上
一如白茶的从容展开
杯是为茶奉献的
留一段时光渐渐变老
人事易淡,不过一杯云水茶
拾 茶香依旧
把纷扰沏到壶边
西子湖畔,赴这场绿意的邀约
你不曾来,我怎敢老去
使用,生命才算完整
待到春暖花开,你我再来
不辜负,这个为你一生沏茶的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能缺少属于自己的书卷,也有可能它们没有书的形态,或者纸页上没有任何文字,没浓郁的书香。于我而言这本书包罗万象,让你在不同状态的人生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这本书,或许是田园山水,能教人淡泊自抑,宁静致远,在田园野趣中找到人生的真谛,在朴素中抒发种种情怀。置身田园,酝酿着难以述说的宁静和解脱,此中真意,恐怕是欲辩已忘言了吧!
这本书,或许是刻在唐朝图腾的诗,饱含悲欢离合、怨憎会苦。它有文人的怀着一腔热血却道路坎坷的不顺,也有女人用尽一生编织的美丽换来落寞的相思。大唐的诗既有风流也有落寞,落寞到无愁可销,风流到夜泊秦淮近酒家,大唐的故事,大唐的诗,为娑婆世界平添了斑斓的色彩。
这本书,或许是午后壶中翻滚的茶,在经历沧桑巨变之后,依旧能从骨子里散发出别样的清淡,让世间无数的痴迷者在百转千回之后得以清醒。这杯茶或浓或淡,世味浓时,不求忙而忙自至,世味淡时,不偷闲而闲自来,壶中翻滚的茶,犹如做人一般,在内心的世界中多一份旷达。
这本书,或许是你身边的人,那人可以是你的所爱,可以是你的所恨,也可以是你的所敬。你的所恨,让你在千锤百炼中依然坚韧;你的父母,在陪伴你的人生道路上越发苍老;你的所敬,百般地雕刻你、摄受你,直到有一天他安然地倚靠杏黄色的殿墙边上,看着你从毛毛虫到破茧成蝶。这本书就是这些人串联成的无数故事,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渐渐变得豁达和睿智。
那山,那诗,那茶,那人,在流水浮灯的岁月中,你可曾记得?切莫像指尖的流沙,将这份难能可贵付诸东流。他们就像是你的沏茶人,把你人生的道路当成茶席,用心打理得整洁简约;或许你是一盏不同品种的茶,如果你是一抹新叶,他们就会把你当成新茶一样,用低温水浸泡你,耐心地酝酿你;如果你固执己见,顽固保守,他们就会把你当成老茶,用高温水来舒展你,直到让你屈伸有度。
这个为你一生沏茶的人,为你多少次拿起,又为你多少次放下,他为你拿起了那份豁达、智慧和宽容,又为你放下了执着、固执和愚昧。你就是他壶中的茶,他把你过往的愚昧泡走了,把你对未来的迷茫泡掉了,然后又把智慧和安享泡进了你的当下。
在浸泡你这杯茶的时候,不管你在壶中如何翻滚,他都会一如既往地看着壶中的你,端着壶中的你,不停地品着壶中的你,不管午后夜半,不管春夏秋冬,在这一饮一啄之间,你的冷暖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流年飞去,不辜负这个为你一生沏茶的人!
茶道,沏出内心的从容和淡定
子曰“四十不惑”,徘徊在四十门前的我却对世事充满了疑惑。杨绛在她的《一百岁感言》中写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想我的不惑说白了就是内心不淡定、不从容。这个社会物欲横流,很多想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往往落得一身污秽。也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清净无为的悠然自得,然而社会的各种气息无孔不入,人就像池里的水草一样,不由自主地随波荡漾,甚至随时有可能被洪流连根拔起,卷得无影无踪。
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物质的苦已经很少了,苦都集中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心守不住、定不了,它总是顽劣地上窜下跳。于是乎,我特别想寻求一种心定,让我可以有一双慧眼、从容淡定地看待世事流转。很快我就开始接触一些儒释道的论著,希望那些淡泊明净、超凡脱俗的心灵体会能够滋润我枯槁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有幸遇到了悟澹师父。
由于做《茶道》杂志的缘故,我结识了悟澹,他是《茶道》的栏目作者。第一次看到他的来稿,文字隽永优美,字里行间深含寓意,简练的笔触中烘托出幽幽的禅境让我印象深刻,也深受读者、茶人的好评。他敏锐地洞悉了茶理、禅理,并有机地凝炼在一起,绘制成独特的精神食粮。
茶为国饮,它是反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文明之饮、和谐之饮。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民生的根本;作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是优雅生活的代言。而佛学所倡导的心灵觉悟,一直护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为普天下的多少信众带来了解脱与福祉。二者的结合,为世事纷扰的人们带来一股淡然的清新之风,一扫内心的浮躁与颓废。很难想象,这些文字都出自一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师父之笔。
他的虔诚、他的智慧,可以将深奥的佛学禅理通过这一盏茶,轻松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与师父喝茶的时光》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净化心灵、淬炼心智,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也需要更多像悟澹这样的师父为我们点燃通向内心世界的明灯。
《茶道》杂志执行主编吴少宇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更多来自于其叙事结构上那种近乎“反文学”的尝试。它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对情节推进的依赖,转而构建了一种基于情绪和氛围的关联网络。你很难用“章节”来划分它的内容,更像是一组组互相呼应的“光斑”。比如,某一处对清晨薄雾的描绘,会与后文中对夏日午后蝉鸣的刻画产生微妙的共鸣,这种跨越时间和场景的联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仿佛他手中的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精确地卡在它应该出现的位置上,多一分则冗余,少一分则失色。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转折时,他总是选择最简洁的意象来承载最复杂的情绪,比如用一个轻微的手势,代替冗长的心理独白。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赘述和情感上的“污染”。我从中读到了一种极度克制的美学,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专注,因为任何一次分心都可能错过作者精心布置的、转瞬即逝的微妙之处。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书,名叫《与师父喝茶的时光》,它像是一股清新的山泉,涤荡了都市人心中积攒的尘埃。与其说它是一本讲述具体事件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一次与自我深处的对话。书中的叙事节奏舒缓而从容,完全摒弃了当代文学中常见的急促和喧嚣。作者仿佛掌握了一种古老的炼金术,将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提炼成了可以反复品味的精华。每一次翻阅,都像是重新走进一个被阳光亲吻过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光影如何穿过竹叶、茶汤如何泛起微小涟漪的描摹,细腻得令人心折。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能“听见”那种只存在于极度安静中才能捕捉到的细微声响,那是时间本身流动的声音。它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激烈的冲突,有的只是对“存在”本身的温柔确认。读完之后,那种感受并不是“读完了”的释然,而更像是结束了一段长时间的静修,让人不由得想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对“慢”的定义。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是如何更好地欣赏沿途的每一片风景,即便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装帧细节,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这绝非偶然的搭配,而是作者整体美学观的延伸。纸张的选择偏向于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吸光的质地,使得文字的边缘不那么锐利,仿佛经过了时光的打磨。这种触感上的体验,无形中就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沉静的状态。更妙的是,书中所穿插的那些未加说明的、看似随手的插图或留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给予读者必要的呼吸空间。很多时候,读完一个段落后,我不会急着翻页,而是会停下来,凝视着下一页大片的留白,让前文的意境在脑海中发酵。这种“留白”并非空白,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可供想象的空间”。它暗示了语言的局限性,承认有些真谛是无法被文字完全捕获的,只能靠读者的心神去领悟。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从线性的信息接收,变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体验式的沉浸过程。它不追求让你记住什么故事,而是希望你带走一种与世界相处的全新节奏。
评分我通常不太偏爱这种偏向“禅意”的书籍,总觉得它们容易流于空泛或故作高深。然而,这本《与师父喝茶的时光》却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陷阱。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那些玄之又玄的“道”的概念,完全“物化”和“日常化”了。师父的教诲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诫,而是融入在泡茶的水温、茶具的触感、乃至窗外风声的细微变化之中。这种“道在器中,法在日常”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它没有强迫读者去相信任何特定的信仰体系,而是鼓励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这些时刻。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了如何观察一片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被赋予了生命周期和无常的哲理。读完这一段,我立刻起身,重新去观察我手中那杯已经放凉的白开水,竟然也从中看出了一番景象。这是一种即时的、可操作的“赋能”,它不是教你如何生活,而是让你突然意识到:你本可以这样生活。这本书记载的,与其说是师徒间的交流,不如说是对“如何感知世界”的一份详尽指南。
评分初捧此书时,我本预期会读到一些关于传统技艺或哲学思辨的硬核论述,毕竟书名带有“师父”二字,总让人联想到某种严肃的传承。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远超出了这种预设框架,它更像是一系列高度提炼的“瞬间剧场”。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擅长使用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笔调来构建场景,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讨论,被包裹在富有生命力的画面之中。其中关于“等待”的篇章,尤其引人深思。它不是在说如何打发时间,而是探讨时间在特定心境下的质地变化——那种饱满、沉甸甸的、充满期待的时间。不同于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作品,本书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留白的,它将解读的空间大量地还给了读者。你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和过往经验去“填补”那些未言明的意境。这种互动性,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产生新的感悟,就像对着一面能映照不同心境的镜子。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喝茶”,不如说是在阐释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对每一个不期而遇的宁静时刻保持最高程度的尊重和觉察。对于那些长期被效率绑架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必要的解药。
评分正版,质量挺好的,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的书,理解自己,认识自己
评分买回来就在看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孩子喜欢
评分很好~看这书能让人静下心来~
评分孩子喜欢
评分孩子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