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

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科技史
  • 网络技术
  • 光电子技术
  • 50周年
  • 行业发展
  • 技术创新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0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3850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纤通信五十年》内容有中国光纤通信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中国光纤通信激光器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光纤预制棒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光纤通信系统设备的开拓与发展、中国光纤技术的开拓与发展、中国通信塑料光纤发展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光纤通信发展辉煌成就等。

目录

两院院士祝贺《光纤通信五十年》出版题词
一、高锟博士是世界公认的光纤通信发明家
1.1966年是世界公认的光纤通信发明年
2.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3.译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
4.The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New Information Services
5.译文:发展新信息服务的挑战
6.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
7.译文:亘古砂石递捷音

二、中国光纤通信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光纤通信科学技术发展回顾
2.中国光纤通信激光器的开拓和发展
3.中国光纤预制棒的开拓与发展
4.中国光纤通信系统设备的开拓与发展
5.中国光纤技术的开拓与发展
6.中国通信塑料光纤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三、中国光纤通信发展辉煌成就
1.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2.中国光纤通信企业发展成就展示

精彩书摘

  《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
  条形隔离技术的研究和键合技术的改进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将大气烧铟键合工艺改为真空烧铟工艺,使器件热阻明显降低,有利于器件寿命的提高。1978年,中科院半导体所终于突破了室温连续工作寿命干小时的门槛,为用于光纤通信10万小时级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奠定了关键基础。中科院半导体所的研究小组,系统深入地展开了对激光器退化机制的研究,并对快退化(百小时级)和慢退化(万小时级)规律的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分别在消除热应力和位错繁殖以及点缺陷的影响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有力措施,终于在1980年突破了10万小时室温连续波工作寿命的瓶颈,完成了国家和院领导交托的重大任务,为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激光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必须解决与传输光纤高效率耦合的技术,在DH短波长激光器获得万小时级寿命突破之后,随即组织了光纤耦合小组,积极开展了高效率耦合技术的研究,并很快得到了突破,为光通信器件的实用化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后由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电信局联合主持开展了我国最早的一条光纤通信实验线路的应用研究,中科院半导体所提供短波长DH激光器和SiPIN探测器,成功地完成了连续几个月在北京市86局至89局间3.3km的市话通信试验。与此同时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和电子部永川44所也开展了短波长DH激光器的研制,从而拉开了我国光纤通信发展的序幕。
  ……

前言/序言


光纤通信五十年:一场颠覆世界的科技史诗 1966年,一个不起眼的年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场静默的革命悄然孕育。这一年,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 Glass Works)的科学家罗伯特·毛(Robert Maurer)、唐纳德·凯普(Donald Keck)和彼得·舒尔茨(Peter Schultz)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制造低损耗光纤的理论和实践方案。这篇论文,如同一粒播撒在科技土壤中的火种,点燃了人类通信史上最璀璨的篇章——光纤通信的黎明。 “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这本书,并非仅仅是记录一个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历程,它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普通劳动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这五十年,是光的速度如何被驯服,如何承载信息,如何连接世界,如何重塑社会的面貌。 序章:黎明前的黑暗与希望的曙光(1966年前) 在光纤通信诞生之前,人类的通信依赖于铜线、微波和卫星。铜线虽然在早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传输损耗大、带宽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微波和卫星通信则受限于频谱资源和天气影响,成本高昂且易受干扰。信息爆炸的时代呼唤着一种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通信方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然而,实现这一设想并非易事。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尤其是在介质中的衰减问题,是当时技术瓶颈的焦点。如何让光在纤细的玻璃丝中“长途旅行”而不至于“力竭”?如何精准地控制光的传播方向?这些都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巨大挑战。 1966年的论文,正是对这些挑战的有力回应。它首次明确指出,通过精确控制玻璃材料的纯度,可以制造出损耗极低的光导纤维。这一突破,如同为漫漫黑夜中的航船点亮了希望的灯塔,预示着一个全新的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第一章:孕育与萌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1966-1970年代) 毛、凯普和舒尔茨的突破,激发了全球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巨大热情。接下来的几年,是光纤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纷纷投入巨资,展开了对光纤材料、制备工艺、光源、探测器以及连接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这一时期,光纤的损耗被不断刷新。从最初的几百 dB/km,到1970年康宁公司成功制造出损耗低于20 dB/km的光纤,标志着光纤通信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半导体激光器和LED光源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光信号的产生提供了可靠的源头。 然而,制造出低损耗光纤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嫁接”起来,形成连续的通信链路,是另一个严峻的考验。早期光纤的连接技术粗糙,损耗大,操作复杂。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机械连接、熔融连接等,并不断优化其性能。 这一阶段的研究,虽然大部分停留在实验室层面,但其探索精神和技术突破,为光纤通信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旭日东升——商业化时代的开启(1970年代末-1980年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光纤通信开始走出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1970年代末,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开始部署。这些系统主要应用于长途电话干线,其传输容量和效率远超传统的铜线网络。 与此同时,光纤制造工艺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先进工艺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光纤成为可能。光纤的直径、折射率分布等关键参数得以精确控制,从而保证了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这个阶段,光纤通信的优势开始显现: 高带宽: 光纤能够承载比铜线高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信息量,为高速数据传输提供了可能。 低损耗: 光纤的衰减极低,使得信号可以在很长的距离上传输而无需频繁放大,大大降低了通信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 抗干扰性强: 光纤不受电磁干扰,适合在恶劣环境下使用,且安全性高,不易被窃听。 体积小、重量轻: 光纤比铜线更细更轻,易于敷设,节省了空间和成本。 这些优势使得光纤通信迅速取代了传统的铜线网络,成为长途通信的主力。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对光纤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百花齐放——网络普及与技术革新(1990年代) 1990年代是光纤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黄金时期。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对通信网络提出了巨大的带宽需求。光纤通信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技术。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革新: 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 这项技术允许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传输容量。DWDM的出现,堪称光纤通信领域的一场“革命”,将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提升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光放大器(EDFA)的成熟: 光纤放大器能够直接放大光信号,无需先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放大,从而简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传输距离。 新型光纤的研发: 除了传统的阶跃折射率光纤和渐变折射率光纤,零色散位移光纤(DSF)和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等新型光纤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色散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高速长距离传输的性能。 光网络的智能化: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也变得日益复杂。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探索光网络的智能化,如光交换技术、光路由技术等,旨在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效率。 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光纤通信网络迅速普及。不仅长途电话网,城域网、接入网乃至家庭宽带,都开始逐步引入光纤。高速互联网、IP电话、视频点播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第四章:融合与演进——迈向全光网络时代(2000年代至今) 进入21世纪,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融合化的趋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对通信网络的带宽、时延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光纤通信技术不断演进: 更高阶的调制格式: 为了在现有光纤上传输更多数据,科学家们研发了更复杂的调制格式,如QPSK、16QAM等,进一步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相干光通信: 相干光通信技术能够利用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进行编码,显著提升了传输容量和抗干扰能力,成为新一代高速光通信的核心技术。 多芯光纤和空芯光纤: 为了突破单芯光纤的容量瓶颈,人们开始研究多芯光纤(在一个光纤中集成多个独立的纤芯)和空芯光纤(光在空气中传输),为未来超大容量通信奠定基础。 光网络与计算的融合: 随着计算需求的日益增长,将光通信与计算功能进行融合,构建“光计算”网络,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这一时期,光纤通信不再仅仅是传输信息,它正在与信息处理、存储、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加智能、高效、泛在的网络系统。从“光进铜退”到“光纤到户”,再到万物互联的未来,光纤通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尾声:未来展望——无尽的光辉 回顾过去五十年,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挑战极限、持续创新的传奇。从最初的模糊设想到如今无处不在的连接,光纤通信不仅改变了通信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 展望未来,随着5G/6G通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信息传输的需求将呈现爆炸式增长。光纤通信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其重要性将愈发凸显。未来的光纤通信,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绿色化、柔性化,并与其他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开启一个更加精彩纷呈的万物智联时代。 “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这本著作,正是对这段辉煌历程的生动记录,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不懈追求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就能将最闪耀的光芒,汇聚成连接世界的无形之网,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心生好奇,《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拜读,但光是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标题,就已经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技术发展画卷。想象一下,从最初的设想到如今的无处不在,这背后一定充满了无数的智慧、汗水与坚持。1966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通信技术似乎还停留在电话和电报的时代,而光纤的种子,却在那时悄然埋下。这本书,或许会带我们穿越那些青涩的年代,去感受第一根光纤诞生时的激动,去见证那些不为人知的实验细节,去了解那些推动光纤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先驱者们。我尤其好奇,在这漫长的五十载中,光纤通信是如何克服重重技术难关,一步步突破带宽的限制,降低传输损耗,实现成本的效益化。是怎样的创新思维,是如何的跨领域合作,才让这一根纤细的玻璃丝,最终改变了我们沟通和连接世界的方式?我期待着书中能揭示这些,给我一个关于技术演进的深度思考,一个关于人类如何通过科技不断拓展边界的精彩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吸引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所蕴含的“时代印记”。1966年到2016年,这五十年恰恰是全球信息革命风起云涌的时期。从早期的数据传输,到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再到如今的5G、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光纤通信始终是这场革命的默默支撑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光纤通信是如何与社会发展、经济变革紧密相连的。例如,它是否会讲述互联网的早期发展,光纤是如何支撑起那初生的虚拟世界?又或者,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光纤是如何扮演着“最后一公里”或者“干线网络”的关键角色的?我想知道,光纤通信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更快的下载速度?是更清晰的视频通话?是更广泛的互联互通?这本书若能将技术发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光纤通信的“影响力”,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项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评分

对于《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光纤通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知道光纤利用光的总内反射原理来传输信息,但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不同类型光纤的特性有何差异?在高速传输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物理上的挑战?这本书或许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清晰直观的图示,来解析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探到其中的奥秘。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不同阶段的关键技术突破,比如低损耗光纤的出现,波分复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光放大器的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光纤通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阐述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相互促进,如何为一个又一个的技术瓶颈找到解决方案的。通过这样的解读,我希望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光纤通信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基石的科学根基,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技术方向。

评分

《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这本书,我想象中应该是一部关于“连接”的史诗。从最基础的物理连接,到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瞬时传递,光纤通信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人类对于“连接”的不断追求?是商业的需求?是科学的好奇?还是人类沟通交流的本能?我期待书中能探讨光纤通信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结构、文化交流、乃至全球化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或许,它会分析光纤通信如何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能上升到对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关系的哲学思考,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审视光纤通信的意义。

评分

坦白说,对于《光纤通信五十年(1966-2016)》这样一本技术类的图书,我最关心的是它的叙事方式。我不太喜欢那种枯燥乏味的参数堆砌和专业术语的简单罗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来展开。或许,书中会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讲述那些在光纤通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们的传奇经历。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的?他们的失败与成功,他们的灵感与顿悟,都可能构成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或者,这本书会以时间线为轴,穿插讲述不同时期行业内的重大事件,比如重要的国际会议、关键的专利争夺、以及不同国家在光纤技术发展上的竞争与合作。我渴望从中读到鲜活的细节,感受科技进步背后的“人情味”,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理论和数据。一个好的叙事,能让技术变得有温度,让历史变得鲜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