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规划实践

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规划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鹏,陈崴嵬,曾沂粲,单刚,李楠 ...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网络规划
  • 无线网络
  • 通信工程
  • 5G
  • LTE
  • 无线技术
  • 通信系统
  • 网络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7831
版次:01
商品编码:119675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信息通信专业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教材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页数:4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指定的咨询工程师(投资)继续教育的教材,
2本书作者均为中国知名通信设计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书中汇集了多位专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较好地提升通信专业的咨询工程师(投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3本书拟邀请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知名专家为本书写序言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线通信概论、无线通信原理和关键技术、移动通信业务、移动通信业务模型与业务预测、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天馈线系统、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移动网络测试与仿真、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的电磁兼容与防护等内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介绍了GSM无线网络、cdma2000无线网络、WCDMA无线网络、TD-SCDMA无线网络、LTE无线网络等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本书对LTE-Advanced无线网络及5G技术也进行了介绍,以便为读者提供新的无线通信研究成果。
本书是全国信息通信专业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教材的无线通信部分,也可作为通信行业广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参考学习资料。

作者简介

这个歌工程咨询协会组织编写。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CNAEC)于1992年底正式成立。会员遍布全国各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地区工程咨询协会或筹备组,形成了全国工程咨询行业组织网络。

目录

第1章 无线通信概论 1
1.1 无线通信发展 2
1.2 重要的无线通信标准组织 3
1.3 典型的无线通信系统 6
1.3.1 蜂窝通信系统 6
1.3.2 无绳电话系统 8
1.3.3 无线局域网 9
1.3.4 无线个域网 10
1.3.5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12
1.3.6 卫星通信系统 12
1.3.7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13
1.3.8 寻呼系统 14
1.4 无线电频谱资源 14
思考题 19

第2章 无线通信原理和关键技术 21
2.1 无线通信系统 21
2.1.1 无线通信基本原理 21
2.1.2 无线通信系统分类 22
2.1.3 无线通信网络 23
2.2 无线信道 24
2.2.1 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4
2.2.2 多径衰落信道的物理特性 26
2.2.3 信道传播模型 28
2.3 多址技术 31
2.3.1 概述 31
2.3.2 多址技术类型 32
2.4 功率控制 35
2.4.1 功率控制的意义和准则 35
2.4.2 功率控制的分类 36
2.5 切换 37
2.5.1 切换的定义及过程 37
2.5.2 切换的分类 38
2.6 频率复用 40
2.6.1 频率复用方式 40
2.6.2 频率复用系数 40
2.6.3 同心圆技术 41
2.6.4 软频率复用技术 42
2.7 无线网络结构的演进 42
2.7.1 BSC-BTS网络结构(2G网络) 43
2.7.2 *RNC+射频拉远分布式基站结构(3G网络) 43
2.7.3 扁平式网络结构(LTE网络) 46
2.7.4 异构网络融合架构 48
2.8 无线网络通信协议栈 51
2.8.1 OSI分层 51
2.8.2 OSI各层功能 53
2.8.3 OSI数据封装过程 55
2.8.4 无线通信协议栈解读案例LTE 56
思考题 66

第3章 移动通信业务 67
3.1 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历程 67
3.2 移动通信业务的分类 69
3.2.1 传统电信业务 69
3.2.2 移动互联网业务 73
3.3 移动数据业务的承载要求 75
3.3.1 业务类型 75
3.3.2 业务承载要求 76
3.4?移动通信业务质量要求 78
3.4.1 传统电信业务 78
3.4.2 移动互联网业务 79
3.5 移动互联网业务解决方案和技术 82
3.5.1 移动流媒体业务解决方案 82
3.5.2 移动位置业务解决方案 86
3.5.3 开放业务体系结构 88
3.5.4 虚拟归属环境 89
3.5.5 分布式计算架构及技术 90
3.5.6 智能技术 91
3.5.7 轮廓数据技术 91
3.6 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 92
思考题 93

第4章 移动通信业务模型与业务预测 95
4.1 移动通信业务预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95
4.2 用户和业务预测方法 96
4.2.1 用户预测 97
4.2.2 业务量预测 98
4.2.3 业务分布预测 98
4.3 业务模型 98
4.3.1 CS业务模型 99
4.3.2 PS业务模型 100
4.4 业务量分解 103
思考题 106

第5章 GSM无线网络 107
5.1 GSM网络概述 107
5.1.1 GSM网络发展历史 107
5.1.2 GSM用户发展状况 108
5.2 GSM网络主要技术原理 110
5.2.1 频率配置 110
5.2.2 多址技术与无线信道 112
5.2.3 数据传输 114
5.2.4 不连续发射 117
5.2.5 功率控制 117
5.2.6 跳频技术 118
5.2.7 小区选择与重选 119
5.2.8 位置更新及切换 122
5.2.9 呼叫建立 128
5.3 GSM网络技术体制和设计规范 131
5.3.1 无线通信设计的一般要求 131
5.3.2 GSM网络技术体制 133
5.3.3 GSM网络设计规范 137
5.4 GSM网络技术演进 141
5.4.1 GPRS 142
5.4.2 EDGE及EDGE Evolution 143
5.4.3 多载波基站 145
思考题 147

第6章 cdma2000无线网络 149
6.1 cdma2000网络概述 149
6.1.1 cdma2000网络结构 149
6.1.2 无线网元功能 152
6.1.3 系统接口与信令 152
6.1.4 cdma2000发展现状 154
6.2 cdma2000网络主要技术原理 155
6.2.1 CDMA通信原理 155
6.2.2 CDMA信道结构 155
6.2.3 cdma2000 1x关键技术 157
6.2.4 cdma2000 1x EV-DO关键技术 163
6.3 cdma2000技术体制和设计规范 166
6.3.1 cdma2000技术体制 166
6.3.2 cdma2000设计规范 168
6.4 cdma2000技术演进 171
6.4.1 EV-DO Rev.0技术 172
6.4.2 EV-DO Rev.A技术 174
思考题 176

第7章 WCDMA无线网络 177
7.1 WCDMA网络概述 177
7.1.1 网络结构 177
7.1.2 接口 179
7.1.3 网元功能 181
7.2 WCDMA网络主要技术原理 184
7.2.1 WCDMA技术特点 185
7.2.2 物理信道的帧结构及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 186
7.2.3 扩频与调制 194
7.2.4 Rake接收机 196
7.2.5 HSDPA原理与关键技术 197
7.2.6 HSUPA原理与关键技术 200
7.3 WCDMA网络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202
7.3.1 标准化进程 202
7.3.2 技术参数 203
7.3.3 技术体制和设计规范 203
7.4 WCDMA网络技术演进 204
7.4.1 高阶调制方式 205
7.4.2 MIMO天线技术 205
7.4.3 多载波技术 205
7.4.4 Femto 206
7.4.5 Home NodeB 207
思考题 210

第8章 TD-SCDMA无线网络 211
8.1 TD-SCDMA网络概述 211
8.1.1 标准化进展 211
8.1.2 网络结构 213
8.1.3 网元功能 214
8.1.4 TD-SCDMA新技术应用 215
8.2 TD-SCDMA网络主要技术原理 221
8.2.1 技术概述 221
8.2.2 TD-SCDMA系统的帧结构 222
8.2.3 TD-SCDMA系统物理层过程 223
8.3 TD-SCDMA网络技术体制和设计规范 228
8.3.1 技术体制 228
8.3.2 设计规范 231
8.4 TD-SCDMA网络技术演进 234
8.4.1 1.4MHz压缩载波带宽 234
8.4.2 TD-SCDMA系统的MBMS 235
8.4.3 TD-SCDMA系统的HSPA+ 237
8.4.4 TD-SCDMA系统的家庭基站 238
思考题 240

第9章 LTE无线网络 241
9.1 LTE网络概述 241
9.1.1 网络结构 241
9.1.2 网元功能 243
9.1.3 空中接口协议框架 243
9.2 LTE网络主要技术原理 245
9.2.1 物理层主要技术参数 245
9.2.2 物理层帧结构 246
9.2.3 物理信道与传输信道 247
9.2.4 物理信道处理流程 249
9.2.5 逻辑信道 251
9.2.6 关键新技术简介 253
9.3 LTE网络技术体制和设计规范 259
9.3.1 LTE标准化进程 259
9.3.2 LTE技术体制、设计规范 260
9.4 LTE技术演进 262
9.5 LTE FDD与TDD的区别 262
9.5.1 主要技术差异 263
9.5.2 FDD与TDD系统的网络性能差异 266
9.5.3 FDD与TDD系统的产品形态差异 268
9.5.4 FDD与TDD系统的网络部署差异 269
思考题 271

第10章 LTE-Advanced无线网络 273
10.1?LTE-Advanced网络概述 273
10.1.1 LTE-Advanced制订背景及标准化进展 273
10.1.2 LTE-A主要指标和需求 275
10.2 LTE-Advanced网络主要技术原理 276
10.2.1 LTE-Advanced网络主要新技术概述 276
10.2.2 载波聚合 277
10.2.3 Relay 279
10.2.4 CoMP 282
10.2.5 增强型上下行多天线传输技术 283
10.2.6 增强型小区干扰消除(eICIC) 284
10.3?LTE-Advanced网络技术应用试验 286
10.3.1 载波聚合 286
10.3.2 CoMP 287
10.3.3 增强型小区干扰消除(eICIC) 288
10.4?5G技术展望 289
10.4.1 5G需求 289
10.4.2 5G网络结构及频率 291
10.4.3 5G发展历程 291
10.4.4 5G关键技术分析 293
思考题 297

第11章 天馈线系统 299
11.1 天馈线系统基本原理 299
11.1.1 天馈线系统组成 299
11.1.2 天线的基本知识 300
11.1.3 馈线的基本知识 314
11.1.4 泄漏电缆天线系统 317
11.2 智能天线 319
11.2.1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 319
11.2.2 智能天线的结构 321
11.2.3 智能天线的技术实现 322
11.2.4 智能天线的分类 323
11.2.5 智能天线的应用 326
11.3?美化天线 327
11.3.1 美化天线的基本概念 327
11.3.2 美化天线的分类 328
11.3.3 美化天线的设计原则 333
11.4?天线的发展趋势及新型天线 335
11.4.1 基站天线的发展趋势 335
11.4.2 新型天线 338
思考题 345

第12章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 347
12.1 室内覆盖系统组成及方法 347
12.1.1 室内覆盖概述 347
12.1.2 室内覆盖系统组成 348
12.1.3 室内分布系统器件 348
12.1.4 无分布系统覆盖方法 349
12.2 信号源 349
12.2.1 信号源划分 349
12.2.2 信号源选取原则 350
12.3 室内分布系统 351
12.3.1 分布系统的种类 351
12.3.2 分布系统的选取原则 354
12.3.3 双通道室内分布系统 354
12.3.4 室内分布系统技术指标 357
12.4 多制式合路室内覆盖系统 358
思考题 361

第13章 移动网络测试与仿真 363
13.1 概述 363
13.2 网络测试 364
13.2.1 网络测试方法 364
13.2.2 网络测试指标 367
13.2.3 网络测试仪表 373
13.3 网络仿真 379
13.3.1 前期准备 380
13.3.2 初步仿真 384
13.3.3 详细仿真 386
13.3.4 关键技术建模方法 391
13.3.5 网络仿真案例 393
13.4?总结 398
思考题 398

第14章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399
14.1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简介 399
14.2 WLAN 400
14.2.1 WLAN简介 400
14.2.2 WLAN系列标准 401
14.2.3 WLAN频段及物理层技术 403
14.2.4 WLAN设备 405
14.2.5 Mesh 406
14.2.6 WAPI 408
14.3?其他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409
14.3.1 本地多点分配系统 409
14.3.2 3.5GHz固定无线接入(FWA)系统 410
14.3.3 微波接入全球互通 411
14.3.4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412
思考题 412

第15章 微波通信系统 413
15.1 微波通信系统基本概念 413
15.2 微波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414
15.3 分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416
思考题 418

第16章 卫星通信系统 419
16.1 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419
16.1.1 卫星通信的概念 419
16.1.2 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 420
16.1.3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421
16.2 典型卫星通信系统 423
16.2.1 北斗卫星系统 423
16.2.2 铱星卫星通信系统 424
16.2.3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425
16.2.4 VSAT卫星通信系统 427
16.3?卫星通信技术 428
16.3.1 MIMO技术 428
16.3.2 卫星载荷技术 429
16.3.3 更高频段卫星通信技术 430
16.3.4 激光卫星通信技术 430
16.3.5 卫星互联网技术 431
思考题 432

第17章 无线通信的电磁兼容与防护 433
17.1 电磁兼容 433
17.1.1 干扰原理分析 434
17.1.2 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 436
17.1.3 系统间干扰隔离措施 438
17.2?电磁辐射与电磁防护 440
17.2.1 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 440
17.2.2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441
17.2.3 电磁辐射的限值 443
17.2.4 通信电磁辐射标准 445
17.2.5 通信台站电磁辐射的计算 449
17.2.6 通信台站环境影响评价 451
思考题 454
参考文献 455

前言/序言


《光影交织:现代影像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影像技术的演进历程、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我们将从摄影的起源出发,追溯到数码影像的诞生,再延伸至当下蓬勃发展的电影、电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影像技术图谱。本书不仅关注技术的“是什么”,更侧重于“为什么”和“如何”,力求在技术原理的讲解中融入人文关怀与艺术视角,揭示技术进步如何塑造我们的视觉体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第一章:光影的诞生——摄影的百年回眸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摄影术发明的早期。我们将探讨早期摄影技术的化学原理,例如银版摄影法、湿版摄影法等,理解它们如何将瞬间凝固成永恒。同时,我们会回顾摄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和事件,例如达盖尔、福克斯的贡献,以及胶片摄影时代的到来如何彻底改变了影像的记录方式。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相机结构的设计演变,从笨重的箱式相机到轻便的单反相机,揭示光学、机械、材料科学的交叉影响。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黑白摄影的艺术魅力及其独特的表现力,为后续的色彩理论奠定基础。 第二章:色彩的革命——从胶片到数码的跃迁 色彩是影像的灵魂。本章将深入探讨色彩的科学原理,包括可见光谱、色彩模型(RGB、CMYK)以及人类视觉感知色彩的方式。我们将详细介绍彩色胶片的工作原理,如染料偶合技术,以及彩色摄影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的巨大影响。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数码影像技术的兴起。从CCD到CMOS传感器,我们将解析它们的光电转换机制,理解像素、分辨率、色彩深度等关键参数的意义。本章还将讲解数码图像的编码格式,如JPEG、RAW,以及它们在数据压缩和图像质量之间的权衡。数码影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影像的记录和传播效率,更催生了全新的后期处理技术,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深入探讨。 第三章:影像的语言——构图、光线与叙事 技术是载体,艺术是灵魂。本章将从美学和叙事的角度,探讨影像语言的核心要素。我们将深入解析构图的黄金法则、三分法、对称构图等经典理论,以及它们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强化画面的情感表达。光线作为摄影和摄像的生命线,我们将详细研究自然光与人造光的运用,包括高光、阴影、轮廓光、柔光等,理解它们如何塑造物体的立体感、营造氛围、传递情绪。同时,本章还将探讨色彩在影像叙事中的作用,不同色彩的情感联想,以及色彩搭配的艺术。我们将以经典电影和摄影作品为例,分析摄影师和导演如何巧妙运用构图、光线和色彩来讲述故事,表达思想,引发共鸣。 第四章:捕捉瞬间——相机与镜头的光学奥秘 高质量的影像离不开精密的相机和镜头。本章将深入剖析相机和镜头的光学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镜头的光圈、焦距、景深等关键参数,以及它们对成像质量和创作意图的影响。从广角镜头到长焦镜头,从定焦镜头到变焦镜头,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镜头的成像特点和适用场景。本章还将讲解镜头的光学结构,如多层镀膜技术、非球面镜片等,以及它们如何校正像差,提高图像的锐度和色彩还原。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相机机身的传感器尺寸、快门速度、ISO感光度等设置如何协同工作,共同决定最终的成像效果。对于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而言,理解这些光学奥秘是提升拍摄技巧的关键。 第五章:后期新生——影像的数码调优与合成 数码影像的魅力不仅在于拍摄,更在于后期。本章将系统介绍影像的后期处理技术。我们将从基础的图像调整入手,如曝光、对比度、色彩平衡、白平衡等,讲解如何修正拍摄中的不足,提升图像的视觉效果。随后,我们将深入讲解图层、蒙版、选区等非破坏性编辑工具的使用,以及它们在局部调整和创意合成中的强大功能。本章还将重点介绍色彩分级(Color Grading)的技术,如何通过精准的色彩运用,赋予影像特定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此外,我们还将触及数字合成(Compositing)的基础概念,包括抠像、多图层叠加、特效添加等,为理解电影特效和高级图像制作打下基础。我们将以Adobe Photoshop、Lightroom等主流软件的操作为例,辅以丰富的实例,让读者掌握实用的后期处理技巧。 第六章:动态影像的魔力——电影与电视的制作流程 本章将聚焦于动态影像的制作,即电影和电视的创作过程。我们将详细梳理从剧本创作、前期筹备、拍摄执行到后期制作、发行放映的完整流程。在拍摄部分,我们将介绍电影摄影机的种类、运镜技巧(如推轨、摇臂、手持)、场面调度等。在后期制作环节,我们将深入讲解剪辑的艺术,包括蒙太奇理论、叙事剪辑、节奏控制等,以及声音设计(音效、配乐、对白)的重要性。本章还将介绍视觉特效(VFX)的生成过程,如三维动画、动态捕捉、粒子系统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如纪录片、剧情片、动画片)在制作策略上的差异,以及新技术(如4K、HDR、8K)如何推动影像表现力的革新。 第七章:沉浸视界——虚拟与增强现实的技术前沿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本章将深入探讨VR和AR的核心技术。我们将解析VR头显的工作原理,包括光学设计、追踪系统、传感器技术,以及沉浸式体验的构建。对于AR,我们将重点介绍其在现实世界叠加数字信息的技术,包括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等。本章还将讨论360度视频、全息投影等相关技术,以及它们在内容创作和交互设计上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审视VR/AR在游戏、教育、医疗、设计、旅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触觉反馈、脑机接口等,预示着一个更加立体、互联的数字未来。 第八章:影像的未来——AI、算法与新的可能性 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AI正在为影像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本章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将介绍AI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场景理解等方面的进展,以及它们如何提升影像内容的智能化处理能力。生成式AI(如GANs、Diffusion Models)在图像生成、风格迁移、视频合成等方面的强大能力将是重点。本章还将讨论AI在影视特效制作、内容推荐、个性化影像生成等方面的潜力。此外,我们还将审视AI对影像创作伦理、版权问题、信息真实性等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前沿技术的梳理和分析,本章将引领读者思考影像技术的未来走向,以及人类与智能机器在视觉创作领域的新型合作模式。 结语: 《光影交织:现代影像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力求在知识性、前瞻性和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不仅理解现代影像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艺术追求,更能激发他们对影像世界的无限好奇与创造力。无论您是摄影爱好者、影视从业者、科技探索者,还是对视觉艺术充满热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影像新视界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网络”这个概念充满着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场及时雨,它解答了我心中许多关于无线通信的疑惑。书中关于“网络覆盖”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不同的覆盖区域划分和基站布局原则,更是深入探讨了影响覆盖效果的各种因素,比如地形地貌、建筑物密度、天气条件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无线网络,绝非简单地“架设”几台设备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对环境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细致的规划。此外,书中对于“网络性能指标”的阐述也十分细致,例如延迟、吞吐量、丢包率等等,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指标的含义,还详细说明了它们如何影响用户体验,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漫游”机制的解释,作者将不同区域的基站切换过程描绘得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交接仪式”,让原本复杂的网络切换过程变得清晰易懂。这本书让我对无线通信的规划和建设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的便利网络服务有了更深的感激之情。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实践”二字吸引的。我总觉得,很多理论性的技术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读起来总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不像一些书那样堆砌复杂的公式和算法,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例如,在介绍“网络容量规划”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计算公式,而是通过一个模拟的城市新区建设场景,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用户数量、业务类型、流量模型等因素,来估算所需的网络容量。这种“情景化”的教学方式,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每一个规划步骤背后的逻辑。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有的讲述了某个大型活动的无线网络部署如何成功,有的则分析了某个项目因规划不当而导致的失败教训。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效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成功的网络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我这样对通信技术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读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沉静而专业的蓝色调,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的严谨与深度。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引人入胜的开篇所吸引,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无线通信技术如何像无形的脉络,连接起我们日益紧密的数字世界。书中对于3G、4G,乃至5G技术演进的叙述,并非枯燥的技术参数堆砌,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背景之下,让我深刻理解了每一代通信技术诞生的时代使命和突破性意义。特别是关于无线频谱的规划和优化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类比,比如将频谱比作“数字高速公路”,将基站的部署比作“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使得原本可能艰涩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干扰管理”的论述,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日益拥挤的无线环境中,如何巧妙地规避和消除干扰,从而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实践性的指导,对于我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网络卡顿、信号不好的原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打开无线通信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蕴含的智慧与挑战。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一些关于数据中心网络设计的资料,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实用的部署策略和故障排除技巧。这本书虽然书名并非直接指向数据中心,但其中关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的章节,却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作者在描述不同类型的网络架构时,使用了大量图示和流程图,非常清晰地展示了网络的逻辑连接和物理布局。尤其是在谈到“网络冗余”和“故障转移”时,他列举了多种实现方案,并详细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这对于我们在设计高可用性的数据中心网络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还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网络安全”,虽然侧重点是无线通信的安全,但其中关于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基础概念的阐述,对于理解数据中心的安全防护也具有普遍意义。我尤其对作者在“网络监控与性能优化”部分提出的建议印象深刻。他强调了主动监控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监控工具和分析方法,这对于我们在日常运维中,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网络问题非常有帮助。虽然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无线网络规划,但其在网络设计、安全以及性能优化方面的通用原则,对于任何从事网络建设和维护的人员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学习资源。

评分

我是一名软件开发者,平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应用层的开发,对于底层网络通信的了解相对有限。最近,我负责的一个项目需要和一些硬件设备进行实时通信,对无线通信的原理和限制有了更迫切的了解需求。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虽然它是一本关于“网络规划”的书,但其中对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性介绍,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例如,关于“信道编码”和“多址技术”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共享的无线介质中,能够实现多个设备同时通信,并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书中还对不同频段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我选择最适合项目需求的通信方式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时所采用的比喻,比如将信号比作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将障碍物比作阻碍声音传播的墙壁,这种生动形象的解释,让原本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对无线通信整体架构的认知框架,这对于我今后在开发涉及无线通信的软件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和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