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贵民,艾艳锦,吕本杰 编
图书标签:
  • 信号与系统
  • 电路分析
  • 线性系统
  • 傅里叶变换
  • 拉普拉斯变换
  • 数字信号处理
  • 控制系统
  • 通信原理
  • MATLAB
  • 模拟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089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66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依托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针对现阶段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在编写中力求做到条理清楚、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通过简化一些公式的数学推导、适当增加一些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容易掌握本课程。
  《信号与系统》共分为6章。第一章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第3章介绍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第4章介绍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方法;第5章介绍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第6章介绍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概论
1.1 信号
1.1.1 信号的基本概念
1.1.2 信号的描述和分类
1.1.3 信号的分析方法
1.2 信号的基本运算
1.2.1 相加和相乘
1.2.2 反折、平移和尺度变换
1.2.3 微分和积分
1.3 系统
1.3.1 系统的基本概念
1.3.2 系统的分类
1.3.3 子系统的互联
1.3.4 系统的描述
1.3.5 系统的分析方法
1.4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第2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1.1 连续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1.2 微分方程的解法
2.2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2.1 零输入响应
2.2.2 零状态响应
2.3 阶跃信号与阶跃响应
2.3.1 单位阶跃信号
2.3.2 阶跃响应
2.4 冲激信号与冲激响应
2.4.1 单位冲激信号
2.4.2 冲激响应
2.5 卷积及其性质
2.5.1 卷积的定义
2.5.2 卷积的性质
2.5.3 卷积的计算:图形扫描法
2.6 信号与系统的卷积分析法
2.6.1 信号的冲激分解
2.6.2 系统的卷积分析法

第3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

第4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第5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6章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附录1 常用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
附录2 常用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表
附录3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星河之歌:宇宙音乐图志》 这是一本关于宇宙的史诗级音乐旅程。 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是闪烁的光点,更是亿万年来宇宙碰撞、融合、演化的壮丽交响。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星际空间,从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开,到恒星孕育与死亡的宏伟乐章,再到黑洞吞噬的沉寂序曲,最终触及宇宙深处的神秘回响。我们不只是描绘宇宙的景象,更是倾听它最深沉的脉搏,感受它最隐秘的律动。 第一章:宇宙的序曲——从虚无到有声 一切的开端,是无声的寂静,还是潜藏的振动?本书将从现代宇宙学的前沿理论出发,探索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可能存在的“原始声波”。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听见,但通过解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微弱波动,科学家们试图重构那段惊心动魄的瞬间——能量如何在空间中扩散,物质如何开始凝结,以及最初的“涟漪”如何孕育了后来的宇宙结构。我们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膨胀宇宙模型、暴胀理论等关键概念,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听觉体验”:从一个无限致密的奇点,迸发出无尽的能量,形成物质的最初形态,如同一个宏大交响乐的开场,充满了原始的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第二章: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宇宙的生命之歌 宇宙最壮丽的生命周期,莫过于恒星的诞生、燃烧与消亡。本书将详细描绘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在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原恒星,最终点燃核聚变的壮丽过程。这如同一个个生命从孕育到成熟的乐章,充满了希望与活力。我们将探讨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路径,小恒星如太阳般平缓燃烧,直至变成白矮星;而大质量恒星则以极其璀璨而短暂的生命,最终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将自己生命的精华——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超新星爆发,将是宇宙中最震撼的“死亡之歌”,其能量的释放、元素的合成,都伴随着难以想象的物理过程,本书将尝试用音乐的语言来比喻和解读这些宏大事件。 第三章:行星的共鸣——宇宙的和谐之舞 恒星周围的行星系统,是宇宙音乐中和谐的乐章。本书将聚焦于行星的形成机制,从原行星盘中的尘埃吸积,到行星的轨道演化,再到太阳系中行星之间微妙的引力互动。我们将探讨行星大气层中风的流动、地壳运动产生的“地震波”,以及海洋的潮汐现象,这些都构成了行星自身的“音乐”。尤其是,我们将重点关注系外行星的发现,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分析行星的大气成分,寻找生命的迹象。这些迹象,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命之歌”的早期旋律,预示着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文明的“合唱”。 第四章:黑洞的寂静与回响——宇宙的低语与沉默 在宇宙的深处,存在着吞噬一切的神秘力量——黑洞。本书将深入探索黑洞的形成、性质以及它们对周围时空的影响。虽然黑洞本身不发光,但它们吞噬物质时产生的吸积盘发出的X射线,以及它们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都为我们提供了探测和理解黑洞的“声音”。本书将用一种诗意化的语言,将黑洞的引力场比作一种极端的“沉默”,而在这种沉默的深处,又潜藏着时空扭曲的“低语”。我们将探讨事件视界、奇点等概念,并想象它们在宇宙乐章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既是终结,也可能是孕育新事物的引子。 第五章:宇宙的结构与演化——宏观的交响 从星系团到超星系团,宇宙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巨大的网状结构。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宏观图景,解读暗物质和暗能量如何塑造了宇宙的“骨架”和“脉络”。我们将探讨星系的形成、碰撞与合并,以及它们在宇宙演化中的地位,这如同一个庞大交响乐团,各个声部相互呼应,共同演奏着宇宙的宏大乐章。本书将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将宇宙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结构的各个层级串联起来,揭示其内在的秩序与韵律。 第六章:宇宙的未来——未完待续的旋律 宇宙的未来,是走向终结的寂灭,还是迎来新的轮回?本书将展望宇宙的几种可能结局:热寂、大撕裂或大挤压。每一种结局,都意味着一种不同的“终曲”。我们将探讨宇宙膨胀的加速,以及它可能对未来星系演化产生的影响。本书将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宇宙的最终命运,以及在漫长的宇宙时间中,我们作为渺小生命的存在,所能奏响的独特旋律。 《星河之歌:宇宙音乐图志》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是一种全新的感知宇宙的方式。它鼓励读者用想象力去“听”宇宙,用音乐的灵感去理解科学的奥秘。在这里,引力是旋律的起伏,光速是节奏的快慢,粒子碰撞是鼓点的敲击,星系旋转是圆舞曲的优雅。这是一次超越视觉的探索,一次心灵与宇宙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与存在的哲学沉思。 本书适合所有对宇宙充满好奇,热爱探索未知,并希望以一种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方式来理解宇宙的读者。它将为您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带您遨游在由星辰、能量与时空编织而成的无垠音乐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捧起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循规蹈矩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才发现它所描绘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辽阔和精妙。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却如同鲜活的生命,在我脑海中构筑起一副副生动的图景。从最基础的傅里叶变换,到复杂的卷积运算,每一步的推导都如同解开一个精妙的谜题,带来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富有洞察力的类比,比如将信号比作河流,系统比作过滤器,一下子就将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意义。书中关于采样理论的阐述,更是让我对数字信号处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美妙音乐,看到的清晰图像,背后都蕴含着如此严谨和巧妙的科学原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信号的分类和系统特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和理解各种信号的本质,以及它们在不同系统中的表现,这对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让我对信息的传递和处理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即便是像我这样对数学和工程领域接触不多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信号与系统的世界。它从最基本的信号概念开始,逐步引入系统的定义,并通过大量的例子来阐述各种信号和系统的性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离散时间信号和连续时间信号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关于Z变换的介绍,也让我对离散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它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关键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的概念,例如卷积,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释,包括几何解释和代数解释,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这种多维度、多角度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也让我对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产生了更大的信心去探索。

评分

阅读《信号与系统》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重塑认知、激发潜能的旅程。我一直认为,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于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从自然界的声波、光波,到人造的电信号、数据流,无不遵循着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书中对各种系统分析方法的介绍,如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级数等,让我看到了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来简化复杂问题的分析,并预测系统的行为。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稳定性、因果性、稳定性的讨论印象深刻,这些概念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指导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关键。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系统不仅仅是能够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鼓励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这对我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分

这本《信号与系统》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启迪思维的智慧之书。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现实世界运行规律的科学理论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书中对时间域和频率域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信号的两种不同视角,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用更全面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世界。特别是它在解释线性时不变系统(LTI)时的详细论证,让我深刻理解了何为“叠加原理”和“时移不变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让复杂的系统分析变得可能。读到关于冲激响应和卷积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工程师们如何通过一个系统的“指纹”来预测它的行为,这种洞察力简直令人着迷。书中的插图和图示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有力工具,帮助我把那些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思考书中所讲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音频滤波到图像压缩,再到通信系统,无处不在的信号与系统理论让我惊叹于科学的强大和普遍性。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信号与系统》,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理论化,离实际应用太远。然而,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严谨的学术性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工程应用实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的。例如,书中对滤波器设计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音频设备会有不同的音质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滤波器参数来达到特定的声音效果。对于那些对通信工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章节的讲解,更是充满了价值,它揭示了信息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被可靠地传输和接收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解释傅里叶变换时,不仅仅停留在数学推导上,还详细阐述了其在频谱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将信号转换到频率域来研究其特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能力的提升,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技术领域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