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践训练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践训练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昌平,张秀平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工艺
  • 电子技术
  • 实践教学
  • 工程师教育
  • 电路分析
  • 焊接技术
  • 元器件
  • 实验指导
  • 职业教育
  • 电子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0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098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工艺基础训练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一门技术实践基础课程,它从基本元器件认知,基本焊接技能入手,引导刚刚进入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教材中总结了河海大学声通315团队近年来在教学实践、学科竞赛实践、产学研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常用典型实例引导,结合问题分析,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吸收专业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如仿真技术等内容。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电子工艺设计基础知识 第1章基本电子元器件1 1.1电阻器和电位器1 1.1.1电阻器和电位器的型号1 1.1.2电阻器的主要技术指标2 1.1.3电阻器的标识方法3 1.1.4常用电阻器5 1.2电容器6 1.2.1电容器的分类和型号6 1.2.2电容器的主要技术指标8 1.2.3电容器的标识方法9 1.2.4常用电容器9 1.2.5电容器的应用及注意事项12 1.3电感器和变压器13 1.3.1电感器的结构特点及分类13 1.3.2电感器的型号及常用类型14 1.3.3电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5 1.3.4电感器的标识方法16 1.3.5变压器16 1.4半导体分立器件——二极管和双极型晶体管16 1.4.1二极管16 1.4.2双极型晶体管20 1.5集成电路27 第2章焊接技术29 2.1焊接的基本工具29 2.1.1电烙铁29 2.1.2焊料30 2.1.3焊剂31 2.2手工焊接技术31 2.3焊接的要求及质量检验36 2.3.1焊接的要求36 2.3.2焊接的质量检验36 第3章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38 3.1元器件库的创建与绘制38 3.1.1原理图库的创建38 3.1.2封装库的创建44 3.1.3集成库的创建48 3.2原理图的创建与绘制50 3.2.1画图前的准备50 3.2.2元器件布局53 3.2.3布线55 3.2.4检查与完成57 3.3PCB图的创建与绘制58 3.3.1PCB图的生成58 3.3.2元器件封装布局60 3.3.3PCB的布线60 3.3.4检查与完成64 3.4电路板制作介绍65 3.4.1打印PCB图65 3.4.2覆铜板的预处理67 3.4.3转印电路图68 3.4.4蚀刻电路板69 3.4.5焊接元器件70 3.5电路板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70 [TPMY.tif,+8mm。148mm〗〖1〗目录第4章仪器仪表与电子测量技术73 4.1电子测量仪器73 4.1.1分类73 4.1.2主要性能指标74 4.1.3抗干扰措施75 4.2常用仪器介绍80 4.2.1直流稳压电源80 4.2.2示波器80 4.2.3数字万用表85 4.2.4信号发生器88 4.3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89 4.3.1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89 4.3.2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90 4.3.3测量数据的处理——有效数字及其舍入原则91 4.3.4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92 第2部分电子设计实例 第5章基础型电子设计实例93 5.1实例一直流线性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93 5.1.1原理93 5.1.2电路制作95 5.1.3电路调试96 5.2实例二信号合成器的设计与制作97 5.2.1方波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制作97 5.2.2三角波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制作99 5.3实例三51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与制作100 5.3.1原理101 5.3.2电路制作101 5.3.3电路调试102 5.4实例四多路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102 5.4.1原理103 5.4.2电路制作104 5.4.3电路调试105 5.5实例五声光双控灯的设计与制作106 5.5.1原理106 5.5.2电路制作106 5.5.3电路调试107 第6章仿真型电子设计实例109 6.1实例一EWB实践操作——基于555定时器的方波信号发生器109 6.1.1EWB5.0的基本界面109 6.1.2EWB5.0的基本操作方法110 6.1.3EWB实践操作——基于555定时器的任意占空比方波信号发生器112 6.2实例二Multisim实践操作——RC桥式振荡电路115 6.2.1Multisim10的基本界面115 6.2.2Multisim10的基本操作方法117 6.2.3Multisim 10实践操作——RC桥式振荡电路119 6.3实例三Proteus实践操作——单片机流水灯电路121 6.3.1Proteus的基本界面121 6.3.2Proteus实践操作——单片机流水灯电路的模拟调试121 第7章提高型电子设计实例133 7.1实例一宽带信号发生器133 7.1.1设计任务要求133 7.1.2系统方案设计133 7.1.3理论分析和参数计算134 7.1.4电路与程序设计135 7.2实例二Σ-Δ型A/D转换电路138 7.2.1设计任务要求138 7.2.2系统方案设计139 7.2.3理论分析和参数计算141 7.2.4电路与程序设计143 7.3实例三电能无线传输装置144 7.3.1设计任务要求144 7.3.2系统方案设计145 7.3.3理论分析与计算146 7.3.4电路设计147 7.4实例四简易频率特性测试仪149 7.4.1设计任务要求149 7.4.2系统方案设计150 7.4.3理论分析与计算151 7.4.4电路与程序设计153 7.5实例五微弱信号检测装置155 7.5.1设计任务要求155 7.5.2系统方案设计156 7.5.3理论分析与计算157 7.5.4电路与程序设计158 第3部分团队模式下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实践 第8章提高“电子工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161 8.1团队模式下提高“电子工艺基础训练”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161 8.1.1在实践课程建设中引入团队先进理念161 8.1.2建立“三位一体”双循环教学模式161 8.1.3重视过程管理,保证教学相长双循环162 8.1.4探索与实践小结164 8.2团队模式下培养“电子工艺基础训练”课程骨干同学的探索与实践165 8.2.1学习先进经验,基于实情建团队165 8.2.2通过“学生团队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167 8.2.3探索与实践小结169 第9章“电子工艺基础训练”课后以点带面的探索与实践171 9.1借鉴“雁阵效应”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71 9.1.1“雁阵效应”的成因分析171 9.1.2仿效“雁阵效应”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173 9.1.3探索与实践小结176 9.2有效利用从众心理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76 9.2.1从众心理的成因及其负面影响176 9.2.2克服从众心理负面影响的实践研究177 9.2.3探索与实践小结178 9.3团队模式下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79 9.3.1持之以恒,建设培养体系,构建交流互动机制179 9.3.2倾情投入,引导学生科研,培养创新能力180 9.3.3学以致用,实施校企合作,提升工程实践素养181 9.3.4精心组织,指导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181 9.3.5坚持不懈,潜心教学研究,共享教书育人成果183 9.3.6探索与实践小结184 附录185 附录A安全常识185 A.1安全用电185 A.2触电及防护185 A.3电子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189 附录B二极管的主要参数190 B.1常用二极管的主要参数190 B.2常用整流桥的主要参数191 B.3常用稳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192 附录C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2 C.13AX51(3AX31)型PNP型锗低频小功率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2 C.23AX81型PNP型锗低频小功率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3 C.33BX31型NPN型锗低频小功率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4 C.43DG100(3DG6)型NPN型硅高频小功率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4 C.53DG130(3DG12)型NPN型硅高频小功率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5 C.69011~9018型塑封硅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6 C.7常用场效应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96 附录DIC型号命名方法197 参考文献206

前言/序言

  前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严守规范的契约精神、积极探索的实践创新意识、理性分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均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对此国家和学校采取了诸多办法,有的已收到了良好实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作者所在的河海大学声通315团队(以下简称315团队)从2002年建立以来,坚持以“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和谐进取的氛围中练就过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理念,已培养出300多名社会责任意识与专业技术水平都受到社会好评的本科毕业生。从2013年起,为了将团队的培养经验让全院学生分享,学院又让315团队的10多位教师共同承担了学院400多名学生的“电子工艺基础训练”课程,采用学生通过两周完整的时间进行该课程学习的方式,使全体学生在电子工艺规范、电子设计和电子工程创新三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基础性培养,受到了学生广泛认可。   在这些实践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紧密切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接受教学任务后,团队10多位教师和40多名学生先后多次到企业和兄弟院校进行了调研。在对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对学生最为关注的是“严守规范的契约精神”,而且企业当下对新入职员工在规范培养上花的精力很大。为此,我们感到,应在每一教学过程中都对相应的规范加以强调,如电烙铁的使用规范、每个电子仪器的使用规范、安全用电的规范、进出实验室的规范等,而且均应特别提出,并作为评定成绩关注点和要点之一。同时,在规范的培养过程中,应由学生参与管理,事前师生一起学习相关规范,并拟定共同遵守的细则,据此引入学生互评机制,教师进行过程调控,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严守规范的契约精神。   实践教学模式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包括两个方面:教师适时适度地辅助指导和以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中心地位。   课程教学团队在探索中发现,当每个老师指导人数不大于8人时,实践教学效果最优,而本科教学中,一般给每个自然班(约30人)配备一名主讲教师,因此并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最好。解决的办法是,借鉴团队运作成熟的“梯队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自然班发展并建立4~5人的小辅导老师队伍,协助主讲教师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以保证最多8个学生获得一个人的指导。其中,小辅导老师的来源是授课班级中的315团队成员。期望成为团队成员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即可自主申请进入315团队,至电子工艺实践开课时,由于每个成员在团队已接受了一个学期以上时间的培训和考核,因此每一位成员不仅懂得实践应知应会规范,而且更具备了制作简单电子电路的基本技能。为了使这些期望的成员达到小辅导老师的要求,团队老师可利用暑期对全体小辅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本元器件的识别、Protel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训练、制板工具的使用、电路板的焊接与调试训练等。在培训过程中,团队老师协同小辅导老师对每一个模块内容整理了一套简单的操作流程,对于手工制板录制了相应的视频教程,方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在每个培训结点,展开讨论,并对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汇总、共享,便于实施过程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小辅导老师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解答。培训结束后,要结合电子工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项目,进行集体备课,针对当次实践要求的基础题目和提高题目,每个人亲手做一遍,对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和分享,提高辅导的效果。通过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成长起来的小辅导老师,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1师8生问题,确保对每一位学生指导到位。   [TPMY.tif,+8mm。148mm〗〖1〗前言学生是电子工艺实践教学的主体,对于刚升入大二的学生而言,他们多数只具备简单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没有接触过画电路图、制作单元电路的过程。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在两周教学时间内能听懂、学透、独立完成实践项目,团队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下移,延伸课堂外学习。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习基础知识。这一阶段重视课前预习,以提高基础入门信息量。在课前下发关于基本元器件的认识和制作项目原理讲解的电子讲稿,方便学生预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预习做基础,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很多优秀的学生电子设计作品,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电子设计的感知认识。第二个阶段学习Protel画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PCB)图。软件的安装包以及安装方法提前一天下发,安装到学生自备的计算机上,对于安装不成功的学生由辅导老师辅助,保证软件在课前安装到位,不影响学习进程。课堂进度跟着学生走,教师讲解,学生同步操作,每一位小辅导老师负责解答附近8位学生的问题,主讲教师每讲解20分钟左右,就会暂停一段时间,给同学们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练习刚刚讲过的内容。尽量让每一位同学不仅能够入门,还要明明白白地掌握,以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第三个阶段练习焊接。课前下发录制好的视频,供学生提前自学,课堂上着重讲解焊接规范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学生进行焊接练习时,1师8生现场指导。焊接过关后,进入第四个阶段——学习实践制作,内容包括手工制板、焊接和调试。通过讲解和演示手工制板的完整过程,即打印电路图、热转印、腐蚀电路板、钻孔、电路板测试、元器件测试、电路焊接和电路调试等,加上预习视频的辅助,学生可以较快地上手,独立实践制作的过程。其间,1师8生指导不间断,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样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下移的教学过程,可以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考核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方式,更是促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精确熟练掌握的有效手段。为此,除第一个学习阶段外,在其后每一个阶段的同步讲解学习和练习之后,采取随机抽题的方式,加入考核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做出评定。考核标准由主讲教师给出,涵盖了PCB整体布局、焊点质量、作品运行情况等。小辅导老师交叉对学生的软件和硬件作品打分,避免人为因素对评定的影响。   以每一位学生为中心的电子工艺实践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熟悉应知应会的规范,在电子设计和制作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通过实践,学生体验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设计制作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感受那种跃变的过程;通过实践,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享受电子设计的乐趣。   在两周集中实践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方面的课后作业。其中,基本要求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基本要求的内容是,撰写课程报告,报告中除对收获与体会进行总结外,特别要求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提出意见与建议。提高要求的内容是,依据个人兴趣与特长,对本次课程的实践项目进行拓展、创新、优化。学生用四周时间完成课后作业,并在全班进行作业交流答辩,课后作业及答辩环节,给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提高提出了要求,旨在对学生批判性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本书内容是315团队师生10多年实践能力培养与近年来通过课程教学由点带面的总结。由于水平有限,书中还存在不少错误和不妥之处,作者热忱希望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其他读者给予指正,帮助改进。在完成书稿的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许多同行的教学学术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4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274092)。   编者

《电子元器件原理与应用——精密制造与创新设计导论》 一、 学习目标与学科定位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投身电子制造、集成电路设计、电子产品研发等精密制造与创新设计领域的未来工程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课程体系紧密对接前沿行业需求,强调“从微观到宏观”、“从原理到应用”、“从仿真到实物”的全方位知识构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子元器件的本质,掌握其在复杂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规律,最终培养出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勇于技术创新的卓越工程师。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元器件的“说明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电子问题”的启蒙读物。我们强调理解每个元器件背后的物理原理、材料特性和制造工艺,从而在设计中能够做出最优化选择,规避潜在的设计缺陷。同时,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电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如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5G通信、先进半导体封装技术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未来技术趋势相结合,激发创新灵感。 二、 内容框架与核心章节解析 本书的内容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前沿的逻辑脉络,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为多个关键章节: 第一部分:半导体基础与器件原理(The Foundation: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 Principles) 第一章:半导体材料与能带理论(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Band Theory): 深入探讨硅、锗、砷化镓等关键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结构、导电机制,以及在能带理论框架下的本征与杂质半导体特性。理解费米能级、载流子浓度等核心概念,为后续器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PN结的形成与特性(PN Junction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详细阐述PN结的形成过程、扩散电流与漂移电流、空间电荷区、内建电势等关键物理过程。深入分析PN结在正偏、反偏状态下的伏安特性曲线,以及击穿现象。 第三章:二极管的类型与应用(Diode Types and Applications): 涵盖各种类型二极管(如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发光二极管LED、光电二极管等)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及其在电源电路、信号处理、光电检测等领域的典型应用。 第四章:双极型晶体管(BJT)原理与特性(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深入剖析NPN和PNP型BJT的结构、放大原理、电流放大系数(β)、输入与输出特性曲线,以及三种基本组态(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的工作模式。 第五章:场效应晶体管(FET)原理与特性(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详细讲解JFET(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和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工作原理、栅电压控制机制、跨导、输入与输出特性。重点分析n沟道和p沟道MOSFET的增强型和耗尽型工作模式,及其在集成电路中的优势。 第二部分:主动元器件的设计与应用(Active Component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第六章:晶体管作为开关与放大器(Transistors as Switches and Amplifiers): 教授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晶体管类型,并将其设计成工作在开关状态(用于数字逻辑)或放大状态(用于模拟信号处理)。深入分析不同偏置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放大器的增益、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等关键参数。 第七章:集成电路基础与常用IC(Integrated Circuit Fundamentals and Common ICs): 介绍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概述,重点讲解运算放大器(Op-Amp)的核心原理、理想模型、各种基本应用电路(如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微分器、比较器等)。同时,介绍常用的线性集成电路(如电压调节器、定时器NE555)和数字集成电路(如逻辑门、触发器、计数器)。 第八章:微控制器(MCU)基础与接口设计(Microcontroller (MCU) Fundamentals and Interface Design): 讲解微控制器的基本组成(CPU、存储器、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等),介绍其工作原理和编程模型。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设计与外部传感器、执行器、显示器等进行接口通信,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无源元器件、电源与信号处理(Passive Components, Power, and Signal Processing) 第九章:电阻、电容、电感原理与选型(Resistors, Capacitors, Inductors: Principles and Selection): 深入分析各类电阻(固定电阻、可变电阻)、电容(电解电容、陶瓷电容、薄膜电容等)和电感(固定电感、可调电感)的结构、材料特性、等效电路模型(ESR、ESL等)以及在滤波、储能、阻抗匹配等方面的应用。强调根据电路工作频率、电压、电流、精度要求进行合理选型。 第十章:电源管理与转换技术(Power Management and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讲解线性电源和开关电源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各种DC-DC转换拓扑(降压Buck、升压Boost、升降压Buck-Boost)的设计考虑和应用。分析电源纹波、效率、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并介绍相关的电源管理IC。 第十一章:滤波器设计与信号滤波(Filter Design and Signal Filtering): 深入讲解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等基本滤波器类型,分析其频率响应特性。介绍LC滤波器、RC滤波器、有源滤波器等的设计方法,以及在消除噪声、提取有用信号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二章:阻抗匹配与射频电路基础(Impedance Matching and RF Circuit Fundamentals): 讲解阻抗匹配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介绍史密斯圆图的应用,以及在射频电路中实现阻抗匹配的常用技术,为高频信号传输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传感器、执行器与系统集成(Sensors, Actuators, and System Integration) 第十三章:各类传感器原理与选型(Principles and Selection of Various Sensors): 涵盖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LVDT、编码器)、光电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气体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等多种常见传感器的物理原理、电气特性、输出信号类型以及在环境监测、运动感知、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 第十四章:执行器原理与驱动电路设计(Actuator Principles and Driver Circuit Design): 讲解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电磁阀、继电器、压电陶瓷等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并重点介绍与其配套的驱动电路设计,包括功率驱动、H桥电路、PWM控制等。 第十五章:PCB布局布线与EMC/EMI设计原则(PCB Layout and Routing, EMC/EMI Design Principles): 强调PCB设计在电子产品实现中的核心作用。系统介绍PCB的基本构成、设计流程,以及关键的布局布线原则,包括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着重讲解电磁兼容(EMC)和电磁干扰(EMI)的产生机理、抑制方法,以及在PCB设计中的实践策略,确保产品稳定可靠运行。 第五部分:前沿技术与创新实践(Frontier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第十六章: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简介(Introduction to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介绍MEMS技术的基本概念、制造工艺(体硅工艺、表面硅工艺等),以及在惯性传感器、微流控、生物芯片等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启发学生对微纳尺度器件设计的思考。 第十七章:先进半导体封装技术与可靠性(Advanced Semiconductor Packaging and Reliability): 探讨现代半导体封装技术(如FCBGA、WLCSP、SiP等)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器件性能、功耗和可靠性。分析封装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和可靠性测试方法。 第十八章:物联网(IoT)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d Embedded System Design Practice): 结合前面章节所学的元器件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小型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采集,到通信模块的接口设计,再到微控制器的数据处理与控制,形成完整的案例分析,培养系统级的工程能力。 第十九章:电子创新设计方法论与案例分析(Electronic Innovation Design 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ies): 引导学生掌握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评估到原型实现、测试验证的创新设计全过程。通过对典型创新电子产品的深度剖析,学习其背后的设计思路、技术难点突破与工程实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 学习方法与实践导向 本书的编写特色在于其强烈的实践导向。每章节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都会深入分析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体现。我们鼓励学生: 1. 理论联系实际: 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每个元器件的物理原理如何在日常电子产品中发挥作用。 2. 动手实验与仿真: 结合书中提供的实验指导或推荐的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如Altium Designer, Eagle, KiCad, SPICE仿真软件等),进行电路设计、仿真与实际搭建。 3. 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 深入研究书中的案例分析,尝试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工程问题,或将其应用于自己的项目设计中。 4. 关注行业动态: 鼓励学生查阅最新的电子技术文献、行业报告,了解元器件制造、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的最新发展。 四、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微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电子产品设计、研发、制造、测试等工作的工程师。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电子元器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精密制造与创新设计实践的读者,本书将是您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 结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时代,深刻理解电子元器件的“内在灵魂”是进行精密制造与创新设计的基础。本书期望能够点燃您对电子科学的热情,为您在通往卓越工程师的道路上提供最坚实、最前沿的知识支撑,引导您掌握解决复杂工程挑战的钥匙,并成为未来电子科技的引领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虽然课程设置里包含了一些电子基础知识,但总感觉不够深入,也缺乏实践的支撑。偶然间翻到了这本《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践训练》,立刻被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个定位吸引住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去探究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死记硬背。在讲解具体的工艺流程时,它深入浅出,从元器件的选择、焊接技巧,到电路板的布局设计,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特别是关于可靠性工程和质量控制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很多实践案例,都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巨大价值,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工程师,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故障排除和优化改进的部分,它教会了我如何系统地分析问题,并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更加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专业出身,但一直对电子产品内部 workings 充满好奇。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跟你娓娓道来。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电阻、电容,它们在电路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我都以前以为是天书,但这本书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示,让我瞬间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把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书里有很多小实验的指导,我跟着做,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真的能感受到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不再惧怕电路图,甚至开始尝试去理解一些简单的电路设计。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循序渐进,不会让你觉得 overwhelmed。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它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进入了电子工艺的奇妙世界。我甚至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利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改造一些家里的老旧电器,让它们焕发新生。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其扎实的实践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践训练》这本书,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本系统性的工程实践指南。书中对电子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所涵盖,从元器件的选型、电路板的制作,到组装、测试、再到后期的维护和优化,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它鼓励读者动手去尝试,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例如,在讲解PCB设计时,它不仅仅教你如何绘制图形,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考虑信号完整性、热管理等关键工程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工程思维框架,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能力,这对于 aspiring engineers 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老工程师,我一直对新的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我最近拜读了《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践训练》,并且非常欣赏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融为一体,这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卓越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电子工艺过程,比如SMT贴片、波峰焊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解和讲解,并且附带了大量的实操指导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新手来说是宝贵的财富。更难得的是,它还引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工具,比如EDA软件的应用、PCB布局优化等,这些都是当前电子行业非常核心的技能。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思想的融入,这不仅提升了技术的深度,更拔高了工程的视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子工艺教育的未来方向,也让我对手中的工具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电子科技充满热情的跨领域学习者,一直希望能够掌握一些硬核的电子技能,但苦于没有系统的学习途径。这本《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践训练》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半路出家”者量身定做的!它非常人性化地设计了学习路径,从最基本的元器件识别和电路分析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工艺环节。书中的图文并茂,特别是那些高质量的实操照片,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跟着书本一步步操作。我尝试了书里的几个小项目,比如制作一个简单的LED闪烁电路,完成的那一刻,真的有种莫大的满足感。它教会我如何规范地进行焊接,如何检查电路的连通性,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是我之前完全忽略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易懂,即使是专业术语,也能通过通俗的解释和类比来理解。它让我对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每一个成功的电子产品背后,都凝聚着多少精细的工艺和不懈的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