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三十八捲,原汁原味再現王陽明思想、為人乃至人生全貌。
★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世人,曆久不衰,黃宗羲、張居正、曾國藩、左宗棠、章太炎、康有為、嚴復、梁啓超、孫中山、蔡元培、陳獨秀等人,都是“陽明心學”的追隨者。
★王陽明學術思想在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傢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響。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預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思想對指導現實人生與事業具有極大的幫助。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瞭傳奇色彩,他的心學思想融閤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堅——儒釋道三傢思想的精髓,真正做到瞭立德、立言、立功。王陽明不僅在哲學思想中融入瞭現實人生的體驗,更是將人生總結提升至哲學高度。這些對閱讀者認識社會本質,思索宇宙人生,改變、提升現實中的自我,具有極強的引領作用。
內容簡介
《王陽明全集》是研究王陽明心學思想及王陽明一生極其重要的著作,是儒傢思想中極具個性、極具爭議的代錶作,同時也是一部現代人成功修身、強大個人內心的勵誌作品。
本套《王陽明全集》以民國二十三年商務印書館齣版的《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即民國二十二年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閤訂本),對照上海古籍綫裝書局版本進行校訂。本套《全集》分為語錄、文錄、彆錄、外集、續編、年譜、附錄等七部分。共五冊。
此次齣版,對通行的明顯的標點錯誤和疏漏進行瞭重新訂正;對各版不同一的地方,依照今人習慣修正;對原文中部分當今不再使用的繁體字,依照原文照錄,對不可考據的疑問則照錄原文。
作者簡介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早年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曆任知縣、兵部主事、太僕少卿、江西巡撫,兵部尚書,以平定震濠叛亂加封新建伯。創立瞭“知行閤一”的學說。王陽明不僅創立瞭主觀唯心主義的陽明心學,於詩詞歌賦方麵亦有極深的造詣。王陽明卒於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歲,謚文成。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與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承孟子,中繼陸象山,而形成為風靡明代中後期並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或曰陽明學、王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精彩書評
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矜其創獲,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
——張廷玉
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勛業。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梁啓超
要相信王陽明,相信心的力量比什麼都大。
——俞敏洪
目錄
明史王守仁傳
王文成公全書序
捲一
【語錄一】 傳習錄 上
捲二
【語錄二】 傳習錄 中
捲三
【語錄三】 傳習錄 下 附錄 硃子晚年定論
捲四
【文錄一】 書一 始正德己巳至庚辰
捲五
【文錄二】 書二 始正德辛巳至嘉靖乙酉
捲六
【文錄三】 書三 始嘉靖丙戌至戊子
捲七
【文錄四】 序記說
捲八
【文錄五】 雜著
捲九
【彆錄一】 奏疏一
捲十
【彆錄二】 奏疏二
捲十一
【彆錄三】 奏疏三
捲十二
【彆錄四】 奏疏四
捲十三
【彆錄五】 奏疏五
捲十四
【彆錄六】 奏疏六
捲十五
【彆錄七】 奏疏七
捲十六
【彆錄八】 公移一 提督南贛軍務徵橫水桶岡三浰
捲十七
【彆錄九】 公移二 巡撫江西徵寜藩
捲十八
【彆錄十】 公移三 總督兩廣平定思田徵剿八寨
捲十九
【外集一】賦騷詩
捲二十
【外集二】詩
捲二十一
【外集三】書
捲二十二
【外集四】序
捲二十三
【外集五】記
捲二十四
【外集六】說 雜著
捲二十五
【外集七】墓誌銘 墓錶 墓碑 傳 碑刻 贊箴祭文
捲二十六
【續編一】
捲二十七
【續編二】書
捲二十八
【續編三】
捲二十九
【續編四】
捲三十
【續編五】
捲三十一
【續編六】
捲三十二
【年譜】 一 自成化壬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徵贛
捲三十三
【年譜】 二 自正德己卯在江西至正德辛巳歸越
捲三十四
【年譜】 三 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己醜喪歸越
捲三十五
【年譜】 附錄一 自嘉靖庚寅建精捨於天真山至隆慶丁卯復伯爵
捲三十六
【年譜】 附錄二 年譜舊序至論年譜書
捲三十七
【世德紀】
捲三十八
【世德紀】 附錄
精彩書摘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
前言/序言
王陽明全集(套裝共5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