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之父。
克尔凯郭尔在27岁时与少女蕾吉娜订婚。然而由于自己敏感的性格,他又解除了婚约。《诱惑者日记》折射了这段经历,而这也成为他全部哲学思索的一个支点。
克尔凯郭尔终生冥想“如何去做一个基督徒”。他认为,面对“不可能”,人只能作出“绝望的一跃”,直接进入精神性生活。
多年之后,晚年的蕾吉娜说:“他把我作为牺牲献给了上帝。”
——弗朗兹卡夫卡
——卡尔雅斯贝斯
导读一 体验爱与美
导读二 最具原创心灵的思想家诱惑者日记
诱惑者日记
从整体的情感基调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悲剧美感。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所有的情感释放都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痛苦的接受之上。那种贯穿始终的、淡淡的哀愁,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自对人性局限性的洞察。即便是描写爱情或友谊的篇章,也带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人明白,所有热烈的追求,最终都可能导向某种形式的消亡或幻灭。这种“认识到一切终将失去,但仍要热烈地活过”的张力,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它没有用大喊大叫的方式去表达痛苦,而是通过一种克制而优雅的笔触,将那种深沉的无力感渗透到读者的骨髓里,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只剩下对那份高贵而凄美的结局的深深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些宏大且永恒的主题:关于自由意志与宿命的悖论,关于美与腐朽的共生关系,以及身份认同在社会结构下的不断瓦解与重塑。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抛出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读者在阅读结束后依旧会陷入长久的沉思。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个章节后,常常需要起身走动,整理脑海中那些纷繁复杂的哲学碎片,试图将它们拼凑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智力上的激荡,对于我来说,比单纯的情节反转要来得过瘾得多,它拓宽了我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让人意识到,表象之下的世界是多么的幽深与多维。
评分初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老派的、近乎巴洛克式的叙事风格所震撼。他的用词极其考究,大量的古典意象和复杂的句式结构,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尝一杯年代久远的陈年佳酿,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层次感。这绝对不是那种追求快速消费的爽文,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文学迷宫,每句话都可能隐藏着一个等待被解读的暗喻。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那些不太常见的词汇,甚至需要回溯几段文字,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深意。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解码者,在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知识与情感的残骸。这种沉浸式的、需要全神贯注的体验,是我很久没有在大部头作品中感受到的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暗色调和隐约闪烁的金属光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那种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不太感冒,但这个封面上那种复杂的情绪流转,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华丽且充满危险气息的哥特式美学,仿佛每一个笔触都浸透了午夜的秘密和禁忌的低语。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厚实而略带磨砂的触感,与书名所暗示的某种私密性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装帧的工艺看起来非常考究,这让我对里面内容的精致程度抱有了极高的期待,毕竟,一个如此注重外在包装的作品,想必在内核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打磨。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那种留白的艺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呼吸感,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压迫,反而能沉浸在那种精心构建的氛围之中,准备迎接一场精神上的冒险。
评分故事情节的推进方式相当诡谲而富有张力。它不是那种直线型的叙事,更像是一张被小心翼翼铺开的蛛网,所有的线索都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相互缠绕,直到某个关键时刻,才猛地收紧。人物的塑造也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的心态都复杂多变,他们的动机如同深海中的洋流,表面平静,水下却暗流涌动,充满了不可预测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心理侧写的描绘,那种对人物内心挣扎、自我欺骗与真实欲望的精准捕捉,让人不寒而栗。读到某些转折点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种道德的灰色地带,必须做出艰难的抉择,那种精神上的拉扯感,非常真实和震撼。
评分快捷,完好。致谢!
评分哲学史上,不得不了解的一个人。
评分忧郁症患者必读
评分经典版本,值得推荐!经典版本,值得推荐!
评分只要有勋章券,每月都是读书日,买书真上瘾了,读书也上瘾就好啦。
评分是很不错的书,做得很精致!
评分只要有勋章券,每月都是读书日,买书真上瘾了,读书也上瘾就好啦。
评分书不错,还没来得及读完
评分大学时看过,当时的译本《勾引者日记》,记住了克尔凯郭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