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柴静、冯唐推荐!
迄今王小波经典作品,
影响三代年轻人的文学经典,
赠送精美藏书票。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时代三部曲,收录《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作品。
《黄金时代》
王小波长篇小说代表作。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第一部,曾荣获第13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身材高大的农场知青王二颇为独特怪异,独往独来且被视为不合作之人。女医生陈清扬被群众叫做“破鞋”,她自己颇不能接受,偏要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就这样与陈清扬走到一起。成为“破鞋”的陈清扬反倒再没人说三道四了。这部作品叙述出特殊时代的另一种生活,表现了以青春率性而行的人性之真实。
《白银时代》
王小波长篇小说。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第二部,是一部关于未来的灰色预言,是展现规训式社会图景解构乌托邦大话语的作品。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分,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任由它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青铜时代》
王小波长篇小说代表作。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第三部,是以中国古代唐朝为背景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他们作为一群追求个性、热爱自由、想按自己的价值观念精神信条生活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当时的权力斗争控制和扭曲了心态与行状、竟将智慧和爱情演变为滑稽闹剧。作者在这部长篇中,借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寻情、开创伟业等风华绝代的唐朝秘传故事,将今伯爱情与唐人传奇相拼贴,使唐人传奇现代化,在其中贯注现代情趣,并通过对似水流年的追述,让历史艺术相融合,最终确立了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引出了一种由叙事者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的对话体叙述方式。
王小波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生于北京。1969起先后在云南、山东插队,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爱你就像爱生命》等。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美好、有趣、好看的书。
——李银河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柴静
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有趣味。这一点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shechi。二,说真话。这一点非常基本的做人作文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shechi。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一点非常基本的成就文章大师的要求,长久以来已经绝少看到。
——冯唐
《黄金时代》
目录:
黄金时代 /1
三十而立 /51
似水流年 /109
革命时期的爱情 /179
我的阴阳两界 /329
《白银时代》
目录:
白银时代 /1
未来世界 /61
2015 /175
《青铜时代》
目录:
序:我的师承 /1
万寿寺 /1
红拂夜奔 /249
寻找无双 /477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样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难。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陈清扬找我证明她不是破鞋,起因是我找她打针。这事经过如下:农忙时队长不叫我犁田,而是叫我去插秧,这样我的腰就不能经常直立。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腰上有旧伤,而且我身高在一米九以上。如此插了一个月,我腰痛难忍,不打封闭就不能入睡。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下来。后来我的腰就像中了霰弹枪,伤痕久久不褪。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起十五队的队医陈清扬是北医大毕业的大夫,对针头和钩针大概还能分清,所以我去找她看病。看完病回来,不到半个小时,她就追到我屋里来,要我证明她不是破鞋。
陈清扬说,她丝毫也不藐视破鞋。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问题不在于破鞋好不好,而在于她根本不是破鞋。就如一只猫不是一只狗一样。假如一只猫被人叫成一只狗,它也会感到很不自在。现在大家都管她叫破鞋,弄得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陈清扬在我的草房里时,裸臂赤腿穿一件白大褂,和她在山上那间医务室里装束一样。所不同的是披散的长发用个手绢束住,脚上也多了一双拖鞋。看了她的样子,我就开始捉摸:她那件白大褂底下是穿了点什么呢,还是什么都没穿。这一点可以说明陈清扬很漂亮,因为她觉得穿什么不穿什么无所谓。这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自信心。我对她说,她确实是个破鞋。还举出一些理由来:所谓破鞋者,乃是一个指称,大家都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至于大家为什么要说你是破鞋,照我看是这样: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陈清扬听了这话,脸色发红,怒目圆睁,几乎就要打我一耳光。这女人打人耳光出了名,好多人吃过她的耳光。但是她忽然泄了气,说:好吧,破鞋就破鞋吧。但是垂不垂黑不黑的,不是你的事。她还说,假如我在这些事上琢磨得太多,很可能会吃耳光。
倒退到二十年前,想象我和陈清扬讨论破鞋问题时的情景。那时我面色焦黄,嘴唇干裂,上面沾了碎纸和烟丝,头发乱如败棕,身穿一件破军衣,上面好多破洞都是橡皮膏粘上的,跷着二郎腿,坐在木板床上,完全是一副流氓相。你可以想象陈清扬听到这么个人说起她的乳房下垂不下垂时,手心是何等的发痒。她有点神经质,都是因为有很多精壮的男人找她看病,其实却没有病。那些人其实不是去看大夫,而是去看破鞋。只有我例外。我的后腰上好像被猪八戒筑了两耙。不管腰疼真不真,光那些窟窿也能成为看医生的理由。这些窟窿使她产生一个希望,就是也许能向我证明,她不是破鞋。有一个人承认她不是破鞋,和没人承认大不一样。可是我偏让她失望。
我是这么想的:假如我想证明她不是破鞋,就能证明她不是破鞋,那事情未免太容易了。实际上我什么都不能证明,除了那些不需证明的东西。春天里,队长说我打瞎了他家母狗的左眼,使它老是偏过头来看人,好像在跳芭蕾舞。从此后他总给我小鞋穿。我想证明我自己的清白无辜,只有以下三个途径:
1.队长家不存在一只母狗;
2.该母狗天生没有左眼;
3.我是无手之人,不能持枪射击。
结果是三条一条也不成立。队长家确有一棕色母狗,该母狗的左眼确是后天打瞎,而我不但能持枪射击,而且枪法极精。在此之前不久,我还借了罗小四的气枪,用一碗绿豆做子弹,在空粮库里打下了二斤耗子。当然,这队里枪法好的人还有不少,其中包括罗小四。气枪就是他的,而且他打瞎队长的母狗时,我就在一边看着。但是我不能揭发别人,罗小四和我也不错。何况队长要是能惹得起罗小四,也不会认准了是我。所以我保持沉默。沉默就是默认。所以春天我去插秧,撅在地里像一根半截电线杆,秋收后我又去放牛,吃不上热饭。当然,我也不肯无所作为。有一天在山上,我正好借了罗小四的气枪,队长家的母狗正好跑到山上叫我看见,我就射出一颗子弹打瞎了它的右眼。该狗既无左眼,又无右眼,也就不能跑回去让队长看见——天知道它跑到哪儿去了。
我记得那些日子里,除了上山放牛和在家里躺着,似乎什么也没做。我觉得什么都与我无关。可是陈清扬又从山上跑下来找我。原来又有了另一种传闻,说她在和我搞破鞋。她要我给出我们清白无辜的证明。我说,要证明我们无辜,只有证明以下两点:
1.陈清扬是处女;
2.我是天阉之人,没有性交能力。
这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我们不能证明自己无辜。我倒倾向证明自己不无辜。陈清扬听了这些话,先是气得脸白,然后满面通红,最后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了。
陈清扬说,我始终是一个恶棍。她第一次要我证明她清白无辜时,我翻了一串白眼,然后开始胡说八道。第二次她要我证明我们俩无辜,我又一本正经地向她建议举行一次性交。所以她就决定,早晚要打我一个耳光。假如我知道她有这样的打算,也许后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读完这本书,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纯粹的阅读快感,那种仿佛被带入另一个维度的沉浸感,现代文学中已不多见了。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依靠快速的情节反转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沉稳节奏,徐徐展开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作者的文笔极其考究,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尤其擅长描写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微妙互动。比如,书中对于某些特定场景的白描,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或勃发的生命力。我常常会为了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段充满哲理的对话而停下来,反复揣摩。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所有复杂性摊开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自己去拼凑、去解读。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你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坦白说,我不是一个轻易被“史诗感”标签所打动的人,但这部作品成功地让我改观了。它没有落入那种空洞的、口号式的宏大叙事陷阱。相反,它的力量源于对“小人物”命运的极致关注。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推着走、身不由己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卑微与光辉,构成了这部巨著最坚实的基石。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不是那种戏剧化的突然爆发,而是像地下水渗透土壤一样,缓慢而不可阻挡地积累,最终以一种压倒性的、合乎逻辑的姿态呈现出来。书中对人性幽暗面的刻画,尤其真实得令人心寒,但正是在这阴影之中,作者又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微弱却坚韧的光芒——那是人类精神中最宝贵的部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复杂的人性”有了更宽容也更清醒的认知,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面和矛盾。
评分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它不像我平时读的那些轻松读物,它需要我调动全部的注意力和分析能力。作者埋设的诸多隐喻和文化典故,初次阅读时可能只能理解其表层含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不断发现新的层次。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在一层层被时间掩盖的土层下,发掘出古老文明的秘密。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捕捉,那种集体性的焦虑、狂热与随后的幻灭,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仿佛能嗅到空气中残留的气息。它不仅叙述了过去的故事,更像是在为未来提供了一份深刻的“人类行为手册”。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个娱乐产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去消化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领会。这份厚重感和持续的启发性,使得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震撼,简直难以言喻。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最挣扎、最辉煌的瞬间。初读之下,你会感觉自己被一种宏大的叙事力量所裹挟,仿佛置身于一个不断变迁、充满未知的大舞台。作者对于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对于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起伏的把握,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选择”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将人物置于无数灰色地带,让他们做出那些关乎生死的、影响深远的抉择。那些决策的重量,即使在合上书本很久之后,依然会不时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反思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态度。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消遣,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它拓宽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边界,让我对我们所处的当下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审视。情节的推进犹如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引领着故事向着既定的、却又充满意外的高潮迈进,那份掌控力,真是高手风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线的交织,使得原本可能庞杂的故事线索变得清晰而富有张力。起初读的时候,我甚至需要翻回去对照人物谱系,生怕遗漏了哪个关键的伏笔。但一旦适应了这种叙事节奏,便会发现作者布局之深远,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最终都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主线,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或者说,是一个更广阔循环的开端。这种精妙的结构,体现了作者对驾驭长篇叙事文本的强大自信和高超技艺。阅读它,就像是攀登一座设计精妙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而最终登顶时,视野豁然开朗,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强烈推荐给那些热爱深度阅读,并且对宏大叙事有偏好的读者,这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无声告白》作者新作:《小小小小的火》
评分不存,好书。推荐,配送快及时,推荐。
评分挺厚的三本书,三部曲,名气很大,内容应该很好看
评分送货很快,一次性把心水的小说都买了慢慢看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一直都想买,这次终于买了,几年前在书店看过一些,觉得有趣,便决定买下
评分我怕是石乐志,买了这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看完,加油喽!
评分有观点有见识的一本书,值得阅读!京东购,服务好,物流很快,值得推荐!
评分可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