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
《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白团”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军官的力量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神秘的“白团”前后持续了18年,对台湾的军事影响较大。尽管其于1968年全部撤出台湾,并于次年2月在东京正式解散,但彼时的白团尚有23名成员,化名“白鸿亮”的负责人富田直亮则继续留在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前才回日本。
蒋介石为什么对官方协议下派遣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处处防范、却对“偷偷摸摸”赴台的日本旧军官团队抱有兴趣?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本书作者以近些年公开发表的庞大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白团”相关人士进行访谈,调查了“白团”的隐秘历史,并还原了蒋介石因何和如何利用“白团”反攻大陆却最终失败的。
作者:(日本)野岛刚 (Nojima Tsuyoshi) 著 译者:芦荻
野岛刚,作家,资深媒体人。1968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留学,1992年进入朝日新闻社任职并于2001年担任新加坡支局长。他曾作为朝日新闻外派记者长期驻留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参与美伊战争采访报道,之后担任东京总社政治部记者,2007~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目前担任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其长年采写与中华文化圈相关的政治、外交、文化资讯,已在中国出版过《两个故宫的离合》(2014),《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2014),《被误解的日本人》(2016)和《豆腐与威士忌》(2016)等。
芦荻,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
作者关怀层面既深且广,不仅重建了二战之后跨越中国台湾和日本两地的秘密军事援助体系,也注意到旧帝国军人缺乏战争反省的那一面。
——《朝日新闻》
作者发掘了秘藏数十年无人知晓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战之后东亚地区的冷战格局,必读本书。
——《日本经济新闻》
序言 病榻上的前陆军参谋糸贺公一
第一章 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
一 空前绝后的日记
二 在因缘的土地上
三 两次日本体验
第二章 冈村宁次为何获判无罪?
一 身为“中国通”军人的冈村宁次
二 “以德报怨”演说与协助国民党
三 如果冈村被判处死刑的话……
第三章 隐藏在白团幕后的推手
一 曹士澄档案
二 围绕着《蚂蚁雄兵》的种种
三 关键人物:小笠原清
第四章 富田直亮与根本博
一 1949年9月10日
二 古宁头战役之谜
三 俨然“军师”般的存在
第五章 他们所留下的成就
一 奇货可居的败北者
二 在圆山的日子
三 模范师与总动员体制
第六章 户梶金次郎所见的白团
一 军人的肺腑之声
二 不只是理念与信念
三 解散的预感
第七章 秘密军师资料
一 东洋第一军师图书馆
二 “调研第OO号”
三 服部机关之影
第八章“白团”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一 白团的存在应当被摊在阳光下吗?
二 杨鸿儒的悲剧
三 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以及蒋介石和白团
尾声 温泉路144号
自从在大陆和台湾的近代史中寻找相关材料以来,我就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后的大队》这一纪实文学作品就是这一思考的成果。
主人公是被称为“白团”的日本军事顾问团,共有83人。1949年之后,他们穿过驻日盟军总司令(GHQ)的封锁,从日本潜赴中国台湾。在台湾“国防部”下设的日本教官学校中,他们培养了众多军官,还为蒋介石的台湾防卫与“反攻大陆”计划出谋划策。
这是在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存在了20多年的秘史。
本书于2014年在日本问世,之后繁体字版在中国台湾出版,能够在中国大陆上市令我十分欣喜,毕竟蒋介石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政治领导人。当然,作为作者,我也一直十分期望有一天中国的读者能读到此书的中文译本。
本书的有趣之处还是交由各位读者自行判断。在这里,我冒昧地透露一下我最想强调的要点,那就是中国的近代化与日本之间的联系。
在国民党即将失去大陆时,蒋介石为何要借日本军人的力量尝试扭转战局?这是因为他非常信任他们。对蒋介石来说,日本军人曾是交战过的敌人,他憎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日记中频频使用了“倭寇”“日寇”等蔑称。但另一方面,留学日本并在军校接受训练是蒋介石军旅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经历。像当时的很多中国年轻军人一样,蒋介石很早就前往日本留学,学习日语并进入陆军,接触了走在亚洲最前端的日本。面临失去大陆,在人生中最大的危急时刻,他还是选择了依靠日本人。蒋介石曾试图通过学习日本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必然选择。
然而,学习日本绝不等于崇拜日本。蒋介石的想法并不是把日本军人放在军队中当干部,而是把日本军事的精髓传授给腐败不堪并输掉战争的国民党军队中的每一位军人。这也是一次“学习日本、超越日本”的尝试。通过白团重建国民党军队的计划,可以说是他试图通过学习日本来实现近代化的人生理念的一种再现。
因此,我在本书中把蒋介石利用白团的行为命名为“学习与克服”。为了实现近代化而吸收外部的技术与智慧,并实现超越——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日本与西方国家一百年来都是中国人的学习对象。直至今日,中国人的努力仍在持续。
若读者能从这本《最后的大队》中感受到这个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课题,我将深感荣幸。本书是我的第七部作品,也是在中国大陆发行的第三部作品。最后,真诚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段其刚先生在本书完稿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衷心希望本书能为增进中国读者对于蒋介石与日本这一问题的理解勉尽微薄之力。
2016年7月25日 野岛刚
读完这书,脑子里像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风暴,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狠狠地冲击和重塑了一番。作者的文笔极具穿透力,他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小说叙事的手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人物的内心挣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次转折、每一次抉择,都充满了宿命般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复杂人物心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洞察力,没有简单的褒贬,只有对人性局限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刻反思。合上书本,我发现自己对某些传统认知产生了动摇,这恰恰是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强迫读者提出更尖锐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评分这本大部头,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考古”过程。它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它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是如此的宏大且层次分明,任何一处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对全局理解的偏差。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模糊的历史地带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和冷静。他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分析框架,将政治角力、军事部署和社会思潮编织在一起,展示了一幅多维立体的历史画卷。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需要反复攀登的高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仿佛在迷雾中又获得了一束清晰的光亮。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多少我们“知道”的历史片段,而在于它如何用全新的视角和无可辩驳的史料,解构了那些我们曾经“以为”自己了解透彻的叙事。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却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读者跟随他一步步推导而来。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人从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的思考构建。看完之后,我不再满足于对历史事件的表面描述,而是开始追问更深层的“为什么”和“如何发生”,这本书成功地在我的头脑中播下了批判性思维的种子。
评分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光是翻阅目录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仿佛一把精密的钥匙,开启了我们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叙事如同高超的指挥家,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却又将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细节描摹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眼目睹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瞬间。书中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私人信函乃至口述记录,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的真实心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部作品的真实感和厚重感油然而生,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也为作者的巨大付出而由衷敬佩。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被其厚度和专业的术语吓了一跳,以为会是枯燥难懂的学术论文集,但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控得非常到位,该快则快,如同疾风骤雨般推进关键事件;该慢则慢,细致入微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景环境。这种张弛有度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历史研究的魅力。书中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场景还原,简直是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和旧式文件的霉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在众多历史读物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32开本,价格有点贵,谁让自己喜欢看呢。挺好的一套书,内容开拓眼界,值得阅读,京东快递服务周到,送货上门,放心
评分非常好
评分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
评分一个帝国、一座大都、一桩桩充满趣味的历史谜案……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相信看过加勒比海盗系列的都会对海盗抱以很厉害的地位,杰克船长,伴我成长…^_^这本甲骨文丛书-海盗共和国是一部写海盗的历史图书,值得一看…可以和雪儿的大国海盗共读。
评分这是一本想了解科学史的人不能不读的难得佳作。我们可以通过作者通俗而不失生动的叙事,认识那个天才成群结队的时代,认识科学与现代世界的关联,认识人类世界的科学史。这是历史上首度透过科学社群的集体力量寻找描述宇宙的简洁的数学形式。作者认为,他们努力的成果,永远改变了人看待自己和自身地位的方式。本书结合历史和科学,描绘一幅引人入胜的科学家群像,他们所揭示的答案在今日仍旧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关键。
评分久闻甲骨文系列大名,趁着京东活动入手一波,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看,书的质量先赞一个
评分这书装帧,大小,题材全不一样,水平也高低不齐,几乎不能以系列来看待,以我个人来说,比较感兴趣的都是和中国相关的,议大家只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通读有所收获才是重要的,没必要贪大求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