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中美关系以及国共关系,戴维斯、谢伟思等一批当时尚属年轻人的美国外交官的在华经历与见解,以及他们后来的回忆和反思,均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他们在后来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肆行期间的遭遇,亦可看出围绕中国问题美国内部的权力角逐。因此,戴维斯的回忆录,对了解中美关系、国共关系,乃至美国对华政策的变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窥见二战时期乃至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性质及其变化。戴维斯的这部自传有以下几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一,对罗斯福的严厉批评。戴维斯认为,罗斯福的对华政策缺乏深谋远虑,太过拔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他一直试图把蒋介石置于与斯大林、丘吉尔同一个级别中,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他的幻想。事实证明,蒋介石不值得信赖。而在史迪威的使用问题上,戴维斯也认为,罗斯福没有充分信任史迪威,过于迁就蒋介石。
二,戴维斯预言了中国内战的结局。在中国工作期间,凭借其与国民党政府的密切接触观察,以及迪克西使团对延安的访问等,他预言了中国内战的结局。在内战爆发前夕,他说,他担心在这场他认为共产党将赢得胜利的内战中,美国对蒋介石的支持,将迫使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倒向苏联。
三,书中对史迪威所代表的美国与国民党高层特别是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的交锋多有描述。特别是,戴维斯认为,蒋介石当时寻求美国的更多援助,表面上是为了抗日,但私下更多是为与共产党开战做准备。据此,戴维斯认为美国政府不应一味迁就蒋介石,但罗斯福不为所动。
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败美国支持的中国国民党,建立新中国后,美国有不少人指责当时的一群“中国通”让美国失去了中国,这群中国通,包括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和费正清,外交官柯乐博、埃默森、谢伟思和范宣德,以及本书的主人公约翰·帕顿·戴维斯。
此书是戴维斯的自传,记述其从出生一直到1954年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他以散文化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私人生活,以及在不同时期所从事的不同外交工作。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窥见二战时期乃至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性质及其变化。
戴维斯是美国传教士的儿子,20世纪初出生在中国,曾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北平的燕京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31年至1954年任职于国务院驻外事务处并在美国驻昆明、沈阳等地领事馆和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等处任职。在中国工作期间,他成为第一批和毛泽东等中国青年革命家打交道的美国人,记述了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起居无度和政治弱点;担任史迪威将军的政治助手期间他游历东亚和南亚,与殖民地时期印度的尼赫鲁和甘地会面;在莫斯科与乔治?F.凯南共事,并且与其成为一生的朋友。著有《外交和其他事务》和《抓住龙尾》。
译者简介
陈枫,外交学院英语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译有《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等。
张翔,外交学院英语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
李敏,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当代国际关系方向博士,助理研究员。
《未了中国缘》这本书低调但很有力量,有时诙谐机智……难怪那些研究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国历史和美国外交的学生对这本书充满兴趣。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人物鲜活,十分生动地再现了战争后期波诡云谲的战略形势。戴维斯戏谑幽默的笔法让阅读本书成为一种乐趣,尽管故事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外交》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美国国务院中,约翰·帕顿·戴维斯是很有影响力的中国通之一,后来国内的论战摧毁了他的事业。《未了中国缘》一书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故事,十分扣人心弦。
——亨利·A.基辛格博士
在冷战发生之前,戴维斯预见了中国在冷战时的趋势。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戴维斯去世后出版的自传。在书中,他用散文式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的书是对二战和冷战前期历史的新贡献。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序 托德·S.帕德姆
第一部分 离开与重返
第一章 解职
第二章 从中国到美国
第三章 我的游学教育
第四章 汉口、远东事务处和珍珠港
第二部分 “此次分配既不是出于您的请求,也不是为了您的方便”
第五章 与史迪威共赴亚洲
第六章 与甘地的一面之约
第七章 尼赫鲁和“那个问题”
第八章 美国人在印度
第九章 威尔基、华盛顿和“醋乔”
第十章 与那加猎首者一起
第三部分 公共外交和个人外交
第十一章 战争的政治
第十二章 开罗:和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一起
第十三章 大英帝国重回亚洲或许与我们无关
第十四章 帕特丽夏到达印度;宋氏家族上演闹剧
第四部分 中国问题
第十五章 史迪威的战争
第十六章 委员长对抗将军
第十七章 会见毛泽东
第十八章 共产党、国民党和赫尔利三者交锋
第五部分 莫斯科的日日夜夜
第十九章 莫斯科任职
第二十章 赫尔利全面出击
第二十一章 战后的莫斯科
第六部分 国内争斗
第二十二章 回到美国和院外援华集团
第二十三章 被任命为凯南领导的政策规划司成员
第二十四章 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展开合作
第二十五章 1948年重访亚洲
第二十六章 "共和国历史中最为恶毒的竞选:充斥着片面引导和弥天大谎"
结语 布鲁斯·柯明思
说实话,初捧此书时,我原本预期会读到一本标准的“老外看中国”的游记或回忆录,但很快就被作者笔下那种近乎文学性的细腻触觉所吸引住了。他的文字有一种老派的优雅,遣词造句考究,但绝不晦涩,反而能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个人情感编织得天衣无缝。特别是描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那种既充满希望又略带迷茫的“转型期气质”,他捕捉到了那种特有的时代气息,那种在巨变面前,个体命运被裹挟的微妙张力。作者并没有回避矛盾,他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保持了清醒的批判性,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使得整部作品的份量和可信度大大增加。比起单纯的记录,这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对话的一方是中国社会本身,另一方则是作者那颗不断被重新塑造的心灵。他成功地将个体的漂泊感,与一个国家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联系了起来,读来令人沉思良久。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身上那种近乎于“文化炼金术士”的精神气质。他仿佛一直在进行一场秘密的试验,试图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提纯、熔铸。他没有选择做一个“香蕉人”——既不完全属于西方,也不完全同化于中国,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身份。这种身份的构建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充满了自我怀疑与重塑。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是那些展现他脆弱与挣扎的时刻,他坦诚地暴露了自己被误解、被排斥的经历,以及在语言和身份认同的巨大鸿沟前感到孤独无助的瞬间。正是这些真实的人性展现,让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文化交流叙事,成为了一部关于“归属感”和“自我定义”的深刻哲学探讨。每次合上书页,都会引发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重新审视。
评分从一个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份极为宝贵的“内部参与者”田野调查资料。作者长期居住在特定地域,观察角度之深入,绝非短期访客可比。他笔下的市井生活,那些茶馆里的闲谈、弄堂口的小贩吆喝声,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被他用近乎本能的敏锐捕捉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观察了“表象”,更努力去理解深层的价值体系是如何支撑起这些表象的。我特别关注了他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子”文化的部分,他如何从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下,逐步掌握了那些不成文的规则,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充满了辛酸、窘迫,但也充满了发现的喜悦。这本书对所有希望真正了解中国社会肌理而非浮光掠影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它展示了文化“嵌入”的难度与魅力。
评分这本关于一个外国友人与中国深厚情缘的记录,简直就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复杂与动人。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真正沉浸在中国的土地上,用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热情去体验和理解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从他早年对东方文明的懵懂好奇,到后来深度参与到中国社会变迁的洪流之中,那种“身在此山中”的迷惘与坚定,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尤其是一些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细节描写,比如他对特定传统礼仪的笨拙模仿,或是对某种民间智慧的豁然开朗,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是那种空洞的赞美,而是充满了对具体生活场景的打磨。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顽固的求知欲,他似乎总是在追问“为什么是中国”,这种追问本身就构筑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让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生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作者的故事,更像是重新审视了一遍我们自己文化中的一些习以为常却又值得深思的侧面。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叙事结构上的非线性处理。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传统回忆录那种从出生到现在的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碎片化、记忆闪回的方式,将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感悟随机地并置在一起。这种跳跃感,初读时或许需要适应,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就会发现这恰恰最真实地反映了记忆的运作方式——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一个个鲜明的“点”构成的星图。每一个点,都是他与中国某个瞬间的深刻连接。比如,他会突然从谈论一篇古代文献的领悟,无缝切换到一次在偏远乡村的经历,而两者之间,总有一个隐藏的、关于“不变与变”的主题在暗中呼应。这种结构上的大胆创新,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解谜的乐趣,也凸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中循环往复的时间观的理解。与其说是在读一个人的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多维度的时空交错。
评分京东实在太好了,优惠特别大,用了两张券,买了一大堆书,希望以后都能买。甲骨文的书质量特别高,早晚要买全了,还差好多。就不一一评论了。
评分盖维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拉丁语: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后三头同盟之一,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评分商祺!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评分特别好的一本书,已经收入货物车很久了,一直在等一个机会,这次正好趁着京东的活动抢券入手,非常超值,京东物流也是一如既往地给力,昨晚下单,第二天就到了,赞!
评分这本书是这次买的一批书里面最厚的一本,还没看,但是甲骨文的书向来还是有质量保证的,活动价购买简直超值。赞
评分好不容易有活动了,就是价格总涨,还总无货,最便宜和最贵时差价太多了
评分so on.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distribution staff is
评分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国民党派系关系复杂,为争权斗利,时常上演口水仗、电报战乃至兵戎相见。派系政治可谓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共始终,是国民党大陆政治时期的顽症。蒋介石依靠对派系的掌控与运用而登台,并因此而成为国民党内说一不二的威权领袖,然亦因其对派系纷争的失控,而至国民党内矛盾激化,终至倾覆。可谓成亦派系,败亦派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