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經典主流心理治療理論叢書
美國心理學會強烈推薦!
現實療法,從選擇理論發展而來,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它解釋瞭人們如何産生行動、認知和情緒,同時對人類動機進行分析: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或那種行為,他們如何作齣選擇,有益於心理谘詢師更好地理解來訪者的動機和行為。
內容簡介
威廉·格拉瑟基於選擇理論的現實療法在當代治療中是一種受歡迎的方法。這種方法聚焦於來訪者即時的或此時此地的世界,以及來訪者當前的行為如何促使他們更接近或遠離他們的設定目標。在《現實療法》中,格拉瑟的主要繼承人,羅伯特·伍伯丁從背景知識、發展曆史、治療過程及有效性等方麵對這一療法進行瞭全麵的闡述,對發展前景進行瞭展望。
作者簡介
羅伯特·伍伯丁(Robert E. Wubbolding),國際知名的現實療法的教育者和實踐者,在美國、歐洲、亞洲和中東傳授選擇理論和現實療法。曾獲馬文·拉莫斯貝格奬,該奬專門頒發給那些在專業組織中展現齣典範的領導品質和做齣傑齣貢獻,同時又在助人專業中體現齣友愛、手足之情和人道主義的人。
鄭世彥,心理學碩士,編輯,心理谘詢師。著有《看電影學心理學》,譯有《生涯谘詢》《是你選擇瞭抑鬱》等。
郭本禹,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心理學探新》和《心理研究》編委。
目錄
1. 導言/ 001
2. 曆史/ 007
3. 理論/ 019
4. 治療過程/ 051
5. 評價/ 123
6. 未來發展/ 141
7. 總結/ 151
附錄1 關鍵術語錶/ 159
附錄2 本書部分詞語
英漢對照錶/ 165
參考文獻/ 201
叢書主編簡介/ 231
精彩書摘
在其初期,選擇理論就已對心理健康提供瞭解釋,並重構瞭心理和情緒睏擾的概念。行為是被選擇的;心理和情緒睏擾被形容為不快樂的;甚至精神疾病(psychosis)也被認為是一個人在盡最大努力獲得內在的控製。人們為瞭滿足其內在驅力而選擇有效或無效的行為,或者兩者兼有的行為。圖示3.1 顯示瞭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係列有效的選擇。而心理睏擾則是退化的或一係列無效的選擇。
選擇理論的核心是人類的需求是驅動源(motivators),這個
驅動被描述為基因的指令。格拉瑟(2003)曾說道:“選擇理論闡釋瞭我們生來就帶著某種目的,並根植於基因之中。本質上,基因為我們帶來瞭五大基本需求,驅動著我們從生到死的所有行為”(p.94)。心理健康被視為是各種行為的一種積聚:有效的或無效的(Glassar,1984)、負責任的或不負責任的(Glassar,1972)、積極的或消極的(Wubbolding,2008a,2008b,2009a)。
有效的心理健康是發展的,而無效的心理健康是退化的。發展的路徑與退化的路徑一樣,代錶瞭兩個普遍的過程,它們都包含瞭受基因、傢庭、環境和文化影響的具體選擇。這種心理健康的界定具有兩個實踐意義:一是早期的乾預非常重要;二是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采用不同的程序。
相對於心理障礙所獲得的當前和必要的關注,選擇理論和現實療法組成瞭另一種視角。從選擇理論的角度和邏輯的觀點來看,在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有效生活和心理障礙之間存在一對一的負相關。
因此,選擇理論和現實療法應該被視為心理健康係統而非僅僅是治療係統。幾十年來,心理健康的內容一直是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研究的課題。莫爾(Moore,1994)將心理衛生定義為一門“從理想的預防角度研究人類人格及性格偏離(心理障礙)的實用科學”(p.2)。
他補充道,對情緒和驅力的控製促成瞭一個平衡的人格。卡托奇威爾和莫裏斯(Kratochwill & Morris,1993)描述道,心理衛生運動對於人們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瞭重大作用。相似地,卡瓦納和麥戈德裏剋(Cavanagh & McGoldrick,1953)也提齣,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夠著眼未來、從日常活動中獲得滿足、接納社會標準、願意改正錯誤、能適應生活變化並擁有穩定的情感。另外,弗洛伊德也常常說,能夠愛和工作是心理健康的標誌。
馬斯洛(Patterson,1974)因提齣需求層次理論而為人所知,他通過研究自我實現者的特質而擴展瞭心理健康的概念。這14 種特質包括:對體驗持開放態度、對自我和他人的接納、自主且獨立於文化和環境、對他人的深切共情、健康的人際關係、不帶敵意的幽默感。伍伯丁(2006)描述瞭這些自我實現者所具有的特質如何起到目標的作用,滿足瞭選擇理論中描述的五大需求。另外,現實療法實踐的一部分內容是教會來訪者關於內在控製心理學的原理(Glassar,2007)。因此,在閤適的時機,來訪者可以學會關於人類需求的5 個動機層麵,治療師可以幫助他們把這些特質作為理想目標融入自身,並因此消除他們當前的痛苦。來訪者會瞭解到,他們的行為是發自內在的,而不是由外部世界或個人經曆強加於身的。
有效或成長的行為
積極的選擇或有效的行為標誌著健康和有成效的生活方式,相反,退化的行為則會導緻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障礙。這些有效的發展行為是滿足人類需求和動機的重要方式,包括:生存或自我保存、歸屬、權力或內在控製、自由或獨立、樂趣或享受。當人們選擇瞭這些行為,它們將能替代消極的階段,並能被整閤進入治療過程,成為通往有成效的生活和幸福的途徑。以下是成長性或有效行為的
幾個階段。
第1 階段:“我將行動。”“我想改善情況。”“我會緻力於改變。”來訪者通過清楚或含蓄的陳述顯示他們做齣更多有效選擇的願意。這個階段,和它的對立麵一樣,隻是過渡性的。
來訪者經常口頭錶達他們緻力於改變的程度,或者他們將付齣多大精力對生活采取更有效的控製。來訪者的這些陳述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伴隨著第2 階段齣現的積極特徵。
從現實療法的角度看,行為(behavior)是一個廣義的詞,包括行動、思維或認知、情緒或情感以及生理。這種對行為的包容的定義顯示瞭思維和情感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具有目的性的、充滿活力的狀態,並且與行動密不可分。健康的行動、情緒和認知的標誌涉及做齣有效的滿足需求的選擇,以減少個體的挫敗並增加快樂。這並不是說健康的個體從來不會有前麵描述的消極特徵。即使生活最圓滿的人偶爾也會選擇不那麼有效的行為。不過,對於那些阻斷他們滿足之路和降低他們績效的情緒和想法,他們能夠對之進行感受和思考。以下的整體行為描述瞭一些由內産生的特徵或標誌,它們象徵著有效的需求滿足或更有成效和建設性的生活:
行動(action):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有效選擇,並且是既果斷又利他的行為。健康的人們會澄清他們所想要的,做齣相應的選擇,並通過傢庭、工作、生活和個人的追求貢獻於社會。顯而易見,整體行為裏的行動部分是治療過程中的焦點,因為它是較容易改變的。
思維(thinking):理性思維可以真實地反映齣認知障礙。
伍伯丁(2003)陳述道,在現實療法中隱含的一些理性思維方式包括:能夠務實地理解
哪些是可以控製的,哪些是不能控製的;能夠接納那些不能改變的;知道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有責任。因此,所有的童年創傷必然對一個人的成年期産生有害影響,這樣的觀點是不被接受的。(p.259)
自我對話包括:(1)“我能夠做到,我對自己的生活正在獲取更多有效的控製,並且值得這樣去做”;(2)“當我生活在閤理的界限裏,我是最快樂的”;以及(3)“我不能控製他人,但我能控製自己的行為”(Wubbolding,2009a)。 格拉瑟(2000a)強調瞭來訪者需要把選擇理論的原則融入他們的思維。在處理一位問題嚴重的來訪者時,他談道:“這需要一些時間,但我會教給她,讓她知道我們所有人能夠控製的是自己當前的行為” (p.32)。
情緒(feelings):行為和思維的改變帶來情緒的變化。這些情緒變化包括變得更加耐心、信任、自信、寬容、憐憫、共情、接納、活躍、熱情和希望,它們都是來源於以行動和思維為中心的選擇。
生理(physiology):建設性的生活方式最後一個特徵是緻力於滿足一個人的生理需求。過著豐富的生活或有著各種選擇的人們瞭解,適宜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監控可以提高需求的滿足度。因此,所有的人類行為,無論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都包含瞭這四個組成部分。因為人類對自己的舉止或行動有最直接的控製,通常當他們做齣以行動為焦點的改變時,將會體驗到即刻的情緒、認知和生理上的變化,或者最終會有這樣的變化。抑鬱的人如果選
擇鍛煉身體,嚮他人尋求幫助或做任何滿足需求的事情,情況就很有可能得到一些改善。
……
現實療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