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荷蘭人到達哈德孫河畔開展商業與殖民活動寫起,一直寫到“9?11”事件之後,描述瞭四個世紀裏紐約從荷蘭貿易綫路的中轉站、英國殖民港口,到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曆程,對紐約經濟、政治、人口、城市規劃與建設、社會結構、多元文化等做瞭全景式描述。全書以通俗的語言描繪瞭紐約如何逐步成長為一個商業和金融業大城市,成為流行文化的中心和一個擁有眾多移民的多元化城市——一個“大熔爐”“萬花筒”的過程。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維耶,1961年生,曆史學傢,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方嚮主任研究員及北美研究中心主任(隸屬於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
吳瑤,1985年生,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法語係,後進入法國國立路橋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現於法國從事相關工作。
目錄
前 言/001
Ⅰ 行省時期(1620~1820)
1 大洋之上/003
河狸和運輸艦/004
新荷蘭/006
英格蘭的勝利/011
帝國時代/012
競爭與戰爭帶來的利潤/015
紐約的美洲化/018
2 城市的雛形/027
草創時期/027
攀嚮命定的高峰/031
城市熔爐/036
哈德遜河上的巴彆塔?/046
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050
Ⅱ 新世界的女王(1820~1890)
3 大西洋上的威尼斯/057
榮光之路/058
美洲的商埠/061
百老匯、珍珠街和商業變革/064
紐約港/067
大陸銀行/070
大都市的工業化/074
新時代的巨人/078
4 城市帝國/079
新的尺度/079
擁堵的城市/084
移民/090
分層的紐約/093
民主的蛻變/097
運河與大橋/102
5 曼娜哈特/104
文化萬花筒/104
橋梁與鴻溝/114
美利堅的大腦/119
城市暢想麯/123
新的“語法”/126
維多利亞式城市/129
Ⅲ 大都會的現代化(1890~1940)
6 大紐約/133
雄壯威嚴的紐約/133
私有部門的壯大/138
“廉價公寓問題”/142
“小工業者的天堂”/145
世界第一大港/148
規劃未來/150
島城/153
1939~1940年的博覽會/157
7 前景光明的城市?/159
新紐約人/159
紐約的“白”/161
紐約的“黑”/164
從“社會問題”說起/167
道德改革/171
市政管理的進步主義/173
“新政”/177
大都市的妥協/180
8 城市啓濛之光/182
新的大眾文化/182
新聞與娛樂業的麥加/187
都市鑲嵌畫/190
紐約知識分子的誕生/194
先鋒/199
哈勒姆的文藝復興/204
紐約,1940年/207
Ⅳ 美國時代的政治經濟中心(1940~2000)
9 鳳凰涅槃/211
一段衰落的曆程/212
一段復興史/216
城市與郊區/219
城市的脈搏/224
聯盟和重組/229
紐約,2000年/232
10 紐約,紐約!/234
“紐約引力”/234
自由主義和反共産主義/238
質疑/242
演變中的藝術/247
世界之傢/250
文化産業/255
21世紀的政治經濟中心?/257
注 釋/260
參考書目/270
緻 謝/285
索 引/287
前言/序言
前 言
2001年9月11日早晨,恐怖分子劫持瞭兩架飛機,隨後改變其航嚮一頭撞上瞭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這一事件給紐約城帶來瞭影響空前的死亡、混亂、哀傷和破壞,是對紐約民眾——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的一大考驗,湧現齣瞭大量充滿勇氣和犧牲精神的事跡。恐怖分子並沒有盲目地選擇攻擊目標。自1973年的正式落成典禮以來,世界貿易中心在大部分世人眼中象徵著紐約極其強大的金融實力。大樓所代錶的——正如它的名字所錶達的——是美國資本的全球化。
同時,雙子塔也象徵著紐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多元文化主義。“9·11”事件的遇難者包括瞭來自世界各地、曾在世界貿易中心工作的男男女女,這座大樓所蘊含的多元性是整個紐約大都市多元文化的體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基地組織以雙子塔為目標進行的恐怖襲擊是一次針對資本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襲擊——它們是紐約曆史和身份認同的兩大核心元素,也正是這兩大元素為紐約帶來瞭持續不斷的壓力和不時齣現的動蕩。本書接下來的章節並不會直接涉及2001年9月11日,而是以對1999年12月31日慶典的描述為全書結尾。然而,通過迴溯紐約同時作為地方社區和國際化大都市的漫長曆程,努力描述這些名詞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意義,展示和分析城市在每個曆史時期具有代錶性的功能、階層以及文化的雜糅——簡而言之,通過探究和發掘紐約作為一個特定空間、一個美式多元性實例的內涵,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大傢更好地理解“9·11”事件及其後果,更好地理解紐約的過去和未來。
在籌備本書的幾年中,我常常問自己:理解紐約這個城市會遇到什麼樣的睏難?我最後得齣的結論是:最主要的睏難在於,如何讀懂這個城市在近四個世紀的曆程中逐步纍積獲得的作為城市符號的影響力以及它施加於全世界的不可抗拒的魔力。
因為紐約讓人著魔:它的活力,曼哈頓地麵上的摩天大樓與其間深榖一般的街道所組成的抽象文字,下至巴特利上到哈勒姆所充斥的叫喊聲、喧鬧聲,以及永不停歇的活動讓這個處處存在鮮明對比的大都市顯得生機勃勃。就像一隻圖形與驚喜不斷的萬花筒,紐約讓人眼花繚亂。它又是一個極端的城市——這位描述紐約是鏇風,那位則判斷紐約即是狂熱,它麵嚮全世界宣告著那不容置疑而又節節得勝的現代主義氣息。紐約不等同於美國:它是美國潛在的可能,是最強烈的可能。
然而,大都市的魅力和野蠻都必須付齣代價。就像是張巨大的羊皮紙,紐約冒著丟失過往的危險,不斷擦掉過去,重新書寫現在。紐約活在每一個瞬間裏,哪怕有時會讓漫步其中的人感覺無從解讀。走在紐約街頭,這座城市裏的觀眾和演員,隻能無奈地用缺少曆史厚度的視綫打量四周,被城市裏的運動裹挾著,睏在“當下”和“瞬息變化”之中,正如城市的名稱所昭示的那樣。
我承認紐約的強大的吸引力,也認識到這個城市的“現在”和“未來”所意味的令人頭疼的定義,但我在後麵的章節中將努力把它們當作曆史學的研究對象。因此,本書在設想中是一次截取蘊含著紐約種種魔法的時間片段的嘗試,是對城市意義的探尋和對城市本身的解讀,更是一名曆史學者瞭解今日這座大都市之下所隱藏的過往的努力。
顯然,我並不打算在書中探尋紐約明日之所往。不論是荷蘭貿易商行時期,英國殖民港口時期,抑或是19~20世紀的美國城市時期,紐約完全有可能走上與現在不同的其他道路。哈德遜河岸的小城之所以發展成為強大而又神秘的紐約,是因為四個世紀以來紐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得到證明的創新、適應、運用時勢並創造良性循環的強大能力。他們超凡的貿易技巧以及建設靈活的工業生産和強大的金融網絡的纔能,使紐約成為最好的機會之都。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看到這個資本主義之女是如何從17世紀20年代建城開始隨著西方世界的災難與波動的節奏來跳動脈搏,盡管它在很長的時間裏處於次要的位置,直到18世紀中期前都發展得緩慢而艱難。我會讓大傢看到,紐約是如何在1750年以後數十年的時間裏,在經曆戰爭、脫離大英帝國的殖民經濟、伴隨年輕的美利堅閤眾國日漸崛起之後,成為美國的門戶;是如何從這個時期開始闊步占據整個曼哈頓島,並很快擴張到布魯剋林、布朗剋斯、皇後區和史坦頓島;又是如何在不滿足於麵嚮大海之時,將目光投嚮天空,讓城市中最高的建築能夠傲慢地與天空對話。
紐約城的資本增長與紐約人的多元化密不可分,而紐約人的多元化是紐約曆史上絕大部分時間裏,或被迫或自願來到此地的移民活動的産物——來自美國其他地區和其他大陸的移民為紐約經濟的輝煌提供瞭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紐約城的多元化滋養並刺激瞭城市文化的發展;有時它帶來劇烈的衝突,但它為紐約物質土壤之上城市文化方麵的自我意識成長做齣瞭很大貢獻。而多元化也讓紐約擁有瞭重要的象徵意義——成為傳說中的自由之港,是數百萬移民長久以來期羨的對象,在其眼中代錶著無限可能。
本書講述的是資本與多元化間的博弈史,正是這一過程使紐約戰勝瞭無數悲劇和矛盾,它為城市輸送瞭活力、能量和作為城市象徵的影響力,造就瞭紐約在美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紐約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