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新高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斯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译本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录:《复活》各章内容概要
《复活/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锄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黏糊糊的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就连苍蝇都被阳光照暖,在墙脚下嘤嘤嗡嗡地骚动。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
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就因为这个缘故,省监狱办公室官员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飞禽走兽和男女老幼都在享受的春色和欢乐,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昨天接到的那份编号盖印、写明案由的公文。公文指定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把三名受过侦讯的在押犯,一男两女,解送法院受审。其中一名女的是主犯,须单独押解送审。由于接到这张传票,这天早晨八时监狱看守长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他后面跟着一个面容憔悴、鬈发花白的女人,身穿袖口镶金绦的制服,腰束一根蓝边带子。这是女看守。
“您是要玛丝洛娃吧?”她同值班的看守来到一间直通走廊的牢房门口,问看守长说。
值班的看守哐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里面冲了出来。看守吆喝道:“玛丝洛娃,过堂去!”随即又带上牢门,等待着。
监狱院子里,空气就比较新鲜爽快些,那是从田野上吹来的。但监狱走廊里却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空气,里面充满伤寒菌以及粪便、煤焦油和霉烂物品的臭味,不论谁一进来都会感到郁闷和沮丧。女看守虽已闻惯这种污浊空气,但从院子里一进来,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她一进走廊,就觉得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牢房里传出女人的说话声和光脚板的走路声。
“喂,玛丝洛娃,快点儿,别磨磨蹭蹭的,听见没有!”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些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严厉、苍白而满是皱纹的脸来。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玛丝洛娃也微微一笑,向牢门上装有铁栅的小窗洞转过脸去。
老太婆在里面凑近窗洞,哑着嗓子说:“千万别跟他们多哕唆,咬定了别改口,就行了。”“只要有个结局就行,不会比现在更糟的。”玛丝洛娃晃了晃脑袋说。
……
我最近读了一部很让人沉思的小说,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个游走在时间长河中的观察者。故事的展开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交织在一起,你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时空碎片中跳跃,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图景。作者的语言功力令人叹服,他能用最朴素的词汇描绘出最复杂的人性挣扎,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更有穿透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孤独”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个人的寂寞,而是挖掘了人在社会结构中,在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存在的必然的疏离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回味那些话语背后的深意,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被作者引导着,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你去看清自己内心的幽暗和光亮。
评分这本书的书封设计真的很有品味,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感到惊喜,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带着一点点温暖的米黄色,闻起来有种淡淡的油墨香,很舒服。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那幅插画,线条流畅却又不失厚重感,仿佛能透过画面窥见故事的灵魂。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书脊结实,翻开时非常平整,即便是新书也不用费力去“掰开”,这对于一个爱书之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感觉出版方是真正尊重阅读这件事的,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桩买卖。尤其是锁线装订,让整本书可以完全摊平在桌面上,阅读体验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无论是做笔记还是单纯欣赏文字,都非常方便。看到这样的实体书,就忍不住想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书架上,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一下,享受那种独属于纸质书的仪式感。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部年代久远的侦探小说,那氛围感真是绝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小镇,弥漫着浓雾、煤烟和秘密的气息,每个角色都像包裹在厚重外套下的谜团,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秒会露出什么样的表情。小说的节奏控制得非常老道,一开始是缓慢而悠闲的日常描摹,让你完全放松警惕,直到某个不经意的细节被抛出,那种突如其来的紧张感瞬间将你拽入泥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比如某位嫌疑人手指上沾着的颜料气味,或者壁炉里木柴燃烧发出的那种特定的噼啪声,这些微小的感官信息,都成为了推理链条上至关重要的环节。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侦探一起在迷宫里摸索,你既想快点知道真相,又害怕真相揭晓时那种失落感。这种纯粹的智力游戏体验,是现代快节奏小说难以给予的。
评分我最近在探索一些关于城市记忆与空间叙事的书籍,发现城市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未完成的自传。有一本书尤其触动我,它聚焦于一个正在快速变迁的亚洲大都市的“消失的角落”。作者采用了非常个人化的纪实手法,通过采访那些即将被拆迁的老店主、最后一批住在筒子楼里的居民,记录下了那些建筑背后承载的集体记忆和生活气息。文字里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挽歌,但又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审慎期待。他没有一味地控诉城市化进程的无情,而是客观地记录下“留下”与“离开”的复杂情感纠葛。我读到其中一段描述一家面馆的传承时,那种对日常仪式感的珍视,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童年记忆中的一些模糊场景,鼻子不禁有些发酸。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土地,意识到每一块砖瓦、每一条街道,都浸透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和故事。
评分我在听一本关于哲学史的播客时,主持人提到了一个观点,说伟大的思想往往是在特定的社会动荡时期孕育而生的,因为危机感会迫使人类去重新审视既有的认知框架。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完的一本探讨人性与道德困境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作者像是拆解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样,小心翼翼地剖析了人类道德体系的脆弱性。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历史回溯,展现了在极端压力下,所谓的“普世价值”是如何瞬间崩塌的。我特别喜欢他引用古希腊悲剧中的情节来佐证现代社会的困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紧迫。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正义”这个词的理解都被拓宽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动态平衡。这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需要你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深信不疑的那些“常识”。
评分挑选的最优翻译版本,纸质也不错,另外,活动时为家里的书房添置再好不过了
评分草缨译本要收藏
评分装帧和封面设计都很精美 内容阅后再说
评分书有破损,边上有油笔的划痕。不知道是不是二手。
评分一直想买,终于等到寒假,哈哈
评分jjjjjjjkkkkkkkkklllllllllllll
评分书不错,包装也可以,值得买
评分京东正版有保证,送货很快
评分很好,毕竟是世界十大名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