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词学概论》对中国古代的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从词的名称讲起,将词的兴起与发展、词的体制、词调、词的章法、词的句法、词的音律、词的四声协韵等问题细细道来,同时讲解词谱与词话的基本知识,并推荐较方便好用的工具书给读者,较后再教以鉴赏的法门。
作者简介
宛敏灏(1906-1994),字书城,号晚晴,安徽庐江人。幼年即在国学与诗词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以安徽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头一名毕业。先后任教于前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安徽学院、国立音乐院、安徽大学等院校。
目录
第一章词和词学
一词的异名及与诗、曲的区别
(一)曲子词、长短句、诗馀及其他
(二)从多方面比较词和诗、曲的异同
二曲子词的兴起和发展
(一)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
(二)词在发展中形成的两种途径
三宋元以来的词学
第二章词的体制
一词体的类别
(一)令、引、近、慢和小令、中调、长调
(二)词里较少的几种体制
二几种特殊的词体
(一)由于配合音谱的
(二)显示文字技巧的第三章词调的由来及其繁衍
第三章词调的由来及其繁衍
一因袭与创制
(一)音谱的几种来源
(二)调名的沿袭与创新
(三)自度腔或自制腔
二别体和异名
(一)别体产生的原因
(二)异名述例
第四章词的章法
一词的分段
(一)单调和双调
(二)三叠、四叠和叠韵
(三)词的分段专用名称
二过片和意脉
(一)换头和不换头
(二)对于过片的要求
(三)名作过片例释
三几种特殊章法
(一)上、下片紧密依存者
(二)上、下片平列对照者
(三)上、下片融成一体者
(四)上、下片关系微妙者
第五章词的句法
一各种类型的句子
(一)少见的一、二字句
(二)常用的三至七言
(三)八字以上的长句
二句法的变化
(一)句型的活用
(二)字声的改动
(三)字数可以增减
(四)句子的分合
第六章关于音律
一宫调及其声情
二择腔和择律
第七章字声在词里的运用
一字声平仄阴阳与音谱的关系
二四声的配合
(一)关于去声的运用
(二)去、上的互相配合
(三)入声派平、上、去三声
(四)个别字声的改读
三拗句及其他
(一)拗句
(二)一句用四声
(三)双声和叠韵
第八章词的协韵
一旧词用韵的种种情况
(一)韵脚分布的多种形式
(二)押韵的平仄变化
二有关词的协韵问题
(一)对于旧词用韵应有的认识
(二)今后协韵的趋势
(三)旧有词韵专书的一些用处
第九章谈词谱
一词谱的编订及其用途
(一)明清以来所谓词谱的性质
(二)词谱通用的编次与标注
(三)词谱的用途
二几部常见的词谱
(一)较早的几部词谱
(二)词谱中较好的两部
(三)兼注工尺的《碎金词谱》
(四)几种简略词谱
第十章谈词韵
一词韵的创始及其发展
(一)早期的词韵
(二)毛奇龄和李渔对词韵的见解
二对于词韵的不同主张
(一)从宽与尚严的分歧
(二)几种不同韵目的比较
第十一章谈词话
一词话的产生和内容
(一)词话的兴起及其大盛
(二)一般词话的主要内容
二宋、元以来较著名的词话
(一)四库著录及见于《词话丛编》的
(二)早期的两部词话专书
三词学资料的渊薮
(一)怎样充分利用这一资料
(二)词话的整理、鉴别和选择
第十二章馀论
一词作赏析举隅
(一)搞清本事或写作背景
(二)应用词的基础知识
(三)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
二试谈词的写作
(一)晚近词家论词的作法
(二)当前涉及的一些问题
校后记
精彩书摘
词的异名及与诗、曲的区別
词,是格律诗的一体。它原来要求密切配合音乐,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格律。密切配合音乐的韵文很多,在词以前的如汉、魏、六朝的乐府;在词以后的还有北曲、南曲以至我们现代的歌辞等。由于历代的音乐不同,配合当时音乐所创作的韵文也就必然各有其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才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广义的诗,应把歌辞包括在内。
为了说明词的特点,我们先从其异名谈起,再进而比较它跟诗、曲有哪些异同。
(一)曲子词、长短句、诗馀及其他
“词”这个名词,是逐步固定下来作为这样一种诗体的专称。当它没有固定的时候,曾经有过不少异名。
从音乐关系定名的,有“曲子”、“曲子词”等。例如:《花间集》欧阳炯序:“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契丹号和凝为曲子相公,又见《古今词话》)
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朱熹《语类》一四○:“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为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
清末自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曲子词有《云谣集》一卷,首题“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从这些记载看来,“词”实是“曲子词”的简称。在唐、宋间也可叫“杂曲子”、“今曲子”,或仅称“曲子”。
此外,以句法的特点作为称谓的,别名“长短句”;表明与旧的诗体有所区别的又称“诗馀”;仍袭用原有名词者曰“乐府”或“乐章”。
长短句、乐府或乐章,在宋人笔记、诗话及词话中与“词”、“曲”诸名往往同时随意采用。如吴曾《能改斋漫录》云:《颜氏家训》曰:“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李后主长短句盖用此耳。故云:“别时容易见时难。”(卷十六《别易会难》)
东坡长短句云:“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卷十六《载将离恨过江南》)
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不具诸集,今载于此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卷十六《黄鲁直词谓之著腔诗》)
王江宁元丰间尝得乐章两阕于梦中。(卷十六《伤春怨》)
今世乐府传《沁园春》词。(卷十六《沁水公主园》)
南唐宰相冯延巳有乐府一章名《长命缕》。(卷十七《冯相三愿词》)试翻检《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浩然斋雅谈》及《碧鸡漫志》等,也都诸名并用,但尚未见有称“诗馀”者。
“诗馀”之名当亦起于宋,《草堂诗馀》为南宋人所选编。南宋人之词集以诗馀为名者较多,北宋很少,如廖行之的《省斋诗馀》,或系原名如此,而《范文正公诗馀》,则显属后人所题。“诗馀”一辞,明、清以来使用渐广,但亦有反对用此者,如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填词不得名诗馀。”清汪森《词综序》说:“以词为诗之馀,殆非通论。”关于“诗馀”的涵义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诗三百篇之馀,有人认为是唐五七言诗之馀,况周颐则就“馀”字别立新说云:“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馀’字矣。”(《蕙风词话》卷一)按立名之初可能仅取其与旧体名不相混;初仅常用于词集,其后始渐作专用的通称。
至仅见于词人专集的异名而未转化为词的通称者:或题“歌曲”,如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歌曲》、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或题“琴趣”,如黄庭坚的《山谷琴趣外篇》、晁补之的《晁氏琴趣外篇》;或题“遗音”,如石孝友的《金谷遗音》、林正大的《风雅遗音》;其他如朱敦儒的《樵歌》、刘克庄的《后村别调》、陈允平的《日湖渔唱》、张辑的《东泽绮语债》及《清江渔谱》、周密的《洲渔笛谱》、杨炎正的《西樵语业》、高观国的《竹屋痴语》、夏元鼎的《蓬莱鼓吹》等,都不过各就所好,给词集题个雅名,但也表明与不合乐的诗有所不同。
清刘熙载《艺概》说:“其实辞即曲之词,曲即辞之曲也。”这句话最能说明词密切配合音乐的关系。所以原来“曲子词”的全称是包括曲谱和歌辞而言,也就是说有曲谱的歌词。
经过悠长的时间,“词”这个名词终于占了优势,作为这种体裁的通称。“诗馀”、“长短句”等仅间尚沿用而已。
词学概论/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