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

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少强 著
图书标签:
  • 传感器技术
  • 物联网
  • 传感器网络
  • 智能传感器
  • 数据采集
  • 信号处理
  • 嵌入式系统
  • 电子工程
  • 自动化
  • 测试与测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8752
版次:2
商品编码:120350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5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概括现代传感器的技术与应用,注重理论讲解和实践应用,尤其关注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常见的传感器技术。

作者简介

  刘少强,男,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现工作于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从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传感器的地位和作用 (1)
1.2 传感器的相关概念 (2)
1.2.1 测量和测量系统 (2)
1.2.2 传感器的定义 (3)
1.2.3 传感器的分类 (4)
1.3 传感器的一般构成 (7)
1.3.1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7)
1.3.2 传感器的信号调理与接口 (8)
1.4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
1.4.1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 (11)
1.4.2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1.5 物联网用传感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3)
1.5.1 物联网用传感器的需求及技术特点 (13)
1.5.2 物联网用传感器的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 (14)
思考题与习题 (14)
第2章 传感器的性能与评价 (16)
2.1 传感器的特性概述 (16)
2.1.1 机械特性 (16)
2.1.2 工作特性 (16)
2.2 传感器的误差 (17)
2.2.1 理想传感器与实用中的局限性 (17)
2.2.2 误差及其来源 (17)
2.3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9)
2.3.1 输出与输入的静态函数关系 (19)
2.3.2 线性度 (20)
2.3.3 灵敏度与测量范围 (21)
2.3.4 迟滞特性与重复性 (22)
2.3.5 分辨力与阈值 (23)
2.3.6 稳定性 (24)
2.3.7 综合误差 (24)
2.4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25)
2.4.1 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25)
2.4.2 频率响应特性与动态品质的关系 (26)
2.4.3 时域响应特性与动态品质的关系 (28)
2.5 传感器的标定 (30)
2.6 传感器的合理选用 (32)
思考题与习题 (34)
第3章 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传感原理与测量方法 (36)
3.1 概述 (36)
3.2 电阻传感器与电阻参数的测量 (37)
3.2.1 电阻传感器原理与电阻测量问题 (37)
3.2.2 测量电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方法 (37)
3.3 电容传感器原理与电容参数的测量 (45)
3.3.1 电容传感器原理 (45)
3.3.2 电容传感器的构成 (47)
3.3.3 电容参数的测量 (48)
3.4 电感传感器原理与电感参数的测量 (57)
3.4.1 电感的传感原理 (57)
3.4.2 电感参数的测量 (61)
思考题与习题 (64)
第4章 传感器中常用的物理效应与器件 (65)
4.1 概述 (65)
4.2 弹性效应和弹性元件 (67)
4.2.1 弹性敏感元件的基本特性 (67)
4.2.2 弹性元件的材料性能及稳定性处理 (72)
4.3 电阻应变效应和压阻效应及器件 (73)
4.3.1 电阻应变原理和电阻应变片 (73)
4.3.2 应变片和应变式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75)
4.3.3 压阻效应 (76)
4.4 压电效应与器件 (82)
4.4.1 压电效应与材料 (82)
4.4.2 压电元件的等效电路和测量电路 (83)
4.4.3 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 (85)
4.5 光电效应与传感器件 (86)
4.5.1 光电效应 (86)
4.5.2 光电效应主要器件及基本特性 (88)
4.5.3 集成光电检测器件 (92)
4.5.4 光电传感器的构成与类型 (93)
4.5.5 红外传感原理与探测器特点 (95)
4.6 光纤传感原理与类型 (97)
4.6.1 光纤传感原理 (97)
4.6.2 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101)
4.7 磁电效应和磁敏器件 (103)
4.7.1 磁电效应与器件结构 (103)
4.7.2 霍尔效应与半导体器件 (104)
4.7.3 磁电阻效应与元件 (108)
4.7.4 磁敏晶体管 (112)
4.7.5 磁敏器件的应用 (114)
4.8 磁致伸缩效应和压磁效应 (115)
4.8.1 磁致伸缩效应 (115)
4.8.2 压磁效应 (115)
4.9 热阻效应、热电效应和热释电效应 (116)
4.9.1 热阻效应与热敏器件 (116)
4.9.2 热电效应及器件 (117)
4.9.3 热释电效应及器件 (118)
4.10 与声波有关的效应与器件 (120)
4.10.1 超声波检测的原理和超声波换能器 (120)
4.10.2 声表面波原理与器件 (122)
思考题与习题 (125)
第5章 机械量传感器 (127)
5.1 线位移传感器 (127)
5.1.1 磁阻式线位移传感器 (128)
5.1.2 光纤小位移传感器 (129)
5.1.3 光电式线位移传感器 (132)
5.2 物位传感器 (133)
5.2.1 超声波物位传感器 (133)
5.2.2 电容式物位传感器 (134)
5.2.3 磁致伸缩物位传感器 (135)
5.3 数字式位移传感器 (136)
5.3.1 绝对编码器式角位移传感器 (136)
5.3.2 增量编码器 (140)
5.3.3 光栅精密线位移传感器 (142)
5.4 速度传感器 (144)
5.4.1 光电式速度传感器 (144)
5.4.2 磁电式速度传感器 (146)
5.4.3 多普勒效应测速 (147)
5.5 转速传感器 (149)
5.5.1 光电式转速传感器 (149)
5.5.2 磁电感应式转速传感器 (150)
5.5.3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151)
5.6 加速度传感器 (151)
5.6.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152)
5.6.2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154)
5.6.3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154)
5.7 力传感器 (155)
5.7.1 应变式力与称重传感器 (155)
5.7.2 压电式力传感器 (159)
5.7.3 膜片压力传感器 (160)
5.7.4 压电式压力传感器 (163)
5.7.5 光纤压力传感器 (165)
5.7.6 扭矩传感器 (167)
5.7.6 光栅扭矩传感器 (168)
5.7.7 磁弹性扭矩传感器 (169)
5.8 流量传感器 (171)
5.8.1 差压式流量传感器 (172)
5.8.2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 (173)
5.8.3 电磁式流量传感器 (174)
5.8.4 漩涡式流量传感器 (175)
5.8.5 超声波流量传感器 (176)
思考题与习题 (177)
第6章 热学量传感器 (179)
6.1 概述 (179)
6.1.1 温度测量的特点 (179)
6.1.2 测温方法与传感器的分类 (180)
6.2 金属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及测温电桥 (180)
6.3 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183)
6.3.1 热敏电阻 (183)
6.3.2 PN结温度传感器 (184)
6.3.3 正比于热力学温度核心电路 (185)
6.4 热电偶 (189)
6.4.1 热电偶的构成要求与类型 (189)
6.4.2 热电偶测温所需的工作条件 (190)
6.5 光纤温度传感器 (194)
6.5.1 半导体谱带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194)
6.5.2 折射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195)
思考题与习题 (197)
第7章 其他物理量传感器 (199)
7.1 光学量传感器 (199)
7.1.1 照度传感器 (199)
7.1.2 亮度传感器 (199)
7.1.3 红外和紫外光传感器 (200)
7.2 视觉传感器件 (202)
7.2.1 CCD图像传感器件 (202)
7.2.2 COMS图像传感器件 (209)
7.3 电流和电压传感器 (214)
7.3.1 霍尔电流传感器 (214)
7.3.2 磁平衡式霍尔电压传感器 (215)
7.3.3 光纤电压传感器 (217)
7.3.4 光纤电流传感器 (219)
思考题与习题 (220)
第8章 化学传感器 (221)
8.1 化学传感器概述 (221)
8.2 气体传感器 (222)
8.2.1 气体传感器概况 (222)
8.2.2 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 (224)
8.2.3 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 (226)
8.2.4 热化学气体传感器 (228)
8.2.5 其他气体传感器 (229)
8.3 湿度传感器 (230)
8.3.1 概述 (230)
8.3.2 半导体湿敏电阻元件 (231)
8.3.3 电容式湿敏元件 (235)
8.3.4 露点式湿度传感器 (235)
8.4 离子传感器 (236)
8.4.1 离子选择电极离子传感器 (236)
8.4.2 场效应管离子传感器 (238)
思考题与习题 (239)
第9章 集成传感器和微传感器 (241)
9.1 传感器的集成化 (241)
9.1.1 传感器集成化概述 (241)
9.1.2 典型集成传感器 (243)
9.1.3 集成磁阻传感器 (246)
9.2 机械量微传感器 (250)
9.2.1 微机械加工技术与机械量微传感器概述 (250)
9.2.2 典型微机械压力传感器 (251)
9.2.3 加速度微传感器 (255)
9.2.4 微机械陀螺 (263)
9.2.5 微型磁通门磁强计 (265)
9.3 热和红外辐射量微传感器 (267)
9.3.1 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 (267)
9.3.2 红外热敏微传感器 (269)
9.3.3 基于MEMS技术的气体微传感器 (270)
思考题与习题 (274)
第10章 智能传感器技术与网络化及接口标准 (276)
10.1 智能传感器概述 (276)
10.1.1 智能传感器的定义与结构 (276)
10.1.2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与性能特点 (277)
10.1.3 传感器智能化的途径 (278)
10.2 基本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278)
10.3 智能化的主要实现方法和技术 (279)
10.3.1 非线性自校正 (280)
10.3.2 温度误差补偿 (282)
10.3.3 自校准和自适应增益及量程调整 (286)
10.4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及接口标准 (289)
10.4.1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 (289)
10.4.2 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IEEE 1451 (292)
思考题与习题 (300)
第11章 低功耗的传感器电路设计和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 (301)
11.1 信号调理电路及低功耗设计原则 (301)
11.1.1 信号调理及低功耗的意义 (301)
11.1.2 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功能类型 (303)
11.1.3 调理电路低功耗设计原则 (304)
11.2 典型信号调理集成器件及应用 (306)
11.2.1 专用集成调理器件 (307)
11.2.2 多功能集成调理器件 (311)
11.3 低功耗电源管理技术 (325)
11.3.1 动态电源管理设计 (327)
11.3.2 电源调整和按负载多方式分时供电 (329)
11.4 低功耗的数据获取方式―准数字传感器的数据 转换与测量 (332)
11.4.1 频率式传感器的常见实现技术 (333)
11.4.2 准数字传感器的参数转换 (336)
11.4.3 时间调制信号的测量法 (337)
11.5 面向资源有限传感器节点的数字滤波与数据压缩方法 (343)
11.5.1 适应低端平台的数字滤波技术―中值滤波 (344)
11.5.2 适应低端硬件平台的数据压缩方法 (346)
思考题与习题 (348)
第12章 物联网典型应用中的传感器和典型节点方案 (350)
12.1 物联网典型应用中的传感器及其应用概况 (350)
12.1.1 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 (350)
12.1.2 环境监测中的传感器 (359)
12.1.3 健康监护中的人体生理量传感器 (366)
12.2 传感器节点典型解决方案举例 (371)
12.2.1 一种可持续监测振动的低功耗无线传感器节点方案 (371)
12.2.2 一种灌区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方案 (379)
12.2.3 一种穿戴式健康监护传感器节点方案 (385)
思考题与习题 (399)
参考文献 (401)

前言/序言

  传感器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计算机、微电子、材料和通信等关键基础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自消费电子和生物工程、医疗保健等应用领域不断涌现的需求驱动,传感器技术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并且成为当今多种电子类产品技术革新的主动力,传感器的应用也从工业领域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传感器技术也成为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及机电、生医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或主要课程。
  传感器技术涉及众多学科和技术门类,其知识内容与应用分布很广,因而传感器课程涉及较多其他课程的知识内容,其工程性和应用性较强。开设传感器技术课程是出于相同的目的,但不同专业的知识基础与结构不同,对学习与应用传感器的要求及其层次各不相同。因此,按专业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和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可解决或缓解该课程内涵丰富与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也有助于在有限学时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此相应,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符合不同专业学习目标与层次要求的不同教材。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的提升,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部署多种类型传感器,捕获不同内容和格式的实时信息。“物联天下,传感先行”,传感器是物联网感知世界的首要环节。相应地,传感器技术课程就成为物联网专业必需的核心课程。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还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在传感器的用量、成本、功耗和可靠性等方面,物联网有其不同于传统应用领域的要求,这使其所用传感器与其他领域的传感器既相同又有别,也给传感器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其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需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因此,物联网专业有许多的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课程需要学习。该专业对传感器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深度要求应低于测控专业,但对内容广度的要求却不亚于测控专业而应高于自动化等专业。目前,有关传感器技术的教材较多,但大多面向测控、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符合物联网专业学习目标要求、适应该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还很少见。因此,有必要编写主要针对物联网专业特点与教学目标要求的传感器技术教材。
  基于上述原因,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支持下,我们以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目标,根据传感器技术的特点尤其是物联网用传感器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结合作者在测控、自动化、电气、物联网等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尤其是近两年的物联网专业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与本书第1版的教学使用情况修编了本书的第2版。考虑到以正确选择与应用传感器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其学习传感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需求,本书对传感器技术基础内容的介绍采用了先按转换原理分类介绍传感器原理、后按参量分类介绍具体传感器的混合编排方式,以便于学习基本原理,同时有利于了解、掌握各种传感器的不同特点与应用方式。在全书的内容组织方面,遵循了从基本原理出发、侧重不同传感器的应用方法及比较、分模块结构布局和兼顾经典与现代内容的原则。其中将第1版中的第3章拆分成了两章,即本版的第3章(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传感原理与测量方法)和第4章(传感器中常用的物理效应与器件),目的是为了突出作为基础内容的基本电参量的传感技术与测量方法对整个传感器技术学习与教学的重要性。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第1~4章组成,为传感器技术的基础内容,除了对传感器与测量系统的概述外,主要介绍了传感器性能指标与评价,基本电参量——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传感原理与测量方法及电路,传感器中常用的物理效应与器件。第二部分由第5~8章组成,按实用中的测量参量类别,分章介绍了常见物理量传感器和化学及生物量传感器的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其中对物理量传感器按机械量、热学量和以光学量与电学量为主的其他量进行分章介绍。第三部分由第9~11章组成,介绍了发展中的现代传感器技术,内容包括应用广泛的集成与微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技术与网络化接口标准、实现传感器低功耗的关键技术。第四部分即第12章,针对物联网应用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典型应用中的传感器概况和典型传感器节点的解决方案示例。
  本书适用于32~48学时的本科教学,对本书的具体使用,如下方式可供参考:有关传感器的技术基础与基本原理内容的教学,可以以第一部分为主、结合第二部分的内容选择性地介绍具体参量传感器及应用特点;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和针对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教学,则以第三部分的内容为主,结合第四部分的相应实例内容进行讲解。
  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介绍的内容,按章编写了思考题与习题。
  本书除了供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外,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从事传感器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由中南大学刘少强和东南大学张靖编写,其中参考、引用了多位专家、学者的著作、论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樊晓平、施荣华、年晓红、凌玉华和黄东军等教授对编写本书所给予的支持或帮助,感谢陈文见、陈翔、尹超等硕士生的协助。最后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田宏峰先生给予编者的理解和支持。
  传感器的内容非常多,考虑到物联网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不同、学习的要求不同,同时也为了控制篇幅,本书略去了一些实际常用的传感器内容和有关敏感材料的详细介绍,因而可能造成内容选择上的缺失或偏差。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8月


《智能感知: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的创新之道》 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现实世界的万物互联与智能化已不再是科幻的畅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从我们手中轻触的智能手机,到驱动城市运转的智慧交通系统,再到精密操控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医疗领域日益精准的健康监测,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对物理世界信息的精准捕捉、识别与传递。而完成这一关键使命的,正是我们称之为“传感器”的核心技术。 《智能感知: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的创新之道》一书,正是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剖析的力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市面上的传感器种类,而是着眼于传感器技术在构建一个高度互联、智能化的数字世界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纷繁的技术细节,直抵传感器技术的核心脉络,理解其如何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桥梁的基石。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核心价值: 重塑认知:从“器件”到“智能感知节点” 本书跳出了将传感器仅仅视为独立“器件”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定位为实现“智能感知”的节点。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了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和制造工艺,更要关注其如何与其他技术(如嵌入式系统、通信模块、数据处理算法)深度融合,最终形成能够自主感知、决策和反馈的智能化单元。我们将探讨传感器如何从被动的数据采集者,蜕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和理解者,从而为更高级别的智能应用奠定基础。 聚焦融合:打破技术孤岛,拥抱系统性创新 在现实应用中,单一的传感器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的需求。本书强调传感器技术的“融合”之道,即不同类型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协同、互补以及多模态信息的整合。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提高环境感知的鲁棒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无论是视觉与激光雷达的结合,还是温度与湿度的联合监测,亦或是运动与声音的协同分析,本书都将揭示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工程实现。 洞察趋势:把握前沿技术,预见未来应用 本书紧密跟踪传感器技术的最前沿发展动态,包括但不限于: 微型化与集成化: 探索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如何驱动传感器尺寸的飞跃性缩小,以及如何将多种传感器功能集成到单一芯片上,实现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功耗和更低的成本。 智能化与自适应: 探讨传感器如何嵌入AI能力,实现现场的初步数据分析和特征提取,减少数据传输量,提高响应速度。例如,智能摄像头能够直接识别目标,而无需将原始视频流传输到云端。 新材料与新原理: 关注柔性电子、可穿戴传感器、生物兼容性传感器以及量子传感器等新兴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如何为传感器技术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环境感知与可持续性: 深入分析传感器在环境监测、能源管理、农业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应用导向:从原理到实践的深度解析 本书并非纯理论的探讨,而是将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涵盖: 智慧家居: 智能温控、安防监控、环境质量检测,以及如何通过多传感器协同,打造真正舒适、安全、节能的居住环境。 智能交通: 车辆状态监测、道路交通流量感知、自动驾驶系统的环境感知解决方案,以及如何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 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检测,以及如何实现更精密的生产控制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智慧医疗: 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无创生理参数测量、远程医疗诊断辅助,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生理数据,实现更个性化、更及时的健康管理。 环境监测与智慧农业: 土壤湿度、空气质量、水源监测,以及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优化作物生长环境,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书适合读者: 无论您是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产品经理,还是对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和从业者,《智能感知: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的创新之道》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学习伙伴。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帮助您理解传感器技术的核心价值,掌握其发展趋势,并激发您在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进行创新。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为构建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领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传感器技术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当我翻阅《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时,我立刻被书中对工业级传感器应用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书的开篇就为我描绘了一个由传感器驱动的智能工厂的宏伟蓝图,详细阐述了传感器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生产安全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工业4.0的浪潮中,传感器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测量工具,而是成为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关键驱动力。书中对各种工业传感器的分类和介绍,让我大开眼界。除了常见的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在工业领域至关重要的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振动传感器、腐蚀传感器等。作者在讲解这些传感器时,不仅注重其基本原理,更深入分析了它们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的可靠性、精度以及抗干扰能力。例如,在介绍位移传感器时,书中不仅讨论了光学、电感、电容等不同原理的位移传感器,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高温、高湿、强磁场等复杂工况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进行选择和安装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传感器在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的章节。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监测设备的关键运行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从而实现主动的维护,避免生产线的意外停机。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对工业物联网通信协议,如OPC UA、MQTT在传感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工业传感器网络。这些内容直接解决了我在实际工业项目部署中经常遇到的通信难题。书中关于传感器融合和数据处理技术,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它阐述了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取更全面的设备状态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能制造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传感器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指明了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工业场景,以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个在物联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现代传感器技术,并且紧密结合实际物联网应用的著作,市面上零散的技术文章和一些偏重理论的书籍,总让我觉得不够“接地气”。当我拿到《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时,我立刻就被其详实的内容和清晰的脉络所吸引。翻开书页,我就被第一章的引言深深打动了,它没有泛泛而谈地介绍传感器的重要性,而是直接切入了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将传感器技术置于这个宏大的图景中进行解读。作者对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传感器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对整个行业的趋势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接着,书中对各种主流传感器类型的介绍,让我耳目一新。无论是传统的温度、湿度、压力传感器,还是新兴的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亦或是更加专业的惯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这些传感器工作原理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的物理学原理层面,而是进一步深入到不同传感器的具体实现方式、关键参数的定义与选择,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在讲解MEMS传感器时,作者不仅描述了其微观结构的精妙,更详细地分析了微加工工艺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优化来提升精度和可靠性。此外,书中对于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从智能家居的温湿度监测,到工业自动化中的设备状态感知,再到智慧农业中的环境参数采集,每一个案例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传感器技术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个人对工业物联网领域比较感兴趣,书中关于工业级传感器的选型、部署以及数据融合的内容,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作者还讨论了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原则,包括节点布局、通信协议的选择以及数据传输的优化等,这些都是我在实际项目中经常面临的难题,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我在纷繁复杂的传感器技术领域找到方向,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我的物联网项目中,真正提升了我的实操能力和问题解决的效率。

评分

作为一名在物联网安全领域探索多年的研究者,我一直深知传感器作为数据源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当我看到《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的标题时,便对其充满了期待。《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在内容上非常详实,并且具有很强的深度。书的第一部分,就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置于物联网安全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深入分析了传感器在物联网安全链条中的关键节点作用,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这让我意识到,在构建安全的物联网系统时,必须从最前端的数据采集环节就予以重视。书中对各类传感器的详细介绍,让我对不同传感器的安全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在介绍物理传感器时,作者不仅仅关注其测量精度,还深入探讨了传感器可能面临的物理攻击,如篡改、欺骗、静默故障等。对于这些攻击,书中也提供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和检测方法,如冗余传感器设计、异常检测算法的应用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传感器数据完整性保护”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区块链等手段来确保传感器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从而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恶意篡改。这对于我正在研究的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安全平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还探讨了传感器节点自身的安全防护,包括固件安全、访问控制、密钥管理等,这些都是保障传感器设备本身不被攻破的关键。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传感器在物联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入侵检测传感器来监测网络异常流量,利用环境传感器来检测潜在的物理破坏等。这些案例展示了传感器如何成为物联网安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关于传感器漏洞分析和安全加固的建议,也为我进行物联网安全评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感器技术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物联网系统的实践指南。它为我深入理解和应用传感器安全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是一名热衷于探索新兴技术的学生,对于那些能够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技术,我总是充满了好奇。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所吸引了。《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详细地介绍了现代传感器技术,并且紧密地结合了物联网的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从基础的传感器原理到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书中对于各种类型传感器的介绍,让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讲解光学传感器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光电效应和光响应的原理,还详细介绍了CCD和CMOS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传感器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书中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人体存在传感器等,构建出智能化的家居环境,从而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这让我对未来的智能家居生活充满了憧憬。此外,书中关于传感器网络的构建和通信协议的介绍,也为我理解物联网系统的工作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通信协议的特点,如Zigbee、LoRa、NB-IoT等,以及它们在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场景。这让我对物联网通信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即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如何利用摄像头传感器、雷达传感器、GPS传感器等数据,来实现交通流量的监测和预测。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友好,即使是对于初学者,也能够轻松理解。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原理,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传感器校准与标定”的章节。作者详细讲解了校准和标定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校准方法和步骤。这对于保证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能够让我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的物联网应用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在我长期的技术实践中,我始终认为,任何复杂的系统,其核心往往取决于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而对于物联网而言,传感器无疑就是那个至关重要的“基础”。《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空白。《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的开篇,就将传感器技术置于物联网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深刻剖析了传感器如何作为信息采集的“眼睛”和“耳朵”,连接着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这种定位让我对传感器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各类传感器的分类介绍,非常细致且具有条理性。我尤为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污染物浓度(如PM2.5、O3、CO)等传感器在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噪声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深入分析了不同传感器在精度、响应速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这对于我正在参与的城市环境治理项目,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书中关于“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传感器技术的巨大潜力。例如,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体温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等,如何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这对于推进远程医疗和个性化健康管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此外,书中对“传感器融合”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阐述了如何通过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来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获取更全面、更精确的环境信息。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如何结合摄像头、雷达、GPS等传感器的数据,来实现对交通流量的精确估计和预测。书中关于传感器节点功耗管理和低功耗通信技术的讨论,也为我解决物联网设备续航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对于部署在偏远地区或难以供电的物联网设备尤为重要。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指导我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指南。它为我提供了深入理解和应用传感器技术,从而赋能物联网应用的宝贵知识和经验。

评分

我一直对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结合充满兴趣,特别是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入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阅读《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在这个交叉领域的知识空白。书的开篇就将传感器技术置于物联网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深入分析了物联网生态系统中传感器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为人工智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持。这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了传感器技术的价值,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硬件设备,而是将其看作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是实现智能化决策的基础。书中对各类传感器的详细介绍,让我对不同传感器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在介绍视觉传感器时,作者不仅阐述了摄像头的工作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图像传感器(如CMOS、CCD)的技术演进,以及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现差异。这对我正在构思的一个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安防系统非常有帮助,让我能够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图像传感器,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接着,书中关于传感器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例如,通过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来预测设备故障,通过声音传感器的数据来识别异常事件,通过惯性传感器的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运动模式等。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巨大潜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质量”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强调了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对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性能至关重要,并提供了多种提高传感器数据质量的方法,如传感器校准、数据滤波、异常值检测等。这对我来说是宝贵的经验,因为在实际项目中,传感器数据的“脏”常常是制约人工智能应用效果的关键瓶颈。书中还探讨了边缘计算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即在传感器节点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这对于降低网络带宽压力、提高响应速度非常有益。这些前沿的技术探讨,让这本书的内容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感器技术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将传感器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指南,它为我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启示。

评分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本既能系统梳理传感器技术,又能深入挖掘其在物联网应用中的潜力的书籍。很幸运,我找到了《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出色,从传感器的基础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场景。《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在介绍各种传感器时,不仅仅停留在原理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传感器技术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传感器在智慧零售中的应用”的章节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RFID传感器、图像识别传感器、称重传感器等,来实现商品库存管理、顾客行为分析、无人结算等智能化功能。这让我看到了传感器技术如何驱动零售行业的转型升级。书中关于“传感器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例如,如何利用GPS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震动传感器等,对货物进行实时追踪、状态监测和安全保障。这对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损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关于“传感器数据可视化与分析”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处理和理解海量传感器数据的有效方法。作者详细介绍了数据图表、热力图、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可视化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从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于我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至关重要。书中还探讨了传感器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这让我对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作者对于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预测,例如,柔性传感器、生物集成传感器、自供电传感器等。这些前沿的探讨,为我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阔的视野,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的绝佳平台。它不仅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更激发了我对于物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无异于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尤其是在我最近负责的一个关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监测的项目中,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我一直在为如何选择最适合特定场景的传感器而苦恼,各种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功耗需求,还有成本的考量,常常让我陷入两难。然而,《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和详实的信息。书的第一部分,对物联网技术发展演进与传感器技术的关联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让我明白在不同的物联网应用阶段,对传感器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这为我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预测未来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后,书中对各类传感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最基础的物理量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光照,到更复杂的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再到一些我之前接触较少的专业传感器,比如惯性测量单元(IMU)、气体传感器等,书中都做了细致的讲解。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每种传感器时,不仅阐述了其基本的工作原理,还深入剖析了其关键的技术参数,例如灵敏度、分辨率、精度、响应时间、线性度、迟滞等,并详细解释了这些参数对于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例如,在监测城市交通流量时,对路况传感器的时间分辨率和准确性要求就极高,而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时,气体传感器的选择和校准就显得尤为关键。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从智能家居的能耗管理,到环境监测的污染溯源,再到医疗健康的可穿戴设备,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传感器的应用广度,更重要的是,它们帮助我理解了不同传感器如何协同工作,构建出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在城市交通监测方面,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算法将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交通信息,这对我正在进行的交通流量预测项目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此外,书中关于传感器节点的功耗管理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内容,也为我解决部署在城市各处的传感器的长期运行和数据传输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我这样的工程师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的宝贵经验。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现有技术与前沿的物联网概念相结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挑战。在寻觅过程中,《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工具。《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合理,它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脉络,并清晰地阐述了传感器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视角,帮助我迅速建立起对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应用的整体认知框架。书中对各类传感器的详尽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除了那些我们熟知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基础传感器,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诸如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等一些更具专业性的传感器。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介绍这些传感器时,不仅仅是罗列其技术参数,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不同应用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例如,书中对医疗物联网中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阐述,让我看到了传感器在远程健康监测、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书中关于“传感器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的章节,更是为我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路。通过介绍土壤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等在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来优化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减少资源浪费。这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传感器网络设计原则的讨论,也为我构建高效、可靠的物联网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作者详细讲解了节点布局、通信协议选择、数据传输策略等关键要素,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有助于我规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关于“传感器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章节,为我提供了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的有效方法。作者详细介绍了数据滤波、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技术,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阐述了如何从原始的传感器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于我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至关重要。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以其前瞻性的视野、详实的内容和丰富的案例,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的绝佳平台。它不仅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更激发了我对于物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前沿领域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万物互联”核心驱动力的知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时,我仿佛找到了那把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的内容详实而又全面,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性,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技术巧妙地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传感器在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的案例。作者通过对交通流量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停车位传感器、以及辅助驾驶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详细介绍,展现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安全、便捷的智能交通网络。这让我看到了传感器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书中关于“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的章节,也让我深受启发。通过对大气污染物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噪音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等技术的阐述,我了解到传感器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监测环境变化,从而采取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这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对“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管理”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作者详细讲解了传感器节点的部署、通信协议的选择、数据传输的优化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系统是如何构建和运行的。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对于“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的深度解析。我一直对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心率传感器、运动传感器、血氧传感器等核心技术,让我对这些产品的背后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让我对未来个性化健康监测和运动管理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现代传感器技术:面向物联网应用(第2版)》这本书,以其前瞻性的视角、详实的内容和丰富的案例,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的绝佳平台。它不仅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更激发了我对于物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1星是打给京东的。公司转账还非要什么回单,所以你们给汇款识别码是干什么用的,好看的吗?京东财务真是没用。知不知道查个回单有多费劲,要麻烦我们的会计老师大老远的跑到学校总财务去一点点翻,大冷天的,好意思吗。

评分

很好

评分

內容不錯 值得學習 字體美觀清晰

评分

很不错的书,价格实惠,送货快!

评分

书新的有折扣,很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要多读书,少看电视?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推荐同学在看,纸质质量也不错,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