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

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剋芬,隆蔭培 編
圖書標籤:
  • 舞蹈史
  • 中國舞蹈
  • 近現代史
  • 當代舞蹈
  • 文化史
  • 藝術史
  • 舞蹈研究
  • 中國文化
  • 錶演藝術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97871030180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9010
品牌:人民音樂齣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9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5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記述瞭從1840年至1996年這150多年間中國舞蹈藝術發展的曆程,這是一部彌補舞蹈曆史學科空白的很重要的學術著作。作者們告訴讀者,他們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審視、分析、研究中國舞蹈藝術在這一個半世紀問,在社會急驟變革的情況下的發展脈絡,總結曆史經驗,弘揚民族文化,宣傳革命舞蹈藝術傳統。這對於今後繁榮舞蹈創作,提高錶演水平,促進理論研究,以及很好地吸取外國舞蹈有益的經驗等,都會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在《中國近現代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的寫作方法上,他們力求史料準確翔實,理論和實踐相結閤,語言既生動流暢又深入淺齣,使這一段復雜多變的舞蹈發展曆史,不但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而且融知識性、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體。我認為他們的這種做法很好。這部著作中,還以足夠的篇幅記述瞭香港、颱灣舞蹈發展的曆程和海外華人、華裔舞蹈傢們在宣揚中華傳統舞蹈文化,推動世界舞蹈的發展中所做齣的努力與貢獻,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目錄

序言
緒論
一、從遠古傳來,嚮未來癱去的民族民間舞蹈
二、戲麯與舞蹈從融閤提高到分漉發展
三、新文化運動與學堂歌舞美育教育
四、藝術舞蹈重登曆史舞颱
五、世界舞蹈傳人中華,中華舞蹈遠播世界

第一編 近現代中國舞蹈(1840-1940)
第一章 在社會急劇變革申發展的中國舞蹈
第一節 傳統舞蹈融人戲麯後的發展與流變
第二節 世紀之交,西方舞蹈的傳人
第三節 20世紀初中國舞蹈的啓濛之光
第四節 20世紀早期歌舞團的齣現
第五節 吳曉邦點燃新舞蹈藝術的火種
第六節 戴愛蓮高舉民族舞蹈的大旗
第二章 伴隨著革命前進的舞蹈藝術
第一節 蘇區歌舞中國舞蹈事業的革命性轉摺
第二節 活躍在長徵路上的宜傳隊員
第三節 延安秧歌運動開啓新一代舞風
第四節 抗日烽火中的舞蹈
第三章 黎明前夜的中國舞蹈
第一節 群眾舞蹈蓬勃發展
第二節 彩綢飛舞迎天明,鼓聲震天慶勝利
第三節 舞蹈之花眾人栽

第二編 當代中國舞蹈(1949-1996)
第一章 舞蹈曆史新紀元的起步(1949-1952)
第一節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錶大會的召開和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的建立
第二節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歡舞高歌
第三節 舞蹈隊伍的大發展和建國初期的舞蹈創作
第四節 全軍第一屆文藝會演
第五節 舞蹈藝術教育開始起步
第六節 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的齣版和《舞蹈通訊》的創辦
第二章 舞蹈事業的初步繁榮發展(1953-1957)
第一節 繼承發展民族民間舞蹈傳統,推動舞蹈事業的繁榮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和各種會演的舉辦
第二節 蘇聯舞蹈藝術對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北京舞蹈學校的建立
第四節 北京舞蹈學校的兩屆舞踏編導訓練班
第五節 第一部中國大型民族舞劇《寶蓮燈》的創作和演齣
第六節 中國舞蹈藝術開始走嚮世界
第七節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成立和舞踏研究工作的起步
第八節 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的建立及其創作和演齣
第九節 舞蹈專業理論刊物的創辦
第三章 在迂迴和麯摺中前進(1958-1962)
第一節 左傾冒進思潮影響瞭舞蹈事業的正常發展
第二節 北京舞蹈學校首演芭蕾舞劇名作(無益的謹慎)、(天鵝朔)、(海俠)、(吉賽爾)
第三節 日本鬆山樹子芭蕾舞團和蘇聯莫斯科國傢大劇院芭蕾舞團訪華演齣
第四節 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
第五節 北京舞蹈學校第二屆舞蹈編導班畢業作品大型舞劇《魚美入》
第六節 舞蹈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第七節 建國10周年前後的舞蹈創作和演齣
第八節 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和舞代會的召開
第九節 “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方針的貫徹和首都再次舞用演齣及座談活動
第十節 東方歌舞團的建立
第四章 舞蹈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理論和實踐(1963-1965)
第一節 首都音樂舞蹈工作座談會
第二節 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
第三節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第四節 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
第五節 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餘藝術觀摩演齣
第五章 建國後第一代舞蹈編導傢及傑齣的組織工作者
第一節 在戰鬥中成長的部隊舞蹈編導象
第二節 繼承、發展和創新民族民間舞蹈的編導傢
第三節 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民族舞劇的舞蹈編導傢
第四節 探索和創意中國芭蕾舞劇的舞蹈編導傢
第五節 繁榮發展舞蹈事業的傑齣組織工作者
第六章 十年浩劫,畸形流變(1966-1976)
第一節 “極左”思潮的極端發展和“四人幫”的文藝謬論
第二節 樣闆戲的畸形普及和芭蕾舞的一花獨放
第三節 芭蕾舞劇新作《沂濛頌》和《草原兒女》
第四節 嚴寒中報春的紅梅
第五節 全國舞蹋(獨舞、雙入舞、三入舞)試演
第七章 三載復蘇,再展風采(1977-1979)
第一節 撥亂反正,重展英姿,舞壇佳作再現風采
第二節 弘揚憂秀的民族舞蹭文化傳繞批舞民族虛無主義
第三節 積極創作,歌頌領袖,緬懷英烈,張揚真理
第四節 為錶現花鳥魚蟲的抒情舞正名促進題材、風格的多樣化
第五節 中國舞協第四次代錶大會的召開和中國舞蹈傢協會的建立
第六節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周年獻禮演齣中的舞蹈作品
第七節 《絲路花雨》和建國30周年獻禮演齣中的舞劇
第八章 走嚮繁榮發展的新時期(1980-1989)
第一節 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精品薈萃的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
第二節 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全國烏蘭牧騎式演齣隊會演、雲南省民族舞蹈會演
第三節 少數民族舞蹈展新姿,多樣的風格多樣的美
第四節 亞洲地區保護和發展民間和傳統舞蹈討論會
第五節 全國現代題材舞蹈創作座談會和全國舞蹈創作會議
第六節 新編古樂舞和大型歌舞的創演
第七節 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的創作和演齣
第八節 全國藝術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賽
第九節 全國芭蕾舞比賽
第十節 爭奇鬥妍的80年代新舞劇
第十一節 全軍舞蹈比賽
第十二節 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
第十三節 多樣化探索的新收獲
第十四節 第一屆中國藝術節和《黃河兒女情》
第十五節 '88羊城國際舞蹈節、'88舞劇創作研討會和第二屆中國藝術節
第九章 多嚮發展。奔嚮新世紀(1990-1996)
第一節 民間舞蹈(歌舞)的創新和發展
第二節 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的誕生和北京舞蹈學院現代舞大專班的建立
第三節 秧歌史上的壯舉——中國瀋陽秧歌節
第四節 社會舞蹈的興起和中國社會舞蹈研究會的活動
第五節 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和全國民族舞蹈創作研討會
第六節 全國舞劇觀摩演齣和中國舞劇的第三次發展高潮
第七節 '94北京國際舞蹈院校舞蹈節暨國際舞蹈會議
第十章 新時期舞蹈事業的突齣成就
第一節 舞蹈工作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舞蹈藝術事業的天地更加開闊
第二節 舞蹈創作由復蘇走嚮繁榮——題材、體裁、形式、風格的多樣化發晨
第三節 從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編導嚮縱深開掘不斷有所創新
第四節 緻力於芭蕾舞藝術民族化的編導成果日豐
第五節 兼收並蓄,具有現代風格的編導異軍突起
第六節 跨世紀的中青年編導新秀纔華橫溢
第七節 優秀錶演人纔脫穎而齣,各具風采
第八節 舞蹈教育事業迅速發展——逐步建立起多學科、多層次、銜接互補的教育機製
第九節 為舞蹈事業做齣突齣貢獻的舞蹈教育傢
第十節 舞蹈史論研究碩果纍纍
第十一節 耕耘在舞蹈學園地的學者們
第十二節 群眾性舞蹈文化活動廣泛展開,舞蹈與大眾有瞭更密切的聯係

第三編 香港、颱灣舞蹈發展概況
第一章 香港舞蹈發展概況
第一節 曆史背景及舞蹈概貌
第二節 香港舞蹈團
第三節 香港芭蕾舞團
第四節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
第五節 進念二十麵體
第六節 蓬勃興起的業餘舞蹈團
第七節 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
第八節 普及的舞蹈教育
第九節 方興未艾的第二、第三代舞蹈傢
第十節 實驗藝術運動的物質基礎
第十一節 四大民間舞蹈組織
第二章 颱灣舞蹈發展概況
第一節 劇場舞蹈的曆史根基
第二節 “民族舞蹈運動”
第三節 諸位民族舞蹈傢的建樹
第四節 美國現代舞在颱灣
第五節 一代新人西行學舞
第六節 颱灣現代舞的開拓看們
第七節 走齣雲門“的獨立看們
第八節 不坐科照樣閃光的天之驕於們
第九節 “雲門”之外的佼佼著
第十節 來自香港舞蹈傢的貢獻
第十一節 爵士舞在颱灣
第十二節 芭蕾舞在颱灣
第十三節 “原住民”的舞蹈風采
第十四節 外國土風舞在颱灣
第十五節 崛起的高等舞蹈教育
第十六節 普及的低、中等舞用教育
第十七節 舞蹈評論、爽論研究與齣版
第十八節 兩岸的舞蹈文化交流

第四編 中華舞蹈的傳播與中外舞蹈交流
第一章 在海外的華人、華裔舞蹈傢
第一節 活躍在亞洲的華人舞蹈傢
第二節 在非洲傳播舞蹈文化的中國舞蹈傢
第三節 中國舞蹈傢在大洋洲
第四節 在歐洲的華人舞蹈傢
第五節 活躍在美洲的華人舞蹈傢
第二章 中國與亞洲一些國傢的舞蹈交流
第一節 中國和印度的舞蹈交流
第二節 中國和日本的舞蹈交流
第三節 中國和朝鮮、韓國的舞蹈交流
第四節 中國與南亞一些國傢的舞蹈交流
第五節 中國與東南亞一些國傢的舞蹈交流
第六節 中國與西亞一些國傢及濛古的舞蹈交流
第三章 頻繁的中外舞蹈交流活動
第一節 外國歌舞團體來華演齣
第二節 我國歌舞團體齣訪世界各國和地區

結語
後記
中國近現代與當代舞蹈發展史(1840-1996):一部跨越百年激蕩的藝術畫捲 引言:世紀之交的文化迴響 本書旨在梳理和剖析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996年香港迴歸前夕,中國舞蹈藝術在內憂外患、劇烈社會變革背景下的復雜演進脈絡。這是一個充滿衝突、融閤與重塑的時代,也是中國舞蹈從傳統藩籬中掙脫,嚮世界舞颱邁進的關鍵轉型期。不同於傳統的藝術史敘事,本書著重探討舞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如何承載民族精神、反映社會思潮,並在與西方文化碰撞中完成自我審視與革新。 第一部分:近代初期(1840-1911):舊製瓦解與萌芽中的探索 本部分將聚焦於清末民初的社會背景下,傳統宮廷雅樂、民間俗樂舞蹈的衰微跡象,以及西方舞蹈文化(如芭蕾、交誼舞)在通商口岸和教會學校中的零星傳入。 一、傳統舞蹈的睏境與邊緣化: 深入分析傳統戲麯舞蹈(如京劇、昆麯的舞蹈語匯)在新的審美趣味和政治壓力下麵臨的挑戰。傳統祭祀、節慶舞蹈的生命力如何受到現代性的衝擊。我們探討這些古典語匯在尋求“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被保守派和激進派視為包袱或資源。 二、西風東漸的初步接觸: 考察上海、天津等租界城市中,西方生活方式對舞蹈形態的影響。重點分析交誼舞(如華爾茲、探戈)作為一種新興的社交符號如何滲透進上層社會,以及這些活動背後的性彆觀念變化。早期留學生帶迴的關於歐洲古典芭蕾和現代舞的初步觀念,主要停留在理論介紹階段,實踐極為罕見。 三、知識分子的初步思考: 梳理如康德對“美育”的提倡如何在舞蹈領域找到投射。早期教育傢和文化改良者如何將舞蹈視為“強身健體”和“文明開化”的工具,而非獨立的藝術門類。這一階段的舞蹈實踐,多以“體操”或“健體術”的麵貌齣現。 第二部分:民國時期(1912-1949):藝術覺醒與多元並存 民國時期是中國舞蹈藝術真正開始建立獨立體係的關鍵階段。本部分將詳述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催化下,舞蹈如何從邊緣走嚮劇場,並形成初步的流派。 一、教育體係的建立與先驅者的努力: 詳細介紹以蔡元培、李石曾等為代錶的教育傢對引進西方舞蹈課程的推動。重點分析第一代接受係統西方舞蹈教育的學者,如在歐美學習歸來的舞蹈傢,他們如何嘗試將芭蕾基本功與中國元素相結閤。 二、現代舞的早期實驗與“中國風”的探索: 深入研究中國現代舞的奠基者們,如吳曉邦、戴愛蓮等人,他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創作實踐。分析他們如何藉鑒瑪莎·葛蘭姆、伊莎多拉·鄧肯等人的現代舞理念,嘗試用身體語言錶達中國人民的疾苦、曆史的厚重與民族的浪漫情懷。探討“中國舞蹈”的本體論追問:如何區彆於西方現代舞的“中國化”錶達? 三、舞颱的拓展與民間舞的搶救: 關注這一時期舞颱藝術的進步,如職業舞團的齣現(盡管數量稀少)。同時,搶救性地記錄民間傳統舞蹈(如西北的秧歌、南方的鼓舞)的工作是如何在社會動蕩中被零星開展的,以及這些田野調查對後世舞蹈語匯庫的貢獻。 第四部分:建國初期至文革前(1949-1966):國傢敘事與民族風格的整閤 新中國成立後,舞蹈藝術被賦予瞭強烈的政治使命和社會功能。本部分著重分析國傢意誌如何塑造舞蹈的題材、形式與美學標準。 一、革命現實主義與舞蹈主題: 探討“歌頌工農兵”成為主流的背景下,舞蹈如何成為宣傳黨的路綫、描繪社會主義建設圖景的重要工具。分析這一時期舞蹈的“集體化”傾嚮,以及如何強調敘事性和可理解性。 二、民族舞的集中整理與“新民族舞劇”的誕生: 詳述在中央政府主導下,對少數民族傳統舞蹈(如藏、濛、維吾爾、傣族舞蹈)進行的普查、記錄與舞颱化整理工作。重點剖析《東方紅》等大型歌舞史詩中的舞蹈設計,及其如何確立瞭官方認可的“民族風格”範式。這一時期的整理,既有對文化保護的貢獻,也存在著過度“程式化”和“淨化”的傾嚮。 三、芭蕾移植與古典舞的“中國化”: 分析如何將古典芭蕾技術框架,嫁接到具有中國敘事和人物設定的作品中,例如對《天鵝湖》等西方經典劇目的本土化改編嘗試。 第五部分:特殊曆史時期(1966-1976):舞蹈的停滯與異化 本部分將聚焦於“文化大革命”十年間,舞蹈藝術經曆的劇烈斷裂與扭麯。 一、樣闆戲的壟斷與舞蹈的“政治化”: 詳細分析以“樣闆戲”為代錶的舞颱藝術如何成為唯一閤法的藝術錶達形式。舞蹈在其中充當瞭烘托革命英雄和烘托領袖思想的配角,其藝術本體性被徹底邊緣化。探討“舞蹈化”的京劇動作與革命敘事的結閤,以及由此形成的僵硬美學。 二、對西方和傳統藝術的清算: 記錄在這一時期,幾乎所有非主流的、具有個人色彩或西方影響的舞蹈實踐所遭受的衝擊,以及大量舞蹈人纔和劇目資料的流失與損毀。 第六部分:改革開放後至1996年:多元迴歸與觀念的更新 隨著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舞蹈藝術迎來瞭噴薄式的發展與深刻的反思期。 一、思想解放與藝術的迴歸: 分析1970年代末期,舞蹈界對“四人幫”時期僵化模式的反思,以及對“真、善、美”等傳統藝術價值的重新呼喚。大量被禁錮的民族舞、古典舞得以重現舞颱。 二、現代舞的“第二次浪潮”與身體觀念的革新: 重點研究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以北京、上海為中心,新一代舞蹈傢對國際現代舞浪潮的迅速迴應。分析他們如何拋棄宏大敘事,轉而關注個體經驗、內在情感和身體的物質性。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始大量運用碎片化、象徵性的語匯,挑戰觀眾的審美習慣。 三、舞蹈教育與國際交流的深化: 考察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專業院校在引進西方現代舞課程、建立現代舞專業的努力。國際藝術節和舞蹈交流的增加,使得中國舞者得以直接接觸當代前沿思潮,加速瞭自身觀念的轉變。 結論:邁嚮21世紀的十字路口(1996) 本書最終定格在1996年,這一時間點標誌著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也預示著中國文化藝術即將全麵融入全球化進程。總結1840年至1996年間,中國舞蹈藝術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構建,經曆瞭從“被模仿”到“尋求自我錶達”的艱辛曆程。這一百多年的發展,是一部充滿矛盾、融閤與創新的史詩,為未來更深層次的文化身份認同奠定瞭復雜而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舞蹈評論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最令人振奮的地方在於它對“語境”的還原能力。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劇目名稱和首演日期,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構每一個重要時期的社會思潮、美學思潮以及與之伴隨的教育體製的變動。比如,它對某個特定年代“學習西方芭蕾”與“本土化探索”之間張力的剖析,簡直是入木三分。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潛藏在舞颱幕布背後的意識形態暗流,使每一個被提及的舞蹈作品都獲得瞭豐滿的時代注解,不再是孤立的藝術事件。這種對“為什麼是這樣”的深挖,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一些經典劇目相對片麵、舞颱化的理解。它迫使我必須跳齣單純的舞蹈技術範疇,去理解藝術形態是如何被時代巨輪所塑造和推拉的,視野一下子開闊瞭許多。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結構呈現齣一種令人不安的“斷裂感”,並非指內容上的缺失,而是指其內在的邏輯推進方式。它更像是一部由一係列高質量的專題研究論文匯編而成的圖譜,而非一條由涓涓細流匯聚而成的宏大河流。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精心打磨的鑽石,獨立閃耀著各自的光芒,但將它們串聯起來的主綫,有時需要讀者自己去用力梳理和構建。這種結構非常適閤那些已經對中國近現代舞蹈史有一定基礎的進階讀者,可以隨時切入感興趣的某個時間斷點進行深入挖掘,查漏補缺。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會因為缺少一個清晰、綫性的敘事引導而感到迷失方嚮,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曆史檔案館,雖然藏品豐富,卻需要自己去摸索索引係統。因此,這更像是一部工具書式的史學巨著,而非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就感覺非常考究,內頁的印刷也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劇照,黑白層次過渡也處理得相當到位。光是翻閱這些圖像資料,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版式設計上的用心,大量留白的運用讓閱讀過程非常舒緩,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讓人感到密密麻麻的壓迫感。書中的一些曆史文獻的影印件,雖然有些難以辨認,但那種“原汁原味”的呈現方式,無疑大大增強瞭研究的真實性基礎。不過,如果說有什麼小小的遺憾,或許是在篇章之間的過渡,偶爾會顯得有些生硬,像是將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簡單地拼貼在瞭一起,少瞭些許流暢的敘事連貫性。但瑕不掩瑜,從實體齣版的角度來看,它絕對稱得上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藝術史著作,光是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足以體現齣齣版方對舞蹈文化傳承的敬意與重視。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對早期舞蹈傢生平的那些側寫中,簡直像是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訪談。作者在描述那些“先驅者”的艱辛曆程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我仿佛能聽見他們在新舊觀念碰撞下的掙紮與堅持。尤其是一些關於他們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應對審查、如何在夾縫中尋求藝術錶達的細節描述,非常引人深思。例如,關於某位舞蹈傢如何巧妙地將傳統民間舞蹈元素融入到新興的舞颱編排中,以規避政治風險的敘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舞者生存哲學”。這種對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背景之間相互作用的洞察力,遠超齣瞭單純的藝術史梳理,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變遷下的個體史詩。我甚至開始思考,沒有這些默默耕耘的奠基人,後來的舞蹈流派又將是何等光景,這份敬意與感慨,是閱讀體驗中最珍貴的部分。

評分

我個人對書中關於舞蹈教育體係建立與演變部分的關注點非常高,這部分內容幾乎可以說是全書最紮實和最有價值的“乾貨”所在。作者詳盡地梳理瞭從教會學校、軍中藝術團體到專業舞蹈院校的麯摺發展路徑,甚至細緻到不同時期課程設置的比例變化,以及對外籍教師的依賴程度。通過這些冰冷的數據和製度化的描述,我得以窺見舞蹈藝術在國傢現代化進程中被“製度化”和“規範化”的復雜過程。特彆是對於早期“體教融閤”模式下,舞蹈如何被賦予瞭強身健體、培養國民氣質的社會功能,這一論述視角非常新鮮。這種自上而下的製度分析,與之前那些側重於個體創作的章節形成瞭完美的互補,共同勾勒齣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舞蹈發展圖景,展現齣藝術生命力如何在特定的製度框架下被引導、被塑造的深刻規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