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城市防灾学的新进展,以及城市防灾对策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制度。根据城市防灾学的目标,本书在理论上共包含三个主题:
灾害发生前,为降低灾害发生时城市所受损失的预备措施;
灾害发生时,为防止损失扩大化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
灾害发生后,受灾城市的重建与复兴。
本书共分9章,分别介绍了城市灾害与城市防灾学等基础理论、城市防灾计划的历史与法制、城市防灾对策的目标与评价;以及地震与城市火灾、群体避难论、防灾信息系统、地区防灾力等理论专题;最后介绍了灾后的重建与复兴、国际防灾合作和实践体系。
梶 秀树,
1942年生于大连
1965年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毕业
1970年同大学院博士毕业、工学博士
1970年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科助手
1972年建设省建筑研究所研究员
1974年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科助教授
1985年筑波大学社会工学系教授
1993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所长
1999年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
2007年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
2013年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城市规划、城市防灾、模拟
冢越 功,
1939年生于北海道
1963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
1968年同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5年7月工学博士
1968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助手
1969年九州岛艺术工科大学环境设计学科助教授
1975年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城市开发研究室长,后历任防火研究室长、防火研究调整官
1990年联合国地域开发中心防灾规划主任1994年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教授
2005年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建筑学、建筑火灾、城市防灾
序一/x
序二/xii
中文版刊行寄语/xv
译者序/xvii
修订版前言/xx
1 城市灾害与城市防灾学/1
1.1城市灾害/1
1.2城市灾害的特征和灾害损失的区分/ 5
1.3城市防灾学所涉及的领域/9
2 城市防灾计划的历史与法律制度/13
2.1城市防灾计划的历史/13
2.1.1明治时代以前的城市防灾计划/13
2.1.2明治时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防灾计划/16
2.1.3战后的防灾城市规划/19
2.2以防灾为目的的城市规划法律制度与实施/28
2.2.1城市防灾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28
2.2.2城市规划中防灾的定位/30
2.2.3居住环境整建与防灾/32
2.2.4木造密集街区整建的开展/33
2.2.5防灾城市规划的案例/35
2.2.6今后的防灾城市规划/40
3 城市防灾对策的目标与评价/43
3.1损失预估和区域危险度评价/43
3.1.1计量内容和利用目的/43
3.1.2损失预估和区域危险度的关系/48
3.1.3基于区域危险度的重点地区选择/49
3.1.4损失预估和防灾对策/50
3.2灾害风险管理/52
3.2.1地震损失和风险的概念/52
3.2.2风险作为地震防灾目标函数的必要条件/57
3.3社会经济方面影响的计量/60
3.3.1因果机制/61
3.3.2影响的计量/63
4 地震与城市火灾/68
4.1地震城市火灾的原理/68
4.1.1灾害的连锁反应/68
4.1.2城市火灾的定义/69
4.1.3起火和延烧的机制/70
4.1.4海啸和火灾/73
4.2城市火灾的经历和损失/74
4.2.1过去的城市大火灾/74
4.2.2大规模地震城市火灾/77
4.3起火和延烧的预测/81
4.3.1火灾损失预估和预测方法的进展/81
4.3.2起火数量预测和灭火可能性的评价/83
4.3.3火势蔓延和蔓延阻隔的预测/86
4.3.4基于实时信息处理的地震火灾的预测/92
4.4地震城市火灾对策/93
4.4.1城市规划和建筑规范中对城市火灾的防范/93
4.4.2地震时的消防运用对策/100
4.4.3强风下的城市火灾对策/103
5 群体避难论/107
5.1广域避难规划的课题/107
5.1.1火灾和群体避难/107
5.1.2广域避难规划 /108
5.2群体和避难/110
5.2.1避难的定义/110
5.2.2群体避难的特征/111
5.3群体避难行动的分析/113
5.3.1群体行动分析/113
5.3.2速度-密度公式/114
5.3.3追随理论/115
5.4群体避难的模型化/116
5.4.1群体避难模型的作用/116
5.4.2群体避难模型的类型/117
5.4.3规范型模型/118
5.4.4流体型避难模型/118
5.4.5粒子型避难模型/119
5.5代理者避难模型/121
5.5.1关于代理者避难模型/121
5.5.2避难代理者的举动/122
5.5.3假定的城市火灾避难实验/125
5.5.4海啸避难的假想实验/127
5.6地下街避难问题/132
5.7避难模拟模型发展的可能性/133
6 防灾信息系统/137
6.1地震防灾信息的种类和管理/137
6.1.1灾害各阶段所需的信息/137
6.1.2信息的备份/143
6.2信息收集与传递/144
6.2.1地震信息的观测体制/144
6.2.2受灾信息的收集/146
6.2.3信息的传递/148
6.2.4紧急地震速报/151
6.2.5灾难信息系统的新技术/152
6.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155
6.3.1日本GIS的普及状况/155
6.3.2利用GIS构建防灾信息系统/156
6.3.3新潟县中越地震中的应用/157
6.3.4中越地震以后的发展/162
7 地区防灾力/165
7.1互助和合作/165
7.1.1公助向自助、再向互助/165
7.1.2自助、互助、公助的分工/167
7.1.3自助、互助的内容/168
7.1.4互助和社会关系资本/169
7.2地区防灾力的评价/172
7.2.1地区防灾的担当者/172
7.2.2地区防灾力的意义和应具备的能力/175
7.2.3地区防灾力的评价体系/176
7.3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179
7.3.1防灾城市营造的定义和框架/179
7.3.2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事例(地区防灾力强化)/181
7.3.3防灾城市营造的实践事例(空间改造)/183
7.4防灾教育和训练项目/184
7.4.1学校的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185
7.4.2地区社会中的防灾教育和训练活动/187
7.4.3灾害应对训练/188
7.4.4灾害图上训练(DIG)/191
7.4.5震灾复兴城市营造模拟训练/192
7.5企业防灾/194
7.5.1企业防灾的进展/194
7.5.2企业防灾的构架/197
7.5.3企业的防灾能力评价/198
7.5.4业务持续计划/202
7.5.5企业防灾的社会贡献/203
8 复原与复兴/207
8.1新潟县中越地震中城市设施的复原和复兴/207
8.1.1道路的受损和复原/208
8.1.2电气、煤气、上下水道的受损及其复原/212
8.2新潟县中越地震中受灾者的生活及支援活动/214
8.2.1应急响应期的支援/214
8.2.2复原期的支援/219
8.2.3生活重建支援/223
8.2.4公共复兴事业的住宅重建支持/225
8.3住宅的复原和复兴/227
8.3.1避难所的设置和运营/228
8.3.2临时住宅的确保/230
8.3.3永久住宅的取得/234
8.3.4住宅复原、复兴中的课题/238
8.4复原复兴对策相关研究/240
8.4.1复原复兴的费用负担/240
8.4.2地方的复兴和大城市的复兴/243
9 国际防灾合作/253
9.1开发与防灾/253
9.2国际防灾合作的理想状态/257
9.2.1对发展中国家的协助/257
9.2.2发达国家的合作/261
后记/262
执笔者简历/265
译者简介/266
译者序
1556年的陕西华县地震(死亡约83万人)、1920年的海原地震(死亡约27万人)、1976年的唐山地震(死亡约24万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导致罹难者最多的三次大地震。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口众多,而地震灾害依旧频繁,迄今为止地震共造成56万人罹难,约占同时期全世界地震罹难者人数的一半以上。此外,今后中国将要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地震风险形势。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的70%都处在基本烈度7度以上的地震高危区域。随着中国城市化不断进展,城市人口、资产、基础设施的不断集聚,城市的灾害脆弱性也与日俱增。无论是对地质灾害领域和建筑领域的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来说,还是对普通民众来说,这都是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梶秀树和冢越功教授编著的《城市防灾学——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讲解了日本应对城市地震灾害的历史和法律制度,以“学”的方式,体系化地阐述了日本针对地震及次生灾害(如地震火灾)的防灾对策,并对群体避难、防灾信息系统和社区防灾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屡次灾害中的实践进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述。此外,还总结了日本历来地震灾害后复原复兴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介绍了国际社会在防灾课题上的互助与交流合作状况。中国与日本在文化上渊源深厚,但正如两位编著者及冈崎教授所言,两个国家在现代也有着诸多差异。不过,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如果能够以邻为鉴、从善如流,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因此我们合作翻译此书,希望能够为华语地区的学生、研究者、实践者和普通民众,提供一个了解日本城市地震灾害和对策的渠道。全书共9章,其中第3、4、5、7、8章译者为杜菲,1、2、6、9章译者为王忠融。
值此中文版刊行之际,我们对编著者梶秀树和冢越功两位教授以及撰写各章的其他几位老师,谨致以诚挚的敬意。对在版权联络事宜中不辞辛劳的我的博士导师冈崎健二教授和硕士副导师北京大学李迪华教授,谨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对协助完成初步校正工作的同窗孙莹莹博士和廖娟博士,以及中日双方的出版社相关工作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杜菲
2016年6月
中文版刊行寄语
此次,由京都大学冈崎健二教授指导的中国留学生诸君,对这本《城市防灾学》进行中文翻译和出版,对此我们甚感荣幸。
正如日语版序文中所述,本书不仅是一本面向城市防灾领域每天努力工作的实践者以及想要学习防灾对策的研究者的教科书,同时对我们这些编著者来说,它还是一本想要将其作为“学”而加以体系化的挑战之书。
值此中文版刊行之际,我们对于日语中“论”与“学”的差异,在中国是否能为读者所理解这一点,有些疑虑。也许是我们杞人忧天了,但在此还是想对日语中的“论”与“学”的区别加以简单说明。日语中说到“论”时,如“城市防灾论”,其叙述中允许基于少数事例的、特殊的、大量的主观性见解。但当冠以“城市防灾学”之名时,则需要基于大量的现象归纳出普遍性的概念,并且能够作为普遍性规律的论述。而我们认为当这一研究领域被定义为“学”时,就与其他的研究领域并列,被作为一个万国共通的学问体系。
诚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不自量力地宣称本书的内容满足所有这些条件,但至少在编著的过程中,我们时刻将这样的标准谨记心头。正因如此,它对我等编著者来说才是一种“挑战”,至于成功与否还请读者们评判。
尽管这么说,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灾害现象及其对策,全都仅限于日本的情况。当然,中国和日本的共通点并不少,但不同之处当然也很多,特别是法律制度及行政上的防灾体制以及市民组织的结构等。可以说,作为本书主题的非结构性对策的大部分,在中国都有着与日本截然不同的运营体系。因此,即使我们自信地视其为《城市防灾学》,但它能否适用于中国还是一个问题。
即便如此,留学生诸君认为本书在中国社会也大有裨益而进行了翻译,应该是在知晓日本体制的前提下,想要将本书作为参考,以寻求中国也能够充分适用的思路和对策。然而作为编著者来说,如果本书能更进一步地对涵盖中国城市灾害、防灾对策的中国版《防灾学》的体系化稍微给予方向上的引导,那便是望外之喜。当那样的《中国城市防灾学》完成之时,再与本书作对比,就能够明白日本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共通性和异质性,并且应该相互学习的地方会更加明确,对两国防灾对策的发展也会大有贡献。
最后,对在这本中文版《城市防灾学》的刊行上做出巨大努力的京都大学大学院地球环境学堂的冈崎健二教授,以及同研究室的中国留学生诸君,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梶 秀树
冢越 功
2016年4月
当我看到《城市防灾学: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为什么有些建筑看起来比另一些更坚固?公共场合的消防设施是如何规划和维护的?当警报响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快速而有序地撤离?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实际上都与城市防灾息息相关。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其在这方面的经验无疑是世界领先的。这本书的书名承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介绍一些技术性的标准,比如抗震等级、建筑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更能深入探讨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来克服这些困难。我更希望它能够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例如,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救援组织、灾后重建以及心理援助等方面,日本是如何构建一套高效而人性化的体系的。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城市的安全性,并思考我们可以为提升城市的韧性做出哪些努力。
评分《城市防灾学: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极其重要且紧迫的议题:如何在日益变化的自然环境中,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的安全。日本,这个被誉为“地震的国度”,其在长期与地震的搏斗中,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这本书的副标题“理论与实践”让我看到了一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决心。我非常好奇,它是否能够详细阐述日本在地震预测、早期预警系统、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以及公众的防灾意识培养等方面的独特方法论。我更期待它能通过生动的案例研究,展示在真实的灾难发生时,日本的城市是如何运作的,民众是如何应对的,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是如何协同合作,共同抵御灾害的冲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一个真正具有韧性的城市,不仅需要坚固的硬件,更需要强大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凝聚力。
评分作为一个曾经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我对这本书的书名《城市防灾学: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段日子里,我亲身体验过几次不算剧烈的地震,每次都能感受到当地居民相对冷静的态度和完善的应急措施。从公共交通的即时停运、广播的迅速通知,到社区居民的互助行为,这一切都让我印象深刻。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关于日本之所以能建立起如此成熟的防灾体系,其背后有哪些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技术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身就意味着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基层执行的完整链条。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日本的防灾教育是如何融入国民生活的,民众的防灾意识是如何被培养和强化的,以及在灾害发生后,政府、企业和个人是如何协同合作,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这本书或许能为其他同样面临自然灾害威胁的地区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而不仅仅是关于地震,更是一种应对复杂危机的整体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城市防灾学: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立刻勾起了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安全保障问题的深度思考。在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和复杂的城市基础设施,使得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尤为脆弱。日本,作为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其在地震防灾方面的经验和积累,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探讨,而是能将前沿的防灾理论与日本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视角。我想了解,日本是如何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社会动员、应急响应以及灾后恢复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对策体系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去最大程度地应对自然挑战,守护城市的安全与居民的生命尊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安全议题略有关注的普通市民,我常常会在看到新闻里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时,内心涌起一股无力感。每一次海啸、每一次地震,都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现代化的都市里,人类的脆弱依然存在。这本书的副标题“日本地震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实际经验作为支撑的。我很好奇,日本这个饱受地震困扰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他们的防灾体系的?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建筑抗震标准,再到社会层面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理论,并用鲜活的案例来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中被应用的,而不是仅仅罗列枯燥的数据和法规。我希望它能让我理解,一个看似坚固的城市,背后隐藏着多少科学的智慧和人道的关怀,以及我们在面对不可预测的灾难时,能够具备哪些基本的常识和应对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