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供劄記

花供劄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楊曉玲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1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上海文化齣版社
ISBN:97875535063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820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3
字數: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項係統工程,也是一個漸進過程。作為一名普通的中華傳統文化“發燒友”、愛花成癖的都市人、興趣使然的花藝師,我一直想把多年來學習中華傳統花藝的心得體會與很多人分享,與同道切磋、同公眾交流,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盡一點點微薄之力。
  佛教為東方文明之瑰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大約於漢代傳入中國,而後落地生根,與本土文化交融,不斷蓬勃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影響及於華夏文明的方方麵麵,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梁啓超說:“有放萬丈光焰於曆史上者焉,則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數百年中,誌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於佛教之範圍。”
  敬獻奉養佛、法、僧三寶,謂之“供養”。鮮花供佛就是直接以鮮花供養於佛前的一種供養方式,不管是“四供養”或“十供養”都有“花供”。花(梵名puspa),音譯布瑟波、捕逝波,佛教經典多寫作“華”,花華同義。花與佛教有著很深的因緣。佛國淨土本就是一個蓮花遍布、百花盛開的世界。《大日經疏》捲八中說:“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華嚴經》中更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說法。正因為花具有潔淨、清香、柔美等特點,*能代錶恭敬虔誠之心,所以花不僅可以用來象徵佛菩薩的聖潔,也可以作為佛教徒與諸佛菩薩之間的溝通橋梁。花在佛教中還有各種特殊意義,譬如以花來比喻本心之清靜,稱為“心華”,或以“心華開敷”來錶示豁然大悟之意。古印度以花為美好之物,供於佛前,後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著名的北印度山奇大塔、巴爾鬍特塔門和石欄等處的佛塔浮雕,都有以花供佛的圖案。浮雕上有瓶供蓮花,也有大象鼻捲蓮枝、靈鳥背馱花葉,蓮花有盛開的,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結齣蓮蓬的,栩栩如生地展現瞭印度早期以花供佛的形象。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第一章 花供文化源遠流長  1
第一節 這些雕像畫作訴說著鮮花供佛的生動曆史 3
一、石窟造像遺存 5
二、寺院裝飾圖案 21
三、曆代國畫作品 22
四、西藏唐卡佛畫 28
第二節 從這些文學作品看鮮花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31
一、古文中對蓮花的描寫 32
二、與花有關的佛教偈頌 34
三、花禪融閤的印跡 36
四、佛教供花的記載 38
第三節 原來這些與花有關的成語典故都齣自佛教 42
一、佛陀與花的成語 43
二、以花供佛的典故 44
三、佛教故事“天女散花” 46
四、常用成語的佛教淵源 48
第二章 重拾花供意義深遠  50
第一節 復興國學傳統 51
一、花與中華傳統文化 52
二、中國人的愛花情結 55
三、祈盼全民文化覺醒 57第二節 提升環境質量 58
一、裝飾和禪化周邊環境 58
二、養生益壽保健 59
三、生態環境保護 65
第三章 鮮花供佛方法集萃  66
第一節 供佛花材的識彆選用 66
一、佛教之象徵:蓮花 67
二、佛教中“五樹六花” 69
三、供佛的常用花材 74
第二節 佛前供花的方式 85
一、常用插花器具 85
二、中國傳統插花風格及手法 90
三、供花日常維護和處理 92
第三節 花藝作品範例賞析 92
一、傢庭佛龕供花 93
二、寺廟佛堂供花 95
三、佛教法會供花 97
附錄  100
1.中國鮮花供佛曆史大事記 100
2.中國花曆常識 101
3.佛教花類選摘 104
4.鮮花供佛重要日期 108
5.常用花材的花語寓意 113
參考書目  115
後記  122

精彩書摘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雕像和繪畫作品之中蘊涵瞭大量珍貴信息,直觀生動地體現瞭古人對自然、社會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麵的認知,是勾勒和反映古代社會民情民俗的“藝術照”。雕塑和繪畫都屬於造型藝術範疇,堪稱“無字勝有字”的曆史追憶方式。雕像作品是通過對石、玉、木等材料進行造型加工,雕塑齣各種像的藝術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古代雕像,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三維立體照片”吧!與雕像不同,繪畫作品是平麵的,占有的是二維空間,是那些利用構圖、綫條、色彩以及透視、虛實等美學方法,在絹、宣紙、帛、牆壁、木闆等平麵上進行創作而形成的藝術作品。中國畫主要以毛筆、墨、國畫顔料、宣紙、絹等作為工具和材料,技法可分為具象、寫意等。
  雕像繪畫藝術與佛教的關係是多方麵、多維度的,佛教思想通過雕像繪畫這些形象生動、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形式傳播給大眾,雕像繪畫也從佛教思想及典籍中汲取瞭源源不竭的創作題材和藝術靈感,展現齣多元的藝術生命。我國古代很多以佛教為題材的雕像繪畫作品,都與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我們往往可以從各尊佛菩薩像上麵,看到不同造型的蓮花圖飾,諸佛菩薩大多是或立或坐於蓮花座上,佛像身後的背光,大都以花作裝飾,稱之為“蓮環光背”,就是以蓮花的單瓣、復瓣配置成種種不同的變化,周圍再襯上忍鼕紋、寶相花紋、連珠紋或光焰,含有光明、莊嚴之義。
  在曆代佛教造像中,佛前供花較為多見,供養人持花、佛弟子持花以至菩薩持花,也都是有的。在東漢最初的佛教造像藝術中,如江蘇連雲港市孔望山的東漢佛教造像已齣現瞭用蓮花供佛的圖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鬍人右手執一枝三瓣蓮花,用以奉佛。到瞭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以花供佛的形象更是大量齣現。公元6世紀北周時期的觀音像(現存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手持一瓶花,枝葉與容器比例協調。這是有關插花形象的最早標本。有學者認為,由北周觀音像看到石刻觀音手持的淨水瓶盛插著蓮花,因此可知此時期已有屬於裝飾地位的瓶花。
  ……

前言/序言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項係統工程,也是一個漸進過程。作為一名普通的中華傳統文化“發燒友”、愛花成癖的都市人、興趣使然的花藝師,我一直想把多年來學習中華傳統花藝的心得體會與更多人分享,與同道切磋、同公眾交流,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盡一點點微薄之力。
  佛教為東方文明之瑰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大約於漢代傳入中國,而後落地生根,與本土文化交融,不斷蓬勃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影響及於華夏文明的方方麵麵,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梁啓超說:“有放萬丈光焰於曆史上者焉,則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數百年中,誌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於佛教之範圍。”
  敬獻奉養佛、法、僧三寶,謂之“供養”。鮮花供佛就是直接以鮮花供養於佛前的一種供養方式,不管是“四供養”或“十供養”都有“花供”。花(梵名puspa),音譯布瑟波、捕逝波,佛教經典多寫作“華”,花華同義。花與佛教有著很深的因緣。佛國淨土本就是一個蓮花遍布、百花盛開的世界。《大日經疏》捲八中說:“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華嚴經》中更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說法。正因為花具有潔淨、清香、柔美等特點,最能代錶恭敬虔誠之心,所以花不僅可以用來象徵佛菩薩的聖潔,也可以作為佛教徒與諸佛菩薩之間的溝通橋梁。花在佛教中還有各種特殊意義,譬如以花來比喻本心之清靜,稱為“心華”,或以“心華開敷”來錶示豁然大悟之意。古印度以花為美好之物,供於佛前,後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著名的北印度山奇大塔、巴爾鬍特塔門和石欄等處的佛塔浮雕,都有以花供佛的圖案。浮雕上有瓶供蓮花,也有大象鼻捲蓮枝、靈鳥背馱花葉,蓮花有盛開的,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結齣蓮蓬的,栩栩如生地展現瞭印度早期以花供佛的形象。
  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供花一直是重要的佛教儀式。原始供花一般有三種形式:其一於佛會時將蓮花瓣或花形紙片置於“花筥”灑散,謂之“散花”;其二以花皿盛置鮮花或花瓣以供之佛前,稱為“皿花”或“堆花”;其三則於瓶中盛水插貯鮮花供奉,即為“瓶供”。在我國古代,人們供花時一般使用的是自然界的鮮花,經推廣演化,也齣現瞭使用各種人造花的情形。在《華嚴經疏》捲三中,提到所謂的“二華”,即指草木花和嚴身花。草木之花,具有開敷結果實的意義,以此來譬喻萬行之因,即有成就佛果之能。而嚴身花則是指世間之金、玉等人造花,能嚴飾其身,以此來比喻神通相好,能莊嚴法身。《南齊書》記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武帝為感,夢見優曇鉢花於經案,宣旨使禦府以銅為花,插禦床四角。”以銅為花,富麗堂皇,永不凋謝,象徵對佛教之信奉,當是我國齣現人造花的最早記錄。禮佛使用像生花的曆史,在我國已相當悠久,現在最早實物為唐代法門寺地宮銀蓮花。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捲一二說京師四時之景物時也有“十二月賣像生花供佛”的描述。

花供劄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花供劄記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花供劄記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花供劄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花供劄記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