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
原价:29.5元
作者:高月宁,李萍萍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121242441
字数:345600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材,适用于“机电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等专业。
本教材采用项目化课程模式编写,以工业自动控制中典型项目为载体,涵盖了PLC控制技术、变频器、触摸屏以及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相关内容。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自动门控制系统、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物料分拣控制系统、四层电梯控制系统四个项目模块,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
本教材可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也可以作为欧姆龙自动化初级培训教材。
目录
项目1自动门控制系统
任务1项目引入
1.1.1项目任务
1.1.2项目分析
任务2信息收集
1.2.1PLC硬件
1.2.2CP1H CPU的基本结构
1.2.3欧姆龙CP1H PLC简介
1.2.4CP1H PLC的软继电器
1.2.5CP1H PLC指令系统
1.2.6梯形图编程的基本知识
1.2.7自动门感应器
1.2.8行程开关
任务3计划决策
1.3.1计划工作步骤项目1自动门控制系统
任务1项目引入
1.1.1项目任务
1.1.2项目分析
任务2信息收集
1.2.1PLC硬件
1.2.2CP1H CPU的基本结构
1.2.3欧姆龙CP1H PLC简介
1.2.4CP1H PLC的软继电器
1.2.5CP1H PLC指令系统
1.2.6梯形图编程的基本知识
1.2.7自动门感应器
1.2.8行程开关
任务3计划决策
1.3.1计划工作步骤
1.3.2岗位分工
1.3.3时间安排
任务4项目实施
1.4.1硬件选型
1.4.2电路设计与绘制
1.4.3安装电路
1.4.4控制程序设计
1.4.5程序录入
1.4.6在线模拟调试
1.4.7联机调试与故障排除
任务5项目评价
1.5.1项目实施任务单
1.5.2项目实施评价表
1.5.3项目评价表
任务6项目拓展
项目1测评
项目2自动售货机的控制
任务1项目引入
2.1.1项目任务
2.1.2项目分析
任务2信息收集
2.2.1软继电器
2.2.2指令系统
2.2.3顺序控制功能图SFC
2.2.4认识欧姆龙NS5-SQ10/10B-EV2触摸屏
任务3计划决策
2.3.1计划工作步骤
2.3.2岗位分工
2.3.3时间安排
任务4 项目实施
2.4.1硬件选型
2.4.2安装电路
2.4.3编写PLC控制程序
2.4.4程序仿真、下载与调试
任务5项目评价
2.5.1项目实施任务单
2.5.2项目实施评价表
2.5.3项目评价表
项目2测评
项目3物料分拣控制系统
任务1项目引入
3.1.1项目任务
3.1.2项目分析
任务2信息收集
3.2.1指令系统
3.2.2编程注意事项
3.2.3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3.2.4认识3G3MX2变频器
3.2.5气动系统的相关知识
任务3计划决策
3.3.1计划工作步骤
3.3.2岗位分工
3.3.3时间安排
任务4 项目实施
3.4.1硬件选型
3.4.2安装电路
3.4.3项目实施过程
任务5项目评价
项目3测评
项目4四层电梯控制系统
任务1项目引入
4.1.1项目任务
4.1.2项目分析
任务2信息收集
4.2.1CPM2A CPU的基本结构
4.2.2欧姆龙CPM2A PLC简介
4.2.3CPM2A PLC的存储区
4.2.4指令系统
4.2.5松下变频器VF100基础知识
4.2.6旋转编码器
任务3计划决策
4.3.1计划工作步骤
4.3.2岗位分工
4.3.3时间安排
任务4项目实施
4.4.1硬件选型
4.4.2电路设计与绘制
4.4.3安装电路
4.4.4PLC程序设计
4.4.5程序录入
4.4.6触摸屏监控画面制作
4.4.7在线联合仿真调试
4.4.8联机调试与故障排除
任务5项目评价
4.5.1项目实施任务单
4.5.2项目实施评价表
4.5.3项目评价表
项目4测评
附录CP1H系列PLC指令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这本书简直是混凝土强度检测领域的“圣经”!我是一个常年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手里摸过的混凝土比见过的人都多。之前,我们检测混凝土强度,主要靠钻芯法,费时费力不说,还对结构有损伤,每次看到墙上留下的窟窿,心里都捏一把汗。直到接触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超声回弹综合法有如此大的潜力。这本书的编撰,真是倾注了无数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程,更像是一部凝聚了行业智慧的宝典。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再到具体操作步骤的详解,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我特别喜欢它对超声波在混凝土内部传播机理的阐述,那种声波的反射、折射,就像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物理画卷。还有关于回弹仪工作原理的深入剖析,那些弹簧的弹性系数、冲击能量的转化,都看得我心潮澎湃。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这个工程技术人员,也能深刻领会到其中的奥妙。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书中的图表和案例分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实际工程中的数据和经验,比干巴巴的文字要生动得多,也直观得多。我感觉,掌握了这本书,就掌握了混凝土强度检测的一门绝技,能够更准确、更高效地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位混凝土工程师、质量检测人员,甚至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手一本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混凝土强度检测这个看似枯燥的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程,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侦探小说。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步解开混凝土强度的“秘密”。我喜欢它对超声波在混凝土内部传播路径的形象描述,仿佛能看到声波在混凝土内部穿梭,探测着每一寸的“肌理”。而回弹仪的每一次“敲击”,也仿佛是在诉说着混凝土表面的一段“故事”。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将这两种看似独立的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声波传播时间和回弹值的综合分析,来准确预测混凝土的真实强度。这是一种“跨界”的智慧,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哲学。书中对各种干扰因素的分析,也让我惊叹于作者的细致入微。仿佛他们曾经在无数个检测现场,亲身感受过这些“不确定性”,并努力将其一一驯服。书中的案例,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那些真实的检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案例写生”,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项技术的力量。这本书让我不再惧怕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从中看到了科学的魅力,看到了工程技术的精妙。
评分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智慧”的著作,它将科学的严谨与工程的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这样一名对混凝土技术充满好奇心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复杂的技术概念,以一种我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综合”二字的深刻诠释。它不仅仅是将两种技术简单叠加,而是深入挖掘了超声波和回弹仪各自的优势,并巧妙地将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1+1>2”的协同效应。书中的图像和图表,功不可没。它们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声波的传播路径、回弹的轨迹,以及不同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这让我不再拘泥于枯燥的文字,而是能够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奥秘。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工程的窗口。那些来自实际工程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看到了工程师们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工程技术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数据,更是充满智慧与创新的结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基础的超声波和回弹仪的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两种方法的结合,再到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数据处理,整个过程就像是循序渐进的阶梯,让你一步一步地踏上技术的顶峰。我之前对超声回弹综合法也略有耳闻,但总觉得概念模糊,操作起来更是无从下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讲解。它详细解释了超声波在不同密实度、不同龄期的混凝土中传播的特性,以及回弹仪在不同表面状况、不同方向上的回弹值差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公式和步骤,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比如混凝土的含水率、温度、骨料的种类和粒径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这让我意识到,这项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书中的数据处理部分,更是让人茅塞顿开。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超声波和回弹仪的检测数据,建立起可靠的强度预测模型,并且还提供了多种模型供参考选择。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混凝土强度检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建筑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我对结构安全性的关注度是极高的。以往,对于已建成结构的强度评估,常常会因为检测方法的局限性而感到无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先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它详细阐述了超声回弹综合法的原理,将声波传播速度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回弹仪测量的表面硬度与整体强度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影响因素的细致分析,比如混凝土的碳化、氯离子侵蚀等对声波传播速度和回弹值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多点、多角度的检测来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干扰。这对于我们进行既有建筑物的评估,特别是对一些老旧建筑的加固改造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强大应用能力。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建筑物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其当前的承载能力,为后续的设计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认知,更让我意识到,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评估工具,让我们在设计和评估过程中更加胸有成竹。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为混凝土强度检测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和挑战。钻芯法虽然准确,但对结构损伤大,且成本高昂;而单一的回弹法或超声波法,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不够可靠。这本书提供的超声回弹综合法,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更准确、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难题。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检测原理的深入剖析,它清晰地阐述了超声波传播速度与混凝土密实度、龄期之间的关系,以及回弹值与混凝土表面硬度、强度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这两种信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实现对混凝土强度的准确预测。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大量真实工程数据的分析,作者为我们展示了超声回弹综合法在不同类型、不同龄期的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各种干扰因素的应对策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更加可靠的评估方法,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进行工程质量的把控,为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技术升级”。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种多年在工程现场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单纯依靠回弹仪来判断混凝土强度,总感觉有些“凭感觉”,不够严谨。而超声波检测,虽然能够反映混凝土的密实度,但直接用于强度评估,又显得有些牵强。这本书的出现,将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详细解释了两种方法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具体的联合检测和数据处理方法。书中提到的各种回归模型,为我提供了多种选择,让我能够根据实际工程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模型。还有那些关于误差分析和不确定性评估的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任何检测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而如何去控制和减小这些误差,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混凝土强度检测体系,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工程质量,为工程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行业内的一次“技术革命”。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工程师,我深知传统检测方法的弊端。钻芯法不仅耗时耗力,对结构还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单靠回弹仪或者超声波单独检测,又往往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不够准确。这本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超声波和回弹仪的优势互补,形成了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可靠的检测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干扰因素的深入剖析,以及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的详细解决方案。例如,它详细阐述了温度、湿度、混凝土密实度、骨料粒径和形状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校正曲线和计算方法。这使得我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可控、更加精确的范围内进行强度评估。书中的数据处理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起可靠的超声回弹综合法强度预测模型,并且还提供了不同模型参数的取值范围和适用条件。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模型,从而获得最准确的检测结果。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工具,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为工程质量的把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程,更是一份对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展望。从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机理,到回弹仪的弹跳原理,再到两者如何协同工作,每一个知识点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打磨。书中的内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它详细阐述了各种影响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校正方法,这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的详细介绍。它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公式和步骤,还强调了统计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意识到,混凝土强度检测,并非简单的测量,而是需要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范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项技术的应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一种技术,更传授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科学严谨的工程态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它让我对“精度”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混凝土强度检测领域,精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提供的超声回弹综合法,正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检测精度而生。它详细分析了影响检测精度的各种因素,从混凝土本身的质量,到检测仪器的性能,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在内。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更提供了解决方案。例如,对于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书中给出了详细的校正方法,让我们能够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书中对不同区域、不同批次混凝土的检测策略,也充满了智慧。它鼓励我们进行多点、多角度的检测,并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精度的追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原理、方法、仪器、操作等各个环节进行协同优化。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高精度检测的“路线图”,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工程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