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温尼科特是精神分析师的先驱。对他而言,创造性是人类生命中*宝贵的东西。那么,创造性源自何处?我们该如何发展它?《游戏与现实》不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也阐述了那些围绕着个体自身及其与外在世界关系的基本问题。在这本20世纪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书籍里,温尼科特向读者展示了个体如何通过在生命的早期发展创造性,从而有机会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今天,随着时儿童发展早期的关注,阅读温尼科特的经典作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
作者简介
温尼科特(D.W.Winnicott,1896-1971)的职业生涯*早开始于儿科医生,后来成为一名蜚声国际的精神分析师。他*富盛名的概念是过渡性客体(或“安全的毯子”)。他与克莱恩(Klein)和费尔贝恩(Fairbairn)-起,被誉为客体关系的创始人。他意义深远和原创性的思想持久地影响着全世界。他曾两次当选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也曾是皇家医学会的儿科部主席。
内页插图
目录
1 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现象
2 梦境、幻想和生活——一个描述原始分离的历史案例
3 游戏——理论的陈述
4 游戏——创造性活动和自体的寻找
5 创造力和它的起源
6 客体的使用以及通过认同产生的关系
7 文化经历的位置
8 我们生活的处所
9 儿童发展中母亲和家庭的镜像角色
10 来自交互认同而非本能驱力的相互关系
11 当代的青少年发展观念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尾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游戏与现实》:
与男孩访谈后,我第二次与其父母进行了访谈,询问有关这个男孩对绳子痴迷的情况。他们说非常高兴我提出这个主题,他们上次之所以没提,是因为他们不确定这个问题是否重要。他们说这个孩子已经变得强迫每一样东西与绳子有关,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他们走进房间,都可能发现他把桌椅绑在了一起;有时他们会发现一个软垫被用绳子绑在壁炉上。他们说这个男孩对绳子的痴迷发展到了更严重的程度,这个特点使他们变得焦虑而不仅仅是普通的担心。他最近用绳子缠住了妹妹的脖子。(这个妹妹的出生导致男孩与母亲的第一次分离。)
在这次特别的访谈后,我知道我只有有限的机会来行动:由于这个家庭住在农村,会见这个男孩或他的父母不可能超过6个月一次的频率。于是我采取了下面的行动。我向母亲解释道:这个男孩处在对分离的恐惧中,他试图通过使用绳子来否认分离,就好像一个人通过电话来否认与朋友的分离一样。她表示怀疑,但我告诉她:她可以在合适的时候与孩子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告诉他我说的话,然后根据孩子的反应深入分离的话题,就会有所发现。
一直没有他们的消息,直到6个月后他们来看我。母亲并没有报告她做了什么,不过当我询问时,她告诉了我在拜访我不久后发生的事。她曾经认为我所讲的事很傻,但一天晚上她与儿子谈到分离的话题时,发现儿子很热切地与她讨论他和母亲的关系,以及与母亲失去联系时的恐惧。在他的帮助下,她回忆起所有与他的分离,鉴于儿子的反应,她很快坚信我曾经说过的话是对的。并且,在那次谈话后,绳子游戏结束了,不再有以前那样的绑东西的事了。她与他进行了多次关于分离感受的谈话,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她感到对他最重要的分离是当她严重抑郁时他对母亲的丧失感;她说,并不是她的离开,而是她完全被别的事占据时,他感到与母亲失去了联系。
在最近一次的访谈中,这位母亲告诉我,在她与儿子谈话1年后,儿子又重新开始在家里玩绳子和捆绑的游戏。事实上这是因为母亲要进医院做一个手术,她对他说:“我知道你玩绳子是因为你担心我会死,但这次我只离开几天,去做一个不大的手术而已。”这次谈话后,新一轮的玩绳子阶段结束了。
我与这个家庭保持着联系,在这个男孩上学和其他事情的各种细节上,我都提供过帮助。最近,在初次访谈4年后,父亲报告了一个新的痴迷绳子阶段,这与母亲最近的一次抑郁有关。这个阶段持续了2个月。当全家去度假时,症状消除了。这时家境有所改善(父亲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失业后找到了工作),与此相关的是母亲情况的改善。在讨论中,父亲进一步给出了与此话题相关的有趣的细节。在最近的这个阶段,男孩用粗粗的绳索行动,这让父亲感到意义非比寻常,因为这显示出所有这些与母亲病态性焦虑的联系多么紧密。一天,他回家,发现儿子用绳子倒挂着自己。他很软,好像真的死了。父亲意识到他不可以关注这件事,于是他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做了半小时零碎的工作,等儿子厌倦了,自己停止了这个游戏。这是对父亲缺乏焦虑的检验。但是,接下来的一天,儿子在从厨房窗子很容易看到的那棵树上进行同样的游戏。母亲吓坏了,冲了出去,她确信他是在上吊。
……
前言/序言
与温尼科特相遇
2003年,施琪嘉老师递给我一本英文原版的《游戏与现实》,说“把第3章翻译出来,我讲课要用”。我花了1周时间把第3章翻译出来,并趁机偷偷翻看了全书。我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感觉到很大的触动。1周后,我把译文与书一同交还给施教授,一点都没有觉得日后自己会成为这本书的译者。与其他心理学大师一样,温尼科特被我放在心中的神坛上供奉着、祭拜着。许多年后,当师弟汤海鹏和我谈到他希望翻译这本书,但担心找不到出版社,问我有没有这样的关系时,我出于助人的目的,帮他联系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冯智勇老师。冯老师慧眼识书,认为这是极有价值的书,温尼科特也是非常有学术地位的分析师。他和他的同事董采萱老师、药蓉老师赋予本书极大的热情,鼓励我们翻译一套书,哪怕是从温尼科特的诸多著作中选择几本也可以。就这样,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了这四本书的翻译,甚至忽视了自己的英文和中文水平有限,从此开始了感动与痛苦的几年!
很多施老师的研究生都曾经参与过这几本书的翻译,但最初的译文简直没法看。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周二晚上在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会议室聚会,讨论我们觉得有争议的句子,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坚持下去。温尼科特书中的很多独创词汇,或虽常用但被他改变了意义的词汇,以及他发散性的思维和不聚焦的写作方式,都让我们非常有挫败感。翻译组的人几经更迭,译稿也反复重写,我们仍总是担心会不会搞错了温尼科特的原意,弄得老爷子半夜从坟墓里爬出来朝我们怒吼“你们瞎译”。我们也渐渐发现自己的中文也学得不够好,因为有时候理解了温尼科特的意思,却很难用合适的中文写出来。我们几次想要放弃,但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却在百忙之中一直鼓励我们坚持,这使我们能够在各种挫败中最终完成了翻译工作。真的,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这几位编辑——冯智勇、董采萱和药蓉老师,尤其是董老师,她一直持续地鼓励着我们,并多次通过邮件和视频与我讨论各种困难及具体细节。我想我欠董老师一碗热干面和一份豆皮!当然,还要感谢出现在我们译者名单中的各位老师,以及曾经参加翻译的李航老师、刘文婷老师等。
《潮汐之下:一个城市的百年变迁》 一个关于疏离、连接与时代洪流的史诗。 这座城市,坐落在东海之滨,它的名字如同它的命运一样,经历了潮起潮落,风云变幻。在《潮汐之下》中,我们不是描绘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而是深入到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生命肌理之中。故事从上世纪初一个不起眼的渔村开始,一个名叫“渔歌镇”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依海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仿佛被古老的节奏所支配。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位来自北方的年轻测量师带着进步的种子和宏大的蓝图,来到了这里,试图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描绘一座现代化的港口城市的蓝图。 我们的故事围绕着几个家族的命运展开,他们的生命轨迹在这个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交织、碰撞、融合,又最终走向了各自的归宿。 有那个世代坚守传统的渔民家庭,他们的老船匠,用皱纹刻画着岁月的痕迹,眼神里映照着海的深邃和对祖辈技艺的执着。他们的后辈,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职业的没落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们是城市最初的呼吸,是那份质朴而坚韧的根基。 也有随新航线而来的商人家族,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从零开始,在码头边搭建起家族的商业帝国。他们的兴衰,如同这座城市的经济潮汐,见证了从海外贸易的早期繁荣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再到如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他们是城市逐利的血液,是推动它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 还有那些在时代变革中寻求知识与解放的知识分子,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艺术,也在动荡的年代里经历了理想的破灭与重生。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怀揣着教育改变命运的理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微弱的灯火点亮学生们的心灵;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在城市的喧嚣中寻找着灵魂的栖息地,他的诗句,记录着这座城市最细腻的情感波动。他们是城市觉醒的神经,是那份对精神自由的永恒追寻。 故事的叙事线索并非单一,而是多线并行,仿佛一条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城市发展的浩瀚大海。我们深入到家庭的内部,展现亲情的羁绊、爱情的萌芽与凋零、手足之间的矛盾与扶持。我们也会跳出家庭的围墙,描绘城市的面貌——从泥泞的街道到鳞次栉比的高楼,从嘈杂的码头到静谧的公园,从旧时的弄堂到现代的商场。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潮汐之下》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百年变迁的流水账式记录,更是一种对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关系的深刻探索。在巨大的时代洪流面前,个体显得渺小而无力,然而,正是这些个体的选择、挣扎、坚持与妥协,共同塑造了城市的今日模样。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在历史的巨轮下如何努力生存,如何去爱,如何去失去,如何去遗忘,又如何去铭记。 我们会聚焦于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那些构成城市肌理的点点滴滴。比如,某个街角的老理发店,几代人都在那里剪发,听着店主讲述着旧时的街闻;比如,某个夜市的小吃摊,一代代传承着独特的风味,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味蕾记忆;比如,某个老旧的电影院,曾经是年轻人们约会的场所,如今却面临着拆迁的命运。这些微小的细节,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故事中,我们也将触及城市发展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代价。那些为了城市的腾飞而牺牲的旧街区,那些被遗弃的老工业区,那些为了容纳不断涌入的人口而改变的土地。我们不会回避现实的残酷,但我们更关注在逆境中闪烁的人性光辉。 《潮汐之下》试图描绘的是一种“疏离”与“连接”的辩证关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远了,邻里之间的陌生感日渐增强。然而,在关键时刻,在灾难面前,在共同的记忆与情感的召唤下,这座城市的人们又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那种“我们是一家人”的情感,那种对这片土地的深厚眷恋,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潮水般起伏,时而舒缓细腻,描绘人物内心的波澜;时而激昂澎湃,展现时代的宏大变革。语言上,我们力求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用最贴近生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鲜活形象,描绘出城市的独特韵味。 《潮汐之下》是一首献给这座城市的挽歌,也是一曲对生活在其中人们的赞歌。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它邀请读者一同潜入这座城市的潮汐之下,感受那股奔腾不息的生命力,理解它为何成为今天的样子,并思考它将走向何方。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故事,更是关于所有城市、关于我们所有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我,寻找连接,寻找归属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