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临床营养基础(第3版)》内容表达通俗、易懂、准确,不但适合广大临床营养师和医生,也是医学生和其他临床工作者很好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临床营养基础(第3版)》为国际著名的营养学专家在2000年第2版的基础上推出的新版,其内容极具。它重点介绍临床营养应用指征、各种应用方法的合理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并着重对各类疾病的合理营养提出了应用原则,是欧洲营养学会继续教育的专用课本。《临床营养基础(第3版)》的新、特、实用很为国内知名营养专家所赏识。
作者简介
蔡威,男,1959年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主任。
1995~1998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学习。承担和完成局级以上课题16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发表论文130篇,其中SCI收录13篇,主编专著4部。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
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担任《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副主编,《临床小儿外科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外科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编委。以及美国Nutrition、Journalof Pediatllfc Gastroenterofogy and Nutrition杂志国际审稿人。
内页插图
目录
1.营养学基础
1.1 能量与蛋白质平衡
1.2 人体成分测量
1.3 营养不良的诊断——筛查和评价
1.4 营养不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1.5 营养过剩——对机体生理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
1.6 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
1.7 健康人在静息和运动时的营养需要
1.7.1 成年人的营养需要
1.7.2 儿童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2.营养生理和生化
2.1 食欲及其调控
2.2 能量代谢
2.3 碳水化合物代谢
2.4 脂类代谢
2.5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
2.6 健康或疾病状态下的水和电解质
2.7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情况
2.8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状
2.9 单纯性饥饿和应激性饥饿
2.1 0创伤和败血症
2.1 0.1 神经内分泌反应
2.1 0.2 创伤和败血症时主要细胞因子及其作用
2.1 0.3 对创伤和败血症的代谢反应
2.1 1 缺氧的代谢反应
3.营养支持的管理
3.1 营养治疗的组织
3.2 伦理与法律
4.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中的成分
4.1 能量
4.2 碳水化合物
4.3 脂类
4.4 蛋白质和氨基酸
4.5 水、电解质与营养支持
4.6 微量元素、维生素与肠内肠外营养
4.6.1 肠内和肠外营养中的微量元素
4.6.2 肠内和肠外营养中的维生素
4.7 膳食纤维和短链脂肪酸
4.8 免疫营养
4.8.1 影响免疫的营养素效果和作用机制
4.8.2 影响免疫的营养素——临床和实验依据
4.9 抗氧化营养素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4.1 0肠外营养中特殊营养成分
5.肠内营养
5.1 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2 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
5.2.1 口服
5.2.2 鼻饲
5.2.3 内镜置管术(PEG和PEJ)
5.2.4 外科手术置管——胃造口术,空肠穿刺造口术
5.3 管饲喂养的管理
5.4 肠内营养输注设备
5.5 肠内营养配方
5.6 商品化制剂
5.6.1 多聚配方
5.6.2 低聚和单体配方
5.6.3 特殊配方(专病配方)
5.6.4 组件配方
5.7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
6.肠外营养
6.1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6.1.1 周围静脉营养
6.1.2 中心静脉营养
6.1.3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相关并发症和护理
6.2 肠外营养输注系统
6.2.1 不同的肠外营养输注系统
6.2.2 营养液组成和肠外营养方案
6.3 肠外营养混合液配制
6.3.1 如何配制肠外营养混合液
6.3.2 肠外营养液稳定性
6.4 药物和营养液混合物
6.5 肠外营养代谢性并发症
7.营养支持的监测
7.1 临床监测
7.2 临床营养实验室监测
7.3 再喂养综合征
8.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支持
8.1 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支持
8.2 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
8.3 危重患者和败血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8.4 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8.5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6 肝脏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7 肾脏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8 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8.9 消化道瘘患者的营养支持
8.10 小肠大部切除(即短肠)后患者的营养支持
8.11 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1 2 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
8.1 3 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8.1 4 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8.1 5 消耗综合征——抗恶病质营养素的作用
8.1 6 放射性肠炎的营养支持
8.1 7 AIDS患者的营养支持
8.1 8 心肺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8.1 9 神经系统疾病的营养支持
8.2 0 妊娠期的营养支持
8.2 1 新生儿的营养支持
8.2 2 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支持
8.2 3 家庭的营养支持
精彩书摘
这种方法可用于测定二氧化碳生成量(VCO2),从而测定自由生活的受试者几天到几周内的能量生成量。最佳观察的时间段是这些同位素的第1~3个半衰期。生物学半衰期是耗能量的作用之一。活动多的受试者和早产儿的观察时间最少,约达3天;老年人或者静坐者的观察时间最长,可达4周左右。
从收集基线资料开始进行观察,然后给予已称重的同位素标记水,对于70kg成年人面言,通常100~150ml水中加入含10%18O和5%2H的混合物。随后收集同位素在体内达到水平衡后的起始样本。平衡时间取决于体型大小和新陈代谢速率,成人是4~8h。在平衡期受试者不能摄入任何食物和水。当收集完起始样本后,受试者可以在实验员的指导下恢复进食,但在观察结束前,受试者要定期收集体液样本(血液、唾液和尿液)。有4个实验室进行的平行研究表明,与呼吸测量法相比,准确性和精密性分别增加1%~3%和2%~8%。
双重水标记法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测定提供了准确、精密的信息。将二氧化碳生成量转化为能量消耗量时需要了解二氧化碳的能量当量,这可根据被氧化的底物混合物的信息计算得到。第一种方法是根据食物中宏量营养素的组成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能量当量;第二种可测定呼吸系数的离散值(RQ):
RQ=VCO2/VO2
能量消耗的组成、测定和决定因素
每日能量消耗包括4个部分:睡眠时的代谢率(SMR),清醒时的能量消耗,食物的热效应或食物引起的能量消耗(DEE),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AEE)。有时候能量消耗被分为3个部分:即把睡眠时的代谢率和清醒时的代谢率合称为维持能量消耗或基础代谢率或静息能量消耗,作为平均每日能量消耗(ADMR)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用标准化后的体型大小来对受试者的睡眠代谢率或静息代谢率进行估计和比较。去脂体重可能是最好的预测方法。但由于能量消耗和去脂体重(FFM)间y和x的截距显然不等于0,不应该用能量代谢除以FFM的绝对值,FFM越小,SMR/FFM比值就越大,因此,女性与男性相比,有较高的SMR/FFM,较低的FFM。对SMR和REE数据进行比较的可靠方法是回归分析,但要包含FFM、脂肪重量(FM)、年龄和性别这些变量。而性别对解样变异并没有很大影响。
食物引起的能量消耗(DEE)的定义为高于基础空腹状态下的能量消耗增加量除以所摄入食物中含有的能量,通常以占能量摄入量的百分比表示。餐后能量消耗量的增加可持续数小时,一般认为大约在餐后10 h可完全结束。对摄入混合膳食且保持能量平衡的受试者,假定根据上述结果观察到的DEE占ADMR的10%。活动引起的AEF是ADMR中最易变化的部分,双重水标记法可对日常生活的AEE量进行估计。但现在对于体型大小不同的人的AEE的标准化还没有达到共识。常用于量化体育活动的方法是把ADMR表示为BMR或SMR的倍数。1994年前AEE的详细数据分析根据双重标记水对ADMR进行估计,直接测定了319名女性和255名男性正常自由生活的受试者的574个BMR测量值。性别对ADMR和BMR与AEE的组成有恒定的作用,即女性比同体型和同年龄的男性低11%,性别之间的差异大致可用ADMR/REE对体型进行校正后去除。ADMR/REE的分配对于两种性别来说都是1.6,也就是说,REE、DEE和AEE分别占ADMR的60%、10%和30%。
……
临床营养基础(第三版) [Bas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 《临床营养基础(第三版)》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临床营养学核心知识与实践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医学、营养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医护人员、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扎实而实用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掌握识别、评估和干预患者营养状况的关键技能,从而优化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书内容详尽,涵盖了临床营养学的各个重要方面: 一、 营养学基本原理与生理学基础 本书开篇即为读者构建了坚实的营养学理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途径、生理功能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关注不同生命阶段(如婴幼儿、青少年、妊娠期、哺乳期、老年)的营养需求差异,以及运动、应激等特殊生理状态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同时,本书详细介绍了能量代谢的原理,包括基础代谢率、能量消耗的组成部分,以及如何通过能量平衡来维持或改变体成分。 二、 营养评估方法与工具 准确的营养评估是制定有效营养干预的前提。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营养评估技术,从主观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到客观的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如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等),再到身体成分分析(如BIA、DEXA)和饮食回顾、食物频率问卷等。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解读这些评估结果,并结合临床情境,指导读者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营养不良(如消瘦、肌少症、肥胖)及其潜在原因,从而为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三、 常见临床疾病的营养管理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详细阐述各种常见临床疾病的营养管理策略。针对不同系统性疾病,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营养支持原则和具体方案。 胃肠道疾病: 重点关注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胰腺炎等疾病的营养治疗。详细讨论了不同饮食模式(如低脂、高纤维、低FODMAPs)、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应用指征、选择、管理及并发症预防。 心血管疾病: 涵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饮食调理。强调限制钠、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甾醇的摄入,以及特定营养素(如钾、镁、钙、维生素D)的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疾病的营养管理。关注能量和蛋白质的适宜摄入量,以及可能需要的特殊营养素补充,以支持呼吸肌功能和减少感染风险。 肾脏疾病: 详细介绍慢性肾脏病(CKD)和急性肾损伤(AKI)的营养管理原则,包括限制蛋白质、钠、钾、磷的摄入,以及根据肾功能分期调整营养方案。 肝脏疾病: 涵盖肝硬化、肝性脑病、脂肪肝等疾病的营养支持。讨论了蛋白质摄入量的调整、适量脂肪的应用、以及对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关注。 糖尿病: 深入讲解2型糖尿病的饮食管理,强调血糖控制、体重管理、血脂改善和血压控制的综合目标。介绍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代糖的应用,以及运动在血糖管理中的作用。 肿瘤: 重点关注癌症患者在治疗(化疗、放疗、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探讨如何应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味觉改变、腹泻等副作用,以及癌症恶病质的营养干预。强调高蛋白、高能量的营养补充,以及必要时的肠内或肠外营养。 神经系统疾病: 涉及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营养管理,关注吞咽困难、咀嚼障碍的饮食调整,以及对特定营养素(如抗氧化剂、B族维生素)的潜在益处。 感染与创伤: 探讨重症感染、烧伤、创伤等应激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强调高蛋白、高能量的营养补充,以及免疫营养素(如谷氨酰胺、精氨酸、omega-3脂肪酸)在促进康复中的作用。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涵盖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等疾病的营养干预。 四、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 本书对临床营养支持的两种主要方式——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 肠内营养: 详细介绍EN的适应症、禁忌症,不同类型EN制剂(整蛋白、要素型、半要素型、特殊配方)的选择原则,输注途径(鼻饲管、胃造瘘、空肠造瘘)的选择与护理,输注方法(持续滴注、间断输注、口服补充)的优缺点,以及EN相关的并发症(如腹泻、腹胀、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与处理。 肠外营养: 详尽阐述PN的适应症、禁忌症,PN制剂的组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及其配伍禁忌,输注途径(中心静脉导管、周围静脉导管)的选择与护理,PN的临床应用(如用于无法耐受EN的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以及PN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的管理。 五、 特殊人群的营养 除了疾病状态下的营养管理,本书还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 老年营养: 探讨老年人常见的营养问题,如食欲减退、咀嚼吞咽困难、慢性病影响,以及如何制定适宜的营养方案以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儿童营养: 涵盖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求,以及常见儿童营养问题(如佝偻病、贫血、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孕期与哺乳期营养: 强调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特殊营养需求,以及营养不良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运动营养: 探讨运动人群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关键微量营养素的需求,以及运动前后、运动过程中的营养策略。 围手术期营养: 强调手术前后营养评估和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营养干预来提高手术耐受性,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 六、 营养治疗的伦理与法律考量 本书还触及了临床营养治疗中重要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例如知情同意、营养支持的终止、以及患者自主权等,引导读者在实践中做出合乎规范和伦理的决策。 《临床营养基础(第三版)》以其系统性的结构、严谨的科学论证、丰富的临床案例和实用的操作指南,成为一本不可或缺的临床营养学参考书。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益匪浅,提升临床营养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营养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