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骆龙吉 著,唐文吉,唐文奇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内经
  • 方剂
  • 医古文
  • 养生
  • 伤寒
  • 温病
  • 杂病
  • 古籍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6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48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是一部逐渐完善的书,凝聚了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其肇端,在宋代医家骆龙吉著《内经拾遗方论》,只列举了《内经》中的62个病证的原文、解释及拟用方剂。明代医家刘浴德、朱练遵从骆龙吉体例,又增加了88个病证,共计150条,分四卷。一、二卷为骆龙吉原著,第三四卷为增补部分。清朝医家林儒有对全书进行了重新校订。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中的方剂,仅13首,而且基本上是一些小方、偏方。这对于应对形形色色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其实,《黄帝内经》中方剂固然不多,但其中追溯病源、分析病理、列举治法之处,比比皆是。中医是靠思想治病的,《黄帝内经》给后人提供的,正是这种思想。正如庄子曰:“吾所好者,道也。”
   骆龙吉撰述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就是其中杰出的著作。该书选取《内经》中的病证,附其原文,逐—解释,配上方剂,并详解方义。通过医理分析和方药的呈现,有助于读者对《内经》中所列病证有更切实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古人处方用药之妙。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将中医的精微用经、论、方、法四者层层展现出来,历历在目,累累入心。学者如融入其中,细细品味,自可得其真趣。

目录

朱序
陆序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序
凡例
增补凡例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之一
煎厥第一 主精绝
煎厥第二 主肝病
薄厥第三 主血菀上焦
飧泄第四 主下热
膜胀第五 主上寒
二阳病第六 主肺脾
一阳病第七 主三焦
一阴病第八 主肝风
结阳第九 主外热
结阴第十 主内热
厥疝第十一 主腹痛
心疝第十二 主少腹痛
解侪第十三 主肾虚
胃疸第十四 主胃热
蛊病第十五 主真精不守
瘛病第十六 主筋急
劳风第十七 主肾劳生风
痹气第十八 主寒
骨痹第十九 主髓少筋燥
肉苛第二十 主荣虚卫实
肺消第二十一 主因寒郁热
涌水第二十二 主水客大肠
鬲消第二十三 主上消
口糜第二十四 主口疮
虑瘕第二十五 主热结大肠
食亦第二十六 主胃热
鼻渊第二十七 主脑热
衄蠛第二十八 主失血
鼓胀第二十九 主胃病
血枯第三十 主血枯经闭
新补:咳逆第三十一 主胃中虚寒
……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之二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之三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之四
内经拾遗跋
方剂索引

前言/序言


《医宗金鉴·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简介 《医宗金鉴》,一部集大成的医学巨著,历经数百年而弥香。其中,《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篇,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其深邃的理论阐发与精妙的临床应用而备受推崇。此篇并非单纯的方剂罗列,而是以《黄帝内经》的精髓为根基,汲取历代医家之智慧,对温病、杂病等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补充。 本书的编写,旨在弥补《内经》对某些急症、变证、危证论述之不足,并结合金元以来诸家对外感热病的认识,以及明清时期对内科杂病辨证施治的经验。其内容涵盖了温热病、暑病、湿病、寒病以及内科杂病如咳嗽、哮喘、泄泻、水肿、痹证、痿证、狂证、郁证等等。每一种病证,都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应用。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拾遗补阙”的精神。它并非拘泥于一家之言,而是广泛吸收前人经验,去芜存菁,去伪存真。书中对于许多疑难杂症的辨治,提出的见解独到,方剂精当,许多方剂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如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等在此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补充。同时,它也注重对病机演变的细致分析,强调了“正邪相争”在疾病发展中的动态过程,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辨证思路。 本书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也体现了高度的临床实用性。它不仅列举了常用方剂,还根据不同证型、不同阶段,提出了加减变化的原则,指导临床医师灵活运用,因人施治,因证施治。此外,书中对药物的配伍、剂量、煎服方法等也有详细的说明,力求使读者能够掌握方药的精髓,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的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它所体现的尊重前人、不懈探索、精益求精的治学之道,是激励后世医者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本书,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对于致力于中医临床、学术研究的医者而言,《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它既是理解《黄帝内经》思想的延伸,也是学习历代名医经验的窗口,更是提升临床辨证施治能力的有力助手。通过深入研读此篇,定能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对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战略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系统地研读相关的经典著作。我发现,那些流传千年的兵法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指南,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辩证法。我喜欢从这些著作中探寻古人对于“知己知彼”、“以柔克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思想的解读。我发现,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商业竞争、团队管理,还是个人的人生规划,都能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原则和方法。我尤其欣赏《孙子兵法》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开篇语,它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战争的审慎态度和深谋远虑。我希望通过对这些军事思想的深入研究,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在人生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评分

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着迷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尤其是那些关于耕作技术、作物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古籍。我发现,古代的先贤们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凭借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智慧。例如,在《齐民要术》中,我看到了关于土壤改良、播种时节、灌溉排水等详细的指导,这些方法在今天的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再比如,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古人提出了许多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中草药防治的手段,这些方法不仅环保,而且成本低廉,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喜欢将这些古籍中的知识与现代的农业实践相结合,尝试在自己的小农场里进行一些试验。我发现,按照古籍中的方法去精耕细作,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病虫害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这种从古籍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让我深感中华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这些被埋没的农业智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历来是医家研习的重镇。我长期以来沉迷于其方证对应的精妙,以及经方随证化裁的无穷变化。近年来,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著的理解与实践中。我喜欢从古人的医案中梳理脉络,追寻原方的使用原意,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当下的临床,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比如,在处理一些久治不愈的咳嗽,或者反复发作的腹泻时,我总会回溯到《伤寒论》中的某些篇章,去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症状,以及与之匹配的经典方剂。我发现,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麻黄汤,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呼吸系统问题;而一个扶正祛邪的败毒散,在对症的情况下,又能迅速驱散体内的湿热。阅读这些经典,就像是在与古圣先贤对话,每一次的深入,都让我对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尤其欣赏仲景在方剂配伍上的匠心独运,寥寥数味药,却能达到“以少御多”的神奇效果。这种对药物属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精准把握,是现代药物研发所难以企及的。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深入钻研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并将其中的精髓发扬光大,惠及更多患者。

评分

我最近开始对中国古代的茶道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茶艺书籍。我发现,中国的茶道不仅仅是简单的品饮,它更是一种融合了哲学、美学、礼仪和养生观念的生活艺术。从陆羽的《茶经》到后世的各种茶谱,我看到了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饮茶习俗和技艺。我尤其喜欢研究茶具的选择、水质的考究、冲泡的方法以及品饮的顺序等细节。我发现,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学问,需要用心去体会和实践。例如,不同材质的茶壶对茶汤风味的影响,不同水温对茶叶香气和滋味释放的作用,以及通过品饮不同层次的茶汤来感受其变化的过程,都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希望通过对茶道文化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品饮水平,更能从中体悟到一种恬淡宁静、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品质得到升华。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一系列关于古代园林艺术的学术专著中,尤其对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和哲学意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喜欢从这些书中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园林的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我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观堆砌,它更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并通过精巧的布局,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书中所描绘的叠石理水、花木配置、建筑点缀等各个环节,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特别欣赏园林中的“借景”和“漏景”等手法,它们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将园外的自然风光引入园内,或者在园内形成层层叠叠、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使得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更加深邃和富有层次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这些美轮美奂的园林之中,感受那份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意境。我希望通过对这些园林艺术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尝试将其中蕴含的美学理念应用于现代生活的设计中,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气息的居住空间。

评分

想要这本书很久了,赶在促销半价入手,很好。

评分

买回来放书柜的,还没看

评分

书好,快递更给力!

评分

每天都会抽空学习、看书、锻炼身体,有时候周六周日也要工作,只有很少的时间陪家人和孩子,但家庭相对比较和睦

评分

拾遗黄帝内经方,有机会验证临床!

评分

非常好的商品,特别喜欢,相信京东

评分

很好,很实用,不错书籍,值得够买

评分

很好的中医类书籍,这个世界唯独知识没有多余的!

评分

东西好,送货快,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