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儿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一直认为“活学活用”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尤其是涉及到比如小儿高热惊厥后的处理,或者突发性皮疹的鉴别诊断这类急症。我本希望这本书在理论框架之外,能提供一些真实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临床案例分析,哪怕只是简化的流程图也好。比如,在处理热性病中,如何根据“热”的性质(是湿热还是燥热)来灵活运用清营汤或白虎汤加减,书中给出的多是教科书式的描述,缺乏了不同地域、不同体质患儿对这些方剂的不同反应的案例对照。我曾经尝试对照书中的湿温病章节,去回顾我参与过的几个病例,发现书本描述的“典型症状”与实际遇到的患儿表现总有些许偏差,而这种偏差恰恰是区分普通考生和优秀临床工作者的关键。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详尽地列举了所有考试可能涉及到的病名和诊断标准,从“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到各项检查指标的正常范围,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在构建知识体系的“骨架”方面是无可替代的。但是,骨架再清晰,没有血肉丰满的临床细节支撑,终究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所以,对于考试的知识点覆盖率来说,它无疑是满分,但在培养临床思维的灵活性上,我感觉它保持了一种审慎的距离,也许是为了保持大纲的普适性和中立性吧。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确实是教科书式的,从基础理论到常见病、疑难病,层层递进,非常适合系统复习。我个人在学习“小儿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时,特别喜欢它对“肺主气,司呼吸”的解释,它用非常精确的语言描述了小儿“稚阴稚阳”的特点如何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一点我查阅其他参考书时,很少能找到如此精准的定论。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丝阅读上的枯燥感。很多关键知识点,比如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换算表,虽然完整,但如果能用图表或对比的形式展现,理解起来会更直观。我更喜欢那种通过对比记忆法来加深理解的书籍,比如将“百日咳”与“麻疹”的初期症状进行表格化对比,直观地展示两者在“发热特点”、“出疹规律”上的差异。这本书则更倾向于先完整描述A病,再完整描述B病,你需要自己动手在脑海中进行比较和筛选。从这个角度看,它对考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它提供了最精确的“原材料”,但如何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适合考试的“成品”,需要阅读者付出额外的组织和归纳劳动。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分类清晰的图书馆,书目齐全,但你需要自己去串联和绘制知识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确实是没得说的,拿到手感觉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经得起翻阅的考研资料。拿到手的时候,我满心期待地想看看里面关于小儿脾胃虚弱、食积停滞的辨证论治部分到底有哪些新的见解或者更细致的讲解。毕竟儿科的病症,很多时候都需要结合孩子的具体体质来看,光靠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有时难以把握。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如何通过望诊来判断孩子是不是有积滞,以及针对不同积滞程度的药方组合,比如保和丸、枳术丸这些经典方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加减变化。结果呢,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官方的大纲汇编,对知识点的罗列非常清晰,结构严谨得就像一份行政文件。虽然这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但对于我这种渴望获得更多临床“秘籍”的考生来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火候。比如,对于一些常见病,比如反复呼吸道感染,书中更多的是描述了病因病机和主要的治法方针,但对于如何在高年资中医师的手里,通过调整剂量、更换辅料,达到更佳疗效的那些“窍门”,它似乎是故意留白了。或许这就是大纲的要求吧,它告诉你“是什么”,但没告诉你“怎么做得更好”。整体而言,如果你追求的是最原始、最标准的知识框架,这本书绝对是你的首选,但如果你想从中挖掘出能让你在考场上脱颖而出的那些细微之处,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偏向实践经验的书籍一同研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中医儿科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指导原则。要知道,现在的临床环境越来越复杂,很多家长在寻求中医治疗的同时,也会要求结合西医的辅助检查和必要的干预措施。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过敏性紫癜和哮喘这两种常见病的论述部分,期待看到如何在高水平的官方文件中,阐述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病名如何有效对接,从而给出更科学、更安全的治疗方案。例如,在哮喘的“发作期”治疗中,书中详细列举了针对不同证型的中药方,但对于何时应该建议家长配合雾化吸入、何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关注点,提及得比较笼统。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纯粹”,它紧紧围绕着中医药本身的理论体系展开,几乎没有涉及任何跨学科的讨论。这使得它成为了一部精炼的“纯中医”教材,但放在现实的临床考场上,这种纯粹性可能会带来一个潜在的挑战:如何证明你不仅懂传统中医,也懂得现代医学对儿科疾病的基本认知和安全底线。所以,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本可以让你在理论上滴水不漏的中医儿科知识宝典,这本书非常适合;但如果你想通过这本书来弥补自己在现代医学基础知识上的不足,那么这本书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此,它更像是一个坚实的“中”字基础,后面的“西”字需要你自己去补足了。
评分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书中关于“疑难、危重病”的章节,特别是对小儿狂证、痫证的辨证论治部分。我对这些少见但极其凶险的疾病非常关注,因为在高级别的考试中,往往会考察这类病症的鉴别和初期应急处理。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急救”原则的细化,例如,在惊厥发作时,除了安抚和使用镇痉药物外,书中是否有关于体位处理、环境控制等非药物性干预的详细指导?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对病机传变的路径分析得丝丝入扣,让你明白为何要使用某个方剂。比如,对“肝风内动”的深入剖析,让你明白为何需要重镇潜阳。但是,对于初级和中级考试所要求的“临床操作规范”,它的描述相对比较抽象。它告诉了你“治则”,但“执行步骤”的细节相对较少。这使得我在背诵时,总觉得少了那么一层实践的厚重感。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构建你中医儿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石”和“标准线”,它确保你在理论上不会失分,并且掌握了官方认可的知识体系。但如果你想在这门学科上达到出类拔萃的水平,这本书为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后续的提升则需要更多依赖于临床案例的沉淀和对细节的深度挖掘,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考试说明书”,而非一本“实战操作手册”。
评分厚厚的一本,慢慢学习慢慢看,纸张比较薄
评分实用,具体,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很满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书是正版,就是成色差了点,可能是物流过程的原因吧,不妨碍看
评分书挺好的,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了。
评分废话连篇也没办法,还是得看,为了考试
评分挺不错的书,希望对考试有所帮助
评分特别感谢快递师傅,还没有吃晚饭,先给我们送货,冬天真是辛苦,一万分感谢
评分不错,字迹清楚,速度快,京东快递没的说,腊月二十九,晚上送到,就因为快递爱在京东买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