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通过400多张精美的彩色建筑图片和轻松易读的文字,透过建筑,介绍了美洲前哥伦布时期爱斯基摩人文化、印第安采集狩猎者文化、农耕部落文化、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安第斯山早期中期文明、印加文明等;介绍了殖民地时期美洲经典建筑和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同时,带领读者漫游了引领现代世界建筑潮流的美洲现代建筑,并讲述了十几位国际建筑大师的作品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分析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政治革命对建筑的巨大影响。书中还阐述了建筑与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明、战争、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介绍了各种现代和当代建筑风格的来龙去脉。
郭学明,男,高级工程师。1954年生,祖籍山东,大连人。1976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始于某大型国企从事建筑设计及管理工作,后创办自己的公司,主要在欧美地区从事与建筑相关的业务。从工作需要到兴趣爱好,得以深入细致地游历欧美,对其人文、历史和建筑风格特色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欧美的社会观察、历史演进、人文思考和建筑风格评论的文章,受到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其于2009年出版的《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已重印10次,行销近30000余册,有数十家报纸期刊等做了摘要报道。
其新著作《旅途上的建筑——漫步美洲》,更是作者历经十几年,数十次深入美洲腹地实地考察,查阅上百本相关资料及中外相关著作完成的一本关于美洲的建筑、历史、文化的一本全景式简明史,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幽默,值得大家期待!
前 言
01美洲的历史从这里开始001
猛犸象狩猎者/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房屋/杀死老人的库钦人/东正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堂
02采集狩猎者的居所007
血腥的盖房仪式/采集狩猎者在美洲的分布/什么是“游团”/采集狩猎者的帐篷和茅草屋
03农耕部落的家园010
抢劫者阿帕奇人/美洲农耕部落分布/家园的基本功能/农耕部落建筑/卡霍基亚
04建筑是文明的支撑016
文明的特征/文明与建筑的关系/中部美洲文明3阶段/安第斯山文明6阶段/农业与宗教建筑
05奥尔梅克——美索美洲文明之母022
圣洛伦索遗址/奥尔梅克文明/巨石头像/拉文塔遗址/美洲金字塔/美洲与非洲金字塔比较
06诸神之地的死亡大道026
特奥蒂瓦坎/死亡大道/月亮金字塔/太阳金字塔/特奥蒂瓦坎城市规划
07神奇的玛雅不神秘031
科潘古城/前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玛雅金字塔与建筑/玛雅文明不神秘
08尤卡坦的玛雅038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乌斯马尔建筑 /奇琴伊察金字塔/血腥的球场/玛雅天文台
09特诺奇蒂特兰的毁灭044
废墟上的教堂/托尔特克遗址/剥新娘子皮的阿兹特克人/特诺奇蒂特兰的兴盛与毁灭
10瓦哈卡的变迁049
阿尔万山遗址/跳舞的裸男/中部美洲建筑定格/罗马风风格/鲜艳的瓦哈卡
11沙丁鱼与文明序曲053
沙丁鱼与定居/定居与文明/卡拉尔金字塔/卡拉尔“剧场
12安第斯山文明之母056
安第斯山文明/查文遗址/有空间的金字塔/水的象征性/美洲豹石雕
13墓穴·地画·石门·土城059
西潘王陵与莫切城/纳斯卡大地画/蒂亚瓦纳科太阳门/瓦里石屋/西坎神庙/昌昌土城
14失落的印加文明065
失落的马丘比丘/印加帝国/公有制印加/“活着”的木乃伊/库斯科
15加勒比海亚特兰蒂斯072
亚特兰蒂斯酒店/新大陆为什么叫美洲/巴哈马土著的灾难/圣马丁岛建筑/维京岛上的碉堡
16历尽沧桑的哈瓦那078
哈瓦那的沧桑/文艺复兴宫殿/巴洛克教堂/建筑复古运动/新古典主义国会/国际主义风格
17巴拿马运河祸与福083
雷赛布教训/运河工程的灾难/老城与新城/“隆起”的博物馆/螺旋大厦/什么是现代建筑
18墨西哥城的建筑088
墨西哥主教堂/被枪决的皇帝/美洲最大教堂/危险的国家宫/建筑壁画之都/巴拉干的色与静
19为上帝和国王服务的城市095
皮萨罗与诸王之城/殖民地教会/巴洛克风格与摩尔式阳台/市政厅与总统府/爱情长椅
20玛瑙斯和巴西利亚104
橡胶城市玛瑙斯/亚马逊大桥之美/玛瑙斯歌剧院/水上屋与小教堂/巴西利亚/尼迈耶
21“非凡之都”与“上帝之城”111
里约热内卢耶稣像/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风格/彩色台阶/普利兹克奖/包赞巴克/上帝之城
22圣保罗的开拓者118
进取的耶稣会/真正的开拓者/拉美议会大厦/伊皮兰加呼声/吊着的博物馆/混凝土与水的诗
23圣地亚哥的故事122
瓦尔迪维亚/折中主义风格/难驯化的马普切人/阿连德殉难地/太平洋战争/阿拉维纳的创新
24“世界肚脐”的奇迹128
孤独的复活节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幸运的罗格文/伟大的巨石雕像/土著岛民的房屋
25七九大道与卡米尼托133
布宜诺斯艾利斯/何塞·圣马丁/庇隆主义/探戈小街/卡拉特拉瓦女人桥/福斯特的高科技
26新格拉纳达的建筑141
新格拉纳达的独立/玻利瓦尔/明亮的白色建筑/哥特式与哥特主义/盐矿教堂/峡谷里的教堂
27北美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敦146
献给女王的弗吉尼亚/罗阿诺克岛悲剧/詹姆斯敦/特许状自治/北美最早的议会/威廉斯堡
28自由而惬意的土地151
清教徒的“五月花号”/普利茅斯/宇宙中心波士顿/马萨诸塞议会/北美独立的导火索
29哈佛与麻省理工校园建筑157
清教徒的信念/哈佛的自由传统/哈佛校园建筑/麻省理工校园建筑/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PK
30波士顿的优雅与粗鲁167
肯尼迪图书馆/贝聿铭的新现代主义/现代大厦与古典建筑共处/粗鲁的市政厅/夸张的悬挑
31另起炉灶的耶鲁172
哈克尼斯钟楼/精致的路易斯·康/鲁道夫的败笔/优美的冰球馆/图书馆珍品/最环保建筑
32魁北克市与蒙特利尔178
新法兰西/魁北克城堡酒店/如何判断哥特式/法式孟莎屋顶/富勒生态球/萨夫迪盒子
33风景如画的北美村落182
殖民地时期北美村落/海德格尔的关系论/自然与建筑/自然风格、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区别
34美国诞生的地方186
佩恩的理想/费城独立宫/建筑空间的组织/什么是罗马风/文丘里的思考/后现代主义原理
35大西洋城与普林斯顿191
自由的新泽西/金灿灿的赌场/滋养情操的校园/布莱尔“大门”/大学生宿舍/典雅的图书馆
36总统建筑师的偏好198
杰弗逊的建筑理念/蒙蒂塞洛府邸/模仿神庙的议会/弗吉尼亚校园/华盛顿的弗农山庄
37华盛顿建筑巡礼201
白宫不是宫殿/国会山没有山/高大的纪念碑/林肯纪念堂/贝聿铭精彩之作/优美的航站楼
38建筑博览之城——纽约(1)209
纽约由来/自由的因果/摩天大楼演变/玻璃盒子/精致、无奈、自如、随意与浪漫的大师之作
39建筑博览之城——纽约(2)219
炸毁的解困房/撞毁的典雅/典雅主义/自由的象征/最贵的公寓/纽约新潮建筑/隽永之美
40芝加哥学派与密斯玻璃盒225
芝加哥学派/摩天大楼故乡/詹尼和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三段式/密斯的形式主义
41摩天大楼统治的天际线230
斯基徳摩的机会/SOM大厦/斯东的怡安/浪漫的玉米大厦和水楼/女建筑师的曲线
42俄亥俄与密执安的新潮建筑235
贝聿铭与摇滚/纽约5人/埃森曼的颠覆/梅恩的抽象/盖里的收敛/屈米的曲线/格雷夫斯的肤浅/扎哈的棱角/蓝天组的莫名其妙/迈耶的“白色派”/卡拉特拉瓦的情节
43流水别墅·草原风格·玻璃哥特243
赖特的乐感/农业文明情怀/有机主义风格/草原别墅/塔里埃森/无窗的办公楼/玻璃哥特
44穿过大拱门向西行249
沙利文/美国的扩张/西进苦难/沙利文经典/新建筑奇观/美国遗产中心/后现代主义政府
45乌托邦与新耶路撒冷255
莫尔的乌托邦/欧文与傅里叶的试验/摩门教先知/美丽的盐湖城/摩门圣殿/雄伟的议会大厦
46山姆·休斯敦与教父约翰逊259
休斯敦的传奇/德克萨斯吞并/荷兰式山墙/雕塑感与一线天/不定性的教父/艳丽的图书馆
47达拉斯·沃斯堡·阿灵顿264
倾斜与颠倒/地层的灵感/约翰逊的典雅/大师的拱棚/皮亚诺的超越/精细的安藤/牛仔真牛
48亚利桑那与科罗拉多建筑269
奇妙雕塑/世界首座生态城/地域主义/漂浮的大屋/斜刺的利剑/建筑艺术极品/凌乱的“积木
49旧金山依然是金山274
用不枯竭的金矿/ 不过时的艺术/诗人的礼帽/地狱的利剑/精彩的政府大厦/不和谐的“动机
50风情万种南加州(1)281
盖里的故事/撒米托的价值/梅恩获奖作品/水晶教堂/盖蒂中心/钻石大厦/纯净的静谧
51风情万种南加州(2)289
工薪阶层的别墅/赖特的乌托邦/考夫曼沙漠别墅/普莱斯住宅/倾倒的房屋/集约式购物中心
52美国中小学校与老年公寓293
建筑大师设计的高中/建筑主角的演变/美国教育理念/学校建筑细节/多彩的老年生活
53向拉斯维加斯学习298
模仿与超越/现代主义回归/最新潮的城中城/什么是新现代主义/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什么
54亚特兰大的建筑304
CNN总部/波特曼内庭/高级艺术博物馆/铅笔大厦/折中主义豪宅/美国为什么木建筑多
55从大头朝下的建筑聊起308
德里达的哲学/什么是解构主义/迪士尼建筑艺术/肯尼迪航天中心/登月舱与印第安帐篷
56鲜花盛开的地方313
美丽的佛罗里达/运河边游艇别墅/美国人住房轨迹/什么是极简主义/哲学建筑师屈米
57渥太华与多伦多的建筑317
新哥特主义大厦/国会会议厅/文明博物馆/多伦多市政厅/架起来的盒子/马岩松的梦露
58多姿多彩的西雅图321
太空针塔/山崎实科学馆/盖里的败笔/库哈斯图书馆/第一家星巴克/波音公司/微软总部
59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与夏威夷建筑328
亚利桑那号纪念馆/波利尼西亚草屋/夏威夷王国建筑/州议会大厦/威基基海滩
60流动的房子流动的城332
三个旅行者/苏厄德房车营地/加勒比海游轮/未来漂浮的城市/人类要逃离太阳系
附录1 著名建筑师简况与作品索引336
附录2 文明、文化、建筑风格等索引342
前言
从《漫步欧洲》出版到《漫步美洲》完稿,经历了漫长的7年。
《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2009年刚出版时,我准备一气写完《漫步美洲》、《漫步亚洲、非洲、大洋洲》。可从2009年开始,我忙于把日本装配式建筑技术引入中国,去了十几次日本,去美洲少了;再是到南美洲签证比较麻烦,3年前才得以成行。《漫步欧洲》已经第11次印刷了,《漫步美洲》才写完。
美洲建筑非常丰富,由建筑所记载和表达的历史、宗教、文化、文明更加丰富,要写的内容很多。我写了60章,还有很多地方没写到。最初选了600张照片,编辑说照片太多书太厚了,只能放300张。我删了200张再不舍得删了,编辑只好同意:那就400张吧。
美洲有自成脉络的文化和文明;有爱斯基摩和印第安采集狩猎者定居点和农耕部落建筑遗址;有被建筑遗址所记载的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安第斯山文明、印加文明;有与长城和罗马斗兽场齐名的世界新七大奇迹奇琴伊察金字塔和马丘比丘建筑群。美洲殖民地时期的建筑也非常丰富,包括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新哥特主义和折中主义风格。美洲现代建筑更有震撼力,有著名的20世纪世界四大建筑大师格罗皮厄斯、密斯、赖特和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有沙利文、阿尔托、路易斯?康、约翰逊、尼迈耶、小沙里宁、山崎实、贝聿铭、盖里、迈耶和扎哈等现代和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的作品……
我的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哥哥经常与建筑师打交道,他认为建筑师远比艺术家伟大。梵高画向日葵,尽管笔触与别人不一样,但总有向日葵这个实物可以参照。而一个富有创意的建筑师,在受到使用功能和技术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却能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非凡的艺术作品。
我希望我的文字,我所拍摄和搜集的建筑图片,能够向读者呈现出建筑师的伟大,呈现出伟大的美洲文明。
我写《漫步欧洲》时,全家是3口人,妻子罗晶波和女儿田甜全力支持我创作。写《漫步美洲》时,又多了两口人,我的外孙悠友和女婿高森。最近几年考察美洲都是全家人一起去,他们安排日程、当司机、做总务。外孙悠友更给了我极大的快乐和创作动力。我非常希望外孙长大后看我的书时,依然觉着新鲜。
什么都会变旧,知识、艺术和智慧永远新鲜。
郭学明
2016年8月于北京
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与空间、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精彩对话。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景象。我喜欢他对于建筑细节的捕捉,例如,在描写一座古老寺庙时,他会细致地描绘那些饱经风霜的石刻,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古老故事。他也擅长于将建筑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来描写。例如,在描写智利南部的一些渔村时,他会描绘那些色彩鲜艳的木屋,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了多变的海边气候,并成为了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于建筑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的探讨。他会关注那些为社会底层人群建造的经济适用房,那些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建筑项目,以及它们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它不仅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社会进步的载体。它让我对美洲大陆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建筑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通过对建筑的深入剖析,引出对历史、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思考。我喜欢他对于城市规划的分析,例如,他会剖析那些殖民时期形成的城市格局,以及这些格局是如何在日后的发展中演变和重塑的。他也关注了现代建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他会审视那些具有地标性的现代建筑,思考它们是如何定义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以及它们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一些非传统的建筑形式的探讨。他会关注那些临时搭建的建筑,那些因应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建筑,以及它们如何展现了人类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的生命力和演变性,它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更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它让我对美洲大陆的城市发展和文化变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我“沉浸式”体验目的地文化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带领读者深入到美洲大陆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里的建筑之美,人文之韵。作者的视角非常敏锐,他能够从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中挖掘出深层的故事。例如,在描写古巴哈瓦那的老城区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那些色彩斑斓的建筑外墙,而是深入到建筑内部,描绘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内饰,讲述它们所见证的家族变迁和时代风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他会细致地比较墨西哥和秘鲁古代建筑的异同,分析它们各自独特的建造技术和哲学思想。同时,他也不会忽略现代建筑对城市的影响,他会审视那些新生的摩天大楼,思考它们如何与古老的城市对话,如何定义着未来的城市形态。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在古老码头上的声音,能闻到街边咖啡馆飘出的香气,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交融带来的独特魅力。它让我对美洲大陆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建筑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旅途上的建筑”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而“漫步美洲”又像是充满了人文情怀的细腻描绘。我总担心它会是一本干巴巴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我看不懂的建筑术语,或者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旅行散文,缺少深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抓住了。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他笔下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故事。他会带你走进那些宏伟的教堂,让你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他会让你穿梭在古老的城市街巷,体会历史的沉淀;他甚至会让你在一些不经意的角落,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微小建筑,它们同样承载着时光的痕迹。我尤其喜欢他描写那些自然环境与建筑巧妙融合的部分。比如,在安第斯山脉的某个遗址,古老的印加石墙是如何与连绵的山峦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延伸。又或者是在亚马逊雨林边缘,那些原住民用传统材料建造的房屋,如何与茂密的植被和谐共存,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些描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形态,更是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以及人类与环境互动的方式。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建筑”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建筑是离我生活很远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建筑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记录着我们的足迹,也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感觉它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我一直对那些古老文明留下的遗迹充满好奇,而美洲大陆,尤其是南美,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太多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漫步”并非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游荡,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观察力的探索。他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著名的景点,而是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珍宝。例如,他描绘的那些殖民时期留下的巴洛克式教堂,不仅仅是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更是历史交融与文化碰撞的见证。他会细致地分析那些雕刻的细节,解读其中蕴含的宗教寓意和世俗生活,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宏大的建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视角。他关注了那些平凡的住宅,记录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会描述那些色彩斑斓的市场建筑,那些巧妙利用地形的梯田式房屋,甚至是那些为适应极端气候而设计的特殊建筑。这些细节,让整本书的画面感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我仿佛能闻到热带雨林潮湿的空气,听到安第斯山脉呼啸的山风,感受到海边城市咸湿的海风。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双神奇的画笔,将我带入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我从中获得的,不只是建筑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它让我明白,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矗立在地表的宏伟结构,更是深深根植于土地,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评分在翻阅《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之前,我一直认为建筑仅仅是满足居住和功能的物理空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笔触,将美洲大陆的建筑描绘成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我被他对于光影在建筑中的运用描写所深深吸引,例如,他会细致地描绘阳光穿过教堂彩色玻璃窗洒下的斑斓光影,以及这些光影如何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宁静的氛围。他也擅长于将建筑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结合来描写。例如,他会描述在炎热的南方,当地居民如何巧妙地利用高挑的设计和宽大的屋檐来抵御酷暑,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与当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建筑的物质形态,而是深入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他会分析不同文化中建筑所承载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审美观念。例如,他会探讨一些古代遗址中建筑的布局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和宗教观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人类情感、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让我对美洲大陆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建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旅行类的书籍情有独钟,但往往发现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写景,要么过于叙事,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真正深入到目的地核心,并且还能保持阅读趣味的书。直到我偶然翻开了《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旅行指南,又像一部充满智慧的建筑史诗。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里有什么”,而是带你“看懂这里”。他会从建筑的风格入手,分析其历史渊源,例如,分析墨西哥城那些前西班牙时期遗迹和殖民时期建筑的叠加,讲述了不同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他也深入到那些现代化的都市,审视那些充满未来感的摩天大楼,思考它们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呼应,又如何定义着当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偏远地区建筑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会花大量篇幅去介绍那些不为人知的村落,那些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建筑形式。例如,在巴塔哥尼亚地区,他描绘了那些抵御严寒的木质房屋,以及它们如何与广阔的草原和巍峨的山脉和谐共处。这些描述,让我看到了建筑的韧性和生命力,也让我对那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不再是简单的“看”,而是开始“理解”,开始“感受”。它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美洲大陆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也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窄,通常集中在历史小说或者科幻类。这次尝试阅读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纯属偶然。然而,《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没有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是让我欲罢不能。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能够捕捉到建筑最细微之处的魅力。我喜欢他对于材质的描述,比如,在描写哥伦比亚某地的房屋时,他会细致地描写当地特有的木材纹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湿热的气候中展现出独特的质感。他也擅长于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来描写。例如,在描写巴西的热带雨林中的建筑时,他会描绘那些依附在巨大树木上的吊脚楼,以及它们如何与周围的植物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描写方式,让我觉得这些建筑都充满了生命力。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述建筑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人文的关怀。他会关注那些建造建筑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情感联系。我记得他讲述了在安第斯山区,一个古老的村落是如何世代守护着他们的传统建筑,以及这些建筑对于他们维系社区认同感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背后的温度,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多样性。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座建筑,无论大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自己是否真的能读下去,因为我对建筑本身的了解并不算深厚。但《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复杂的建筑知识娓娓道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着一位博学的导游,在美洲的大地上进行一次充满惊喜的徒步旅行。他会带你去看那些宏伟的古代遗址,比如马丘比丘,但他讲的不仅仅是石块的堆砌,更是其中蕴含的印加文明的智慧和哲学。他会让你了解那些殖民时期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风格,更会讲述它们是如何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以及它们在当地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那些城市肌理的描绘。他会分析一条街道的形成,一个街区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他描绘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那些欧式风格的建筑,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移民历史,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建筑不仅仅是静态的艺术品,更是动态的生活容器,它们承载着历史,反映着文化,也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每一次翻开它,都仿佛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让我对美洲大陆的建筑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对建筑历史和理论知之甚少。因此,当拿起《旅途上的建筑 漫步美洲》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担心自己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将我带入了美洲大陆的建筑世界。他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讲述每一个建筑的故事。我喜欢他描写那些历史悠久的教堂,他不仅会分析它们的建筑风格,更会讲述它们是如何成为当地社区的精神中心,以及它们在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一些非著名建筑的关注。他会花很多篇幅去描写那些隐藏在小镇里的普通住宅,那些在乡村道路旁的简朴房屋,以及它们是如何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这种关注,让我看到了建筑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伟大的纪念碑,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载体。它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也承载着我们的悲伤,它塑造着我们的空间,也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它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身边的建筑,也让我对美洲大陆的人文和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你值得拥有,增加知识,书中有黄金呀
评分毕竟是本故事走向的书,读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枯燥,感觉这本书有点鸡肋,原因是如果是一本纯叙述的书那故事的节奏和感觉应该强一些,但是故事也就一般,如果是纯谈建筑专业的书,专业性又不够,总体来说很鸡肋,不如直接去看欧洲建筑史
评分印刷精美内,容值得一看
评分不错的购物,还没有看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配图很详细,讲解很有趣,真的像在旅游
评分还没开始看。。等拜读完冯先生的作品再来细细品读
评分适合初学,对欧洲著名建筑做一个概况了解,语言通俗易懂,专业性不会很强
评分好书,等看了之后再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