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女性服饰之一,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海派旗袍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海派旗袍流行趋势:2017-2018春夏》以海派文化为基石,从海派经典、海派自然、海派都市、海派科技四个部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做了前瞻性2017年趋势预测。本书还包含了配饰、陈列、面料等方面内容,为企业和设计人员提供专业素材,同时探索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海派旗袍艺术。
作者简介
袁蓉 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服装设计师、国家职业规划师。兼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科普部部长;上海海派旗袍促进会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设计师协会理事。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设计作品获上海时装周服装设计银奖;三次获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伯乐奖;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近五年来负责主持各类项目20余项,其中获2015年上海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著作4部;外观专利近20项;组织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制服设计、昆明地铁服装设计等成果已被应用;研发项目服装智能定制系统荣获2016年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特等奖。 刘晓刚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1993年、1995年、1997年连续三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艺术教师(1996年),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2009年),纺织之光教师奖(2008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09年),上海领军人才(2010年)等。兼任全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863计划专家库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及芬兰北中部应用科技大学等客座教授,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专家委员、上海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等社会任职。作为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国家211重点学科和“设计艺术学”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率领团队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上海市精品课程(2007年),国家教学团队(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
内页插图
目录
交汇东西 / WHEN EAST MEETS WEST
古玩街 ANTIQUE STREET 010-017
摩登花园 MODERN GARDEN 018-025
皇家博物馆 ROYAL MUSEUM 026-033
生态与人文 / Ecology And Humanity
绿城 GREEN CITY 036-043
乐活 LOHAS 044-051
自由之地 FREELAND 052-059
我的城市,我的游乐场 MY CITY, MY PLAYG ROUND
游戏一代 GAME GENERATION 062-069
大小孩之趣 KIDULT FUN 070-077
夜?烧 NIGHT FEVER 078-087
工业4.0 / INDU STRIE 4.0
工业记忆 INDUSTRY MEMORY 088-095
数字时代 DIGITAL ERA 096-103
高科技优势 HI-TECH ADVANTAGE 104-111
前言/序言
旗袍,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国粹和女性国服。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984年曾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礼服,形成旗袍文化。海派旗袍,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表现。201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作为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成功举办了“海派旗袍文化校园行”活动,探寻传统服饰之美,弘扬了海派旗袍文化。同年受“上海市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知识服务中心”委托,承担海派旗袍流行趋势的项目研发。在此背景下,《海派旗袍流行趋势:2017—2018春夏》应运而生。本书以演进为主题,分为海派经典、海派自然、海派都市、海派科技四个部分,以符合传统工艺和市场需求为根本做了前瞻性的趋势预测,不仅有旗袍服装的设计,还包含了相关的图案、配饰、陈列、面料等内容。服装学院近十位中青年教师和三十多位学生参与设计、调研、制作和编写,历经四个月的努力,顺利完成项目,并在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知识服务中心年度论坛中成功发布,参与米兰世界博览会、上海国际旅游节和纺
brbrbr织科普推广,开展旗袍盘扣制作等活动,深受大家欢迎喜爱。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感谢师生们严谨认真的探索精神,深入企业调研、制作旗袍的付出;感谢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感谢蔓楼兰、一布、瀚艺、金枝玉叶、锦泊秦汉、龙凤、秦艺、安妮水晶等多家旗袍和饰品企业的帮助;感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各级领导、师生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海派旗袍文化,愿相关企业、设计人员和旗袍爱好者能从中有所借鉴,愿海派旗袍成为现代女性的新风尚。
霓裳流光:近代服饰的演变与文化镜像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服饰文化在社会剧变中的转型与重塑。重点聚焦于清末民初的服饰变革、新文化运动对女性形象的冲击、以及不同历史阶段政权更迭对服饰美学的影响。通过对大量珍贵历史图片、档案资料及相关口述史的梳理与研究,本书不仅描摹了衣料、剪裁、色彩等物质层面的演变,更深刻揭示了服饰如何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承载着民族自信的重建、中西文化交流的张力、以及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服饰史、女性史及物质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 第一章:旧日余晖与新潮初现——清末民初的服饰分野 (约300字) 本章追溯了晚清宫廷服饰的最后辉煌及其向民间、士绅阶层的辐射效应。重点剖析了在西方思潮涌入和“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传统旗装(以马褂、长衫、大襟衫为主)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我们审视了早期留学生群体如何率先将西式服装引入国内,及其在精英阶层引发的关于“新旧”的激烈争论。服饰在此时扮演了政治表态的角色,剪辫易服,不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是对帝制瓦解、共和萌芽的积极响应。本章详述了“上层社会”与“底层民众”在服饰选择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南方与北方在服饰过渡期表现出的地域性差异。特别关注了早期改良旗装的形态,如立领的出现与袖口、下摆的变化,这些细微的调整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的来临。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剪刀——“摩登”女性的诞生 (约350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女权”思潮的兴起,女性的着装开始脱离传统礼教的束缚,追求实用性与个体的解放。本章聚焦于这一时期最具颠覆性的变化:上衣下裳制(袄裙)的普及,以及旗袍形态在初步改良中的探索。我们深入分析了“女学生”这一新兴群体的服饰特征,她们的着装强调简洁、方便活动,以区别于旧式闺秀的繁复装束。旗袍在此阶段尚未完全定型,多表现为宽松、长及脚踝的直筒式样,但其贴合身体曲线的潜力已被初步挖掘。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随着电影和出版物的传播,一种新的“摩登”审美是如何通过服饰(包括配饰,如帽子、皮鞋的引入)开始在城市中传播,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符号。 第三章:黄金时代的定型与张力——三十年代的服饰符号学 (约400字) 第三章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聚焦于上海等大都市在三十年代所形成的成熟的旗袍美学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我们详细考察了旗袍在这一时期如何确立其标志性轮廓——收腰、侧开衩、长度适宜,并完美融合了西方的立体剪裁技术与东方的平面审美。面料的选择(如丝绸、天鹅绒、蕾丝的运用)如何体现了消费主义的兴起和工商业的繁荣。然而,这种“黄金时代”的华丽并非没有张力:本章对比了不同社会阶层女性对旗袍的选择——从电影明星、交际花到职业女性(如教师、职员)的实用版旗袍,揭示了旗袍在不同身份群体中的符号意义差异。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当时的男装,如中山装的普及,如何与女性的旗袍共同构建了民国都市的时代景观。 第四章:战火下的坚韧与转型——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的服饰变迁 (约300字) 抗日战争爆发后,服饰的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战争带来的物资匮乏、社会动荡,使得服饰美学从追求极致的精致转向追求朴素、耐用和实用。本章分析了旗袍的“降温”:面料趋向粗糙,设计回归简约,开衩降低甚至消失,长度增加,以适应更艰难的日常生活。同时,军队制服、学生制服等制式服装的影响力空前增强,它们所代表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压倒了个人的时尚追求。本章也关注了在沦陷区与后方城市中,服饰所体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衣着成为个体对时局无声抗议或顺从的微妙载体。 结语:流变不息的中国服饰文化 (约150字)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近代中国服饰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期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和创造力。服饰并非简单的布料组合,而是时代精神、阶层流动、中西交汇的具象化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服饰轨迹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一个民族是如何通过其日常的物质文化,来重塑其身份认同与审美观念的。这些已逝的霓裳,依然在历史的流光中,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近代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独特钥匙。 --- 附录: 近代服饰术语对照表;主要史料引用及研究方法说明。 关键词: 近代服饰、清末民初、旗袍前身、新文化运动、民国女装、服饰社会史、都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