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日

第十二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维 著
图书标签: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 推理
  • 心理
  • 小说
  • 剧情
  • 反转
  • 黑暗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5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70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88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因破获“制裁之手”而闻名的项维,过着简单的生活,直到一个女人找上门来。一个他曾经暗恋的女人。
  这个女人的未婚夫,一位音乐家,死在自己的卧室,所有的痕迹都被抹去。
  是仇杀,还是情杀?
  不久,一位门卫死在自己家中。
  两案都发生在当月的第十二日,现场都播放了肖邦的音乐--警方认定为连环案。
  但项维认为是有人在模仿犯罪,以此转移警方的注意力。
  然而,随着对受害者身世的进一步发掘,项维动摇了。
  我们每个人,原本有着不同的面孔,最终却和他人一样,戴着毫无表情的面具--真的没有表情吗?
  面具之下,触目惊心。
  音乐家没有那么光鲜,门卫也没那么平凡。
  主持人、店老板、高中生、心理医生、拾荒老太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隐藏着全部答案。
  第十二日,真相大白。

作者简介

  项维,本名未知,专业商业调查顾问,兼职悬疑小说作家,业余影视编剧。现居南方某城。
  曾出版作品《谁是第十二个》,以严谨的逻辑一扫国内推理小说的病态。主角“项维”也以缜密的思维和不解风情为读者所爱所恨。
  在《第十二日》中,“项维”的好友被杀,他受好友妻子所托,着手调查真凶。猝不及防中,他遭遇了继“制裁之手”之后更为强大的对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空前但不绝后的中国新本格推理。
  ——项维

目录

杀了人
第二章神情
第三章罕遇真情
第四章蜘蛛
第五章医患关系
第六章弥勒
第七章过往之事
第八章动机
第九章凶手面目
第十章肖邦
第十一章你非真凶
第十二章疑点
第十三章兄长之责
第十四章破绽
第十五章一波三折
尾声
未遂的杀意
迷藏

精彩书摘

  一
  唐成周惯例坐在那个靠角落的位置,叫了一份牛三星跟艇仔粥,外加一份炒牛河。
  都是些传统小吃。
  每天到这家叫信记的店吃上一顿这些传统小吃,似乎也将要成为他的一个传统。
  信记离他住的地方颇远,而这些传统小吃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他之所以每天都会来这个信记,一是因为他总会去附近的绿湖公园晨运,二是因为他习惯了这家店的味道。
  这大概是他身上存有的这个国家里大多数人一般的特点:一旦喜欢什么,就会是那种东西的最忠实顾客,这种东西,可以是一个品牌,一家铺子,或是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事物。就比如30世纪时国内的铁匠对汉堡的旧马掌情有独钟,于是纽约,利物浦,巴黎的旧马掌想卖到这里,却只能先运到汉堡销过来才有市场;就比如凉茶王老吉,虽然加多宝花了那么多的力气做宣传营销,但这里的大多数人,认定的依然是王老吉,原因,除了王老吉这个名字比加多宝更平易近人,还是因为国人根深蒂固的,对一种东西喜好上就习惯性地、固执地喜欢下去的脾性。
  信记的牛三星并不比其他店子的特别:牛三星的汤清见底,青碧的韭菜下是灼熟过的牛心、牛肚、牛腰,间中夹杂着酸菜跟姜丝;炒牛河的河粉油光发亮的,摆在时蔬围成的圈里,微焦、散着肉香的大片牛肉点缀其中;艇仔粥热气腾腾,葱花、姜丝跟花生米混着脘鱼肉片,一勺舀下去,露出了掩藏在碗底的海蛰皮跟油条段,还有大虾跟炸猪皮,用料十足。
  他一个人默默吃完了,结帐,把黑色的运动包背起,出门,拎起停在铺子旁边的山地车,跃上去、骑了出去,沿着公路一直向南,到三岔口后再向南,越过了两条公路,拐进了一条小道,停在了一个叫文荆小区的住宅入口。
  那门卫已经知道这个借道者每天这个时候的行程,朝他点点头,便让他进去了。他推着山地车经过几幢大楼,大概是建筑内的阴影投在了他的脸上,他出来的时候脸色明显沉了下去。
  另一个出口就在眼前,他的脚步如往常那般慢了下来,视线一直飘向门卫室。
  就跟平时一样,有两个门卫正聊得起劲。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形成鲜明的对比,矮胖的那位满脸笑意,整个人安详得和蔼可亲。
  他推着山地车慢慢地经过了门卫室,听到那老人得意地说:“你不知道,这是她送我的礼物,看看,多有心,所以啊,我以后不打麻将了。”
  二
  他换下运动服,穿上白色外褂,首先拿起桌上的黑色记事本,翻了翻,确定后又合了起来,将桌面的文具以及档案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接着将办公桌对面的沙发--两张单人沙发窝椅,一张三人沙发,擦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把抱枕放了上去,退后几步看看位置不怎么对,于是又重新尝试了几个角度,当觉得橘黄色的抱枕放的位置与米白色的沙发配合得相得益彰的时候,他才作罢。
  随即他又把诊室里的装饰摆设,确定一次后,这才坐到其中一张沙发窝椅里,看看时间还没到,于是转动椅子朝后,透过敞开的几个落地窗,看到外面暖溶溶的阳光,眯缝起眼睛,抬头,看到了正对红色木棉花燃烧得灿烂的疗养院楼上三层的某个窗户,好一会儿,他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转过身去,等着。
  时间过得好慢,等待的时间,总是那么慢。
  他几乎是数着墙上的挂钟秒针一步一步滑过去的。
  当越接近那个约定的时间,他的心情就越紧张。
  坐立难安的他甚至整理了自己的着装几次。
  身上的白大褂会不会让她觉得紧张?需不需要换另一身色调柔和,看起来又不会过于严肃的衣服?但如果换了便服,她会不会觉得自己不够专业?还有,白大褂下面的西服,能让她看出来自己的成熟稳重吗?要怎么表现,才能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稳重可靠的男人呢?
  “唐医生?”助理说。
  “是。”他一下站了起来,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反应有点过于突兀了,缓和了语调,“什么事?”
  “苏小姐来了。”
  他下意识地便笑了,又很快地收敛起来。
  他看着她进来,尽量柔和地,跟她打了招呼,请她坐到了沙发上。
  她是他的病人,苏见心。
  苏见心的脸色有点阴沉,她看了看那三张沙发,选择了其中一张半圆形的沙发窝椅,把抱枕抱在了怀里,踢掉高跟鞋,盘腿坐了进去。
  他把另一张沙发窝椅拉到了她的对面,也坐了下来。
  “工作很忙吗?”
  最近这几次她来做咨询的时候,都是非常疲惫的样子。
  苏见心的视线有点涣散,她看着他的时候,眼睛明显是失去焦点的,表情也相当的茫然,此刻似乎没有听到他在问什么,呆呆地一声不吭。
  “苏见心?”
  苏见心回过神来,勉强笑了一下:“抱歉,我走神了。”
  “没事,你要不想说,可以不说,我就陪着你,不过,你两个小时的就诊费可就浪费了。”他故作轻松地说。
  “不,我想说,很想说,可是……”苏见心双手捂着脸,低下去,摇头,“不能说。”
  “没什么不能说的,我是你的心理医生,你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说。”
  “不,如果我说了的话,我就完了。”
  “怎么会呢?你对我说的事情是完全保密的,除了你跟我,没有第三者知道。”
  苏见心笑了。
  “说吧?有事情压在心里不好受,你说出来,有助调节情绪。”他怂恿着让她开启心扉,诉说一切苦恼,他愿意成为那个可靠的倾听者,为她排忧解难。
  “无论是什么事,你都不会说出去?”
  “不会。”他发誓。
  “其实,我,我已经被这件事折磨了好久了。它,它就这么藏在我心里,好痛苦。”苏见心带着哭腔,眼圈发红,“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我想了很久,想要找方法弥补,或者挽救,可是,没有用了,他……”
  这就是这几次她表现得那么低落的原因?
  “苏见心,见心,别慌,没什么事情是挽救不了的,慢慢说,看看我能不能帮你。”
  苏见心抹了抹眼角的泪,伸手抓住了他的手。
  他低头,看着她如同抓住浮板般抓得自己死死的手,忍不住用另一只手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心里一阵窃喜,甚至没听清楚她说了什么。
  “我杀了人。”
  “什么?”
  “我说,我杀了人。”
  他似乎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什么,抬头,看着一脸恐慌的女人。
  “你……”
  “是真的,你还记得戴乐的那桩案子吧?我从来没跟你提过。”苏见心深怕他不相信,补充,“他是被我杀死的。”
  三
  他记得,案子很轰动,新闻持续报道了许久,因为戴乐是本市小有名气的音乐家,曾在市内多家剧院举办音乐会,并多次代表本市赴海外演出,同时兼任星航音乐学院的钢琴师,据称在死者遇害前已接受奥地利一家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的邀请,任职钢琴教授。
  报纸上说警方正在展开调查,并没有透露调查到了哪个阶段,有无嫌疑人。
  而此刻,苏见心说,她杀了戴乐.
  看苏见心的神情,并不像是开玩笑。
  “你杀了戴乐?”
  苏见心点点头。
  “警察到现在也还没找到你?”
  苏见心继续点头,“可是,我好害怕,他们迟早会找到我的,你说,我要不要去自首?”
  “不,不,既然都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警察还没有找到你,就是说,他们无法找到可以把他跟你联系起来的线索,这样百分之五十的机会他们不会查到你身上,另外的百分之五十,我们只要弥补上了,你就不是嫌疑人了。”
  “可是,我杀了人?”苏见心惊讶于他的反应。
  “有些人就是该杀的。”唐成周微微笑了,“对吧?这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干着最卑劣无耻的勾当,伤害了许多人,毫无价值可言,却依然活得好好的,要是有人能除掉这些人,那真是件让人大快人心的事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杀人并非是一件完全错误的事情。”
  苏见心愣了,呆呆地看着唐成周。
  “为了纠正他人的错误,不惜让自己也置身于错误之中,从这一点上看,你很有勇气呢。”
  “是,是这样吗?”苏见心想笑,却笑不出来。
  “是的。”唐成周不舍地放开了苏见心的手,“那么,当务之急,我们来看看现场是否留下了破绽会导致警方查到你头上,如果有,我们就得修补上这些破绽,你能回想一下,你可能留下了什么线索吗?”
  没有等苏见心回答,唐成周继续说了下去,“不过,既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警方都没有查到你,所以,估计现场留下的线索不多,至少没有直接指向你的,所以你暂时没有出现在他们正在调查的受害人社会关系圈子里,就从这一点上看,你的嫌疑不大,做得好。”
  苏见心勉强笑了笑。
  “但也不能不考虑日后警察找上门的时候,因为应答不当引起他们的嫌疑。”唐成周思忖了片刻,问,“那一天是什么时候?”
  “六月十二日。”
  “六月十二日。”唐成周拿起了记事本,翻了翻,看着那一天的病人预约,“大概什么时候?”
  “下午四点左右?我不太清楚了。”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警察真的查到了你头上,你就跟他们说,六月十二日下午四点到六点的时候,你在我这里预约了见面,明白吗?”
  “可是……”
  “见心,你做得很好。”唐成周把手放到了苏见心的肩膀上,“你杀了戴乐,戴乐必然有死的理由,如果他死了,对你来说是一种解脱的话,你就不需要责怪自己,也不需要把这件事情当成是负担。”
  苏见心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直直地看着他。
  他忍不住低下头去,直视着她的眼睛:“见心,听我说,什么都不要想,回去好好睡一觉,你不会有事的。”
  “我……”
  “你不必有罪恶感,也不需要愧疚,更别怕会被抓起来,有我呢!”唐成周笑了,“有我在,不会让你出事的。”
  四
  是的,他不会让她出事的。
  唐成周把活动记事本六月十二日那一天的预约病人记录拿下来,把另一张放了上去,然后点火,烧掉了原来的那一页,看着灰烬在水晶烟灰缸里熄灭,他把杯子里的水倒进去,淹没了尚存的点点火星。
  办公桌上还有他找到的关于戴乐遇害一案的相关消息以及追踪报道。
  有效信息并不多。
  不过,现在去追究现场不该留下的破绽已经太迟了,也不可能在这方面做点什么去误导调查方向,一个多月的时间,警方应该把在现场能找到的线索跟证据,都收集起来并反复调查过了,有一丝的纰漏,他们都会找到苏见心头上的,时间迟早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于苏见心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所以,目前重要的是,在他们把她与凶杀案联系起来之前,他能做的事情有多少。
  无论多少,都必须把警方的调查目标从她身上引开。
  该怎么做呢?
  唐成周把所有的资料收了起来,用一个薄膜袋子装着放进了抽屉里。
  老实说,他可没想到苏见心竟然有胆量杀人。
  苏见心给他的印象,一直是个孱弱的女人。
  美丽,脆弱,像是景泰蓝出品的高级陶瓷艺术品。
  但当她说出来的时候,他立刻便相信了。
  人类总是有自己精心隐藏的另一面,不过是平时不轻易示人罢了。
  而且,比起自己,苏见心确实,更有勇气。
  唐成周脑海里闪过了一张面孔,脸上有些微的扭曲。
  “唐医生?”助理问。
  “是。”
  “何小姐来了。”
  唐成周闻言,收拾好心情,看着病人何燕走进来,坐到了他面前。
  “何伯母。”
  是他的另一个病人,因为心理问题已经连续咨询了四年,近期有所好转,但今天,却一改常态,从她凌乱激动而不加掩饰的胡言乱语来看,似乎有倒退的迹象。
  他把何燕留在了看诊室,推开门走了出去,一眼看到了在等候着的一个少女。
  “兰兰?”
  是何燕的女儿,叶海兰。
  “你妈的情绪不稳定,最近发生了什么事?”
  叶海兰朝看诊室望了一眼,低下头去。
  “兰兰?”
  “是我妈她,不,是我们,见到他了。”
  “谁?”
  “弥勒伯,那个该死的弥勒伯。”
  “在哪?”
  “绿湖公园,我跟我妈去散步的时候见到的,我妈认出他来了,所以……”
  唐成周一下怔住了。
  弥勒伯。
  这就是,苏见心比他有勇气的地方。
  五
  弥勒伯是何燕发病的原因。
  四年前,何燕的儿子出事了,弥勒伯就是那个罪魁祸首。
  他还记得何燕刚来看病的那几个月,经常生气地哭:“那个弥勒伯,就是那个弥勒伯把我们家小虎害得那么惨的,我们小虎多可怜的,到现在还躺在床上不能起来,弥勒伯该死,弥勒伯太可恶了。”
  弟弟。
  他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愫。
  曾经,他也有个弟弟,没有熬过五岁便死了。
  他恍惚记得他还有个妹妹,在比弟弟年纪更小的时候,也去世了。而叶海兰的弟弟,也是在这个岁数左右出事的,如果妹妹没有死,或许能出落成如叶海兰一般。
  而妹妹死了,弟弟也死了,叶小虎,也出事了。
  他看着被折磨得痛苦的何燕与叶海兰,在她们身上看到了重叠的影子。
  或许就是因为同病相怜,因此他对何燕,对叶海兰,都怀着一股特殊的感情。
  也因此,对那个弥勒伯,他怀着极大的憎恶感,憎恶到有时候想,如果把他杀了就好了。
  然而他并没有。
  他没有如苏见心那般的勇气。
  唐成周来到了绿湖公园,驾驶着山地车,远远地跟在弥勒伯后面,看着他跟老伴分手,离开,而他,也一个转身,直接去了信记。
  他想杀了弥勒伯。
  但是,必须在不给警方留任何线索追查到自己身上的情况下实施。
  所以,该怎么办呢?
  从信记出来,他进去了文荆小区,跟往常一般,经过几幢大楼,在进入最后一幢大楼之前,他看到了前面有一个人哭着跑远了,随即,另一个人抓起山地车也从那边的出口骑了出去。
  是何燕跟叶海兰。
  她们来找弥勒伯对质吗?
  结果却是毫无办法?
  唐成周心里的怒火忽然烧了起来,同时脑海里浮现的却是苏见心的那张脸。
  啊,这不失为一个方法。
  这确实是个转移警方视线的好方法。
  甚至可以一举两得,不,是一箭三雕。
  唐成周前后看了看,慢慢地把山地车靠在了墙上,而后只身走进了最后一幢大厦。
  不一会儿,他回来拿起山地车,推着,经过最后一幢大厦,慢慢地走出去,如往常那般经过门卫室,从出口走了出去。
  六
  当他再次与苏见心见面的时候,之前在她脸上见到的恐慌与绝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惊惧。
  三天以来,本市的大小报纸,电视网络,都在沸沸扬扬地报道一起疑似连环凶杀的案件。
  死者叫李忠国,现年65岁,本市东山区文荆小区居民及门卫,于八月十二日晨9时被人发现在家暴毙,法医初步鉴定为死者被人用重物敲破头颅致死。
  因作案手法、犯罪现场与不久前才发生的一桩案件相似,警方初步怀疑是同一凶手所为,而媒体称其为“十二日的肖邦”,盖因两起犯罪现场都播放着肖邦的音乐。
  苏见心在得悉第二起案件时,嘴巴下意识地张得圆圆的,许久没能说话。
  “心姐?”
  “啊?哦!”
  她当时正在录播室,接听听众的电话,听他们谈起这起案件,惊讶地一时走神了。
  “没事吧?”
  “没事。”
  苏见心是本市一个电台节目的主持人,FM100.3兆赫“的哥之夜”,她已经主持这个节目三年了,很受欢迎。
  该不会是?
  她竭力压下心里巨大的震撼,勉强做完了节目,随即掏出了手机,找到了唐成周的号码,却始终,没敢按下拨打键。
  如果,真的是他干的,那自己该怎么办?
  他那样做,是为了什么?
  苏见心清楚,被媒体称为是“十二日的肖邦”犯下的第一件案子,真凶其实是自己,所以,哪来的什么连环凶手?
  她是杀了戴乐,但那什么,李忠国的死,跟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他们说犯罪现场与戴乐的遇害现场相似,所以,李忠国应该是被知道内情的人所杀,才误导了警方把两件案子联系起来,怀疑成是同一个凶手所为。
  说到知道内情的人,就只有……
  苏见心咬了咬手指。
  再加上,他说,他不会让她出事的。
  可现在,事情闹大了,她怎么可能还不会出事?
  如果警方以为李忠国也是她杀的--,苏见心惶恐地度过了两天,在去赴约见唐成周之前,甚至考虑要不要终止咨询,犹豫了许久后,她还是按时出现在了唐成周的诊所。
  甫一进门,她就注意到了,唐成周表现得非常淡然,似乎什么都没做过一般,直到她对他提的几个问题都置若罔闻,他才皱起了眉头。
  “见心,你一点话都不想说吗?”
  “李忠国,是你杀的吗?”苏见心鼓起勇气,忍不住问。
  唐成周笑了,算是默认了,然后,他看到了苏见心惨白的脸上布满了惊惧。
  七
  “你为什么这么做?”
  唐成周低下头去,很快,又抬了起来,坦然地看着苏见心。
  “李忠国死了,凶手会被认为是与杀了戴乐的凶手是同一个人,那样的话,你的杀人嫌疑就没有了。”唐成周解释,“你缺乏杀死李忠国的动机,又有两起案件发生时的不在场证明,所以,没有人会怀疑到你身上的。”
  “就因为这个……”
  “至于李忠国,用不着可怜他,他也是没资格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人,死了,比活着更有价值。”
  苏见心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责怪他不应该杀死李忠国吗?
  那她自己也杀死了戴乐,完全没有立场指责他,甚至,他杀死李忠国也是为了混淆警方的视听,为自己脱罪,她还能说什么?
  苏见心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感激之情,但那感激之情却很快被另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所取代。
  是种,站在什么地方--深渊边,或者是,悬崖上,嗅得到的危险。
  或许,一开始,不应该跟他说的。
  不说,他就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虽然他是在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但这简直就是,错上加错。
  “你觉得我做错了吗?”
  苏见心摇摇头。
  “你知道吗?你可以觉得我做错了,但不需要有负担,做这件事情是我心甘情愿的。”唐成周坐直了身子,“很久以前我就发现了,在这个世界上,做正确的事情未必能让人们获得幸福,然而,只要有一个人做了表面看起来是错误的事情后,却能使很多人永远幸福,所以,这是我的选择,与你无关。”
  “你杀了李忠国,谁,可以获得幸福?”
  “很多人,包括我,也包括你。”
  ……

《第十二日》 引言: 《第十二日》并非一部简单的故事集,它是一次深刻的内在探索,一次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沉思。它邀请读者踏上一段蜿蜒的旅程,在字里行间寻觅那些被日常洪流淹没的细微情感,那些隐藏在光影交错中的真实自我。这是一本关于“等待”的书,但它所等待的,并非某个外在的事件,而是内心深处对理解、对连接、对生命意义的无声呼唤。 主题探讨: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对“第十二日”这一概念的多重解读。它象征着一个界限,一个转折点,一个尚未完全到来却又呼之欲出的时刻。这“第十二日”,可以是情感的爆发,可以是顿悟的瞬间,也可以是某种积累达到临界点的标志。它没有具体的指向,却又无处不在,潜藏于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等待着被察觉,被理解。 《第十二日》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命片段,那些在现实的缝隙中闪烁的微光。它不着眼于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经验的细腻刻画。书中的人物,或许是你在街角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或许是你内心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自我。他们经历着平凡的喜怒哀乐,在时间的洪流中挣扎,在情感的迷宫中寻路。 书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对“时间”的感知。我们习惯于用线性、客观的时间来衡量生活,但《第十二日》却揭示了时间的非线性、主观性。过去的回响、当下的沉重、未来的憧憬,都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交织缠绕,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体验。有时,一天可以漫长如一年;有时,一年却如白驹过隙。这种时间的流动性,正是构成个体生命独特性质的关键。 “记忆”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脉络。记忆并非简单的事实记录,而是情感的载体,是塑造我们当下和未来的重要力量。书中对记忆的处理,并非线性地呈现,而是碎片化的、联想式的,如同我们在回忆往事时,某个场景会突然浮现,某个声音会突然响起。这些记忆的碎片,有时是温暖的慰藉,有时是刺痛的伤疤,它们共同编织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与命运。 “存在”的困惑与追寻,是《第十二日》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个体常常感到被淹没,被异化,仿佛失去了自我。书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地都在经历这种存在的危机。他们试图在人生的“第十二日”,寻找到失落的意义,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这种追寻,不是一种激烈的反抗,而是一种内敛的、深刻的自我叩问。 风格与意境: 《第十二日》的语言风格,力求一种“简淡而有味”的境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笔法,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场景。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和深刻的哲思。作者善于运用象征、暗示和留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主动的想象和联想,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共鸣。 书中的意境,多为一种“朦胧而清晰”的感受。它不试图描绘一个清晰、完整的世界,而是通过捕捉光影的变幻,声音的起伏,气氛的微妙变化,来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可能是清晨的宁静,可能是午后的沉思,也可能是黄昏的忧伤。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栖居,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第十二日》的叙事结构,并非传统的线性推进。它更像是一种非线性的、多角度的呈现。有时,故事会跳跃,会回溯;有时,视角会切换,会交织。这种结构上的灵活性,旨在模拟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人类思维的跳跃性和联想性。读者需要耐心去品味,去连接,才能逐渐拼凑出故事的全貌,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 人物塑造: 书中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真实、复杂、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各自的希望和恐惧。作者着力于展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而不是简单地赋予他们某种标签。 例如,一个看似孤僻的老人,内心可能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个看似坚强的女性,内心可能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脆弱。这些人物的塑造,都力求贴近现实,让读者能够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看到自己身边人的缩影。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朋友、恋人或家人,而是充满了微妙的张力与连接。有时,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在人物心中激起涟漪。这种关系的刻画,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阅读体验: 阅读《第十二日》,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它要求读者放下浮躁,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的韵律,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去思考生命的问题。这本书不会给予读者即时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它更像是一位安静的朋友,在你感到迷茫时,与你分享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情感的种种感悟。它不强求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鼓励你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十二日》适合那些渴望深入了解自我,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寻一丝宁静,渴望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读者。它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结语: 《第十二日》并非为每一个读者提供一个现成的“第十二日”,而是邀请每一位读者,去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第十二日”。它是一场关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一场关于时间与存在的对话。它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个等待被开启的“第十二日”,那里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深刻的真理。这本书,只是一个引路人,最终的旅程,需要读者自己去完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小说,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没有那种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华丽,反而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就像是高手在弹奏一曲慢板乐章,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停顿,都恰到好处地烘托着人物内心的波澜。故事的主线看似简单,讲述了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在命运的牵引下,被卷入一场错综复杂的事件中。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节,那些对人性幽微之处的细腻刻画。比如,某个角色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那种犹豫和挣扎,那种只有在极度压力下才会显露出的真实面貌,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回味刚才读到的那几段对话,那种不言而喻的张力,远比那些直白的呐喊更有冲击力。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合上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后劲十足,让人在合书之后,仍然能够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关于选择、关于救赎,以及关于时间流逝的沉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处理。它不是线性的向前推进,而是像一个被揉皱又被反复拉伸的布料,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不同的章节中交织、重叠,甚至互相悖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记忆片段时的手法,那种闪回既是突兀的,又是必然的,仿佛是角色在某一刻的触动,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历史切片。这种对时间维度的解构,让故事的层次感瞬间丰富起来。它不再只是一个关于“发生了什么”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记住发生过什么,以及记忆本身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深刻探讨。我读到其中一个情节,关于一个被遗忘已久的承诺,在几十年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兑现或反噬,那种宿命般的悲凉感,久久不能散去。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那些被轻易放过的瞬间,也许每一个当下,都蕴含着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令人惊叹的精准。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棱角分明,光芒内敛。尤其是描写环境和氛围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比如,作者描绘一场雨夜的场景,不是简单地说“下雨了”,而是通过雨水敲击窗户的频率,空气中弥漫的湿冷气味,以及街灯在水洼中扭曲的光影,构建出一个立体且可感知的空间。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技巧,让我仿佛真的能闻到雨水的味道,听到夜的寂静。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极少使用内心独白来解释他们的动机,而是将人物的行为、习惯性的动作,甚至是他们不经意的眼神交流,作为揭示其内心世界的线索。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哲学,使得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我一度感到有些迷惘,仿佛置身于一个浓雾弥漫的森林,看不清前路,也辨不明方向。作者似乎对传统叙事结构不屑一顾,情节的推进充满了跳跃性和非线性,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对读者理解力和耐心的极大考验。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晦涩”的结构,反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对既有认知体系的挑战。随着我深入其中,开始注意那些看似零散的意象和重复出现的符号,我才恍然大悟,那些看似不连贯的片段,其实是用一种更加隐秘的逻辑相互连接的。它要求你放下“我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的急切心态,转而关注“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内在逻辑。这更像是一部哲学思辨的作品,披着小说的外衣,探讨着存在主义的母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彻底拉伸和重塑了一遍,那些原本固化的观念,似乎都在这次阅读的洗礼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和释放。

评分

我通常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性要求很高,但这本书却成功地让我关注点转移到了人物关系的微妙平衡上。与其说这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故事,不如说它是一幅关于“关系网络”的巨幅油画。书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联系,有的是血缘上的纠葛,有的是共同秘密的捆绑,还有的是基于纯粹的理解和误解的交织。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她没有给任何一段关系贴上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你会看到一个角色对另一个角色的极度依赖,与同时产生的深深的厌倦感并存;你会看到一场激烈的争吵之后,反而加深了彼此的信任。这种真实到近乎残忍的关系描摹,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时刻,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生活中某些重要关系的影子。它教会了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由无数道灰色地带构成的,脆弱而又坚韧。

评分

好很好非常好特别赞

评分

还可以的~

评分

买的第二批书晚上送来了,纸质很好,囤了好多书了,大部分在京东买的,信任京东。

评分

第二天就拿到了,点个赞吧!

评分

看介绍内容应该不错,品相也不错喔!

评分

京东活动……性价比高,非常合适

评分

书的封面被压皱了,印刷纸张还可以。

评分

快递蛮快的,次日就到达了,不过这本书的字数少了一些,内容还可以吧。

评分

毕竟东野圭吾的名号,没多想就买给朋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