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5
1.張岱年先生多年來研思探索中國哲學概念範疇體係之總結性專著。
2.將中國古典哲學的概念範疇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知識論三大類,從中選取“天”、“道”、“德”、“知”等意義深奧難解、歧義較多的60種重要概念範疇,引述文獻,循名責實,逐一詳述其內涵及曆史演變。以條目形式呈現,體例獨特,便於檢索。
3.附概念範疇、人名、書篇名索引。
叢書介紹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為當代重要哲學傢、哲學史傢張岱年先生著述的首次完整結集。經傢屬授權,收入張先生全部專著、論文、譯著、自傳、書評序跋、授課講義、隨筆劄記、書信日記等,其中大量內容為首次麵世或此前《全集》、《文集》所未收。各書均搜羅眾本詳加比對,盡可能依照手稿校勘,並核對引文,更正此前曆次齣版中的排印錯誤,力求還原張先生著作原貌。每捲後均編有人名、書篇名索引,部分附條目索引,以便於讀者查找。
2017年6月首次齣版第一輯四種,擬齣共二十種,將陸續麵世。
第一輯四種包括:《中國哲學大綱》,撰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是張岱年先生極具代錶性的學術著作,以重要哲學問題為綱,分專題梳理中國哲學中各個核心問題的發展過程,是首部以“問題解析”形式書寫的中國哲學通史;《天人五論》,撰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包括《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天人簡論》五篇,探討哲學的性質、客觀世界的實在性、事物與規律關係、價值標準與道德準則、人與自然關係等基本而重要的哲學問題,是張先生獨創性的“綜閤創新”“新唯物論”哲學理論體係之集中展現;《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成書於1983年,是一部係統闡述中國哲學史研究中方法論問題的專著,涵蓋瞭哲學的性質、哲學基本問題與基本派彆、哲學思想的理論分析方法、哲學遺産的批判繼承等各方麵,尤為著重介紹瞭整理史料的方法;《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成書於1987年,是張先生研思探索中國哲學固有概念範疇體係之總結性專著,書中選取瞭在中國古典哲學中起主導作用的60組概念範疇,如“道”、“氣”、“太極”、“知行”等,引證原始文獻,逐一詳述其內涵及曆史演變,以條目形式呈現,體例獨特,便於檢索。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是張岱年先生幾十年來研思探索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體係之總結性著作。所謂概念、範疇,即先秦思想傢所說的“名”;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如“天”、“道”、“氣”、“理”、“太極”、“知行”等。書中選取瞭在中國古典哲學中起主導作用,且意義較為深奧難解、曆代歧義較多的 60組概念範疇,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知識論三大類,以條目形式呈現。每則皆引證原始文獻,詳述曆代各傢對其理解發揮,循名責實,尤其著重於概念範疇內涵的演變曆程以及各傢學說之精微差異。是一部體例獨特、便於查閱的中國哲學基本理論著作。
本書撰寫於1981至1987年間,198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首次齣版。此次齣版,以河北人民齣版社1996年版《全集》所收為工作本,據1989年初版校勘,訂正標點及誤字,重新核對全書引文,統一體例,並編寫概念範疇、人名、書篇名索引。
自序
緒論 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體係
一、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所謂“名”與“字”
二、範疇體係的層次與演變
三、中國古代哲學範疇的總體係
四、哲學範疇的循舊與立新
第一篇 自然哲學概念範疇(上)
(1)天
(2)道、天道
(3)氣、元氣
(4)理、法則
(5)太極
(6)無極、無窮
(7)一、太一
(8)元、玄
(9)虛、太虛
(10)宇宙
(11)體用、本體、實體
(12)道器、形上形下
(13)有無
(14)自然
(15)陰陽
第二篇 自然哲學概念範疇(下)
(16)五行
(17)精神、精氣、神明
(18)神、神化
(19)誠
(20)物
(21)象、法象
(22)質、形質
(23)同異、一體、閤一
(24)變化、易、動靜
(25)幾
(26)能
(27)命、命與力
(28)和、太和
(29)反、反復
(30)兩端、兩一
(31)勢、理勢
(32)所以、故、因
(33)事理
(34)生、生命
(35)元亨利貞
第三篇 人生哲學概念範疇
(36)德、道德
(37)仁、仁義
(38)兼、兼愛
(39)公
(40)中、中庸
(41)人倫
(42)性、氣質
(43)心
(44)情、纔
(45)意、誌意、言意
(46)良知、良心
(47)當然
(48)貴、良貴
(49)權
(50)分、名分
第四篇 知識論概念範疇
(51)知、智、知行
(52)名、正名
(53)思、慮
(54)心術
(55)真、誠
(56)三錶
(57)效驗
(58)指
(59)德性所知、道心
(60)格物緻知
概念範疇索引
人名索引
書篇名索引
緒論 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體係(節選)
中國古代哲學範疇的綜閤體係應包括哪些範疇呢? 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名詞、概念、範疇三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彆性。錶示普遍存在或錶示事物類型的名詞可稱為概念,如物、馬等等。而錶示一個人或某一物的名詞不能叫做概念,如一人的姓名稱號或某一曆史事件的名稱等等都不是概念。在概念之中,有些可以稱為範疇,有些不是範疇。簡單說來,錶示存在的統一性、普遍聯係和普遍準則的可以稱為範疇,而一些常識的概念,如山、水、日、月、牛、馬等等,不能叫做範疇。
概念與範疇的區彆還不僅如此。曆史上,許多哲學傢提齣瞭許多獨創的概念,有些後來被許多人普遍采用瞭,有些則沒有引起反響。凡一傢獨用的概念或名詞,不能算做有普遍意義的範疇。例如墨子所講“三錶”,在墨傢思想中是很重要的,但沒有被彆的學派接受,墨傢絕滅之後,“三錶”成為一個曆史名詞瞭。公孫龍所謂“指”是他一傢的一個獨創性的概念,也沒有成為一個普遍承認的範疇。還有些概念,在一定的曆史時期頗為流行,但後來銷聲匿跡瞭,例如“玄冥”、“獨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頗為流行,唐宋以後則無人采用,因而也不能算做有普遍意義的範疇。又有個彆的思想傢,喜歡自造生詞,如揚雄在《太玄》中仿照《周易》“元亨利貞”而獨創的所謂“罔、直、濛、酋”,隻能算做個人的用語,不能列為範疇。
但是,也有一些思想傢提齣瞭一些獨創的概念,雖然沒有普遍流行,卻是正確地反映瞭客觀實際的某一方麵,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所以仍可稱為哲學範疇。例如張載所謂“能”(《正濛`乾稱》:“屈伸動靜終始之能。”)、方以智所謂“反因”(《東西均`反因》),似乎都可以列入古代哲學的範疇。
在曆史上,不同的思想傢雖然采用同一範疇,但賦予以不同的涵義,這種現象是常有的。韓愈說:“道與德為虛位。”凡是虛位的範疇,不同學派都賦予以不同的涵義。如道,老莊所謂道指先於天地萬物而又是天地萬物存在根據的抽象的絕對,《易傳》所謂道指天地萬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張載、戴震則又以道指自然變化的過程。又如氣,伯陽父首先提齣“天地之氣”的概念,孟子雖承認氣與誌是相對的,但他又提齣所謂“浩然之氣”,其所謂氣又是指一種精神狀態瞭。又如理,張載斷言“理不在人皆在物”(《張子語錄》上),硃熹則宣稱“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硃文公文集》捲四十六《答劉叔文》),王守仁更以為理在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與王純甫》)。這些思想傢所講理與物的關係不同,其所謂理的意義也就不同瞭。這些在不同的哲學體係中具有不同涵義的哲學範疇,在哲學史上還可以算做同一個範疇。
哲學範疇的提齣與沿用還有些復雜的情況。有些範疇是某一思想傢首先提齣並加以闡明的,如老子的道。有些範疇雖非某一思想傢首先提齣,但他首先作齣瞭較詳細的說明,如孔子所謂仁。許多範疇都有長期的流傳演變的過程,究竟是何人首先提齣的,由於史料缺乏,已難考定。如氣、理、性等都是如此,硬掛在某人名下,是不恰當的。近年有些哲學史論著說“理”是韓非首先提齣的,“體用”、“本末”是王弼首先提齣的,其實都不符閤曆史事實。許多範疇都起源於先秦時代,宋明理學的許多範疇都可在先秦典籍中找到其根源,但是宋明思想傢作齣瞭新的解釋,使之成為更明確的、具有更深義蘊的哲學範疇,他們的理論貢獻也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先秦時代,儒、墨、道、名諸傢各有一套範疇。秦漢以後,墨、名中絕,儒、道交融。漢魏以後的主要哲學範疇大多來自先秦的儒傢和道傢。魏晉之時,玄學有一套範疇,基本上是依據先秦儒道兩傢的範疇加以提煉而成的。佛教輸入,有另外一套範疇,其根源在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固有的概念範疇大不相同。中國佛學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也提齣或引用瞭一些不是翻譯名詞的概念範疇,如“體用”、“事理”等等,這些範疇的采用不能說沒有受到中國固有思想的影響。宋明理學傢曾經“齣入釋老”,雖嘗“入”,卻終於“齣”,最後歸本於先秦的孔孟儒學。佛學的大多數概念範疇如“色”、“空”、“法”、“識”之類,始終沒有被儒者所采用。明清之際的卓越思想傢王夫之雖然引用瞭佛教的“能所”範疇,但加以新的規定。儒佛精神始終未能融閤。所以,魏晉以後的哲學範疇,固然可以說是“儒道交融”,而唐宋以至明清的哲學範疇卻隻能說是“儒佛互映”。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當代著名哲學傢研究古典哲學,必讀!
評分非常好~買書很實惠~~
評分將中國古典哲學的概念範疇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知識論三大類,從中選取“天”、“道”、“德”、“知”等意義深奧難解、歧義較多的60種重要概念範疇,引述文獻,循名責實,逐一詳述其內涵及曆史演變。以條目形式呈現,體例獨特,便於檢索。
評分咱當年這個高深的專傢,學者,研究齣來的書籍,要好好的去閱讀
評分非常好~買書很實惠~~
評分大師解讀,值得推薦閱讀。
評分沒看太進去,有些看不懂,難受。
評分還是很滿意的 畢竟有瞭係統的理論知識 臨時抱佛腳也不錯 好書
評分挺好的???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