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代表作《奥斯卡与露辛达》(同名翻拍电影获1997年奥斯卡影片奖)和《凯利帮真史》获得过布克奖,凯里多年来也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在中国读者群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眼泪的化学》入围2014年度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是一部以博物馆为背景的小说,并带有一定历史悬疑色彩,小说的可读性强。
《眼泪的化学》延续了彼得·凯里前作的怪诞幽默与奇思妙想,兼具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特征。故事讲述了伦敦某博物馆女钟表学家凯瑟琳怀着情夫猝亡的心理巨痛,奉命对一尊奇巧神秘的古代机械装置“天鹅”进行修复。在对文物的复原过程中,她鬼使神差地挖掘出这尊“天鹅”背后的秘密:那是许多年以前隐藏于德国黑森林的一座神秘小镇,一段机械制造与人性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神奇传说。“天鹅”复原了,但那段传说却疑窦丛生、谜团未解,亦如现实中的工匠,修复得了器物,却修复不了传说与情感。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澳大利亚具有才华和令人激动的作家之一”。他凭借《奥斯卡与露辛达》(1988)和《凯利帮真史》(2001)两次获得布克奖,是世界上仅有的两次获得布克奖殊荣的三位作家之一。另两位分别是南非作家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英国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凯里的作品怪诞、幽默,具有寓言式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特征。多年来,彼得?凯里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眼泪的化学》:
凯瑟琳
死了,都没人告诉我。我走过他办公室,他助理正嚎啕大哭。
“怎么了,费利西亚?”
“噢,你没听说吗?廷德尔先生死了。”
我听说的是:“廷德尔先生弄伤了脑袋。”我心想,看在上帝分上,振作点儿。
“他在哪里?”这话问得唐突。马修·廷德尔跟我做了十三年的情人,但他是我的地下恋,我也是他的。平日里我躲着他助理。
这会儿她的口红花了,她的嘴抿紧,像只难看的袜子。“他在哪里?”她抽噎道,“好一个可怕、可怕的问题啊。”
我没明白。我又问了一遍。
“凯瑟琳,他死了。”说完她又是一阵痛哭。
我迈进他办公室,仿佛是要证明她弄错了。人不能就这么死了。我的地下情人是个头面人物——金属专馆的馆长。桌上是他两个儿子的照片。他那顶傻气的软花呢帽子搁在架上。我一把抓起它。我不知道为什么。
她当然看到我偷拿帽子了。我已经无所谓。我飞奔下旋转楼梯,冲到一楼大堂。在那个四月天下午的斯温本博物馆,乔治王朝时建的展厅里穿行着日以千计的游客和八十位同事,却无一人对刚才发生的事有丝毫知悉。
一切看来一如往常。无法相信马修不在那儿,正等着吓我一跳。他很特别,我的爱人。他皱眉时,大鼻子靠左有道垂直的皱纹。他的头发浓密。他的嘴巴宽大、柔软而温热。他当然结婚了。当然。当然。我初次注意到他时他四十岁,七年后我俩成了恋人。当时我才三十不到,还算得上个怪人,因为是博物馆破天荒头一位女钟表专家。
十三年。我的一生。与他共度的时光我永远活在美好的世界里,SWI,斯温本博物馆,伦敦一处近乎隐秘的宝库。此处的钟表学部颇了不得,钟表、机器人和其他发条机械藏品举世闻名。要是你在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来过,没准儿你见着我了:高个女人,优雅得异样,花呢帽子在手里揉作一团。可能我疯疯癫癫的,不过大概跟我的同事——各种专馆馆长和管理员——也没多大差别吧;他们正大步流星穿过公众画廊去会场或工作间或储藏室,要在那里审视古物,一柄剑、一条被褥,或是一只伊斯兰水钟。我们是博物馆中人,是学者、祭司、修理匠、磨砂员、科学家、水暧工、机修师——其实是有独特癖好的一群——专业局限于金属、玻璃、纺织和陶瓷制品。我们坚持说,我们各有特色,即便私底下相信,人们的成见并不错。比方说,一位钟表专家绝不会是个双腿秀美的年轻女人,而往往是个书呆子兮兮、身高不足五英尺六的男人——谨小慎微、怪里怪气、一头漂亮的金发,看你的眼神还躲躲闪闪。你会看到他急匆匆走过底楼画廊,钥匙老是丁零当啷,俨然神秘物件的保管人。其实,斯温本的人都只熟悉偌大迷宫的局部。我们已将领地缩减成小胡同——走熟悉的路线总能如愿到达目的地。隐居于此,享受这种生活带来的乖谬乐趣也就变得异常容易了。
死亡笼罩下,这里弥漫着恐怖气息。还是同一个地方,却更明亮,更清晰。一切更分明也更遥远。他怎么死的?他怎么可能死?
我奔回工作室,谷歌搜索“马修·廷德尔”,找不到说他出事的任何消息。可看到收件箱里有封邮件,这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后来才明白是他前一天下午四点发的。“我吻你的足尖。”我标上“未读”。
我谁也不敢找。我想,我要干活。危急关头我总这么办。所以说钟表好啊,复杂精细,难以解决。我坐在工作室的凳子上,试图解析一台极度古怪的十八世纪法国“钟”。我的工具放在一块柔软的灰色麂皮上。二十分钟前我还喜欢这台法国钟,可现在它显得太自命不凡。我把鼻子埋进马修的帽子。我们会说“嗅”。“我嗅你。”“我嗅你脖子。”
我本可以去找部门经理桑德拉。她这人一直挺好,但我无法忍受任何人,哪怕是桑德拉,来处理我的私事,把它放到台面上当成断线的串珠般推来推去。
你好啊桑德拉,廷德尔先生出了什么事,你知道吗?
我的德裔祖父和浑身英国味儿的父亲都是钟表匠,平凡无奇——先在克勒肯威尔,后来进了城,再后来又回到克勒肯威尔——经手的多是坚实耐用的英式五齿轮钟——但于我,即便当时尚且年幼,这是一种信仰,是非常称心如意的行当。多少年来,我总以为修造钟表足堪抚平人心的任何乱象。对此我深信不疑,终于错得彻底。
茶水小姐端来饮料,更添我的沮丧。我看到稍许凝结的牛奶正逆时针转动,就是在等他吧,我想。所以当有只手碰我,我整个身子像脱线般崩开了。像是马修,可马修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埃里克·克罗夫特,钟表专馆馆长。我嚎哭起来,止也止不住。
叫谁看见也不该叫他看见。
……
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情节上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对人性深处那些隐秘角落的无情揭示。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却又决定我们行为模式的细微心理活动的?书中塑造的几位主要人物,其复杂性与真实感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不是简单的善恶标签的集合体,而是充满了矛盾、挣扎与成长的鲜活个体。看着他们一步步做出那些看似违背常理却又在特定情境下完全可以理解的选择时,我感到了极大的共鸣和一丝寒意。这种对“人性灰度”的深刻洞察,让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心理学观察报告,只是被包裹在了极其精致的文学外衣之下。它迫使你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弱点和渴望,这种体验是痛苦但又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驾驭能力简直令人惊叹,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迷离而又极富诗意的梦境。作者对于文字的雕琢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句子的节奏、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初读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生怕错过了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如同微光般的哲思。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在听一首结构复杂但又无比和谐的交响乐,你会被它宏大的叙事结构所震撼,同时又沉醉于每一个细节音符的精准敲击。叙事线索的推进并非线性直白,而是像精密的钟表齿轮,看似错综复杂,实则环环相扣,每一次转折都巧妙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宏大背景熔铸在一起,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对话。这种文字的质感,使得即便是描述日常场景,也带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庄严感和美感。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品味,一旦沉浸其中,便很难自拔,仿佛真的与故事中的角色一同经历着那些漫长而又值得回味的旅程。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处理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框架,使得故事的层次感异常丰富。想象一下,你正在跟随一条主河流域前行,突然间,作者插入了一段看似不相关的支流叙事,但等你读完这段“支流”的内容,再回望“主河”时,你会惊愕地发现,所有的元素都是为了最终的汇合点而服务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并不令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因为信息的逐步解锁,产生了强烈的阅读驱动力。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像是从不同的海拔高度审视同一片风景,细节和宏观的景象交替呈现,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感知体验。特别是当不同时间线索最终交织的那一刻,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满足的时刻之一。它考验了读者的记忆力和联想能力,也回报了那些愿意投入精力的读者以极高的智力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后劲实在太大了,很多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的,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件,而是那些在平淡叙事中闪现出的、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本质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对“逝去”这件事有着非同寻常的敏感度,他探讨了记忆如何被重塑、被遗忘,以及那些我们紧紧抓住不放的片段究竟拥有多大的真实性。这使得全书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近乎形而上的忧郁色彩,但这种忧郁并非是消极的,反而催人深思。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漫长的时间轴面前,我们所珍视的一切——无论是爱恋、痛苦还是成就——最终会以何种形态存在?这种哲学层面的叩问,使得这本书的价值经久不衰,每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如同对着一面不断映照出不同光影的古老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不断变迁的内心世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氛围营造能力是极其强大的,它构建了一个独立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却又与我们的情感世界紧密相连的独特空间。你几乎可以闻到那种陈旧书页散发的霉味,感受到特定历史场景下那种凝固的、略带压抑感的空气。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描摹并非仅仅是背景板的堆砌,而是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心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当故事进入关键的转折点,场景的描写就会变得尤为细腻和富有意象感,仿佛环境本身也在参与到角色的命运抉择之中。这种高度的沉浸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全身心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文字信息获取。它成功地将读者的感官调动起来,让你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全身去感受故事发生的那个“场域”。
评分布克奖得主凯里的重要作品之一。
评分特别喜欢,家里人很满意
评分双11活动买书最划算,满600减400。
评分马上读它。
评分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面前。在《理想》中,据信犯下@罪的女影星凯伊.贡达先后投奔六名影迷,他们都曾热情洋溢地致信贡达,宣称她是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幻想逃离现实的丈夫屈从于妻子,将贡达逐
评分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布克奖得主凯里的重要作品之一。
评分经典版本,值得推荐!经典版本,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