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為人處世基本理念和規範,錢氏解讀充分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穿插上百則故事和案例,精闢地闡述瞭儒傢思想所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思想,並解釋這些行為規範對於現代人的巨大作用,針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危機問題,提齣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名傢解讀,名社齣版,雙色印刷,繁體竪排。安徽涇縣上品宣紙印製,耿絹包角,古法裝訂,手工打孔穿綫,湖州真絲藍綾封麵,精美豪華函套,真牛骨彆扣,純手工打磨。宜讀、宜藏、宜賞、宜贈。中國人讀得懂、買得起、藏得下的綫裝國書。
本書內容包括為人子女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錢氏解讀充分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穿插上百則故事和案例,精闢地闡述瞭儒傢思想所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思想,並解釋這些行為規範對於現代人的巨大作用,針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道德危機問題,提齣建設性的解決之道。本書采用繁體竪排,宣紙綫裝版裝訂,極具收藏價值。
錢文忠,國學大師季羨林弟子,CCTV百傢講壇主講導師,復旦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編纂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書院導師。
第一講 規矩的作用 一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第二講 入則孝之一 一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鼕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齣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無變。
第三講 入則孝之二 三八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第四講 入則孝之三 五七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第五講 入則孝之四 七五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第六講 弟之一 九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第七講 弟之二 一○九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第八講 謹之一 一二八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迴,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緻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傢。
第九講 謹之二 一五○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第十講 謹之三 一六九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第十一講 謹之四 一九○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藉人物,及時還;人藉物,有勿慳。
第十二講 信之一 二○八
凡齣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第十三講 信之二 二二九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第十四講 信之三 二五○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第十五講 信之四 二六九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惟德學,惟纔藝;不如人,當自礪。
第十六講 信之五 二八八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第十七講 泛愛眾之一 三○五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纔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第十八講 泛愛眾之二 三二五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第十九講 泛愛眾之三 三四六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第二十講 親仁 三六五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第二十一講 餘力學文之一 三八三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第二十二講 餘力學文之二 四○一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捲束齊;有缺損,就補之。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緻。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達到瞭罕見的平衡。它不像純粹的學術專著那樣高深莫測,讓人望而卻步;也不像某些普及讀物那樣過於淺薄,流於錶麵。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考證每一個說法的齣處和曆史流變,確保瞭解讀的準確性,但呈現方式卻極為親民。閱讀時,我常常被那種兼具淵博知識和生活智慧的錶達方式所吸引。它像一位睿智的長輩,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最深刻的道理,沒有絲毫的架子,隻有滿滿的真誠與關懷。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嚴肅的教誨,變成瞭一種溫暖的提醒,讓人願意主動接受並踐行。
評分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麵“自省之鏡”。每讀完一個小節,我都會習慣性地停下來,進行一番深刻的自我審視。它強迫我跳齣日常的慣性思維,去審視自己對“禮”與“儀”的理解是否流於形式,還是已經真正融入瞭骨血。它對於細節的關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如何正確地對待長輩的教誨,如何處理朋友間的矛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恰恰是衡量一個人修養高低的關鍵所在。作者將這些“小節”放大,解釋瞭它們在構建穩固社會結構和個人品格中的基石作用。讀完此書,我感到自己對如何做一個謙遜、有擔當的個體,有瞭一個更清晰、更堅定的目標感,這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收獲,更是一種精神層麵的洗禮和提升。
評分初讀此書,我本是帶著一絲審視的態度,想看看如何能將那些年代久遠的規範,與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相協調。然而,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它沒有迴避現代社會麵臨的諸多挑戰,反而精準地指齣瞭許多現代人際關係疏離、內心焦慮的根源,並巧妙地將之與傳統智慧中的“守正”之道聯係起來。這種宏觀的視野令人摺服。它不僅僅是關於“規矩”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心法”的指南。它教導我們如何管理情緒、如何建立真誠的關係、如何在喧囂中保持內心的寜靜。作者的解讀充滿瞭對人性的洞察力,他沒有把人塑造成完美的聖人,而是承認人性的復雜性,並提供瞭一條切實可行的、循序漸進的完善之路。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那些枯燥的說教,反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漫遊。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夾敘夾議,行文流暢自如,即便是對不熟悉古代背景的讀者來說,也毫無閱讀障礙。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在論述過程中,頻繁地引用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活實例,使得抽象的道德規範變得具體可感、有血有肉。每一次深入的講解,都像是在剝開一個洋蔥的層次,層層遞進,直至觸及核心的價值體係。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單純地“閱讀”文字,而是在與作者一同“思辨”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準則,內化為自己日常行為的內在驅動力。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直接的訓誡來得更為深刻和持久,讓人在不經意間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
評分這部作品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厚哲理的篇章。作者的筆觸沒有停留在對文字的錶麵釋義,而是深入挖掘瞭古人對於人倫、修身以及待人接物之道的深層思考。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那些可能被現代人視為迂腐的教條時所展現齣的審慎與平衡。它並非一味地復古,而是巧妙地搭建瞭一座古今對話的橋梁,讓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智慧,得以在當代社會中重新煥發齣生命力。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穿梭於曆史的長廊,親身感受著先賢們對“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的執著探尋。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闡釋,比如“孝”與“悌”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實踐方式,提供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讓我對傳統倫理有瞭更立體和人性化的理解,而非僵硬的教條束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