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四庫全書·樂類古樂經傳》的匯編,簡直是音樂史愛好者的一份天籟之音!我最近沉迷於其中對先秦雅樂製度的探討,那些關於“禮”與“樂”如何相輔相成的論述,實在精妙絕倫。尤其是關於韶樂的復原性研究部分,作者引經據典,將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進行瞭細緻的勾稽比對,雖然有些地方的推測略顯大膽,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肅然起敬。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不同時期禮器(如編鍾、編磬)的形製演變所做的圖文對照,這讓抽象的古代音樂理論變得具體可感。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能聽到韆年前宮廷祭祀時那莊嚴肅穆的鍾磬之聲,那份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書中對“八音”的分類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側重變化,也提供瞭非常係統的梳理,對於理解中國古典音樂的底層邏輯,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音樂哲學和實踐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坐冷闆凳”去研讀的巨著。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流暢的閱讀快感,而在於其作為一種“語料庫”的原始力量。對於任何想要探究中國古代音樂形態演變脈絡,並試圖還原其文化語境的人來說,它是繞不開的參照係。我特彆喜歡它在附錄中對一些重要樂譜殘片(即使隻是文字描述)的考證過程,那種如同偵探解謎般的推演,令人著迷。然而,不得不承認,由於年代久遠和版本差異,校勘上的細微瑕疵和部分注釋的缺失,使得一些關鍵概念的理解依然需要依賴其他輔助材料。但瑕不掩瑜,這部匯編為我們保留瞭最接近古音的文化基因,是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之作,值得每一個對華夏文明深層結構感興趣的人收入囊中。
評分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它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古代樂舞傳統的收錄和辨析。我原本以為“古樂經傳”的範疇會非常狹窄,僅限於中原正聲,但齣乎意料的是,其中居然收錄瞭相當篇幅來論述南方楚地的樂舞遺風,以及與西域早期交流留下的音樂痕跡。這種跨越地域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音樂多元性的認知。尤其是一段關於巴蜀祭祀音樂的零星記載,雖然語焉不詳,卻充滿瞭神秘和野性的美感,與中原的典雅形成瞭強烈的對比。這種包容性,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部僵硬的典籍匯編,更像是一張古代文明聲音版圖的早期測繪圖,展現瞭中華文化在音樂領域的廣博胸襟。
評分對於研究古代樂律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無可替代,但對於像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有些部分的專業性實在令人望而生畏。比如,那些關於“十二律”的推算過程和“三分損益法”的詳細記載,雖然是構建古代音階的基石,但若無深厚的數學和音響學背景,讀起來就像在啃一塊硬骨頭。我試著去理解不同朝代對“律”、“呂”的界定差異,但書中隻是羅列瞭大量的文獻對比,缺乏現代視角下的歸納和解釋。這使得某些章節的閱讀體驗略顯枯燥和碎片化,像是一堆精美的磚塊,但缺乏一個清晰的現代建築藍圖來指導我們如何快速有效率地組裝它們。當然,這或許正是其“經傳”的風格所決定的——尊重原始文本的呈現方式,將解讀的重任交還給讀者。
評分翻開這冊浩瀚的典籍,我首先被其作為“樂類”總綱的宏大敘事所震撼。它不像一般的音樂史著作那樣專注於某一傢一派的技法革新,而是立足於整個古代“經”與“傳”的權威性文本,試圖構建一個自上而下的音樂倫理框架。我個人對其中對儒傢音樂觀的闡釋最為著迷。那些關於“中正平和”的論述,細緻入微地剖析瞭古代士大夫如何通過音樂修身養性、治理國傢。書中的引文大量直接取自早期經典,少瞭後世注解的冗餘,多瞭一份原始的力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對照手邊的古文字典,纔能完全領會其中某些古奧的詞匯和語境,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心性的錘煉。它不提供輕鬆的閱讀體驗,而是要求讀者帶著敬畏和探究的精神去“入局”,去體會古人將音樂視為治國方略一部分的深刻用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