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为人处世基本理念和规范,钱氏解读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地阐述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名家解读,名社出版,双色印刷,繁体竖排。安徽泾县上品宣纸印制,耿绢包角,古法装订,手工打孔穿线,湖州真丝蓝绫封面,精美豪华函套,真牛骨别扣,纯手工打磨。宜读、宜藏、宜赏、宜赠。中国人读得懂、买得起、藏得下的线装国书。
本书内容包括为人子女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钱氏解读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地阐述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宣纸线装版装订,极具收藏价值。
钱文忠,国学大师季羡林弟子,CCTV百家讲坛主讲导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第二讲 入则孝之一 一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第三讲 入则孝之二 三八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第四讲 入则孝之三 五七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 七五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第六讲 弟之一 九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第七讲 弟之二 一○九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第八讲 谨之一 一二八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第九讲 谨之二 一五○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第十讲 谨之三 一六九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第十一讲 谨之四 一九○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第十二讲 信之一 二○八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第十三讲 信之二 二二九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第十四讲 信之三 二五○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第十五讲 信之四 二六九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第十六讲 信之五 二八八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辜。
第十七讲 泛爱众之一 三○五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第十八讲 泛爱众之二 三二五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第十九讲 泛爱众之三 三四六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第二十讲 亲仁 三六五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第二十一讲 余力学文之一 三八三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第二十二讲 余力学文之二 四○一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圣与贤,可驯致。
初读此书,我本是带着一丝审视的态度,想看看如何能将那些年代久远的规范,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相协调。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回避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反而精准地指出了许多现代人际关系疏离、内心焦虑的根源,并巧妙地将之与传统智慧中的“守正”之道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野令人折服。它不仅仅是关于“规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心法”的指南。它教导我们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建立真诚的关系、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作者的解读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力,他没有把人塑造成完美的圣人,而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循序渐进的完善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达到了罕见的平衡。它不像纯粹的学术专著那样高深莫测,让人望而却步;也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过于浅薄,流于表面。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考证每一个说法的出处和历史流变,确保了解读的准确性,但呈现方式却极为亲民。阅读时,我常常被那种兼具渊博知识和生活智慧的表达方式所吸引。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辈,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没有丝毫的架子,只有满满的真诚与关怀。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教诲,变成了一种温暖的提醒,让人愿意主动接受并践行。
评分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自省之镜”。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习惯性地停下来,进行一番深刻的自我审视。它强迫我跳出日常的惯性思维,去审视自己对“礼”与“仪”的理解是否流于形式,还是已经真正融入了骨血。它对于细节的关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如何正确地对待长辈的教诲,如何处理朋友间的矛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恰恰是衡量一个人修养高低的关键所在。作者将这些“小节”放大,解释了它们在构建稳固社会结构和个人品格中的基石作用。读完此书,我感到自己对如何做一个谦逊、有担当的个体,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坚定的目标感,这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洗礼和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那些枯燥的说教,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游。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夹叙夹议,行文流畅自如,即便是对不熟悉古代背景的读者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论述过程中,频繁地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实例,使得抽象的道德规范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每一次深入的讲解,都像是在剥开一个洋葱的层次,层层递进,直至触及核心的价值体系。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阅读”文字,而是在与作者一同“思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准则,内化为自己日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的训诫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让人在不经意间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评分这部作品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厚哲理的篇章。作者的笔触没有停留在对文字的表面释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人对于人伦、修身以及待人接物之道的深层思考。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可能被现代人视为迂腐的教条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平衡。它并非一味地复古,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座古今对话的桥梁,让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智慧,得以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亲身感受着先贤们对“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的执着探寻。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比如“孝”与“悌”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实践方式,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对传统伦理有了更立体和人性化的理解,而非僵硬的教条束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