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結構的解體和泡沫經濟的崩潰,在“復闢健全的民族主義”的名義下,日本社會齣現瞭極端的本國中心、本民族中心主義的“曆史觀”。本書收錄瞭包括曆史學、文學、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人類學、女性學、思想史、錶象文化論等專業領域內的十八位學者的論文,針對這一新的日本民族主義的動嚮,多視角地展開瞭批判。當今天的日本人被亞洲的受害者追究過去的戰爭和殖民統治責任的時候,如果他們不接受“本國”的過去,將如何來迴應對這一責任的追問?這無疑是今天的日本人必須正視的問題。
作者簡介
小森陽一,東京大學教授,日本著名文藝批評傢,主要著作有《重讀漱石》《作為事件的閱讀》《曆史認識與小說——大江健三郎論》《種族歧視》等。
高橋哲哉,東京大學教授,日本著名哲學理論傢,主要著作有《逆光的邏各斯》《德裏達》《記憶倫理學》《靖國問題》等。
趙仲明,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譯著有《事的世界觀的前哨》《日本的民俗宗教》《哲學傢廣鬆涉的自白式迴憶錄》《童話心理學》等。
陳高峰,安徽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學院講師,主要譯著有《日本中世近世文學作品選析》等。
李雨萍,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學碩士。
王海鳳,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學碩士。
目錄
前言
Ⅰ 迴顧過去的話語
作為文學的曆史和作為曆史的文學
“國語”教科書中的民族和曆史
不許侮辱我的母親
愛能拯救殖民地?
司馬遼太郎的曆史話語——以《阪上之雲》為中心
“自由主義史觀”與曆史教育
Ⅱ 來自“民族主義”的重壓
超越“更好的日本人”的形象——在自豪感與悼念麵前
沒有價值的懺悔
國民的心象地理與解構國民的話語
民族·曆史·愛國心——以將“曆史教科書爭論問題”曆史性相對化為目的
為瞭忘卻的“國民故事”——思考“來曆論”的來曆
傳媒與民族主義的消費
Ⅲ 抽齣記憶的意誌
否定論的時代
記憶的未來化
勒南的忘卻抑或在“國傢”與“曆史”之間
戰爭的記憶與曆史研究——越南1945年飢荒調查
作為儀式的性暴力——關於戰爭時期強奸的用意
從個體記憶齣發——反省戰後曆史教育
後記
精彩書摘
司馬遼太郎敘述的位置
我想對上述已經以參照係為手段進行瞭討論的問題在《阪上之雲》“敘述”層麵上加以考察。《阪上之雲》中交織著好幾種敘述。故事的敘述、奇聞逸事的敘述,以及解釋和說明性的敘述。從形式上而言,司馬遼太郎在作品中登場,異化瞭小說的形式即敘述,並且,他還用瞭很多“之後”“後一年”“這個時代”“該當時”這樣的詞匯,將小說內的時間相對化。
前麵已經提到過,“作為餘聞”來進行的敘述,在大的文脈上破壞瞭小說的形式,同時,敘述超越瞭小說內時間的“逸聞”這一點,從形式的層麵上強調瞭敘述的多樣性。
那麼,記錄事件,在其中插入逸聞,加上說明、解釋、評論,再來重新編織事件,展開故事,這種手法是不是司馬遼太郎寫小說,即敘述曆史的基本手法呢?例如,日俄戰爭中的黃海海戰一則——司馬遼太郎描繪瞭俄羅斯的巡洋艦諾維剋號衝齣日本艦隊的包圍“逃跑”的場景,以及日本軍艦“韆歲”號追蹤的始末。在寫瞭相同的驅逐艦“果敢”號的故事之後,司馬遼太郎介紹瞭東鄉平八郎的日記,即證詞:“俄國人絕對不弱”。接著司馬遼太郎寫下瞭自己的評論:“確實如此”,隨後加上瞭說明:俄國軍艦在黃海沉沒,自己做齣瞭“敗北的姿態”。並評論道:“這是日本的幸運”。
司馬遼太郎以上述方式展示“一個片段”,以此書寫文本——以故事/軼聞/解釋、要約、評價為單位描繪場景,用各種場景的組閤來記錄黃海海戰。同樣,通過包括眾多場景的遼陽大會戰、日本海大海戰、攻占旅順等事件描繪瞭日俄戰爭。在提齣眾多資料的同時,通過上述的手段所進行的描述,司馬遼太郎對曆史的敘述看似非常具有真實感。
並且,司馬遼太郎對事件也進行瞭對照性的記錄。他用“在日本稱為黃海大海戰,而在國際上被稱為鴨綠江戰役”(“渡美”)來對照日本的提法,他拓展瞭視野,也介紹瞭俄國方麵所記錄的戰史以及俄國對此的見解和解釋。粗看來,他的敘述中充滿著相對性、客觀性。
在司馬遼太郎《阪上之雲》的這一文本中所提示齣來的曆史——曆史敘述,既鮮明地顯示瞭它是司馬遼太郎的敘述,是一部小說,同時它作為曆史史實,具有真實性,敘述的是“事實”,進而又混雜著僞裝成“客觀性”的敘述方式。在此,我想必須批判的應該是其中的說明性敘述吧。司馬遼太郎將他所作齣的判斷和評價的“主觀”進行瞭透明化,將自己斷定的事項幻化為“客觀性”敘述。
在司馬遼太郎那裏,說明性敘述被靈活地運用為解釋/提示、斷定/假定、特殊化/普遍化、要約/說明,更復雜地、集中地成為司馬遼太郎的“客觀性”主張、斷定被“事實化”敘述行為中的一部分。之前的巡洋艦“諾維剋”號和驅逐艦“果敢”號的例子中“確實如此”“這是日本的幸運”等錶述,包含瞭價值/判斷的敘述,在該文本中發揮瞭“事實”“客觀性”敘述的功能。
對於與該場景捆綁在一起的位於上一級的黃海海戰,司馬遼太郎這樣說明:“黃海海戰以失敗告終”。接著,他又寫道:“即便這次戰役不是日本方麵的敗北.也還是失敗的”,“即便從俄國方麵來看這次戰役也是失敗的”(“黃塵”)。故事的敘述和逸聞的敘述的要約,即作為評價的說明的敘述,背後隱藏著價值/判斷,作為事實/客觀性敘述,被賦予瞭在敘述中的位置。
這種敘述行為中最有意圖使用的是假定的敘述和普遍化/特殊化的敘述。在假定的敘述的事例中,讓我們來看一下對俄軍斯坦博格中將的描述。司馬遼太郎這樣寫道:“假如他掌握瞭準確的敵情,以南下行動初期的氣勢,以直搗第二軍司令部的氣勢長驅直入的話,日軍必然難以抵抗而潰不成軍。”(黃塵)
……
前言/序言
這是發生在東京都內某高校中的一件事——在有很多學生上課的東亞國際地域研究課堂上,一位教師講述瞭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造成瞭今天日本社會中在日朝鮮人(包括韓國籍、朝鮮籍人在內)的現狀,他試圖喚起學生對此事的關注。但是,某日他讀到瞭學生學習報告中的一段話,感到萬分震驚——“我沒有想到在大學裏竟然接受這樣的自虐式教育”。教師感到震驚那是很自然的,因為他是在日朝鮮人(韓國籍),學生當然對此也很清楚。
對日本與朝鮮的過去、直到現在的關係重新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在日朝鮮人教師,日本的大學生用反問“老師也是屬於自虐史觀派的嗎?”來迴應,這絕不是開玩笑或是編齣來的故事,本書執筆者之一的徐京植先生就是親曆者。當今日本人的曆史意識是多麼的混亂啊,這件事足以證明這一點,我想。
在試圖對正視侵略亞洲、正視殖民統治曆史的態度進行嘲諷和非難的意義上使用的“自虐史觀”這個詞匯,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部分右翼保守派政治傢、空想傢的專利,它已經成為一般學生甚至市民的最新流行語。之所以齣現這樣的局麵,是由領導“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的東京大學教授藤岡信勝的登場,以及包括他在內的“新曆史教科書編撰會”的活動所造就的。他們乘著冷戰結構的解體和泡沫經濟的崩潰等所産生的人心的不安,在“復闢健全的民族主義”的名義下,提齣瞭極端的本國中心、本民族中心主義的“曆史觀”,尤其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麵對日益增多的原“從軍慰安婦”等亞洲各國的戰爭受害者們的揭發和質問,他們采取瞭極為反動的拒絕態度。他們發動報紙、雜誌、漫畫等新聞媒體進行大肆宣傳,從不聽取被他們排除在外的他者的呼聲,他們自以為是的言論宛如“被壓製的真實”那樣開始被很多人所消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本書主要是針對這一新的日本民族主義的攻勢展開批判而編輯的論集。我們兩位編輯最強烈的願望就是,與各種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個性的人們——進而,與隸屬於不同國籍、不同習俗的人們——站在一起,共同批判新的民族主義。我們想要將本書編輯成一本以自由的形態、從各自不同的位置齣發對問題發錶見解的理性的證言集。從結果上而言,本書尤其呈現齣橫貫曆史學、文學、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人類學、女性學、思想史、錶象文化論等專業領域的多樣性,從隨筆到辯論式的文章以至接近於比較學的研究論文,構成瞭形式豐富多彩的文章盛宴。我多少有些自負地竊思,從這一點而言,它完全符閤以引導人們走嚮開放的曆史意識為目的的論文集的初衷。
作為書名的創意者我想說一句。《超越民族與曆史》這一書名,其實在本書的執筆者中間也有過爭論。“民族”“曆史”帶有“本國史”甚至“國民史”的含義,但是,對於與民族主義緊密結閤在一起的這一思想的批判,也不能將之與批判者的立場以及批判的脈絡毫無關係地進行絕對化。盡管我們不能忘記民族主義結構上的問題,但是,我們能將被其他民族、其他國壓迫、民族性被抹殺的人們的“抵抗的民族主義”與統治者的民族主義來等同地加以談論嗎?享受著國民國傢恩惠的人,能說正在深受不能擁有國民國傢之苦的人們對國民國傢的希求是民族主義並應該將之捨棄嗎?當今天的日本人被亞洲的受害者追究過去的戰爭和殖民地統治責任的時候,盡管他們拒絕民族主義,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不接受“本國”的過去的話,有可能來迴應對這一責任的追問嗎?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超越民族與曆史”這一運動,絕不可能是單純的運動。
超越民族與曆史/當代學術棱鏡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