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很多典故,虽然不一定知道其来源,但在交流中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文化传统的传承。
★典故多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等,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聪明睿智,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
★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典故的含义,掌握典故的用法,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精选了数百则典故,每个典故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不仅仅是要记住个词语,发掘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还点明了它的出处,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它们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
★阅读《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情操,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00多条历史典故,读懂5000年中国史。
内容简介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智慧的浓缩。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如能熟练恰当的运用典故,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炼、更富感染力;在文字表达上运用寓意深刻的典故能起到言简意赅和画龙点睛的功效。
本书《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按照传统国学的分类法,将典故分类成四卷,其中,第一卷是来自经部的典故,第二卷是来自史部的典故,第三卷是来自子部的典故,第四卷是来自集部的典故。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典故进行了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阅读典故故事,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国学知识,还可以感受到经史子集各自独特的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
作者简介
尔东,作协会员,从事平面媒体,某省作协会员,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篇。拥有着细腻的文笔、奇幻的思路、严谨的逻辑,把深刻的理论寓于游戏、练习之中;既有拓展教练的严厉,又有心理咨询师的体贴;目前从事图书出版写作,编著、主编过《中国文学大关》《洪荒往事》《智慧无限》《无法揭开的谜团》《世界简史》《中华帝王简说》《中国文学史》等文史社科书籍。
目录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论语》篇
升堂入室
名正言顺
死而无悔
分崩离析
道听途说
后生可畏
不耻下问
患得患失
学而时习之
一言以蔽之
温良恭俭让
学而优则仕
鸣鼓而攻之
欲速则不达
朽木不可雕
敬鬼神而远之
三月不知肉味
杀鸡焉用牛刀
言必信,行必果
名不正,言不顺
听其言而观其行
老而不死是为贼
四海之内皆兄弟
是可忍,孰不可忍
道不同,不相为谋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精彩书摘
《论语》篇
升堂入室
【释义】原来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差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的造诣高深。
【典故】春秋?孔子《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故事】孔子的学生非常多,其中有个名叫子路的,他个性勇猛豪爽。
有一次,子路在弹奏瑟时,孔子听出琴声里充满豪放勇武的肃杀之气。孔子主张“仁”与“中庸之道”,见子路所表现的与自己的主张不合,就说:“你的琴声太狂放,你一点都不像我的学生。”其他学生见孔子如此评论子路,从此再也不敬重子路了。
孔子得知此事后,意识到其他学生误会了他的意思,就为子路辩解:“子路的学问已达到登堂的水准,只不过尚未达到入室的境界,你们千万不能看轻他。”其他学生们听完孔子的话,又像以往那样尊敬子路了。
名正言顺
【释义】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上说得通。
【典故】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故事】鲁定公沉迷酒色,孔子大为不满,就带领学生们来到卫国。卫灵公言而无信,只给子路一人安排了官职。孔子只好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另谋出路。卫出公继位后,派子路去请孔子到卫国辅政。孔子对子路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死而无悔
【释义】形容态度坚决。
【典故】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故事】有一次,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跟随着保护孔子。子路说自己像箭,不必要费尽心思读书了。孔子说,读书有好处,可以使人变得有勇有谋。于是,子路问孔子,如果三军当统帅时,应该依靠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一起去打仗,跟有勇有谋的人一起去打仗,即使是战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分崩离析
【释义】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典故】春秋?孔子《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故事】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他虽然只是个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时任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扩大和巩固权力,想并吞附近的小国颛臾。
冉有和子路当时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们一起去求教孔子如何对待这件事。孔子批评冉有和子路不该不阻止季康子,他们都推卸责任。
于是,孔子对他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批评:“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和人口有多少;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定了,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你们辅佐季康子,使远方的百姓离心、不来归附,百姓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内部分裂。在自己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你们还想武力吞并颛臾,我看,恐怕季康子的祸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啊!”
……
前言/序言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每个典故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个文化基因。因此,学习汉语,传承文化,弘扬国学精神,离不开学习典故。而学习典故,也并不仅仅是记住个词语,或者听个故事,而需要发掘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
典故之所以成为典故,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传统传承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很多典故,虽然不一定知道其来源,但在交流中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典故本身的含义,探究一下其来源,就会发现其内涵远比自己交流使用时要丰富,当然也会发现运用典故自如的自己知识是多么渊博。
不用质疑,任何典故都来自传统文化,都来自传统国学之中。它们或者来自儒家经典,或者来自历史典籍,或者来自诸子百家传世之作,或者来自各代杰出文人的代表作品。这些典故在流传过程中悄然无息地展现着国学魅力,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我们有没有感知到这一点,都是如此。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高效的方式就是多多掌握典故——知道典故的意思、来源,发掘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涵义,将学习典故提升到学习国学高度,在学习典故中感受国学魅力。
为此,我们编写《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按照传统国学的分类法,将典故分类成四卷,其中,di一卷是来自经部的典故,第二卷是来自史部的典故,第三卷是来自子部的典故,第四卷是来自集部的典故。广大读者在轻松学习典故时,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国学知识,还可以感受到“经、史、子、集”各自独特的魅力。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一部融汇古今、贯通学养的文化瑰宝 在浩渺无垠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典故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历史的天空,传承着先贤的智慧,塑造着民族的精神。它们是凝结了时代印记的文化基因,是解读中国古人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钥匙。然而,典故的繁复多样,历代积累,令许多对国学怀有敬意与好奇的读者望而却步,不知从何处着手,又如何深入理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导览,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邃殿堂的大门。 内容概览:精选精炼,系统完整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并非简单罗列典故,而是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典故进行了精心的梳理与呈现。其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思想文化的源流与脉络: 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道、释、法、墨等主要诸子百家思想流派的核心理念,并通过与之相关的典故,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逻辑脉络。例如,在阐述儒家思想时,会选取“卧冰求鲤”、“割席分坐”、“程门立雪”等典故,展现孔孟之道对后世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则会引用“庄周梦蝶”、“庖丁解牛”、“刻舟求剑”等典故,揭示道家顺应自然、辩证思维的精髓。这些典故的呈现,使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和消化。 历史事件与人物风采: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事件和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精选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围魏救赵”、“三顾茅庐”、“鸿门宴”等,并对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解读。同时,书中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从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项羽、“卧薪尝胆”后的勾践),到淡泊名利的文人雅士(如“杯弓蛇影”中的乐广、“红袖添香夜读书”中的李白),再到忠贞不渝的巾帼英雄(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每一个人物都通过其典故,展现了其独特的品格与魅力。 文学艺术的瑰宝与审美情趣: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等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收录了大量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典故,例如“东施效颦”揭示了模仿的局限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学习的态度。书中还包含了不少与诗歌创作、文学典故相关的解说,如“煮雪烹茶”的雅趣,“锦衣夜行”的谨慎,以及“杜鹃啼血”的凄美。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折射出古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艺术感知。 生活习俗与民间智慧: 典故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民间智慧。《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从中选取了诸如“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精卫填海”所代表的执着精神,“朝三暮四”所揭示的灵活应变等贴近生活的典故,帮助读者理解古人的处世哲学和行为准则。此外,书中还包含了许多与节日、礼仪、风俗习惯相关的典故,如“七夕银河”、“除夕守岁”,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温度。 编纂特色:严谨求实,通俗易懂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在编纂过程中,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力求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考证精细,来源清晰: 对于每一个典故,书中都力求追溯其最早的文献出处,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这使得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避免了以讹传讹的谬误。严谨的考证,保证了典故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解读深入,释义明晰: 并非简单地给出典故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和精深的道理解释清楚,让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读者都能领会其精髓。 体例科学,便于查阅: 书籍的编排体例经过精心设计,既有按主题分类的宏观梳理,也方便读者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同时,周密的索引系统(如按字头、按主题、按人物等)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为了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书中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历史图片和示意图。这些图文并茂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形象地理解典故的内容,也能在视觉上提升阅读体验,使之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失可读性的文化读物。 价值意义:传承文化,启迪智慧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点亮文化认同: 典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读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重温这些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典故,有助于找回文化根脉,稳固精神家园。 启迪人生智慧: 每一个典故都凝聚着古人的生活经验、处世哲学和道德规范。它们犹如一盏盏智慧的明灯,能够启迪读者在为人处世、事业发展、个人修养等方面获得深刻的启示。例如,“闻过则喜”教会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批评,“退一步海阔天空”则教导我们宽容与忍让。 提升语言表达: 典故是中华语言的精髓之一。熟练运用典故,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深刻、富有表现力,提升个人的语言素养和沟通能力。在写作、演讲、交流中恰当引用典故,更能彰显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促进跨文化理解: 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绝佳窗口,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典故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世界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温润而有力的方式,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相连接,引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把握当下的价值,塑造更美好的未来。无论您是国学爱好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和精神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