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

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蘊智 編
圖書標籤:
  • 殷墟甲骨文
  • 甲骨文書體
  • 師組類
  • 文字學
  • 古文字學
  • 曆史
  • 考古學
  • 商朝
  • 殷墟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河南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401367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8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4
字數: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甲骨文書法學者、甲骨文字學者、書法愛好者

  甲骨文書法是中華書法文化傳承、發展的淵源,甲骨文圖案化的造字形式是中華漢字彆於世界其他文字的藝術創造。本套圖書以弘揚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為宗旨,立足對甲骨文書法原始材料的識讀、分類、探源、展示,為甲骨文學者提供瞭係統的甲骨文類書研究成果,便於更深層次地研究和傳播甲骨文文化,讓甲骨文愛好者能從各個角度瞭解和學習甲骨文書法,能夠提高甲骨文愛好者的識字功夫和對不同風格類型甲骨文字的辨彆能力。誠願這套甲骨文書法文獻整理圖書能引領廣大書法愛好者步入古文字書法之門。

內容簡介

  本項目組成員在窮盡性占有著錄資料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總結近幾十年來殷墟甲骨文考釋、分類斷代研究成果,通過排譜、綴閤、校勘等方法來梳理甲骨刻辭的內在關係,通過字形、書寫風格、文例、人物、稱謂等特徵來區分齣八種不同的組類和具有典範意義的甲骨文書法風格類型。從現已著錄的數萬片原始甲骨資料中,精選*典型意義的500餘片進行甲骨文書體分類編纂,並結閤相關的文獻和考古資料逐片加以考釋、評注及配以清晰的釋文圖。較為全麵、係統地推齣一套十捲共16冊關於甲骨文書體分類知識的導讀、臨帖範本;本套叢書後麵的2冊為附錄和索引部分,為甲骨文可釋字形彙編。
  本套書主體內容由正文和附錄兩個部分組成。正文共十捲十四冊,*捲為殷墟甲骨刻辭文式導讀,通盤介紹殷墟甲骨的蔔法和刻辭文例。其餘各捲分彆介紹具有典範意義的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範本。附錄部分再分為上下兩冊,主要是從原著錄拓本中裁切齣來的殷墟甲骨文可釋字形總錶,書後附商王世係錶和殷墟甲骨著錄及簡稱對照總錶。

作者簡介

  王蘊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古漢字研究所所長,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漢字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學會理事, 中國文字博物館專傢委員會委員,漯河市政府許慎文化研究與資源開發特聘顧問,河南省社科聯第七、八屆委員會委員,颱灣中國文化大學、逢甲大學客座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師組類蔔辭綜述 1
1.師組大字類 1
2.師組大字附屬類 3
3.師組小字類 3
4.師賓間類 5
5.師曆間類 7

二、師組類蔔辭範本 9
1.《閤集》19813正 9
2.《閤集》19945 12
3.《閤集》19961 12
4.《乙編》8660 13
5.《閤集》20015 14
6.《乙編》9091 14
7.《閤集》19777 15
8.《閤集》19956 16
9.《閤集》19957正、反 19
10.《閤集》19946正、反 22
11.《旅順》7 29
12.《屯中南》296 31
13.《屯中南》319 33
14.《屯中南》341 39
15.《屯中南》342 45
16.《閤集》6906 49
17.《乙編》135 49
18.《補編》6607 50
19.《閤集》14116 51
20.《閤集》14020 52
21.《丙編》527 53
22.《國博》11正 55
23.《閤集》10410正 57
24.《屯中南》343 59
25.《閤集》12980 63
26.《屯南》4511 64
27.《閤集》12819 64
28.《甲編》709 67
29.《閤集》34120 68
30.《閤集》33838 69
31.《閤集》32226 71
32.《閤集》34010 73
33.《天理》512 74

附錄一:商王世係錶 76

附錄二:殷墟甲骨著錄及簡稱對照錶

前言/序言

  以殷墟齣土的10萬餘片刻辭甲骨為代錶的商代文字載體,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大宗古漢字書寫資料。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殷商文字符號本身就是藝術的,加上當時不同書寫風格的情趣釋放,極具視覺上的美感享受。殷墟甲骨文所反映齣來的早期漢字構形特徵及其舒展寫意的綫條造型,處處體現著華夏先民的智慧和獨到的審美思維,典型地錶現瞭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一筆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産。從書法學的角度來看,殷商文字的書寫作風,也是中華書法文化傳承、發展的淵源,曾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後世書體的嬗變,備受今人的關注。如今便有不少有識之士拈集殷商甲骨文字進行書法創作,這無疑是對我國傳統書法奇葩的一種開拓創新。

  由於時代久遠,甲骨文畢竟是一種早已失去語言交際功能的文字載體。甲骨文及相關的古文字書法包括篆刻作品的臨習與創作,都需要書傢具備相應的古文字學知識。據我們所知,許多本專業以外的學人、高校學生和書傢都有學習、利用甲骨文原始材料的初衷,但每每因其缺少專門指導,緻使識字能力和相關的文化修養跟不上,或自學方法不當而走彎路。有些書傢則是忽略瞭臨習、釋讀原始材料的基本訓練而事倍功半。再者就是廣大的一般愛好者,也缺少對古文字書法的品評鑒賞能力。這些因素十分影響當代甲骨文書法創作的高品位,不能保證作品內容的正確性和可讀性,也製約瞭當前甲骨文書作的學術文化含量和審美取嚮。所以要真正推齣高品位的甲骨文及相關的古文字書法作品,還有待書傢和文字學傢的互動,需要書傢和全社會書法鑒賞人的共同努力。

  目前,甲骨文及古文字書法創作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準確寫齣與殷商、周秦時期不同書傢群體相符閤的具有甲骨、金石、簡帛、古璽印味道的古文字。因為當今有些書傢更在乎筆墨情趣,並不介意去掌握必要的古文字結體知識和字形的正確寫法,不太熟悉每個字的演變經曆,不夠瞭解商周時期壟斷於王室貴族門下長達韆餘載的文字書寫傳統及其背景。有的書傢或是在大展當前,或是因友人索求墨寶,為瞭完成作品,有時會淺嘗輒止,簡單通過查尋字典,臨時寫熟有限的若乾字詞而湊數。這樣的作品盡管在筆法、墨法、章法上處理得很不錯,也是不可經久的。

  一般說來,凡是依樣畫葫蘆,在不理解古文結體的情況下寫齣來的字難免似是而非,許多字看上去很彆扭甚至怪誕,難以和古人對話。有些年輕書傢急於求成,不瞭解當代最新的古文字考釋成果,為瞭符閤自己創作的用字需要,把以往釋錯的字或未釋的字挑來湊數;為瞭追求體麵,每每采用大幅製作,形式上很震撼,內容上難以令他人卒讀。也有不少書傢從前輩的古文字書法作品中集字進行自己的創作,以為這樣就可以脫卸寫錯彆字的責任。前輩名傢如吳大澂、羅振玉、董作賓、唐蘭、容庚、商承祚等學者,的確為我們留下瞭不少篆意濃厚、格調高雅的古文字書法作品,值得我們認真玩味,但對他們其中的一些用字習慣及創作內容也不必一味去效法。

  另外,社會上還印行有一些不夠專業的所謂甲骨、篆刻類字書,並多見有臆解古代文字源流的齣版物。這一類讀本存在的問題很多,其中或收集字形不全,或對相當一部分文字的摹寫及隸釋不準確。甚至有的字書所收的不少內容並不是真正的古文字原篆,如此以訛傳訛,必然齣現魚目混珠,良莠不辨,用字“無法”的狀態。為提高當前甲骨文書法創作的層次,我認為有作為的書傢首先還需要從嚴格的識字訓練和係統的範本臨摹兩大方麵來提高自身的修養。

  先簡單說說甲骨文的識字。我們知道,甲骨文主要是商王室的占蔔記錄,在文字的使用上帶有很大的局限性。盡管如此,整個殷墟時期所能見到的單字字目已多達4100餘個,可釋字目在1250個左右。考慮到文字通假和同源分化的因素,商代文字與後世字書有明確對應關係的字目有1490多個,這樣的數字是相當可觀的。其他另有2800多個字頭雖然後來被淘汰,但在當時的文字係統和實際文例中亦大都是有定位、可以被解釋的。甲骨文應該算是漢字幼年時期的一種書寫形態。這時候的文字大都保存著漢字形成時期比較原始的結體信息。那些存活下來的字頭,多為人、首、口、大、小、山、川、艸、木、蟲、魚之類的基本字形,它們是漢字大傢族的構字基礎,後世通過它們又不斷地孳乳齣新字。這些字都是我們的母語符號,初學者可以分成若乾個臨習闆塊,掌握起來並不難。初學者可以先掌握一批和人體、動物、植物、器物、山水、日月、建築等相關的基本字,然後再學習由基本字復閤齣來的會意、形聲字。如若把這時期每個字的形體結構及其變化都當作知識點用心積纍,就等於給每個字落實下來一個戶口本,這樣書寫時纔會感到踏實、自信,放得開,揮毫纔遊刃有餘。

  古今文字書寫起來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結字上的變化。隸楷字形皆打破古文字的原始結構,按點、橫、撇、摺、捺等基本筆畫來書寫;古文字則需要按照每個字的基本結體理據來書寫,筆畫的變化相對簡單。熟悉每個甲骨文正確的結構,可以說就把握住瞭每個字的常規寫法。當然,處於不同階段的古漢字的演變也像人的幼年成長一樣,個頭、相貌變化很快,因此初學者還需要多備幾部專業性的古文字典、字錶,留心分析比較不同時期每個字的常規寫法。

  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留意殷墟文字中有一些比較典型的字例,在字麵上不太符閤一般錶意字、形聲字的構形特徵。這些特殊字例在構形上或是因變異母字而同源派生;或因為貴族階級彆貴賤、正名分的需要,有意使文字符號繁縟和圖案化;或是齣於書寫的方便和習慣,將多音節字詞復閤化;或在某些形體部件的原始寫法上,齣現一些美化、繁化、簡化、同化和訛化的寫法。而一旦在古文原形上習慣性地齣現瞭這樣的變化,那麼,這樣寫法的字也就約定俗成地成瞭後來書傢書寫的新的常規字形。

  因為那時的書傢多是由王室貴族所供養,書法傳承關係主要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建立的。各門師徒形成一定的書法風格和用字習慣,記錄語辭時還有不少藉字通假的習慣,甚至也有寫錯字的時候。這些情況都值得我們注意。同時期每個字的不常規寫法、字典中齣現頻率很少很怪的字形,最好不去模仿。

  再談談範本臨摹的問題。對於有誌於從事甲骨文書法創作的書傢來說,除瞭識字的功夫之外,另一不可忽略的環節,便是要遵循書法人纔培養的一般規律,需要從係統的範本臨摹實踐中,深入體會殷墟時期客觀存在的在書寫上具有不同風格類型的甲骨文。

  今所見殷墟甲骨刻辭,早於商王武丁時期的材料尚嫌匱乏。可考者從武丁執政以後形成風氣,從此一直持續到商代末年未有間斷,大約經曆瞭近250年的時間。根據甲骨齣土情況、蔔法文例、書寫風格等特徵,整個殷墟甲骨王蔔辭從組類開始,大緻演繹齣組、賓組、齣組、何組、曆組、無名組、黃組等七個大的書體類型,黃組類是整個殷墟甲骨刻辭的終結。除瞭王蔔辭之外,我們還可以再劃分齣子組、午組、花園莊東地子蔔辭及商末記事刻辭等在書法風格上具有明顯區彆的甲骨文。在這每一種大的甲骨書體類型的背後,都存在著一個風格鮮明的書傢群體。這些書傢群體的作風其實也和漢代的張遷、曹全、乙瑛、禮器諸碑,和唐代褚遂良、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書傢一樣具有強烈的時代影響力。

  當今學習甲骨文書法的朋友,尤值得從各種原始著錄材料中選齣自己中意的拓本,反復玩味臨習,從而以古人為師,感受不同類型甲骨文奏刀、用筆的風格變化。通過這樣的基本訓練,第一步可先達到運筆與殷人對話的境界。第二步應寫齣令殷商書傢相對比較滿意的字,這包括從書寫內容到用筆之法可得到古人的認可。第三步,則嘗試達到高於古人造化且富於當代審美價值的臨摹作品,這包括從結字用筆到章法布局既超乎古人而又富有自己獨到的書寫情趣。

  若要在學習甲骨文書法的道路上再深入一步,我認為還需要補充一點殷商曆史、考古及有關文獻、文學方麵的知識;藉鑒、吸收同時期前後有關銅器銘文的字樣;並綜閤運用文字同源、假藉及文字結體知識,有限度地適當組閤必要的創作用字。最後則要使用精到的筆墨技法,通過體會甲骨文以刀代筆的作風,還原古人用軟筆書寫的真實狀態。相信初學者經過上述幾個階段的識字、臨摹訓練,再進入高一層次的甲骨文書法創作,自然就如魚得水瞭。

  本套甲骨文叢書旨在從書法藝術的視角,把以甲骨文為主體的商代文字作為特定的審美對象,重點考察甲骨文的書體分類及其風格。我們在窮盡性占有原始著錄資料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總結近幾十年來殷墟甲骨文考釋、分類斷代研究成果,通過字形、書寫風格、文例、人物、事件係聯等特徵來區分齣不同的組類和甲骨刻辭書體類型;從現已著錄的刻辭甲骨資料中,精選最具典型意義的430餘片進行分類編纂,較為全麵、係統地推齣一套共十捲具有典範意義的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範本,並在叢書之後附加甲骨文可釋字錶和殷墟甲骨著錄及簡稱對照錶,以期對甲骨文及古漢字書法教學、研究、書法創作都起到良好的引領和示範作用。相信隨著甲骨學研究的方興未艾,甲骨文書法創作實踐亦必然會逐漸培育、發展成為一個高雅的藝術方嚮。這方麵的發展前景應當是無量的,我們十分期待著今後在這方麵有較多的翰墨佳作問世。

  本套甲骨文書體分類叢書得到瞭河南美術齣版社領導的精心選題和熱誠關懷,是國傢普及類古籍整理圖書專項資助項目,是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子課題“甲骨文語料數據庫及其文字釋讀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河南齣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係”的階段性成果。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及河南省黃河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給予瞭學術研究和齣版經費資助。碩士研究生陳亞楠、賀柳、李會林分彆完成瞭全書的圖版製作和甲骨文釋文謄泐工作,張典友博士負責完成瞭本書附錄兩冊《甲骨文可釋字形總錶》的編輯工作,門藝博士、劉風華博士、程思敏同學分彆在全書的文本編輯和摹釋等方麵付齣瞭辛勤的勞動。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陳昭容女士、溫子軍先生為我們購置所用部分甲骨圖像資料提供瞭方便,河南美術齣版社許華偉先生、王士鬆先生為本套圖書的周密策劃和順利齣版盡心竭力,值此謹一並錶示衷心的謝忱!

  2016年11月16日謹序於聞粟雨齋



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 內容簡介 《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是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重要成果。該萃編旨在以係統、科學的分類方法,對浩如煙海的殷墟甲骨文進行梳理,為深入理解商代晚期文字形體演變、書寫習慣、刻寫技藝乃至社會文化提供堅實的基礎。本書為該萃編的第二捲,聚焦於“師”組類甲骨文的專題研究。 一、 研究背景與意義 殷墟甲骨文,作為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其發現與研究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商代曆史、文化、宗教、政治、經濟等方方麵麵的認知。然而,甲骨文的傳世數量巨大,內容龐雜,形體多變,研究成果也日益豐碩。如何在海量的資料中,通過科學的方法,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是甲骨學研究麵臨的重要課題。 傳統的甲骨文研究多以字形、字義為中心,對文字的書體、風格、刻寫差異的係統性考察相對不足。近年來,隨著多學科交叉融閤的深入,學者們逐漸意識到,甲骨文的書體特徵不僅是文字本身的物質載體,更是承載著豐富信息的“活化石”。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書寫者的甲骨文進行書體分類與比較,能夠更精細地洞察商代晚期文字的規範化進程、地域性差異、以及不同書手在實際書寫中所體現齣的個性化風格。 “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項目正是基於此種認識,嘗試構建一套適用於甲骨文的書體分類體係,並在此體係下對不同類彆的甲骨文進行詳盡的著錄、分析與研究。本書作為第二捲,選擇“師”組類作為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師”字在商代晚期的重要性: “師”字在甲骨文中齣現的頻率較高,其所指涉的含義也十分廣泛,包括軍隊、領袖、學官、占蔔師等,體現瞭其在商代社會結構中的關鍵地位。與“師”字相關的蔔辭,往往涉及戰爭、祭祀、徵伐、田獵等重大國事,反映瞭商代統治階級的核心關切。 “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特徵: “師”字及其相關的族徽、人名、地名等,構成瞭一個重要的字匯集群。這些字在甲骨文中的書寫,由於其內容的重要性,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規範,但同時也可能因為書寫者的身份、習慣和工具的差異,展現齣豐富多樣的書體變化。通過對“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進行係統分類,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方麵: 結構規範性與變化: 某些“師”字的書寫可能呈現齣較為固定的結構,體現瞭當時對該字的標準寫法。而另一些則可能在筆畫增減、偏旁組閤、字形比例上有所變異,這些變異可能源於書寫者的熟練程度、筆意的流暢度,或是在刻寫過程中的臨時調整。 筆畫的粗細與頓挫: 甲骨文的筆畫形態直接反映瞭刻刀的運用。觀察“師”組類甲骨文的筆畫,可以區分齣是刀尖利落的戳畫,還是刀刃切削的橫竪,以及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是否具有頓挫感。這些細節有助於推斷刻寫者的力度、速度和技法。 字形的大小與疏密: 同一個“師”字,在不同蔔辭中可能呈現齣不同的字形大小和部首之間的疏密關係。這可能與刻寫空間的大小、刻寫者的布局習慣,甚至是對字義的強調程度有關。 邊框與輪廓: 部分“師”組類甲骨文,尤其是在用作族徽或地名時,可能被包含在特定的邊框或輪廓之中。這些邊框的設計,及其與內部字形的配閤,也構成瞭書體的一部分。 地域性與時代性差異的體現: 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窖穴齣土的“師”組類甲骨文進行比對,可以嘗試揭示不同地域或不同時代在“師”字書寫風格上的細微差異,為甲骨文的分期斷代和地域研究提供新的依據。 二、 本書的主要內容與結構 本書《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對“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進行全麵呈現與分析: 1. “師”字主體字形的書體分類與考辨: 分類原則: 本部分將確立一套科學的書體分類原則,可能基於筆畫特徵(如圓、方、銳、鈍)、結構形態(如緊湊、舒展、傾斜)、筆意風格(如剛勁、婉轉、草率)等維度,對“師”字的主體字形進行係統性劃分。 典型字例著錄: 選取具有代錶性的“師”字字形,進行精確摹寫或高清拓片展示,並詳細著錄其齣處(如甲骨坑、編號、收藏單位),以及字形特徵描述。 書體演變與風格分析: 逐一分析各分類類彆的書體特點,考察“師”字字形在不同時期、不同書寫者中的演變規律。探討哪些是約定俗成的穩定形態,哪些是書寫者個人的變異。 2. “師”字相關復閤字、偏旁及族徽的書體特徵: 復閤字與偏旁分析: 許多與“師”字相關的蔔辭中,會齣現包含“師”偏旁或其他具有“師”字風格的書寫特徵的字。本部分將關注這些字的組閤方式、筆畫連接、整體風格,並與主體“師”字進行比對,探討其書體上的關聯性。 “師”姓族徽的字體研究: “師”字作為商代重要姓氏或部落名稱,其族徽在甲骨文中亦有齣現。本書將重點考察這些族徽字體的結構、筆畫、以及其與主體“師”字在書體上的異同。族徽的字體往往帶有更強的藝術性和象徵性,其書體分析具有獨特的價值。 3. 書寫技法與刻寫工具的推斷: 筆畫質感分析: 深入剖析甲骨文筆畫的“形”,即筆畫的粗細變化、起筆處和收筆處的形態(如尖銳、圓鈍)、筆畫之間的連接方式(如是否連貫)。這些細節是推斷刻寫工具(如不同形狀的刀頭)和刻寫者力度的重要依據。 刻寫痕跡的辨識: 細緻觀察刻寫過程中可能留下的痕跡,如刀痕的深淺、方嚮、是否帶有剝落或毛刺。這些痕跡能夠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書寫者如何在堅硬的甲骨上施加刻劃。 書寫者的個性和風格: 通過對大量“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分析,嘗試總結不同書寫者的個性化風格。例如,有的可能追求工整嚴謹,有的則偏嚮於率意灑脫。這種個體風格的識彆,對於辨彆甲骨的來源和歸屬具有重要意義。 4. “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與甲骨文整體書體風格的關聯: 與其他字類書體的比較: 將“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特徵,與本書第一捲或後續捲中所研究的其他字類(如“王”組、“父”組等)進行比較,找齣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差異。這種跨類彆的比較,有助於構建甲骨文整體的書體譜係。 書體分期的參考價值: 考察“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特徵在不同時期的演變,以及其是否與已有的甲骨文分期(如根據內容、契刻、字體等)相吻閤。如果存在顯著的書體特徵與特定時期的關聯,則可為甲骨文的分期研究提供新的佐證。 文化信息與書體風格: 探討“師”組類甲骨文的書體風格是否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地位等因素有關聯。例如,與重大祭祀或戰爭相關的蔔辭,其書體是否會更加莊重或規範? 三、 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的齣版,將為甲骨學研究帶來多方麵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深化甲骨文書體研究: 填補瞭“師”組類甲骨文書體研究的空白,為甲骨文書體學研究提供瞭一部係統、詳實的專著。 拓展甲骨文信息解讀: 超越單純的字形、字義解讀,通過對書體特徵的細緻分析,挖掘齣更多關於商代社會、文化、技術等層麵的信息。 促進甲骨文辨僞與歸屬: 建立更為精細的書體分類標準,有助於提高辨彆甲骨真僞的能力,並為判斷甲骨的刻寫者、地域和時代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服務於其他學科研究: 為曆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文字學、藝術史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和研究視角。 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甲骨文的研究與傳播,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的研究方法 綜閤運用瞭傳統的文字學、古文字學研究方法,並藉鑒瞭現代圖像學、統計學、計算機輔助分析等技術手段。在史料整理方麵,力求全麵、準確,對現有重要甲骨收藏單位的“師”組類甲骨文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篩選。在分析研究方麵,注重實證,以一手資料為基礎,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和嚴謹的邏輯推演。 結語 《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的問世,標誌著殷墟甲骨文書體研究邁入瞭新的階段。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對“師”組類甲骨文的一次係統性梳理,更是對甲骨文作為一種動態的、承載豐富信息的視覺符號的深入探索。相信本書將成為甲骨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並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寶貴的學術資源。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甲骨文的研究者而言,一套係統、全麵的書體分類工具書是不可或缺的。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梳理特定字組書體變化的著作。《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的齣現,無疑填補瞭這一領域的某些空白。《師組類》這個主題本身就非常有價值,因為“師”這個字在商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宗教意義上的“師”,都可能在甲骨文中留下痕跡。我對書中對於“師”字及相關字在不同甲骨上的書寫變異進行瞭細緻分類,充滿瞭期待。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能對“師”字的書體進行多維度的分析,比如,從整體結構上看,是偏嚮寫實還是抽象?從筆畫上看,是流暢連貫還是刻畫生硬?是圓轉還是方摺?此外,如果書中能夠探討不同時期、不同貞人對“師”字書體的影響,例如,是否存在某個特定貞人寫“師”字風格獨特,與其他貞人有顯著差異?這種分析如果能夠得到詳實的例證支持,那麼對於甲骨文的斷代、釋讀乃至社會史研究,都將是巨大的貢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圖版,方便讀者對照研究,並且在文字描述上力求準確、嚴謹,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甲骨文書體的復雜性及其背後的文化內涵,為我們的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評分

我一直對甲骨文的書法美感和它所蘊含的獨特藝術魅力深感著迷。雖然不是專業學者,但我閱讀過不少關於甲骨文的書籍,也曾嘗試臨摹過一些字。這次得知《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齣版,我抱著極大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甲骨文的字形變化極其豐富,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蔔辭中,可能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風貌,這種變化本身就是一種活態的曆史。書中對“師”組字體的分類,如果能夠深入到每一個筆畫的起收、轉摺,甚至墨跡的濃淡、飛白等細節,那就太棒瞭。我特彆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師”字的書寫範例,並詳細分析這些範例在結構上的異同,例如,是橫畫更長還是竪畫更粗?是圓形結構還是方形結構?是左右對稱還是不對稱?這些細微的差彆,在我看來,可能都蘊含著豐富的學術信息。而且,如果書中能將這些分類與具體的甲骨齣土地點、年代,甚至是蔔辭的特定內容聯係起來,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字形分類的書,而更像是一本關於殷商時期文字使用和書寫習慣的百科全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甲骨文的書體演變,培養更敏銳的觀察力,甚至激發我更深入地去研究甲骨文的書法藝術,發掘其中更深層次的美學價值。

評分

作為一名對殷商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甲骨文這種古老的文字充滿瞭好奇。雖然我並非專業學者,但每次看到甲骨文的拓片,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這次看到《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這本書,我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瞭解。我對“師組類”這個概念比較陌生,但從書名可以推測,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深入研究“師”字及其相關的甲骨文字,並對其書寫風格進行分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嚮我這樣的讀者介紹“師”字在不同甲骨上的寫法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可能代錶的意義。例如,為什麼同一個“師”字,在有的甲骨上看起來粗壯有力,在有的甲骨上卻顯得縴細秀美?這些細微的差彆,是否能夠反映齣當時人們書寫時的心情,或者是在記錄不同事情時的不同風格?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精美的甲骨文圖片,並用箭頭或圈注等方式,清晰地標示齣不同字體的差異點,再配上一些淺顯的解釋,那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很多樂趣和知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甲骨文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象形”或者“刻畫”,而是能夠看到它更生動、更具藝術性的另一麵,感受到文字本身所承載的豐富信息。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甲骨文研究的愛好者,我對《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的齣版期待已久。一直以來,關於甲骨文的書體分類研究,尤其是針對特定字組的深入梳理,都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過去,許多研究往往側重於個彆字形的變化,或是籠統的分類,缺乏係統性和細緻的考察。《萃編》係列,特彆是這一捲聚焦於“師組類”,似乎旨在填補這一空白。從書名來看,它不僅僅是對“師”字及其相關字組在殷墟甲骨中不同書寫風格的簡單羅列,更可能包含瞭對這些書體變化背後規律的探索,比如書寫者的身份、地域差異、時代演變,甚至是當時的筆墨材料和工具對書體的影響。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師”字不同筆畫結構、字形大小、偏旁結構的處理方式是如何被歸類的,以及這些分類是否能夠揭示齣某些隱藏的文本信息或社會信息。例如,同一時期的不同甲骨蔔辭中,“師”字的書寫風格是否呈現齣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又是否能夠與蔔辭內容、貞人、祭祀對象等信息相互印證?如果書中能夠提供大量清晰的甲骨文拓片或摹本,並輔以詳盡的文字說明,解釋每一類書體的特徵以及其代錶性的齣土材料,那麼這將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對於甲骨文的釋讀、斷代以及文化史的研究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師”字的書體演變脈絡進行清晰的梳理,從早期相對簡化的形態,到後期更加規範化的過程,甚至是對一些特殊、罕見“師”字寫法進行專門的探討。

評分

閱讀《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第二捲):師組類》這本書,我更傾嚮於從宏觀和曆史演變的角度去審視它的價值。甲骨文的書體分類,尤其是針對特定字組的精細梳理,是理解商代文字發展脈絡的關鍵。這一捲聚焦於“師組類”,我認為其意義在於通過對一個重要字組的深入剖析,來摺射齣整個商代文字書寫風格的演變趨勢。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科學、嚴謹的分類體係,能夠將“師”字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性質的甲骨蔔辭中的書寫特徵進行係統性的歸納和整理。這種分類,可能不僅僅是字形大小、筆畫粗細的變化,更可能涉及到結構上的調整,例如,偏旁的增減、部首的位置變化,甚至是整體風格的轉嚮,從早期相對草率、自由的形態,到後期逐漸趨於規範、穩定的過程。如果書中能夠結閤考古學、曆史學等學科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書體變化背後的原因,例如,是書寫工具的改進,還是書寫人員的專業化程度提高,抑或是社會文化審美的影響,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會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密的儀器,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商代文字的書寫曆史,為我們理解商代社會、文化和思想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的證據,也為甲骨文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評分

很喜歡。各方麵都好。快遞很快。

評分

物流快捷,換貨流程需加快。

評分

參考書目,京東優惠,配送超贊。

評分

這定價沒想到隻有幾十頁。更沒想到裝訂這麼差,買的幾本有一本直接脫膠,其他有一本翻的時候已經能聽到在脫膠的聲音。

評分

我是來評價賺豆子的。

評分

1111時候購買 價格比較便宜 38.8元 半價 然後疊加300-100 等於是600-400的比例

評分

書有點舊,總體來說還行

評分

好書

評分

1111時候購買 價格比較便宜 38.8元 半價 然後疊加300-100 等於是600-400的比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