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是中华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的渊源,甲骨文图案化的造字形式是中华汉字别于世界其他文字的艺术创造。本套图书以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为宗旨,立足对甲骨文书法原始材料的识读、分类、探源、展示,为甲骨文学者提供了系统的甲骨文类书研究成果,便于更深层次地研究和传播甲骨文文化,让甲骨文爱好者能从各个角度了解和学习甲骨文书法,能够提高甲骨文爱好者的识字功夫和对不同风格类型甲骨文字的辨别能力。诚愿这套甲骨文书法文献整理图书能引领广大书法爱好者步入古文字书法之门。
王蕴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古汉字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汉字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漯河市政府许慎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特聘顾问,河南省社科联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以殷墟出土的10万余片刻辞甲骨为代表的商代文字载体,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大宗古汉字书写资料。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殷商文字符号本身就是艺术的,加上当时不同书写风格的情趣释放,极具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殷墟甲骨文所反映出来的早期汉字构形特征及其舒展写意的线条造型,处处体现着华夏先民的智慧和独到的审美思维,典型地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从书法学的角度来看,殷商文字的书写作风,也是中华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的渊源,曾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后世书体的嬗变,备受今人的关注。如今便有不少有识之士拈集殷商甲骨文字进行书法创作,这无疑是对我国传统书法奇葩的一种开拓创新。
由于时代久远,甲骨文毕竟是一种早已失去语言交际功能的文字载体。甲骨文及相关的古文字书法包括篆刻作品的临习与创作,都需要书家具备相应的古文字学知识。据我们所知,许多本专业以外的学人、高校学生和书家都有学习、利用甲骨文原始材料的初衷,但每每因其缺少专门指导,致使识字能力和相关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或自学方法不当而走弯路。有些书家则是忽略了临习、释读原始材料的基本训练而事倍功半。再者就是广大的一般爱好者,也缺少对古文字书法的品评鉴赏能力。这些因素十分影响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的高品位,不能保证作品内容的正确性和可读性,也制约了当前甲骨文书作的学术文化含量和审美取向。所以要真正推出高品位的甲骨文及相关的古文字书法作品,还有待书家和文字学家的互动,需要书家和全社会书法鉴赏人的共同努力。
目前,甲骨文及古文字书法创作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准确写出与殷商、周秦时期不同书家群体相符合的具有甲骨、金石、简帛、古玺印味道的古文字。因为当今有些书家更在乎笔墨情趣,并不介意去掌握必要的古文字结体知识和字形的正确写法,不太熟悉每个字的演变经历,不够了解商周时期垄断于王室贵族门下长达千余载的文字书写传统及其背景。有的书家或是在大展当前,或是因友人索求墨宝,为了完成作品,有时会浅尝辄止,简单通过查寻字典,临时写熟有限的若干字词而凑数。这样的作品尽管在笔法、墨法、章法上处理得很不错,也是不可经久的。
一般说来,凡是依样画葫芦,在不理解古文结体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字难免似是而非,许多字看上去很别扭甚至怪诞,难以和古人对话。有些年轻书家急于求成,不了解当代最新的古文字考释成果,为了符合自己创作的用字需要,把以往释错的字或未释的字挑来凑数;为了追求体面,每每采用大幅制作,形式上很震撼,内容上难以令他人卒读。也有不少书家从前辈的古文字书法作品中集字进行自己的创作,以为这样就可以脱卸写错别字的责任。前辈名家如吴大澂、罗振玉、董作宾、唐兰、容庚、商承祚等学者,的确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篆意浓厚、格调高雅的古文字书法作品,值得我们认真玩味,但对他们其中的一些用字习惯及创作内容也不必一味去效法。
另外,社会上还印行有一些不够专业的所谓甲骨、篆刻类字书,并多见有臆解古代文字源流的出版物。这一类读本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或收集字形不全,或对相当一部分文字的摹写及隶释不准确。甚至有的字书所收的不少内容并不是真正的古文字原篆,如此以讹传讹,必然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辨,用字“无法”的状态。为提高当前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层次,我认为有作为的书家首先还需要从严格的识字训练和系统的范本临摹两大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先简单说说甲骨文的识字。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在文字的使用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整个殷墟时期所能见到的单字字目已多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250个左右。考虑到文字通假和同源分化的因素,商代文字与后世字书有明确对应关系的字目有1490多个,这样的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其他另有2800多个字头虽然后来被淘汰,但在当时的文字系统和实际文例中亦大都是有定位、可以被解释的。甲骨文应该算是汉字幼年时期的一种书写形态。这时候的文字大都保存着汉字形成时期比较原始的结体信息。那些存活下来的字头,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艸、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形,它们是汉字大家族的构字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这些字都是我们的母语符号,初学者可以分成若干个临习板块,掌握起来并不难。初学者可以先掌握一批和人体、动物、植物、器物、山水、日月、建筑等相关的基本字,然后再学习由基本字复合出来的会意、形声字。如若把这时期每个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变化都当作知识点用心积累,就等于给每个字落实下来一个户口本,这样书写时才会感到踏实、自信,放得开,挥毫才游刃有余。
古今文字书写起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结字上的变化。隶楷字形皆打破古文字的原始结构,按点、横、撇、折、捺等基本笔画来书写;古文字则需要按照每个字的基本结体理据来书写,笔画的变化相对简单。熟悉每个甲骨文正确的结构,可以说就把握住了每个字的常规写法。当然,处于不同阶段的古汉字的演变也像人的幼年成长一样,个头、相貌变化很快,因此初学者还需要多备几部专业性的古文字典、字表,留心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每个字的常规写法。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留意殷墟文字中有一些比较典型的字例,在字面上不太符合一般表意字、形声字的构形特征。这些特殊字例在构形上或是因变异母字而同源派生;或因为贵族阶级别贵贱、正名分的需要,有意使文字符号繁缛和图案化;或是出于书写的方便和习惯,将多音节字词复合化;或在某些形体部件的原始写法上,出现一些美化、繁化、简化、同化和讹化的写法。而一旦在古文原形上习惯性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那么,这样写法的字也就约定俗成地成了后来书家书写的新的常规字形。
因为那时的书家多是由王室贵族所供养,书法传承关系主要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建立的。各门师徒形成一定的书法风格和用字习惯,记录语辞时还有不少借字通假的习惯,甚至也有写错字的时候。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注意。同时期每个字的不常规写法、字典中出现频率很少很怪的字形,最好不去模仿。
再谈谈范本临摹的问题。对于有志于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书家来说,除了识字的功夫之外,另一不可忽略的环节,便是要遵循书法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需要从系统的范本临摹实践中,深入体会殷墟时期客观存在的在书写上具有不同风格类型的甲骨文。
今所见殷墟甲骨刻辞,早于商王武丁时期的材料尚嫌匮乏。可考者从武丁执政以后形成风气,从此一直持续到商代末年未有间断,大约经历了近250年的时间。根据甲骨出土情况、卜法文例、书写风格等特征,整个殷墟甲骨王卜辞从组类开始,大致演绎出组、宾组、出组、何组、历组、无名组、黄组等七个大的书体类型,黄组类是整个殷墟甲骨刻辞的终结。除了王卜辞之外,我们还可以再划分出子组、午组、花园庄东地子卜辞及商末记事刻辞等在书法风格上具有明显区别的甲骨文。在这每一种大的甲骨书体类型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风格鲜明的书家群体。这些书家群体的作风其实也和汉代的张迁、曹全、乙瑛、礼器诸碑,和唐代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影响力。
当今学习甲骨文书法的朋友,尤值得从各种原始著录材料中选出自己中意的拓本,反复玩味临习,从而以古人为师,感受不同类型甲骨文奏刀、用笔的风格变化。通过这样的基本训练,第一步可先达到运笔与殷人对话的境界。第二步应写出令殷商书家相对比较满意的字,这包括从书写内容到用笔之法可得到古人的认可。第三步,则尝试达到高于古人造化且富于当代审美价值的临摹作品,这包括从结字用笔到章法布局既超乎古人而又富有自己独到的书写情趣。
若要在学习甲骨文书法的道路上再深入一步,我认为还需要补充一点殷商历史、考古及有关文献、文学方面的知识;借鉴、吸收同时期前后有关铜器铭文的字样;并综合运用文字同源、假借及文字结体知识,有限度地适当组合必要的创作用字。最后则要使用精到的笔墨技法,通过体会甲骨文以刀代笔的作风,还原古人用软笔书写的真实状态。相信初学者经过上述几个阶段的识字、临摹训练,再进入高一层次的甲骨文书法创作,自然就如鱼得水了。
本套甲骨文丛书旨在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把以甲骨文为主体的商代文字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重点考察甲骨文的书体分类及其风格。我们在穷尽性占有原始著录资料的前提下,充分吸收、总结近几十年来殷墟甲骨文考释、分类断代研究成果,通过字形、书写风格、文例、人物、事件系联等特征来区分出不同的组类和甲骨刻辞书体类型;从现已著录的刻辞甲骨资料中,精选最具典型意义的430余片进行分类编纂,较为全面、系统地推出一套共十卷具有典范意义的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范本,并在丛书之后附加甲骨文可释字表和殷墟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以期对甲骨文及古汉字书法教学、研究、书法创作都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相信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方兴未艾,甲骨文书法创作实践亦必然会逐渐培育、发展成为一个高雅的艺术方向。这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当是无量的,我们十分期待着今后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翰墨佳作问世。
本套甲骨文书体分类丛书得到了河南美术出版社领导的精心选题和热诚关怀,是国家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甲骨文语料数据库及其文字释读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河南出土甲骨文、金文研究大系”的阶段性成果。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河南省黄河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给予了学术研究和出版经费资助。硕士研究生陈亚楠、贺柳、李会林分别完成了全书的图版制作和甲骨文释文謄泐工作,张典友博士负责完成了本书附录两册《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的编辑工作,门艺博士、刘风华博士、程思敏同学分别在全书的文本编辑和摹释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昭容女士、温子军先生为我们购置所用部分甲骨图像资料提供了方便,河南美术出版社许华伟先生、王士松先生为本套图书的周密策划和顺利出版尽心竭力,值此谨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2016年11月16日谨序于闻粟雨斋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者而言,一套系统、全面的书体分类工具书是不可或缺的。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特定字组书体变化的著作。《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二卷):師组类》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某些空白。《师组类》这个主题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因为“师”这个字在商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宗教意义上的“师”,都可能在甲骨文中留下痕迹。我对书中对于“师”字及相关字在不同甲骨上的书写变异进行了细致分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对“师”字的书体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比如,从整体结构上看,是偏向写实还是抽象?从笔画上看,是流畅连贯还是刻画生硬?是圆转还是方折?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时期、不同贞人对“师”字书体的影响,例如,是否存在某个特定贞人写“师”字风格独特,与其他贞人有显著差异?这种分析如果能够得到详实的例证支持,那么对于甲骨文的断代、释读乃至社会史研究,都将是巨大的贡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版,方便读者对照研究,并且在文字描述上力求准确、严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甲骨文书体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殷商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充满了好奇。虽然我并非专业学者,但每次看到甲骨文的拓片,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这次看到《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二卷):師组类》这本书,我抱着学习的心态来了解。我对“师组类”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但从书名可以推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深入研究“师”字及其相关的甲骨文字,并对其书写风格进行分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这样的读者介绍“师”字在不同甲骨上的写法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代表的意义。例如,为什么同一个“师”字,在有的甲骨上看起来粗壮有力,在有的甲骨上却显得纤细秀美?这些细微的差别,是否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书写时的心情,或者是在记录不同事情时的不同风格?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精美的甲骨文图片,并用箭头或圈注等方式,清晰地标示出不同字体的差异点,再配上一些浅显的解释,那么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和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甲骨文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象形”或者“刻画”,而是能够看到它更生动、更具艺术性的另一面,感受到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评分我一直对甲骨文的书法美感和它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深感着迷。虽然不是专业学者,但我阅读过不少关于甲骨文的书籍,也曾尝试临摹过一些字。这次得知《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二卷):師组类》出版,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甲骨文的字形变化极其丰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卜辞中,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活态的历史。书中对“師”组字体的分类,如果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笔画的起收、转折,甚至墨迹的浓淡、飞白等细节,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师”字的书写范例,并详细分析这些范例在结构上的异同,例如,是横画更长还是竖画更粗?是圆形结构还是方形结构?是左右对称还是不对称?这些细微的差别,在我看来,可能都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信息。而且,如果书中能将这些分类与具体的甲骨出土地点、年代,甚至是卜辞的特定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字形分类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殷商时期文字使用和书写习惯的百科全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甲骨文的书体演变,培养更敏锐的观察力,甚至激发我更深入地去研究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发掘其中更深层次的美学价值。
评分阅读《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二卷):師组类》这本书,我更倾向于从宏观和历史演变的角度去审视它的价值。甲骨文的书体分类,尤其是针对特定字组的精细梳理,是理解商代文字发展脉络的关键。这一卷聚焦于“師组类”,我认为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一个重要字组的深入剖析,来折射出整个商代文字书写风格的演变趋势。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分类体系,能够将“師”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甲骨卜辞中的书写特征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这种分类,可能不仅仅是字形大小、笔画粗细的变化,更可能涉及到结构上的调整,例如,偏旁的增减、部首的位置变化,甚至是整体风格的转向,从早期相对草率、自由的形态,到后期逐渐趋于规范、稳定的过程。如果书中能够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解释这些书体变化背后的原因,例如,是书写工具的改进,还是书写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抑或是社会文化审美的影响,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会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密的仪器,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商代文字的书写历史,为我们理解商代社会、文化和思想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的证据,也为甲骨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甲骨文研究的爱好者,我对《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二卷):師组类》的出版期待已久。一直以来,关于甲骨文的书体分类研究,尤其是针对特定字组的深入梳理,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过去,许多研究往往侧重于个别字形的变化,或是笼统的分类,缺乏系统性和细致的考察。《萃编》系列,特别是这一卷聚焦于“師组类”,似乎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从书名来看,它不仅仅是对“師”字及其相关字组在殷墟甲骨中不同书写风格的简单罗列,更可能包含了对这些书体变化背后规律的探索,比如书写者的身份、地域差异、时代演变,甚至是当时的笔墨材料和工具对书体的影响。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師”字不同笔画结构、字形大小、偏旁结构的处理方式是如何被归类的,以及这些分类是否能够揭示出某些隐藏的文本信息或社会信息。例如,同一时期的不同甲骨卜辞中,“師”字的书写风格是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否能够与卜辞内容、贞人、祭祀对象等信息相互印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大量清晰的甲骨文拓片或摹本,并辅以详尽的文字说明,解释每一类书体的特征以及其代表性的出土材料,那么这将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对于甲骨文的释读、断代以及文化史的研究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師”字的书体演变脉络进行清晰的梳理,从早期相对简化的形态,到后期更加规范化的过程,甚至是对一些特殊、罕见“師”字写法进行专门的探讨。
评分大开本,,看着舒服。
评分专业书籍,彩图再多些,龟板应正反面都有照片,再多有些大概时期就更好了。
评分参考书目,超赞配送。
评分喜欢在京东买书,又快又好
评分正版新书,专业性强,价格合理,送货速度快,态度好。还会再来。谢谢!
评分质量不错,值得购买,物流很快
评分薄薄的一本书定价50元,14册,外加二本【可释字形总表】总价880元,典型的虚高价。完全可以分【上中下】出版,精装的价格都够了,内容还算可以
评分参考书目,京东优惠,配送超赞。
评分很不错,性价比高,值得!!!!!!很不错,性价比高,值得!!!!!!很不错,性价比高,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