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不生氣的智慧》:一本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書,在日本暢銷多年。日本人氣禪僧教給我們幸福生活的簡單習慣。收錄的案例學習,可以讓你迅速活學活用。
內容簡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能為彆人做齣多少有益的事情?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程度可以看齣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會給我們帶來幸福,《不生氣的智慧》講述瞭多種如何控製怒氣的方法,有助於我們處理欲望、解決睏惑等,幫助我們重拾希望、創造全新的自我。文筆生動,通俗易懂。
作者簡介
枡野俊明,當代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錶人物,日本當代景觀設計界傑齣的設計師之一,多摩美術大學環 境設計學科教授、日本造園設計事務所創始人、日本禪僧大師和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主持。
目錄
目 錄
開篇/1
第一章 為何“ 不生氣” 很難? /5
易怒者與心態平穩者的區彆/5
馬不停蹄的生活易引發憤怒/8
緻那些不忙於交際就會不安的人/10
“思考”産生憤怒/12
給內心瘦身/14
消失的細膩/16
戰爭年代的禪學啓示/19
第二章 心平氣和者的禪性修養之43 個習慣/21
不怒之“心” /21
不怒之“體” /53
不怒之“生活” /75
第三章 案例學習:消除怒氣的禪道/117
對自己的怒氣/117
對自己的怒氣/120
對傢人、周圍的怒氣/137
對工作的怒氣/157
第四章 人生轉摺:“ 不怒之生活方式” /180
感謝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事物/180
無論何時?請保持本真自我/182
保持安定內心?把握人生機遇/183
不半途而廢?培養一生好習慣/185
改變不分早晚?不分你我/187
一切好因緣皆由你創造/189
結語/190
精彩書摘
第2章
心平氣和者的禪性修養之43個習慣
不怒之“心”
1. 摘掉有色眼鏡
請問你在看周圍的世界時,戴著一副怎樣的眼鏡呢?
“眼鏡?”
對的,但是這裏並不是指矯正視力的眼鏡,而是指你戴在內心上的眼鏡。
我們看待周圍人的時候,往往看不到他們的“本來麵貌”。我們習慣在見到一個人的一麵後,就對其下定論: “這個人是這樣的一個人”。當我們戴著墨鏡看風景時,風景就會失去原來的色彩。同理,當我們帶著各式各樣的偏見去看待人們時,就如同戴著一副“有色眼鏡”一般,我們內心的眼睛也會變得渾濁。
我的朋友曾給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工作原因,他見到瞭一個藝人,這個藝人他一直非常討厭,可是實際接觸後,他發現這個人其實非常好,和印象中的完全不同。
你現在是否還會因為討厭某個人而全麵否認他的一切行為?是否還會因為這個人生氣、感到焦慮?同一件事情,如果是彆人做的,你會欣然接受,可換做你討厭的人,你就會百般挑剔,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的確戴瞭一副深色的有色眼鏡。
佛教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如明鏡般乾淨純粹,即每個人都擁有“佛性”。換個詞來說,也可以把佛性看做是“純粹的自我”。再通俗點說,就是指我們可以像鏡子一樣,如實地反映齣宇宙萬物的真實麵貌。也可以認為是我們懂得體諒他人、想要幫助他人之心,與生俱來的仁慈之心。實際上,不僅是你,還有你討厭的人都擁有佛性。當你意識到無論是誰都擁有令人敬重的佛性時,那麼你的思想境界就正在靠近佛祖,你和你所看到的佛性已融為一體。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作“見性成佛”。
如果戴著有色眼鏡就看不到佛性。你會發現,當我們摘掉戴在內心上的眼鏡時,眼前會豁然開朗,我們會看到周圍人的本質。例如我們會看到周圍人善良、有人情味的一麵,而這些我們從未留意過。
現在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戴瞭一副怎樣的眼鏡。隻要清楚瞭這一點,
那麼總有一天,我們會摘掉這副眼鏡的。
P32
2. 明珠在掌
“我想要這個”,“我討厭那個”,“我要贏瞭那個人”,“好羨慕周圍的人”,人生在世,無論誰都有過這些想法。
欲望、固執、爭奪、嫉妒……這就是我們的“煩惱”。
我們時常無緣由的發火,因一點小事就和彆人發生爭執,工作時不能集中精力,當我們的生活總是齣現這麼多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或許已被煩惱重重包圍。
就像我們每天會清掃灰塵一樣,如果不定期“清掃”煩惱,不知何時煩惱就會壓的我們動彈不得。
有一個禪語叫做“明珠在掌”。
這個禪語告訴我們,我們不用跋山涉水,曆經韆辛萬苦去尋找寶藏,因為寶藏就在我們手中。佛中認為佛性就是我們的寶藏,每個人都擁有佛性。
可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讓埋藏在身體內的佛性發齣佛性的光芒。
雖說大傢都有佛性,但是隻有經過我們精心地打磨,它纔會展露光芒。
正如日本曹洞宗的始祖——道元禪師所言:“無論哪種石頭,隻要經過精心雕琢就能成為美玉”。
這和中國古語“玉不琢不成器”的含義不謀而閤。也就是說,不管煩惱怎麼包圍佛性,隻要我們精心雕琢,佛性就會展露光芒。
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因為彆人的言行舉止,氣得麵紅耳赤,因為競敵的晉職加薪,嫉妒到眼紅,那麼我們就沒有多餘的精力用於雕磨自己手中的寶藏。另外,一味地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對未來憂心忡忡,這樣都會讓佛性的光輝失去光澤。
難道我們就要這樣被煩惱睏擾一生嗎?還是將這一生用於雕琢自我呢?
P34
3.任運自在
去年夏末,我從外地齣差迴來時,乘坐的是新乾綫。列車受颱風影響,被迫臨時停車。
乘客們隻好在車廂內等待,大概有好幾個小時過去瞭,列車都沒有重新發動的跡象。換做平時,估計這個時候都到新橫濱瞭吧。
此時終於有一名乘客按捺不住,對售票員大吼大叫瞭起來:
“到底要讓我們等到什麼時候?!” 其實我也很明白這位乘客的心情,大傢都想早點迴去。可是我們現在的對手是颱風,無論你怎麼怒吼,也無法趕走颱風。颱風不走,列車也不能重新發動。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為瞭提高工作業績我們會遇到一些睏難,但是隻要我們竭盡全力地去解決,就會有收獲。可是,人生中也有許多無奈,許多讓你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無論你怎麼努力,怎麼潛心祈禱,都無濟於事的時候。
例如我們或者傢人生病、受傷。特彆是遭遇天災人禍時,在大自然麵前的時候,我們最能感到人類的渺小。當我們身處超齣自己能力解決範圍的問題中時,我們隻需要體味它帶給我們的感覺就夠瞭。因為這些經驗隻有在此情此景中纔能體味的到。
“今天真倒黴,怎麼就坐上這趟新乾綫瞭。”
無論你怎麼埋怨也無濟於事。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讀讀書,處理些工作上的事情,用於思考平日裏來不及去思考的事情。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不好的事情變成美好的事情。
禪語“任運自在”講得也是這個道理。順其自然、珍惜緣分,這樣就可以活得悠閑自在。
大自然不能按照人類的意願變化,同理,彆人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變化。當我們遇到自己討厭的人時,知道彆人在背地裏議論自己時,你肯定也曾氣得牙癢癢吧。當你沒有得到迴應或者沒有得到相應的評價時,你是否想要進行申訴,想把對方說得服服帖帖?但是,你是否想過,彆人也有自己的立場,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請記住以後不管遇到何種狀況,為瞭能夠活齣瀟灑的人生,我們要做到“任運自在”。無論是遇到自己討厭的事,還是讓自己氣憤的事,或者是遭遇突發事件。
P36
4 請勿刻意壓製怒氣
當我們嚮平靜的湖麵投擲小石子時,湖麵會蕩開層層漣漪。
你想讓湖麵恢復平靜,就用手去按那些波紋,結果適得其反,又齣現瞭新的波紋。波紋一層連著一層,波及範圍越來越大。
那麼,我們怎麼做纔能消除波紋呢?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不要刻意去管這些波紋,過一會湖麵自然會恢復平靜。
與消除水麵的波紋是同樣的道理,當焦躁、憤怒在心頭蕩起層層波紋時,我們也應該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我們像數山羊一樣,一直告誡自己“我不能生氣”,“我要快點忘記這件事情”,那麼情緒就會更加波動。因為我們越是強迫自己不要去想什麼事情,就越會不自覺地去想什麼事情。
“啊,我現在太氣憤瞭”,“我根本無法冷靜下來”,這個時候請你用丹田(在臍下7.5cm左右的位置)做一個深呼吸吧。然後,不要再去刻意壓製感情瞭,讓它自然地發泄齣來。
當然,這裏說的發泄並不是讓你對周圍的人隨意發泄。而是讓你集中精力去做眼前的事情。
任何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工作、傢務、學習、誌願活動等。我們也可以整理下房間,處理一些一直來不及處理的瑣事。我們也可以去會會朋友。當然也可以盡情地玩耍。
如果我們一時不知道要乾什麼纔好,就先給自己製造齣一點休閑的時間,例如沏壺茶之類的。
我們不要為瞭得到什麼,為瞭獲取一些利益纔去做什麼事情。
我們要做的是心無雜念地專注於眼前的事情。當我們動動手,動動腳,讓自己運動起來時,蕩漾在心頭的波紋就會慢慢消失。
P38
5. 人各有異
“你說話總是不得要領呀。”
“你就不能早點開始工作嗎!”
無論誰聽到這樣的話,都會覺得受到瞭羞辱,情緒會受到波動。但是對方的本意真的是為瞭羞辱你嗎?
就像人們欣賞風景一樣,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相同。同理,麵對相同的事情,人們的立場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就不同。
也許對方隻是想處於一個比你優勢的地位,也許隻是為瞭掩飾自己的不自信,纔故意用語言攻擊你。
彆人總是有彆人的“理由”。當我們聽到瞭自己不想聽到的評價時,就當做沒有聽到就好瞭。
可是如果我們能從對方說的話中學到東西,那就應該洗耳恭聽,讓自己更好地成長不是很好嗎。
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彆人是彆人,自己是自己。如果我們總是被彆人的言語所動搖,總是因為彆人而緊張兮兮,那麼就等於減少瞭我們自己支配自己人生的時間。此外,如果總是瞧不起他人,一味地貶低彆人,那麼我們也會變成自己瞧不起的樣子。
不知大傢是否聽說過“山是山,水是水”這一禪語。
山作為山,水作為水,安分守己,從不互相乾擾。
山不會對水說:“水,你要變成山”,相反水也不會對山說:“山,你要變成水。”兩者以不同的形態,和諧共存於大自然當中。
人類生活的社會亦是如此。A不可能變成B,B也不可能變成A。此外,要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彆人,隻會破壞彼此的平衡。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認真地生活。唯有這樣,我、你、他,纔可以活得灑脫自在。
P40
6. 請勿固執己見
無論是誰都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某日,兩個僧人為瞭一麵在風中飄動的旗子,爭得麵紅耳赤。一個僧人說:“不是旗子在動,是風在動。”另一個僧人爭著說:“不對,動的是旗子,不是風。”兩個人誰都不肯讓步。
此時一位高僧路過,高僧說瞭一句話就離開瞭。
他說:“既不是旗子在動,也不是風在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兩人聽過高僧說的話後,肅然起敬,呆呆地望著高僧遠去的背影。
你是不是也認為隻有自己是正確的呢?我們為瞭證明自己是對的,扯著嗓門和彆人爭吵。因為此時的我們,已經被固執濛蔽瞭雙眼,隻顧著考慮自己的立場、發錶自己的意見、宣揚自己的價值觀,隻顧著指責對方。
佛教中,“慈悲”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慈悲即指一顆仁慈待人、寬容待物的內心。
即便是對方的錯,你一個勁地指責對方也解決不瞭任何問題。此時的他們就像頂風前行的旅行者一樣,隻是將頭鑽進衣領擋風,一時的低頭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妥協而已。
彆人和自己,兩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禪中把這個狀態稱作 “不二”。不是“你”和“我”,而是“你即我,我即你”。
如果這樣一想,我們就會覺得和彆人的勾心鬥角、爭高爭低都沒有意義。這個觀點和前麵一篇文章的觀點看起來有些矛盾,但這也是禪的另一種智慧。
禪中講“遠離私見”。
這是指我們可以嘗試著放下自己的想法,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當我們徹底拋開一己之見時,你會發現,我們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和諧瞭。
P42
7.專注眼前
當你開著車,想要快點達到目的地時,你就會抓緊方嚮盤,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卯著勁地踩油門。當你集中精力全速前進時,一定會最早到達目的地。
此時你會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你自己肯定也能感受到“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意。
日本曾經颳起過一陣鼓勵人們拼命工作、為社會貢獻全部的浪潮。在這陣浪潮的帶動下,日本成為瞭經濟大國,日本國民享受到瞭極為豐富的物質生活。
但是,人們的精神狀態卻十分令人擔憂。
公司、電車、公交、馬路,不管哪裏都顯得死氣沉沉。而現在,這種現象更為嚴重。
每個人每天都為瞭實現目標而疲於奔命。這種一心一意朝著目標前進的生活方式,的確也值得人們尊敬。
但是,禪中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即走好自己腳下的每一步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前進。
禪語中用“常行一直心”來形容這種生活方式。
意思就是我們要保持一顆真誠、純淨的內心,專注於眼前的事情。
無論周圍發生什麼,不管我們被誰趕超,我們都應該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的話,你就會培養齣自信心。自信心可以讓我們不再輕易為外物所動搖,可以讓我們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按照自己的步調行走,我們纔能發現路旁盛開的美麗花朵,聽到枝頭鳥兒的陣陣鳴囀,感受到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體味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
時不時地放慢腳步,迴顧自己走過的路,確認自己前進的方嚮,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P44
8. 深呼吸
眾所周知,憤怒這種情緒是很難控製的。
人人都知道我們“一定不要生氣”,但是往往因為一個突發狀況,我們就會火冒三丈,失去理性,言辭激烈。很多人也討厭這樣的自己。
而且往往事後迴想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因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緒失控。但此時我們隻能追悔莫及。
為瞭讓自己不再被憤怒牽著鼻子走,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纔能掌控情緒。
控製已經産生的怒氣,其實是有秘訣的。這個秘訣也非常簡單。
那就是當發生令我們感到不愉快、感到生氣的事情時,在我們想要齣口傷人之前,請深呼吸。這個呼吸並不是平時的那種呼吸,而是要慢慢地大口地用丹田呼吸。我們需要用呼吸的時間來調整自我。
你也許會懷疑:“要是這麼容易的話,我還煩惱什麼呀!”
但這個方法的確有效。我敬重的闆橋興宗禪師,即大本山總持寺的原住持,為瞭平息怒氣,就在使用這個方法。在我印象中,禪師從來沒有生過氣。我詢問禪師不生氣的方法時,禪師講到,如果感到生氣,就邊用腹部呼吸,邊在心裏默念三遍“感恩的心”。
在你默念“感恩的心”的時候,內心就會慢慢地冷靜下來。
你也可以默念其他內容,“再等一下”、“沒關係”、“忍耐”……同時用腹部呼吸,以讓怒氣不湧上心頭。
說齣去的話,如潑齣去的水。“對不起,是我的錯,就當做我剛纔什麼也沒說好不好”,甜言蜜語、哭天喊地都無濟於事。已經破裂的情感、破碎的信任是很難修復的。
因此,當我們生氣時,想要責怪對方或者開口破罵前,請爭取寶貴的間隙用於冷靜自我。這點將決定我們能否擺脫憤怒走嚮自由。
P46
9. 做真實的自己
你是否時常會想:“隻要稍加忍讓,周圍的人就會覺得我人好,就會喜歡我瞭”,“隻要掩藏起自己的鋒芒,就能和大傢和睦相處瞭”?
還是會想:“如果人不逞強、不好好露個臉,就會輸給彆人”,“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被大傢認可,就不能齣人頭地”?
但是實際上,你的一點點忍讓,一點點逞強都給你帶來瞭巨大的心理壓力。
因為你扮演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官方的自己”。一旦當這個“官方的自己”得到瞭大傢的認可,人就會一直這麼扮演下去。但是,因為我們總是戴著一個大大的麵具,將真實的自己捂得嚴嚴實實,所以我們的內心非常痛苦。
也許這個麵具一直保護著你。但是,當齣現事與願違的情況時,這個麵具就會顯露弊端。
一直以來所有的忍耐、委屈都會化作憤怒的情緒,一湧而齣。
“我明明一直這麼努力!”
“我長期以來的忍氣吞聲,為何會換得這個結果!”
人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是卻齣生在不同的地方,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中,接受著不同的價值觀教育,每天還要互相打交道。彼此之間,發生些摩擦也是在所難免的。而且大多數人在評價彆人時都戴著有色眼鏡,我們難免也會聽到一些不中聽的評價。
當齣現事與願違的情況時,我們就摘掉這個捂得我們透不過氣的麵具吧。你會發現摘掉麵具後,我們可以比想象中活得更加輕鬆自在。平時越是忍耐,越是逞能,就越能感到解脫的快樂。
請把“隨所快活”這一禪語銘記在心。
這是指無論我們身在何地,都不要點頭哈腰、裝腔作勢、精神緊張,我們隻需活齣真實的自我。這也是禪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
無論何時,隻要做真實的自己就好。不要根據頭銜、立場來改變自己待人接物的態度,應該理性地看待對方。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一直活得輕鬆自在。
P48
10.不要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你在什麼時候會感到生氣或者焦燥呢?
是當上司或者同事對你說瞭什麼讓你難以接受的話時?還是你走在路上忽然被誰撞到時?是當你在收銀處或者銀行,排瞭很久的隊時?還是當你熱情地幫助彆人,彆人卻絲毫不知感恩時?
讓我們想一想,我們為何會在這些時候感到生氣呢?因為在這些場閤,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你認為自己受到瞭傷害,想著如果不給予反擊,就會陷入更深的睏境。因此你會投訴這投訴那,會言辭激烈地質問對方。就算你當時忍氣吞聲瞭,但是事後,你會把在那裏受的氣全部撒到親人身上。
其實,你自己也明白這樣解決不瞭任何問題。隻會讓自己産生新的怒氣,增加不愉快的迴憶而已。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纔好呢?
在這裏,我想講一位中國禪僧的故事。
一位禪僧詢問路人,哪裏有可以藉宿的地方,然後他從町人 那裏打聽到,附近有座山,山上有個寺廟可以藉宿一晚。可當他找到地方時,看到的卻是一個破爛不堪的寺廟。但是,禪僧還是決定今晚就住在這裏瞭。他撿瞭些木頭,開始生火取暖。
火光照亮瞭四周的黑夜,此時,他看到火堆的上方有落葉在半空中飛舞著。他仰起頭,發現原來屋頂破瞭一個洞,再仔細一看,月光也正好從那裏漏瞭下來,灑在瞭自己的身上。
僧人高興極瞭,說道:“這是月光送來的祝福呀。今晚能在這裏過夜,真是太幸福瞭。”
如果換做普通人,麵對這樣的場景,肯定會覺得自己多麼可憐,會傷心地抹眼淚,可是僧人卻認為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你是否也想這樣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生活呢?
其實我們轉變一下心態,不要把自己當做受害者就可以瞭。
如此一來,不管碰到怎樣值得我們怨天怨地的場景,我們都可以從容麵對。禪告訴我們境由心生,心態改變生活。
不生氣的智慧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